第二十九篇 孔明仲達的初次交手

關燈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七月,魏國大司馬(注1)曹真上表,說蜀軍屢次侵犯邊境,願從斜谷進兵讨伐蜀漢。

    如果能分兵幾路同時攻打,則必然能有所斬獲,可望一勞永逸地解決西蜀。

    曹睿同意後,命令大将軍司馬懿逆漢水而上,其他人則紛紛取道子午谷武威(原文如此,但武威遠在西涼,多半是武都之誤)等地,要多路共同伐蜀。

    陳群當時就不同意,認為這個想法太樂觀:"當年太祖(曹操)攻打張魯時,一路收割豆麥來充軍糧,仍然弄得軍糧匮乏。

    如今這個條件都沒有,何況斜谷道路險要,從那裡轉運則必然會招緻蜀軍的劫掠,多留兵守衛糧草就會缺人打仗,不能不三思而後行啊。

    "曹睿把這個意見告訴了曹真,曹真又建議從子午谷進攻。

    陳群一看,這不是換湯不換藥嘛,看來曹真是鐵了心要動兵了。

    見事情無法挽回,他再次發表了一通意見,不過主要是對進兵的戰術看法了。

    曹真就根據這些建議,出兵。

     諸葛亮聽說魏軍來勢洶洶,先在險關要路布置人馬嚴陣以待,又命令江州的李嚴(諸葛亮一出祁山時,就已經命令李嚴移駐江州這個重要的後勤基地)率領兩萬人馬北上漢中增加防務力量。

    李嚴人沒來,這一番部署也沒能等到對手。

    曹真因為老天不開眼連降三十多天大雨,棧道多有損壞而無法動彈。

    司馬懿郭淮等人雖然有所動作,但曹真這個大頭不動,他們也難有大的作為。

    魏國重臣華歆楊阜王肅(王朗的兒子)等等紛紛上表,說此行無利可圖請曹睿下旨收兵。

    曹睿在軍事上并不糊塗,九月命令曹真撤兵。

     東吳的孫權看到曹魏的主力向西蜀而動,立刻又開始動合肥的腦筋。

    揚州地區的新任首腦征東将軍滿寵于是集中兖州豫州的人馬到揚州準備應戰。

    看到合肥不好對付,東吳又撤了兵,于是魏國的朝廷也命令兖州豫州的兵将回去。

    滿寵不同意:"敵人大動幹戈卻這麼回去了,肯定是想騙我們撤兵後在卷土重來,現在不能撤兵。

    "十幾天後,吳軍果然卷土重來,但當然打不下有準備的合肥,隻好真的撤了兵。

    吳蜀對曹魏攻勢的最大缺陷,就是都想等便宜。

    魏國主力在東則蜀攻陳倉,魏國主力在西則吳攻合肥。

    然而從戰略上講,這麼做是魏國出牌吳蜀跟牌,連擲幾把色子的機會都沒有,主動權一直在魏國的手裡。

    魏國的戰略也很明确,就是避免兩線作戰,東攻則西守,西攻則東守,然後靜待有利的時機将吳蜀中的一個先吃掉,再收拾下一個。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二月,吳國将軍衛溫諸葛直經過一年的航行,終于回到了吳國。

    海道艱辛,他們也僅僅到達夷州(台灣),朱崖(海南)及亶洲(日本)根本沒能去成。

    這一路因為水土不服造成士兵中疫病流行,去的一萬多士兵百分之八九十都"碧海處處埋忠骨",而這兩個人也僅僅遷回了幾千土著居民。

    看到入不敷出,孫權大失所望之餘惱羞成怒,以勞而無功損兵折将的罪名,将這兩人處斬。

    作為大陸和台灣的第一次官方往來,衛溫諸葛直的大名是小學曆史書中都有記載的,卻得到了如此的悲慘下場,唉。

    這裡可以再次看到孫權的為人,精于查對手的失誤而疏于檢自己的過錯。

    這時的孫權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名副其實的"老糊塗"了。

     與此同時,諸葛亮再次伐魏,以他發明的木牛流馬(方便的獨輪手推車)運送軍糧到前線,再次出兵祁山(注2)。

    這個時候魏國"西北野戰軍"司令員曹真病重,曹睿從荊州将"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司馬懿招到洛陽後委以重任。

    然而這一戰的戰術細節,大概是諸葛亮曆次北伐中争議最大的一戰,其直接原因就是漢晉春秋與晉書宣帝紀的記載截然不同。

    首先,将其原文列舉如下,漢晉春秋:亮圍祁山,招鮮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應亮。

    於是魏大司馬曹真有疾,司馬宣王自荊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

    ”乃使西屯長安,督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

    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衆悉出,西救祁山。

    郃欲分兵駐雍、郿,宣王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将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

    ”遂進。

    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

    郭淮、費曜等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