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知識的發展階段:知覺
關燈
小
中
大
運動。
非自主肌肉與空間知覺沒有聯系。
此外,還要注意的是,正是肌肉感覺和視覺以及觸覺之間的聯系,被我們用來進行這樣的判斷:是否任何感覺都是主觀的,或者都指向一個對象的。
無論何時,肌肉感覺都不能與其他感覺分解,我們不把這種感覺指向某個具體事物,也就是說,它是不能被具體化的,否則,我們一定會把它具體化。
例如,如果我似乎看見牆上有一個紅點,但我不能确定牆上是不是真有一個紅點,或者它隻是我的一種機體效應。
如果我想要判斷這個感受的真僞,我可以轉動我的頭和眼睛。
如果這個&ldquo點&rdquo随着我的肌肉感覺的變化而變化,那麼我們可以斷定這個點隻是一個幻覺。
如果這個點的位置在牆上保持穩定,它的位置與肌肉感覺的變化沒有聯系,那麼它就是一個客觀對象。
如果沒有意志來引發這些運動,就沒有理由讓我們相信,我們會在指向對象的客觀感覺與指向器官的主觀感覺之間做出區分。
正是在意志指導下的主動嘗試過程使嬰兒開始區分自我與非我。
知覺的本質 知覺作為一個整體,是知識中的一個階段。
它的區分或辨别功能,更強于同一化或合并功能。
知識的目标是實現完全區分的或獨立的元素的徹底統一,所以,知覺不是知識的最後階段。
同一性關系是被吸收到并包裹于知覺之中的,它把對象相互聯結起來,把對象與自我聯結起來。
它經過進一步發展,最終進入了意識。
在下一階段,也就是記憶中,同一性關系的發展更加顯著;在記憶中,關系把對象相互聯結成序列,在對象與自我之間形成穩定的連接,因而使它在意識中擁有了清晰的存在。
也就是說,正是通過把事件相互聯結起來,把事件與自我聯系起來,時間關系才得到了發展。
第5章注釋 我們的參考文獻從關于知覺的一般主題開始,然後過渡到關于空間知覺的特别讨論。
至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裡的文獻是豐富而有價值的。
沃德:《大不列颠百科全書》之&ldquo心理學&rdquo條目;漢密爾頓:《形而上學》,第二十一講和第二十六講;波特:《人類的智力》,第119&mdash247頁;莫雷爾:《心理學原理》,第124&mdash166頁;薩利:《心理學》,第六章;貝恩:《感覺與智力》,第369&mdash402頁;賈丁(Jardine):《認知心理學原理》,第17&mdash148頁;斯賓塞:《心理學原理》,第二卷,第131&mdash177頁;赫爾姆霍茨:《知覺中的現象》;斯坦(VonStein):《知覺》;賽吉(Sergi):《知覺的生理基礎》。
視知覺值得我們做最詳盡的研究,因為心理學和實驗心理學關于它的研究遠遠比對其他問題的研究要多;因為它與空間知覺有如此密切的聯系,還因為許多廣義的心理學問題,甚至哲學問題都把它視為中心問題。
毫無疑問,它是目前心理學中最重要的研究主題。
我們的參考文獻比通常的更豐富。
貝克萊:《視覺新論》;米爾:《專題讨論》,第二卷,第162頁及其後内容;布朗:《心靈哲學》,第二卷,第96&mdash121頁;阿波特:《視覺和觸覺》;莫克:《空間與視覺》;孔德(LeConte):《視覺》;克拉克:《視覺》(視幻覺);卡朋特:《精神心理學》,第176&mdash209頁;福斯特:《心理學教材》,第552&mdash571頁;伯恩斯坦:《人的五種感覺》,第137&mdash163頁;薩利:《心智》,第三卷,第1頁和第167頁;赫爾姆霍茨:《光學心理學》(一般理論,第561&mdash594頁;單眼視覺,第681&mdash876頁;雙眼視覺,第877&mdash963頁),和《科學研究論文》第二卷,第299&mdash500頁;馮特:《視知覺書稿》,第1&mdash65頁和第145&mdash170頁;《總論》第一卷,第234頁及其後内容,以及《生理心理學大綱》第二卷,第61&mdash160頁;亨曼:《視覺心理學手冊》,第一部分,第343&mdash600頁;利普斯:《心理學研究》(前三篇);于貝霍斯特(Uberhorst):《相貌知覺發生史》;克拉森(Classen):《外貌感覺心理學》和《視覺障礙的最終處理方法》;内格爾(Nagel):《雙眼視覺》;科尼利厄斯(Cornelius):《視覺理論》;帕努姆(Panum):《視覺》;施萊頓:《外貌識别理論》;赫林(Hering):《生理學文稿》(反駁赫爾姆霍茨的觀點)。
大多數前面的内容都已經包含了空間知覺,更多的資料還有:漢密爾頓(同前),第二十八講;米爾:《驗證漢密爾頓》,第十三章;霍爾:《心智》,第三卷第433頁中的&ldquo肌肉的空間知覺”蒙哥馬利(Montgomery):《心智》,第十卷,第227、377和512頁的&ldquo空間與觸覺”裡博:《當代德國心理學》,第五章;赫爾姆霍茨:《光學心理學》,第999&mdash1028頁;洛采:《哲學周刊》,第四卷(關于部位記号);薩利:《心理學》,第173&mdash194頁;默裡:《心理學手冊》,第159&mdash182頁;斯賓塞(同前),第二卷,第178&mdash206頁;馬哈菲(Mahaffy):《凱爾德的哲學批判》,第一卷,第四章;詹姆斯和卡波特:《思維哲學通訊》,第十三卷,第64和199頁;赫爾巴特:《行為》,第六卷,第114頁及其後内容;福爾克曼:《心理學教科書》,第二卷,第36&mdash117頁;施特倫貝爾:《心理學大綱》,第219&mdash233頁;普萊爾:《兒童的心靈》附錄C;馮特(同前),第二卷,第4&mdash33頁和第161&mdash178頁,以及《哲學周刊》第六卷(關于洛采對部位記号理論的批判);韋伯,&ldquo空間感”以及關于整個主題的曆史性的和批判性的讨論,見斯頓夫(Stumpf)的《原始空間表象的心理學研究》。
關于知覺教育,可以查閱大量的德國&ldquo教育類&rdquo文獻。
此外,還可以參閱佩雷:《兒童期的頭三年》,第32&mdash43頁;揚雅恩:《心理學》,第20&mdash30頁;施内爾(Schnell):《觀念》;Treuge:《觀念教學》。
非自主肌肉與空間知覺沒有聯系。
此外,還要注意的是,正是肌肉感覺和視覺以及觸覺之間的聯系,被我們用來進行這樣的判斷:是否任何感覺都是主觀的,或者都指向一個對象的。
無論何時,肌肉感覺都不能與其他感覺分解,我們不把這種感覺指向某個具體事物,也就是說,它是不能被具體化的,否則,我們一定會把它具體化。
例如,如果我似乎看見牆上有一個紅點,但我不能确定牆上是不是真有一個紅點,或者它隻是我的一種機體效應。
如果我想要判斷這個感受的真僞,我可以轉動我的頭和眼睛。
如果這個&ldquo點&rdquo随着我的肌肉感覺的變化而變化,那麼我們可以斷定這個點隻是一個幻覺。
如果這個點的位置在牆上保持穩定,它的位置與肌肉感覺的變化沒有聯系,那麼它就是一個客觀對象。
如果沒有意志來引發這些運動,就沒有理由讓我們相信,我們會在指向對象的客觀感覺與指向器官的主觀感覺之間做出區分。
正是在意志指導下的主動嘗試過程使嬰兒開始區分自我與非我。
知覺的本質 知覺作為一個整體,是知識中的一個階段。
它的區分或辨别功能,更強于同一化或合并功能。
知識的目标是實現完全區分的或獨立的元素的徹底統一,所以,知覺不是知識的最後階段。
同一性關系是被吸收到并包裹于知覺之中的,它把對象相互聯結起來,把對象與自我聯結起來。
它經過進一步發展,最終進入了意識。
在下一階段,也就是記憶中,同一性關系的發展更加顯著;在記憶中,關系把對象相互聯結成序列,在對象與自我之間形成穩定的連接,因而使它在意識中擁有了清晰的存在。
也就是說,正是通過把事件相互聯結起來,把事件與自我聯系起來,時間關系才得到了發展。
第5章注釋 我們的參考文獻從關于知覺的一般主題開始,然後過渡到關于空間知覺的特别讨論。
至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裡的文獻是豐富而有價值的。
沃德:《大不列颠百科全書》之&ldquo心理學&rdquo條目;漢密爾頓:《形而上學》,第二十一講和第二十六講;波特:《人類的智力》,第119&mdash247頁;莫雷爾:《心理學原理》,第124&mdash166頁;薩利:《心理學》,第六章;貝恩:《感覺與智力》,第369&mdash402頁;賈丁(Jardine):《認知心理學原理》,第17&mdash148頁;斯賓塞:《心理學原理》,第二卷,第131&mdash177頁;赫爾姆霍茨:《知覺中的現象》;斯坦(VonStein):《知覺》;賽吉(Sergi):《知覺的生理基礎》。
視知覺值得我們做最詳盡的研究,因為心理學和實驗心理學關于它的研究遠遠比對其他問題的研究要多;因為它與空間知覺有如此密切的聯系,還因為許多廣義的心理學問題,甚至哲學問題都把它視為中心問題。
毫無疑問,它是目前心理學中最重要的研究主題。
我們的參考文獻比通常的更豐富。
貝克萊:《視覺新論》;米爾:《專題讨論》,第二卷,第162頁及其後内容;布朗:《心靈哲學》,第二卷,第96&mdash121頁;阿波特:《視覺和觸覺》;莫克:《空間與視覺》;孔德(LeConte):《視覺》;克拉克:《視覺》(視幻覺);卡朋特:《精神心理學》,第176&mdash209頁;福斯特:《心理學教材》,第552&mdash571頁;伯恩斯坦:《人的五種感覺》,第137&mdash163頁;薩利:《心智》,第三卷,第1頁和第167頁;赫爾姆霍茨:《光學心理學》(一般理論,第561&mdash594頁;單眼視覺,第681&mdash876頁;雙眼視覺,第877&mdash963頁),和《科學研究論文》第二卷,第299&mdash500頁;馮特:《視知覺書稿》,第1&mdash65頁和第145&mdash170頁;《總論》第一卷,第234頁及其後内容,以及《生理心理學大綱》第二卷,第61&mdash160頁;亨曼:《視覺心理學手冊》,第一部分,第343&mdash600頁;利普斯:《心理學研究》(前三篇);于貝霍斯特(Uberhorst):《相貌知覺發生史》;克拉森(Classen):《外貌感覺心理學》和《視覺障礙的最終處理方法》;内格爾(Nagel):《雙眼視覺》;科尼利厄斯(Cornelius):《視覺理論》;帕努姆(Panum):《視覺》;施萊頓:《外貌識别理論》;赫林(Hering):《生理學文稿》(反駁赫爾姆霍茨的觀點)。
大多數前面的内容都已經包含了空間知覺,更多的資料還有:漢密爾頓(同前),第二十八講;米爾:《驗證漢密爾頓》,第十三章;霍爾:《心智》,第三卷第433頁中的&ldquo肌肉的空間知覺”蒙哥馬利(Montgomery):《心智》,第十卷,第227、377和512頁的&ldquo空間與觸覺”裡博:《當代德國心理學》,第五章;赫爾姆霍茨:《光學心理學》,第999&mdash1028頁;洛采:《哲學周刊》,第四卷(關于部位記号);薩利:《心理學》,第173&mdash194頁;默裡:《心理學手冊》,第159&mdash182頁;斯賓塞(同前),第二卷,第178&mdash206頁;馬哈菲(Mahaffy):《凱爾德的哲學批判》,第一卷,第四章;詹姆斯和卡波特:《思維哲學通訊》,第十三卷,第64和199頁;赫爾巴特:《行為》,第六卷,第114頁及其後内容;福爾克曼:《心理學教科書》,第二卷,第36&mdash117頁;施特倫貝爾:《心理學大綱》,第219&mdash233頁;普萊爾:《兒童的心靈》附錄C;馮特(同前),第二卷,第4&mdash33頁和第161&mdash178頁,以及《哲學周刊》第六卷(關于洛采對部位記号理論的批判);韋伯,&ldquo空間感”以及關于整個主題的曆史性的和批判性的讨論,見斯頓夫(Stumpf)的《原始空間表象的心理學研究》。
關于知覺教育,可以查閱大量的德國&ldquo教育類&rdquo文獻。
此外,還可以參閱佩雷:《兒童期的頭三年》,第32&mdash43頁;揚雅恩:《心理學》,第20&mdash30頁;施内爾(Schnell):《觀念》;Treuge:《觀念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