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性質化情感的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定會出現情感的沖突。
雙重沖突 不過,應該注意,上面的兩種情況是不同的。
在前一種情況中,個體最終肯定會感覺到疾病等特殊的痛苦,正如他開始時感受到的特殊愉悅一樣;而在後一種情況中,除非他太過貪戀于自己的個人愉悅,以至于使他與武力性的社會規則&mdash&mdash法庭和刑罰&mdash&mdash聯系起來了,否則他不會感覺到任何特殊的痛苦。
他感覺到的更有可能是失落、不滿足和悲傷。
他的痛苦感與其說是積極的,還不如說是消極的;他感到喪失了更高的愉悅,而不是實際的痛苦。
因此,在特殊的愉悅和特殊的痛苦之間有可能存在沖突,或者在愉悅和更高的一般幸福感之間也存在沖突。
其中,一般幸福感的喪失很可能是因獲得了特殊的愉悅而導緻的。
這就讓我們認識到在愉悅(pleasure)和快樂(happiness)之間是有區别的。
愉悅和快樂 自我不是一個單純的整體,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有機體。
它結合了身體的、理智的、審美的、社會的、道德的和宗教的興趣。
在這裡,當上述任何一種興趣得到滿足時,都必然會産生愉悅,但是卻不一定會産生快樂。
之所以會産生愉悅,是因為自我已經得到了表達,并且在某種方式上得到了實現。
不過,雖然我們的本質中的特殊一面得到了表達,但這種表達很可能和其他活動是相沖突的;一種身體活動可能和另一種身體活動沖突,也可能和一種理智興趣沖突。
一種活動得到滿足,可能會導緻其他活動得不到滿足和實現。
因此,也就不會産生快樂。
簡而言之,愉悅是暫時而且相對的,它随着特定活動的存在而存在,并且隻因那種活動而出現。
但是,快樂是持久而且普遍的。
隻有當一種行為滿足了自我包含的所有興趣,而且沒有産生任何沖突(不管是當前的還是将來的)時,快樂才會出現。
快樂是整個自我的情感,它和自我某一方面的情感是相對的。
愉悅和快樂的對立 隻要存在消極享樂的興奮,就會産生愉悅。
一個追求愉悅的人,不可避免地會變成一個追求消極享樂和刺激的人。
快樂是一種積極的滿足,或者說是興趣。
由于愉悅和快樂是相互分離的,所以它和快樂之間存在沖突。
這是因為,産生快樂的基礎正是在于它将各種行為積極地統一到了整個生活中。
另一方面,快樂也可以和痛苦共存。
一個人丢了錢,他會感到痛苦,因為有些行為他無法去執行了;但是他可能仍然感到快樂。
他并不覺得丢了錢就丢失了他自己。
如果他完全将更加普遍而且持久的理智興趣、審美興趣和社會興趣等等視為一體,那麼他就不會感到丢失了他自己。
實際自我和理想自我 隻要更加普遍的自我還未得以實現,隻要個體還未将他自己和更為廣泛而且持久的幸福狀态視為一體,而仍在隻與他本質的特殊且有限的那些方面有關的活動中發現了愉悅,那麼普遍的自我就仍然是理想自我,而且在它和實際實現的自我之間仍然存在沖突。
因此,隻要理想自我還未實現,那麼就會出現情感的沖突。
愉悅本身不是幸福的标志;正如在一個不健康的身體上一樣,在一個不健康的心靈中,愉悅有時還是混亂和堕落的标志。
它可能意味着,某種機體因素正在按照它的自然特征或獲得的特征而行事,但是這種因素和整個有機體是分離的,并且獨立于有機體而行事,于是必定會導緻最終的分裂、缺乏和諧以及不快樂。
實際自我的滿足可能導緻理想自我和普遍自我的消失。
另一方面,快樂在任何時候都是幸福的标志。
實際上,它是幸福内在的一面。
快樂是一個人真實而永久的本質的實現,它使作為個體的人找到了歸屬。
現在,我們來讨論具體形式的性質化情感,即理智感、美感和社會情感。
第13章注釋 關于性質化情感的一般特征和規律,參見納赫洛夫斯基:《情感》,第1&mdash44頁和第68&mdash81頁;布勞巴赫:《情感心理學》,第48&mdash87頁;霍維茨:《心理分析》,第二卷,第一部分,第1&mdash88頁;洛采:《心理學綱要》,第73&mdash82頁,以及《微觀世界》,第240&mdash248頁;赫巴特:《心理學教科書》,第二部分,第四章;薩利:《心理學》,第十一章;卡朋特:《心理生理學》,第七章;莫茲利:《心理生理學》,第六章;斯賓塞:《心理學原理》,第一卷,第472&mdash494頁;福爾克曼:《心理學教科書》,第二卷,第298&mdash353頁;德羅比施:《經驗心理學》,第172&mdash219頁;詹姆斯在《心智》第九卷第188頁中&ldquo情緒是什麼?”莫西埃(Mercier)在《心智》第九卷第325和509頁以及第十卷第1頁中&ldquo情感的分類&rdquo。
關于情緒的一般論述是:麥科什:《情緒》;Maillet:《激情的本質》;馬斯(Maass):《關于激情的實驗》;克爾(Kehr):《論情感》;容曼(Jungmann):《情感》;克勞澤(Krause):《人類心智的規律》。
關于興趣的特别讨論可參見喬治:《心理學教科書》,第544頁及其後的内容;埃德蒙:《心理學通信錄》,第十三章;貝内克:《教育學》,第301&mdash310頁;布拉德利:《心智》,第八卷,第573頁;以及莫茲利在《心理病理學》中的多處内容。
關于愉悅和痛苦更加特别的讨論,可參見漢密爾頓:《形而上學》,第12&mdash14講;默裡:《心理學手冊》,第304&mdash323頁;斯賓塞(同上),第一卷,第272&mdash290頁;貝恩:《情緒和意志》,第288&mdash300頁;馬蒂諾:《倫理理論種種》,第二卷,第297&mdash307頁;布拉德利:《倫理學研究》,第78&mdash144頁;格林:《倫理學導論》,第233&mdash255頁;洛裡:《倫理學》,第93&mdash104頁;薩利:《悲觀主義》,第十一章;杜蒙(Dumont):《感覺的科學理論》;德爾伯夫:《感覺理論》;格羅特(Grote):《感覺心理學》;布耶(Bouillier):《愉悅與痛苦》;施奈德:《愉悅與痛苦》;羅爾夫(Rolph):《生物學問題》。
雙重沖突 不過,應該注意,上面的兩種情況是不同的。
在前一種情況中,個體最終肯定會感覺到疾病等特殊的痛苦,正如他開始時感受到的特殊愉悅一樣;而在後一種情況中,除非他太過貪戀于自己的個人愉悅,以至于使他與武力性的社會規則&mdash&mdash法庭和刑罰&mdash&mdash聯系起來了,否則他不會感覺到任何特殊的痛苦。
他感覺到的更有可能是失落、不滿足和悲傷。
他的痛苦感與其說是積極的,還不如說是消極的;他感到喪失了更高的愉悅,而不是實際的痛苦。
因此,在特殊的愉悅和特殊的痛苦之間有可能存在沖突,或者在愉悅和更高的一般幸福感之間也存在沖突。
其中,一般幸福感的喪失很可能是因獲得了特殊的愉悅而導緻的。
這就讓我們認識到在愉悅(pleasure)和快樂(happiness)之間是有區别的。
愉悅和快樂 自我不是一個單純的整體,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有機體。
它結合了身體的、理智的、審美的、社會的、道德的和宗教的興趣。
在這裡,當上述任何一種興趣得到滿足時,都必然會産生愉悅,但是卻不一定會産生快樂。
之所以會産生愉悅,是因為自我已經得到了表達,并且在某種方式上得到了實現。
不過,雖然我們的本質中的特殊一面得到了表達,但這種表達很可能和其他活動是相沖突的;一種身體活動可能和另一種身體活動沖突,也可能和一種理智興趣沖突。
一種活動得到滿足,可能會導緻其他活動得不到滿足和實現。
因此,也就不會産生快樂。
簡而言之,愉悅是暫時而且相對的,它随着特定活動的存在而存在,并且隻因那種活動而出現。
但是,快樂是持久而且普遍的。
隻有當一種行為滿足了自我包含的所有興趣,而且沒有産生任何沖突(不管是當前的還是将來的)時,快樂才會出現。
快樂是整個自我的情感,它和自我某一方面的情感是相對的。
愉悅和快樂的對立 隻要存在消極享樂的興奮,就會産生愉悅。
一個追求愉悅的人,不可避免地會變成一個追求消極享樂和刺激的人。
快樂是一種積極的滿足,或者說是興趣。
由于愉悅和快樂是相互分離的,所以它和快樂之間存在沖突。
這是因為,産生快樂的基礎正是在于它将各種行為積極地統一到了整個生活中。
另一方面,快樂也可以和痛苦共存。
一個人丢了錢,他會感到痛苦,因為有些行為他無法去執行了;但是他可能仍然感到快樂。
他并不覺得丢了錢就丢失了他自己。
如果他完全将更加普遍而且持久的理智興趣、審美興趣和社會興趣等等視為一體,那麼他就不會感到丢失了他自己。
實際自我和理想自我 隻要更加普遍的自我還未得以實現,隻要個體還未将他自己和更為廣泛而且持久的幸福狀态視為一體,而仍在隻與他本質的特殊且有限的那些方面有關的活動中發現了愉悅,那麼普遍的自我就仍然是理想自我,而且在它和實際實現的自我之間仍然存在沖突。
因此,隻要理想自我還未實現,那麼就會出現情感的沖突。
愉悅本身不是幸福的标志;正如在一個不健康的身體上一樣,在一個不健康的心靈中,愉悅有時還是混亂和堕落的标志。
它可能意味着,某種機體因素正在按照它的自然特征或獲得的特征而行事,但是這種因素和整個有機體是分離的,并且獨立于有機體而行事,于是必定會導緻最終的分裂、缺乏和諧以及不快樂。
實際自我的滿足可能導緻理想自我和普遍自我的消失。
另一方面,快樂在任何時候都是幸福的标志。
實際上,它是幸福内在的一面。
快樂是一個人真實而永久的本質的實現,它使作為個體的人找到了歸屬。
現在,我們來讨論具體形式的性質化情感,即理智感、美感和社會情感。
第13章注釋 關于性質化情感的一般特征和規律,參見納赫洛夫斯基:《情感》,第1&mdash44頁和第68&mdash81頁;布勞巴赫:《情感心理學》,第48&mdash87頁;霍維茨:《心理分析》,第二卷,第一部分,第1&mdash88頁;洛采:《心理學綱要》,第73&mdash82頁,以及《微觀世界》,第240&mdash248頁;赫巴特:《心理學教科書》,第二部分,第四章;薩利:《心理學》,第十一章;卡朋特:《心理生理學》,第七章;莫茲利:《心理生理學》,第六章;斯賓塞:《心理學原理》,第一卷,第472&mdash494頁;福爾克曼:《心理學教科書》,第二卷,第298&mdash353頁;德羅比施:《經驗心理學》,第172&mdash219頁;詹姆斯在《心智》第九卷第188頁中&ldquo情緒是什麼?”莫西埃(Mercier)在《心智》第九卷第325和509頁以及第十卷第1頁中&ldquo情感的分類&rdquo。
關于情緒的一般論述是:麥科什:《情緒》;Maillet:《激情的本質》;馬斯(Maass):《關于激情的實驗》;克爾(Kehr):《論情感》;容曼(Jungmann):《情感》;克勞澤(Krause):《人類心智的規律》。
關于興趣的特别讨論可參見喬治:《心理學教科書》,第544頁及其後的内容;埃德蒙:《心理學通信錄》,第十三章;貝内克:《教育學》,第301&mdash310頁;布拉德利:《心智》,第八卷,第573頁;以及莫茲利在《心理病理學》中的多處内容。
關于愉悅和痛苦更加特别的讨論,可參見漢密爾頓:《形而上學》,第12&mdash14講;默裡:《心理學手冊》,第304&mdash323頁;斯賓塞(同上),第一卷,第272&mdash290頁;貝恩:《情緒和意志》,第288&mdash300頁;馬蒂諾:《倫理理論種種》,第二卷,第297&mdash307頁;布拉德利:《倫理學研究》,第78&mdash144頁;格林:《倫理學導論》,第233&mdash255頁;洛裡:《倫理學》,第93&mdash104頁;薩利:《悲觀主義》,第十一章;杜蒙(Dumont):《感覺的科學理論》;德爾伯夫:《感覺理論》;格羅特(Grote):《感覺心理學》;布耶(Bouillier):《愉悅與痛苦》;施奈德:《愉悅與痛苦》;羅爾夫(Rolph):《生物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