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性質化情感的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更加明确了。
沒有人會把愛說成非常具體的、滿足狹隘的自我活動的機體活動,比如吃飯和喝水。
一個人對一件藝術品的愛和他對一個幾何命題的愛是截然不同的,而且他對一個人的愛比上述兩者都要多;然而,愛的唯一完全的具體對象,隻能是完全的理想自我,也就是完全普遍化的人格,即上帝。
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必須把情感的明确性與情感的強度相區分。
通常情況下,情感越強烈(比如說一種欲望),那麼情感也就越不明确。
愛是一種完全性質化的情感 我們在本章的開頭部分就讨論過,性質化情感是在自我的客觀化過程中産生的;它是這種客觀化過程内在的一面。
因而,情感必定會呈現出喜歡或者愛的形式。
喜歡在本質上是一種積極情感;它是心靈向外在客體的投射。
喜歡是直接自我或者個人化自我的中止,并且它取決于那些超越了直接自我的東西。
最低級的喜歡差不多是這類的&mdash&mdash比如對食物和水的喜歡,因為這些對于身體的維系和發展是必需的;喜歡的對象也可以是未能馬上得到的東西。
然而,當我們的喜歡程度增加時,事實就變得更加明顯了。
它找到了一個完全的例子,那就是道德和宗教的愛要求人們完全放棄他特有的主觀興趣,而獻身于被認為是永恒且普遍的、完全客觀的自我。
3.不正常的情感 在讨論具體形式的性質化情感之前,我們有必要考察不正常或者病态情感的基本原理。
所有自然的健康情感都是專注于客體或行為的。
健康的情感從來不會在意識中擁有獨立的存在,即便是感覺情感也是非常專注的。
吃橙子帶來的愉悅似乎變成了橙子的一部分。
我們并沒有意識到我們從健康的身體存在和活動中産生的愉悅感(第234頁),但是這種愉悅正是生命本身的感覺。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所有其他的情感都圍繞着某些對象,它們要麼專注于這些對象,要麼以感情的形式變成行為的驅動力。
馬蒂諾(Martineau)曾經說過,情感是生命整體的純粹功能。
倘若想要将情感從生命整體中拆分開來,使情感依存于某種特别的秩序,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懲罰。
自我意識的情感 因此,當情感不再專注于對象或者行為目的,而是在意識中獲得了獨立的存在,那麼情感就是不健康的。
我們在生病或者身體勞累的時候就能明白這一點,因為在這些例子中我們隻意識到機體情感的分離存在;此外,我們在更為高級的情操中也能看到這種情況。
正常情況下,知識的情感專注于理解客觀事物;審美情感專注于創造或者構思美麗的事物;道德情感則專注于感情所引發的外在活動。
簡而言之,正常的情感在激起這些情感的事物中擁有真正的價值,或者僅僅作為行為的驅動力而存在;正常的情感促進了行為。
除去這些情感之間的聯系之後,當個體不合理地意識到情感将他看作一個個體的參照時,這些情感就會促使&ldquo自我意識&rdquo(此處指其負面意義)的産生。
正如我們已經知道的那樣,自我意識在觀念和行為中得到了客觀化;而且,隻有當情感與其恰當的客觀而又自主的狀态相分離,并且變成意識中的獨立因素時,&ldquo自我意識&rdquo&mdash&mdash标志着一個人自己特有的不合理的興趣&mdash&mdash才會出現。
當然,有多少種正常形式的情感,也就有多少種變态形式的情感,即&ldquo自我意識&rdquo。
4.情感的沖突 情感的分裂不僅本身是不健康的,而且還會導緻情感之間的沖突。
前面我們已經注意到某些形式的情感沖突,這些沖突是因活動的形式而産生的(第244頁)。
在這裡,我們必須看到,從某種特别的個體興趣與更加普遍的興趣之間的對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持久的情感沖突。
當我們在探讨性質化情感的普遍性和明确性發展時,其實我們研究的是情感的正常規律。
剛才我們提到,情感也有可能是不正常的,這就是說,在普遍性和明确性上并沒有增加。
個體的情感并沒有越來越集中于構成愉悅和痛苦等情感的對象,而是越來越集中關注他純粹的個人化自我。
由于情感沒有變成行為的驅動力&mdash&mdash這種驅動力将會帶領他走出他的自我&mdash&mdash所以他可能會把情感看作他自己的私人意識狀态,并且隻會按照他自己的特殊喜好來行事。
不過,由于個體必然既有特殊的一面,又有普遍的一面,這就導緻他的活動出現了分裂,從而不斷地出現情感沖突。
例證 例如,一個人有我們稱之為不正常的機體意識;一個人已經學會了注意他自己的身體情感,并且使它們成為行為的目的,而不是把它們看作是他的有機體健康的純粹标志。
這樣的人已經把這些情感分離開來了,并且不去注意它們;隻要情感和他自己的真實發展有關,他就将情感本身變為目的。
比如酒色之徒就是這樣,一個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感從而形成了酗酒的惡習。
這些興趣得到滿足後,毫無疑問會産生愉悅。
愉悅總是伴随着自我的每一次發展和擴展,并且這樣的個體總是沉溺于他自己特殊而又私人的一面。
不過,即使在純粹的機體情感中,他也擁有普遍的一面。
他的身體需要符合一定的規律,而規律是普遍的。
不斷地忽視普遍的一面,就會帶來痛苦和疾病,而且有可能對有機體造成損害。
在滿足了他的本質中純粹特殊的一面時,他獲得了愉悅;但是由于這種滿足打亂了普遍的一面,而正是這普遍的一面将他和普遍的規律聯系在一起,所以他最終将獲得痛苦。
這就會出現情感的沖突。
社會情感中的例證 在更高的水平上,我們還可以假設一個人已經從賺錢的目的本身中得到了愉悅;假設他已經把這些愉悅感從他的整體存在中分離出來了,而且讓他的生活由這些滿足感所組成。
在這個過程當中,由于他表現并且促進了他存在的一個方面,所以他毫無疑問會從中得到愉悅。
然而,當這樣做時,他卻違背了他存在的普遍一面&mdash&mdash把他和其他人聯系起來的規則。
由于他的幸福感是建立在與有機體的規律相一緻的基礎上,所以他的社會本質的真實幸福感也是基于對自我認同或他與他人的利益的規律相一緻。
隻要他使得他人以及他人的利益服從于他自己的特殊需要,那麼他就忽視并且分裂了他自己的普遍一面,于是必然會導緻痛苦。
所以,也必
沒有人會把愛說成非常具體的、滿足狹隘的自我活動的機體活動,比如吃飯和喝水。
一個人對一件藝術品的愛和他對一個幾何命題的愛是截然不同的,而且他對一個人的愛比上述兩者都要多;然而,愛的唯一完全的具體對象,隻能是完全的理想自我,也就是完全普遍化的人格,即上帝。
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必須把情感的明确性與情感的強度相區分。
通常情況下,情感越強烈(比如說一種欲望),那麼情感也就越不明确。
愛是一種完全性質化的情感 我們在本章的開頭部分就讨論過,性質化情感是在自我的客觀化過程中産生的;它是這種客觀化過程内在的一面。
因而,情感必定會呈現出喜歡或者愛的形式。
喜歡在本質上是一種積極情感;它是心靈向外在客體的投射。
喜歡是直接自我或者個人化自我的中止,并且它取決于那些超越了直接自我的東西。
最低級的喜歡差不多是這類的&mdash&mdash比如對食物和水的喜歡,因為這些對于身體的維系和發展是必需的;喜歡的對象也可以是未能馬上得到的東西。
然而,當我們的喜歡程度增加時,事實就變得更加明顯了。
它找到了一個完全的例子,那就是道德和宗教的愛要求人們完全放棄他特有的主觀興趣,而獻身于被認為是永恒且普遍的、完全客觀的自我。
3.不正常的情感 在讨論具體形式的性質化情感之前,我們有必要考察不正常或者病态情感的基本原理。
所有自然的健康情感都是專注于客體或行為的。
健康的情感從來不會在意識中擁有獨立的存在,即便是感覺情感也是非常專注的。
吃橙子帶來的愉悅似乎變成了橙子的一部分。
我們并沒有意識到我們從健康的身體存在和活動中産生的愉悅感(第234頁),但是這種愉悅正是生命本身的感覺。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所有其他的情感都圍繞着某些對象,它們要麼專注于這些對象,要麼以感情的形式變成行為的驅動力。
馬蒂諾(Martineau)曾經說過,情感是生命整體的純粹功能。
倘若想要将情感從生命整體中拆分開來,使情感依存于某種特别的秩序,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懲罰。
自我意識的情感 因此,當情感不再專注于對象或者行為目的,而是在意識中獲得了獨立的存在,那麼情感就是不健康的。
我們在生病或者身體勞累的時候就能明白這一點,因為在這些例子中我們隻意識到機體情感的分離存在;此外,我們在更為高級的情操中也能看到這種情況。
正常情況下,知識的情感專注于理解客觀事物;審美情感專注于創造或者構思美麗的事物;道德情感則專注于感情所引發的外在活動。
簡而言之,正常的情感在激起這些情感的事物中擁有真正的價值,或者僅僅作為行為的驅動力而存在;正常的情感促進了行為。
除去這些情感之間的聯系之後,當個體不合理地意識到情感将他看作一個個體的參照時,這些情感就會促使&ldquo自我意識&rdquo(此處指其負面意義)的産生。
正如我們已經知道的那樣,自我意識在觀念和行為中得到了客觀化;而且,隻有當情感與其恰當的客觀而又自主的狀态相分離,并且變成意識中的獨立因素時,&ldquo自我意識&rdquo&mdash&mdash标志着一個人自己特有的不合理的興趣&mdash&mdash才會出現。
當然,有多少種正常形式的情感,也就有多少種變态形式的情感,即&ldquo自我意識&rdquo。
4.情感的沖突 情感的分裂不僅本身是不健康的,而且還會導緻情感之間的沖突。
前面我們已經注意到某些形式的情感沖突,這些沖突是因活動的形式而産生的(第244頁)。
在這裡,我們必須看到,從某種特别的個體興趣與更加普遍的興趣之間的對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持久的情感沖突。
當我們在探讨性質化情感的普遍性和明确性發展時,其實我們研究的是情感的正常規律。
剛才我們提到,情感也有可能是不正常的,這就是說,在普遍性和明确性上并沒有增加。
個體的情感并沒有越來越集中于構成愉悅和痛苦等情感的對象,而是越來越集中關注他純粹的個人化自我。
由于情感沒有變成行為的驅動力&mdash&mdash這種驅動力将會帶領他走出他的自我&mdash&mdash所以他可能會把情感看作他自己的私人意識狀态,并且隻會按照他自己的特殊喜好來行事。
不過,由于個體必然既有特殊的一面,又有普遍的一面,這就導緻他的活動出現了分裂,從而不斷地出現情感沖突。
例證 例如,一個人有我們稱之為不正常的機體意識;一個人已經學會了注意他自己的身體情感,并且使它們成為行為的目的,而不是把它們看作是他的有機體健康的純粹标志。
這樣的人已經把這些情感分離開來了,并且不去注意它們;隻要情感和他自己的真實發展有關,他就将情感本身變為目的。
比如酒色之徒就是這樣,一個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感從而形成了酗酒的惡習。
這些興趣得到滿足後,毫無疑問會産生愉悅。
愉悅總是伴随着自我的每一次發展和擴展,并且這樣的個體總是沉溺于他自己特殊而又私人的一面。
不過,即使在純粹的機體情感中,他也擁有普遍的一面。
他的身體需要符合一定的規律,而規律是普遍的。
不斷地忽視普遍的一面,就會帶來痛苦和疾病,而且有可能對有機體造成損害。
在滿足了他的本質中純粹特殊的一面時,他獲得了愉悅;但是由于這種滿足打亂了普遍的一面,而正是這普遍的一面将他和普遍的規律聯系在一起,所以他最終将獲得痛苦。
這就會出現情感的沖突。
社會情感中的例證 在更高的水平上,我們還可以假設一個人已經從賺錢的目的本身中得到了愉悅;假設他已經把這些愉悅感從他的整體存在中分離出來了,而且讓他的生活由這些滿足感所組成。
在這個過程當中,由于他表現并且促進了他存在的一個方面,所以他毫無疑問會從中得到愉悅。
然而,當這樣做時,他卻違背了他存在的普遍一面&mdash&mdash把他和其他人聯系起來的規則。
由于他的幸福感是建立在與有機體的規律相一緻的基礎上,所以他的社會本質的真實幸福感也是基于對自我認同或他與他人的利益的規律相一緻。
隻要他使得他人以及他人的利益服從于他自己的特殊需要,那麼他就忽視并且分裂了他自己的普遍一面,于是必然會導緻痛苦。
所以,也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