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身體的控制

關燈
構造了目的的觀念;于是就出現了行走和組成行走的手段的觀念。

    但是,這個目的隻是達到該目的所依靠的各種運動沖動的定位過程和組合過程而已。

    這樣,沖動得到了控制。

    所以,我們可以說沖動受到了意志的控制;然而更合适的說法是,沖動的控制,沖動與理智、情感與目的的結合,就是意志。

    當我們考察成人習得一門外語的例子時,我們就會發現其實過程是相同的。

    除了成人在為了達到最終追求的目的時,不必如此多地依賴情感的無意識控制外,随着他的理智進一步發展,他還可以利用别人已習得的結果。

    簡而言之,有意識的模仿比無意識的情感在達到一個目的中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意志元素是相同的。

    它是為了達到一個被理智所認定的目的的各種沖動之間的協調過程。

     身體與意志 因此,意志不是一種身體外部的力量。

    隻要身體被組織起來執行某些特殊而複雜的行為,那意志(隻要涉及身體控制)就是身體。

    通過構成身體的機制以及表達,意志已經賦予它自己具體的存在。

    換句話說,隻要涉及身體控制,意志的存在就表現為對運動沖動加以限制和結合,以便它們之間能夠形成相互的協調關系。

    目的僅僅隻是協調的另一種說法。

    意志并不是形式化的,它擁有實際的内容。

     意志的雙重本質 因此,隻有當心靈通過運動沖動的試驗,從而達到使得這些沖動之間擁有一種理智而協調的關系的目的時,意志才能獲得具體的存在。

    但是,為什麼情感傾向于将它們自己投射到一個目的呢?為什麼自我要拿情感來進行試驗?它為什麼抑制或拒絕一些無用的情感?又為什麼要采用其他的情感呢?最後兩個問題的答案是:因為自我在一種情感中感覺到痛苦,而在另一種情感中感覺到滿足。

    但是,它為什麼應該是這樣的呢?這些問題讓我們認識到,心靈通過它的沖動,一直感覺到一個目的,并且心靈不斷地受到情感的指引,使得行為不斷向目的前進,并通過伴随着的滿足與不滿足表現出來。

    達到這個目的的實際過程,使意志變得清晰了,并賦予意志以明确的形态。

     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意志擁有雙重本質。

    一方面,意志建立(最初肯定是以情感的形式)了一個目的,并且把沖動指向這個目的;同樣地,意志就是所有自我實現的來源和動力。

    另一方面,意志是指這個目的實際的實現,它是沖動之間的明确協調。

    因此,意志也是實現了的自我。

    在後一種形式中,意志隻是一種明确而具體的存在。

    然而,自我以沖動為形式的無意識投射,和接下來對沖動進行試驗直到它們變得協調的過程,這些都是意志的明确實現的來源。

    換句話說,意志是它自身的原因。

    我們的實際生活過程,僅僅隻是意志賦予它自身以明确表現和客觀形式的過程。

    也隻有當意志已經實現了它自身時,我們才能說出意志到底是什麼;但是,意志從來不會在每一個實現中被耗盡,它的後續行為仍是以沖動為形式的,并且朝向一個還未明确形成的目的。

    意志的連續行為是心理生活中所有變化和成長的根源。

     意志的依賴性 另外,必須記住,身體控制的可能性依賴于個體意志與他人意志之間的連接。

    在較低級的形式中,比如運動,身體控制要依賴于他人的意志,這不僅因為他人意志提供了模仿原型,而且還因為他人意志帶來了指導、鼓勵和贊同。

    如果要嬰兒自食其力,那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嬰兒要麼從來都不會完成那個行為,要麼就是要經過一段長得多的時間并且非常笨拙地完成它。

    在說話、書寫等較高級的身體控制形式中,不僅要依賴前面已經提過的那種意志,還要依賴于原材料,這是因為(個人)意志的内容要歸因于他人的意志。

    在學習說話時,個體隻是借用了他所在群體的意志産物。

    事實上,在學習行走時,他不是自己創造了行走。

    他隻是通過他的意志,在别人意志的指引下複制出了特定的身體關系。

    而在學習說話時,他的複制也是處在别人意志的指引下,并且他複制的行為将其自身歸因于這些意志;他通過身體過程複制了社會關系。

     第19章注釋 卡朋特:《心靈哲學》,第209&mdash218頁、第279&mdash315頁、第376&mdash386頁和《當代評論》第十七章,第192頁及以後的内容;考爾德伍德:《心腦關系》,第五章;洛采:《心理學綱要》,第83&mdash88頁;拉紮勒斯:《精神生活》,第二卷,第59&mdash71頁;烏爾裡齊:《身體與心靈》,第二卷,第301&mdash321頁;施奈德:《人的意志》,第407&mdash452頁;施泰因塔爾:《心理學與語言學入門》,第263&mdash289頁;霍佩(Hoppe):《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