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張翼德血戰奪方城 關雲長兵威震河北
關燈
小
中
大
。
在襄陽住了三天,各人寫信還家,報告老人,以免懸望。
恰好那時張飛第二次捷報到來,徐庶見張苞去守伊陽,關興去守舞陽,前軍大将,僅翼德一人,殊嫌單薄,即時告知雲長,令新來四将,各配兵二千,前去方城效力,聽候三将軍指揮。
雲長應允,即時令四将來到方城。
四将當時見過張飛,再見過龐統,士元都早見過,問候他們老人家安好,四将齊聲道好。
休息數日,龐統與張飛商議,令新來四将,各配兵三千,分作四隊,巡環遊弋方城四境各地,遇有敵兵,一軍赴敵,二軍救應,左軍攻右,右軍攻左,前軍攻後,後軍攻前,往來反複,如環無端,敵敗不許窮追,遊弋不許過五十裡,不許騷擾居民,不許稽留一處,尚途安置急處。
互停消息,一軍遇敵,三軍互應,兩軍遇敵,兩軍互應。
敵強則守,敵弱則戰;強敵卒臨,火速還報大營,發兵接應。
四将聲諾,領兵各去。
南陽一帶,是他們四人生長地,甚麼村落,甚麼鄉邑,甚麼山僻小道,甚麼兵形要地,都是童而習之。
各人領兵去後,就預計今晚在何處歇宿,明日在何處會面。
又依着士元将令,将旗幟時時更換,彼去此來,不絕于道,環方城百裡内外,無時不見襄陽軍馬。
那退守葉縣的曹仁曹洪文聘三将,隻聽見報馬報稱城西發現黃旗漢軍,城東發現白旗漢軍,城南發現青旗漢軍,城北發現紅旗漢軍,彼現此沒,不知多少,高山峻嶺,樹木中間,盡插着漢兵旗号。
一時間又聽得伊陽舞陽,兩處地方失守,數百裡内,風雲變色,河洛之間人心大震,三将連夜遣人徑至晉陽啟奏魏王。
正是: 中原鹿走,當塗之幸運難期;大澤蛇啼,金卯之中興欲定。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演義于七十三回之前,東川大戰,下辨取關,智奪瓦口,威鎮阆中,間道以取南鄭,截糧以劫陽平;能使諸葛平定漢中者,首以猛張飛血戰數場之功績為多也。
本書翼德早守南陽,玄德入川,雲長鎮荊州,又以翼德守襄陽,當諸葛平定漢中之會,辄使翼德千秋汗馬,淹沒不彰,既多讓功績于馬超矣。
此固緣軍事地理,布防命戰,局勢差異,而莫可如何。
而今雲長将出于荊襄,聲應王師,以向宛洛,是翼德威張舊績,武耀前功時至,則不可不于雲長師出而先寫之,以補阆中戰陣之遺功,而酬襄樊犄角之寄命;此本回萬城血戰之所由特寫也。
故與曹洪數戰,無異與張郃之對壘也;截宛城援兵,無異命魏延之塞峪也。
不知者以為補叙新功,善讀者便明表揚前烈。
否則正接翻七十三回之案,忽插入張飛血戰一段文字,且用實筆以詳寫之,雖寫張飛即是寫雲長、而不即寫雲長,乃必急寫張飛,果何意也?蓋于接寫之頃,先完補這筆,将翻雲長之案,又必帶翻翼德之案。
苟不理清線索,烏得以窺所翻之案,所筆之意,究屬何處?究出何故?乃真不可入窮其勝也已。
白帝運危之頃,諸葛自歎,若孝直在,必能制主公東行,是魚水之交歡,會不如翺翔之親信,此本書所以令孝直居守,近侍玄德,而諸葛專閑,遠征曹操也。
推先主東征之由,原于荊州之禍,而荊禍之作,始自亮命關羽攻襄。
今雲長又将出矣,誠不能無所奉命,則即以能制主公東行者,從進雲長北伐之謀,玄德以之不失國賊,無親征出狩之危,諸離以之不失聲援,有上将荊州之命。
宛洛可出,猇亭不悲,是孝直陳言所以成之,自益非孝直不可。
由雲長恍然僧偈,還我頭來論之,更亦非諸葛不可也。
則言出孝直,誠入骨翻案之筆,鞭辟諸葛,至于湊理者也。
南陽四将之來,所以易向寵一将之去也。
向寵去, 則翼德之将失一大臂,因生出四小将補之,觀方城尚有文聘在内,而士元可肉薄以登?幾成戰守罅滿之筆,是不得不添兵益将,以助前方也。
沔陽向寵之成,所以增子龍荊湘之防也。
子龍赴敵, 則荊州之守失一大将,因早拔一向寵調之,在荊州如彼劉琦之無能,而雲長又出駐于外,焉抵吳蜀機距之勢;是不得不稱兵遣戍,以固後方也。
此文情至生,而有四将之筆,四将來投,亦無異。
筆底調到,特不意為此四人耳。
至四人從戎出自黃承彥贊成,豈以陸遜魚腹浦得出八陣圖之故?由于承彥引路,有暗助東吳之咎,遂令今日,亦為子侄輩引路,以明助西蜀,使自補其過欤?若然,則筆底滑稽,微妙至不可言矣。
在襄陽住了三天,各人寫信還家,報告老人,以免懸望。
恰好那時張飛第二次捷報到來,徐庶見張苞去守伊陽,關興去守舞陽,前軍大将,僅翼德一人,殊嫌單薄,即時告知雲長,令新來四将,各配兵二千,前去方城效力,聽候三将軍指揮。
雲長應允,即時令四将來到方城。
四将當時見過張飛,再見過龐統,士元都早見過,問候他們老人家安好,四将齊聲道好。
休息數日,龐統與張飛商議,令新來四将,各配兵三千,分作四隊,巡環遊弋方城四境各地,遇有敵兵,一軍赴敵,二軍救應,左軍攻右,右軍攻左,前軍攻後,後軍攻前,往來反複,如環無端,敵敗不許窮追,遊弋不許過五十裡,不許騷擾居民,不許稽留一處,尚途安置急處。
互停消息,一軍遇敵,三軍互應,兩軍遇敵,兩軍互應。
敵強則守,敵弱則戰;強敵卒臨,火速還報大營,發兵接應。
四将聲諾,領兵各去。
南陽一帶,是他們四人生長地,甚麼村落,甚麼鄉邑,甚麼山僻小道,甚麼兵形要地,都是童而習之。
各人領兵去後,就預計今晚在何處歇宿,明日在何處會面。
又依着士元将令,将旗幟時時更換,彼去此來,不絕于道,環方城百裡内外,無時不見襄陽軍馬。
那退守葉縣的曹仁曹洪文聘三将,隻聽見報馬報稱城西發現黃旗漢軍,城東發現白旗漢軍,城南發現青旗漢軍,城北發現紅旗漢軍,彼現此沒,不知多少,高山峻嶺,樹木中間,盡插着漢兵旗号。
一時間又聽得伊陽舞陽,兩處地方失守,數百裡内,風雲變色,河洛之間人心大震,三将連夜遣人徑至晉陽啟奏魏王。
正是: 中原鹿走,當塗之幸運難期;大澤蛇啼,金卯之中興欲定。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演義于七十三回之前,東川大戰,下辨取關,智奪瓦口,威鎮阆中,間道以取南鄭,截糧以劫陽平;能使諸葛平定漢中者,首以猛張飛血戰數場之功績為多也。
本書翼德早守南陽,玄德入川,雲長鎮荊州,又以翼德守襄陽,當諸葛平定漢中之會,辄使翼德千秋汗馬,淹沒不彰,既多讓功績于馬超矣。
此固緣軍事地理,布防命戰,局勢差異,而莫可如何。
而今雲長将出于荊襄,聲應王師,以向宛洛,是翼德威張舊績,武耀前功時至,則不可不于雲長師出而先寫之,以補阆中戰陣之遺功,而酬襄樊犄角之寄命;此本回萬城血戰之所由特寫也。
故與曹洪數戰,無異與張郃之對壘也;截宛城援兵,無異命魏延之塞峪也。
不知者以為補叙新功,善讀者便明表揚前烈。
否則正接翻七十三回之案,忽插入張飛血戰一段文字,且用實筆以詳寫之,雖寫張飛即是寫雲長、而不即寫雲長,乃必急寫張飛,果何意也?蓋于接寫之頃,先完補這筆,将翻雲長之案,又必帶翻翼德之案。
苟不理清線索,烏得以窺所翻之案,所筆之意,究屬何處?究出何故?乃真不可入窮其勝也已。
白帝運危之頃,諸葛自歎,若孝直在,必能制主公東行,是魚水之交歡,會不如翺翔之親信,此本書所以令孝直居守,近侍玄德,而諸葛專閑,遠征曹操也。
推先主東征之由,原于荊州之禍,而荊禍之作,始自亮命關羽攻襄。
今雲長又将出矣,誠不能無所奉命,則即以能制主公東行者,從進雲長北伐之謀,玄德以之不失國賊,無親征出狩之危,諸離以之不失聲援,有上将荊州之命。
宛洛可出,猇亭不悲,是孝直陳言所以成之,自益非孝直不可。
由雲長恍然僧偈,還我頭來論之,更亦非諸葛不可也。
則言出孝直,誠入骨翻案之筆,鞭辟諸葛,至于湊理者也。
南陽四将之來,所以易向寵一将之去也。
向寵去, 則翼德之将失一大臂,因生出四小将補之,觀方城尚有文聘在内,而士元可肉薄以登?幾成戰守罅滿之筆,是不得不添兵益将,以助前方也。
沔陽向寵之成,所以增子龍荊湘之防也。
子龍赴敵, 則荊州之守失一大将,因早拔一向寵調之,在荊州如彼劉琦之無能,而雲長又出駐于外,焉抵吳蜀機距之勢;是不得不稱兵遣戍,以固後方也。
此文情至生,而有四将之筆,四将來投,亦無異。
筆底調到,特不意為此四人耳。
至四人從戎出自黃承彥贊成,豈以陸遜魚腹浦得出八陣圖之故?由于承彥引路,有暗助東吳之咎,遂令今日,亦為子侄輩引路,以明助西蜀,使自補其過欤?若然,則筆底滑稽,微妙至不可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