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引(2)
關燈
小
中
大
作者不過要寫出自己的兩首情詩豔賦來,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撥亂其間,如戲中的小醜一般。
”古典言情小說确實如此。
三是《紅樓夢》雖是言情小說,其他小說寫到男女愛情,不問其家世如何,學識如何,無非是佳人才子一見鐘情,中間必有一位梅香,代雙方暗通信息,而于後花園相會。
既而勞燕分飛,最後才子常中狀元,衣錦還鄉,與佳人締結良緣,圓滿結束。
對此,賈母已有批評(第五十四回)。
《紅樓夢》不落此種陳腐舊套,它雖言情而不誨淫,除了賈琏與多渾蟲媳婦通奸,醜态畢露(第二十一回)之外,不見有絲毫淫穢之辭。
而且賈府由盛而衰,黛玉夭折,寶玉出家,寶钗守寡,十二金钗無不薄命,其結局即為悲劇。
在各種小說之中,悲劇最能感動觀衆。
吾人欣賞一種對象,而承認其有“美”的價值,必能給予吾人以快感。
悲劇所給予吾人的,隻是苦惱,何以吾人也承認其有“美”的價值而欣賞之?蓋吾人心理有一種混合感情,這個混合感情乃結合兩種矛盾的感情而成,不是快感,也不是苦感,而是一種新的感情。
猶如赤與黃混合起來,而成為橙黃色一樣。
橙黃色既不是赤,也不是黃,而是另外一種色彩。
同樣,快與苦的感情混合起來,亦變成一種新的感情。
在美學上稱之為“快又不快的感情”(Lust-UnlustGefühl),可以挑撥吾人的審美情緒,而使吾人欣賞不已。
人類優遊終日,無事可做,往往感覺煩惱。
即人類心理不甘寂寞,是要求勞苦的,要求刺激的,要求争鬥的。
沒有勞苦,沒有刺激,沒有争鬥,心理上常覺空虛。
所以人類雖怕風波之來臨,而又不甘于風平浪靜的旅行。
企業家不斷地擴充生産規模,曆史上許多英主不斷地開拓領土,這都是出于不甘寂寞之心。
在目的未達以前,一方有欠缺的苦惱。
同時又有取得的歡樂,兩種感情互相混合,便成為一種特别色彩的“快又不快的感情”。
快感之中加入不快的感情,則不快的感情不但使快感發生特别的色彩,而又可以增加快感的程度,猶如烘雲托月一樣,可以表示月亮的光彩。
所以“快又不快的感情”移入對象之中,可使對象更呈現了美的價值,這就是悲劇能夠引人欣賞的原因。
悲劇可分兩種:一是悲壯,二是悲哀。
兩者都是主人翁受盡苦惱,然在悲壯,主人翁所表現的是壯烈的犧牲;而在悲哀,主人翁所表現的則為哀傷的毀滅。
壯烈與哀傷固然不同,而兩者由苦惱,使讀者沒入于對象之中,同化于對象之内,而與對象同感苦惱,又由同感苦惱,對于主人翁的遭遇更有深刻的印象。
凡小說之以悲劇結束的,必須主人翁的命運受盡苦惱而至毀滅。
倘令主人翁能夠克服苦惱,得到勝利,則悲劇無從成立,而吾人觀之,也許覺得平淡無味,對于主人翁的遭遇反無深刻的印象。
吾人閱讀沙氏的《羅密歐與朱莉葉》,就可知道兩位青年男女因戀愛而歡樂,因戀愛而苦痛,因戀愛而憂愁,因戀愛而恐怖。
這種複雜的情緒反映到吾人心理,吾人亦跟着歡樂,跟着苦痛,跟着憂愁,跟着恐怖。
即對象的感情引起我們關心的感情,使讀者與小說中的人,心靈上發生感通,這是沙氏文學的成功,也是曹雪芹寫作的成功。
吾國自古以來,以男女有别為士君子立身處世之道。
賈母依吾國傳統的禮教,說道:“孩子們從小兒在一處兒玩,好些是有的。
如今大了,懂的人事,就該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兒的本分,我才心裡疼他。
若是他心裡有别的想頭,成了什麼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他了!你們說了,我倒有些不放心。
”又說:“咱們這種人家,别的事自然沒有的,這心病也是斷斷有不得的!林丫頭若不是這個病呢,我憑着花多少錢都使得;若是這個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沒心腸了!”(第九十七回)這種話也許今日青年男女認為頑固,而由兩百多年以前的人觀之,必認為理所當然。
然而此種傳統觀念卻造成木石前盟的悲劇。
”古典言情小說确實如此。
三是《紅樓夢》雖是言情小說,其他小說寫到男女愛情,不問其家世如何,學識如何,無非是佳人才子一見鐘情,中間必有一位梅香,代雙方暗通信息,而于後花園相會。
既而勞燕分飛,最後才子常中狀元,衣錦還鄉,與佳人締結良緣,圓滿結束。
對此,賈母已有批評(第五十四回)。
《紅樓夢》不落此種陳腐舊套,它雖言情而不誨淫,除了賈琏與多渾蟲媳婦通奸,醜态畢露(第二十一回)之外,不見有絲毫淫穢之辭。
而且賈府由盛而衰,黛玉夭折,寶玉出家,寶钗守寡,十二金钗無不薄命,其結局即為悲劇。
在各種小說之中,悲劇最能感動觀衆。
吾人欣賞一種對象,而承認其有“美”的價值,必能給予吾人以快感。
悲劇所給予吾人的,隻是苦惱,何以吾人也承認其有“美”的價值而欣賞之?蓋吾人心理有一種混合感情,這個混合感情乃結合兩種矛盾的感情而成,不是快感,也不是苦感,而是一種新的感情。
猶如赤與黃混合起來,而成為橙黃色一樣。
橙黃色既不是赤,也不是黃,而是另外一種色彩。
同樣,快與苦的感情混合起來,亦變成一種新的感情。
在美學上稱之為“快又不快的感情”(Lust-UnlustGefühl),可以挑撥吾人的審美情緒,而使吾人欣賞不已。
人類優遊終日,無事可做,往往感覺煩惱。
即人類心理不甘寂寞,是要求勞苦的,要求刺激的,要求争鬥的。
沒有勞苦,沒有刺激,沒有争鬥,心理上常覺空虛。
所以人類雖怕風波之來臨,而又不甘于風平浪靜的旅行。
企業家不斷地擴充生産規模,曆史上許多英主不斷地開拓領土,這都是出于不甘寂寞之心。
在目的未達以前,一方有欠缺的苦惱。
同時又有取得的歡樂,兩種感情互相混合,便成為一種特别色彩的“快又不快的感情”。
快感之中加入不快的感情,則不快的感情不但使快感發生特别的色彩,而又可以增加快感的程度,猶如烘雲托月一樣,可以表示月亮的光彩。
所以“快又不快的感情”移入對象之中,可使對象更呈現了美的價值,這就是悲劇能夠引人欣賞的原因。
悲劇可分兩種:一是悲壯,二是悲哀。
兩者都是主人翁受盡苦惱,然在悲壯,主人翁所表現的是壯烈的犧牲;而在悲哀,主人翁所表現的則為哀傷的毀滅。
壯烈與哀傷固然不同,而兩者由苦惱,使讀者沒入于對象之中,同化于對象之内,而與對象同感苦惱,又由同感苦惱,對于主人翁的遭遇更有深刻的印象。
凡小說之以悲劇結束的,必須主人翁的命運受盡苦惱而至毀滅。
倘令主人翁能夠克服苦惱,得到勝利,則悲劇無從成立,而吾人觀之,也許覺得平淡無味,對于主人翁的遭遇反無深刻的印象。
吾人閱讀沙氏的《羅密歐與朱莉葉》,就可知道兩位青年男女因戀愛而歡樂,因戀愛而苦痛,因戀愛而憂愁,因戀愛而恐怖。
這種複雜的情緒反映到吾人心理,吾人亦跟着歡樂,跟着苦痛,跟着憂愁,跟着恐怖。
即對象的感情引起我們關心的感情,使讀者與小說中的人,心靈上發生感通,這是沙氏文學的成功,也是曹雪芹寫作的成功。
吾國自古以來,以男女有别為士君子立身處世之道。
賈母依吾國傳統的禮教,說道:“孩子們從小兒在一處兒玩,好些是有的。
如今大了,懂的人事,就該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兒的本分,我才心裡疼他。
若是他心裡有别的想頭,成了什麼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他了!你們說了,我倒有些不放心。
”又說:“咱們這種人家,别的事自然沒有的,這心病也是斷斷有不得的!林丫頭若不是這個病呢,我憑着花多少錢都使得;若是這個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沒心腸了!”(第九十七回)這種話也許今日青年男女認為頑固,而由兩百多年以前的人觀之,必認為理所當然。
然而此種傳統觀念卻造成木石前盟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