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回 謁先師上升文華殿 晤顏帝又到文範宮
關燈
小
中
大
處,說道:「師弟要觀景緻,可由此門進去看一看,不可留連,即便出來。
」〈(這箇地方究竟有何好處,大家注意看看。
)〉 精一道:「弟子遵命。
」說罷,由門走入,乃是一條幽徑,到了裏面,見有二十餘間矮屋,蛛網罩門,塵灰撲面,扃鎖甚固,似無人居住的一般,〈(奇哉怪哉!)〉方欲上前窺視情形,忽聽見內中有呻吟痛楚之聲,〈(莫測)〉精一由窗隙望入,見有許多人荷校帶鎖,監禁在內乃始悟是天牢。
〈(至聖設天牢拘禁何人?令人莫測。
)〉復引首細細觀看,見被繫之人,形貌梟雄奇偉,與尋常犯人不同。
〈(真是莫測。
)〉正在駭異問,忽聽內中人呼喚道:「門外那位善長,到此看望我等,莫非是來與我等講情嗎?」 精一道:「公等何方人氏?高姓大名?因造何罪?何時拘繫在此?對我說來。
」即有一人答道:「我乃某省,某縣人,姓某是已,精一聽他隻說出姓,不露真名,心中有些疑惑。
因問道:「我精一雖未曾到過外省,聞貴省有一大偉人,與公同姓,名某者,其即公乎?」那人曰:「然。
」精一駭然道:「公在生乃清朝一品大員,到民國又是威名赫赫,何以拘繫在此,真真受屈了,究竟因何罪咎?獲罪先師,緻受縲絏之苦,請道其詳。
」 〈【諱其名姓,復諱其居址,則此人者,可知也。
】〉 那人忸怩道:「說來對善長不起了,〈(人死則返本歟抑人性本善歟)〉某本尼山弟子,因夫子見清朝末年,紀綱不振,文教衰微,屢屢感喟悲歎,不置於懷,某忽動思凡之念。
〈(此念何嘗不善呢。
)〉在夫子面前,誇下海口,情願下凡,維持名教,整飭綱常,夫子始準。
我下凡投生,為清朝顯官得假斧柯,可以振作有為。
〈(不為也非不能也)〉奈我生不逢辰,偏又闖著這革命時代,我見有勢可乘,遂妄想非分,〈(這箇念頭大是不好,古來亂臣賊子,王莽、曹操之流,皆是一念誤之也。
)〉薰心富貴,誤國欺君,畫虎不成,惹人笑罵,死後冥王拘我入獄,歷受慘刑,已五六年矣。
〈(冥王鐵面冥法無情)〉嗣蒙夫子念我是杏壇原人,將我由地府調回宮來,怒加刑杖,當眾勘問,我慚愧無言以對,因拘我於此,又將一年矣。
今夕善長到此,能否於夫子面前,代為講個人情,將我釋放,縱充當苦役,亦所不辭。
小弟便感激不盡了。
」 〈【統觀前後議論,是人名姓雖諱,可猜而知。
】〉 精一道:「聽公之言,乃是叛教背師,倒綱敗紀,成箇名教罪人了。
〈(精一答彼之言實為彼定罪案)〉此等案情重大,我一名區區遊生,焉能替公講情,隻好忍耐守法罷了。
但不知牢中多人,又犯何罪呢?」那人道:「其罪狀亦與我等。
」精一還要想一一詢問。
忽真君在門外高喚道:「精一師弟,快快出來。
」精一聞呼,隻好轉來,見了真君,將所見所言,細述一遍,真君點頭稱是。
精一又問道:「弟子看內中罪犯,卻也不少,可盡是三千七十之徒下世的嗎?」真君道:「這班犯人,也有三千七十在內的,也有不在內的,因有一等人,讀了孔聖之書,得了科名,登了仕籍,他便妄作妄為,玷辱名教,此先師所深惡者,故不能不拿他到此。
以正其罪,罪滿之後,然後發落,則又各各不同也。
〈【人生在世,而得戴儒巾,著儒衫,良非易易,各自小心。
】〉 精一道:「請仙師將不同之故,與弟子詳言之。
」真君道:「師弟試想先師命諸弟子下山,原是望他們興禮樂,振綱常,安國家,扶社稷,補偏救敝,振靡起頹,豈料他下了塵寰,見利忘本,敗國亡家,八德全拋,五倫盡廢,不體儒教宗旨,反趨新法異端,若是罪孽深重的,死了後,立將他收入地府,慘受諸刑,冥法滿時,方付輪迴,為癡聾喑啞,填還轉劫,永不準回宮了。
若是罪狀稱輕,有一線可原的,始將他收入此間,按罪之多寡,以定囚禁之期限,限滿之時,苟能自怨自艾,痛自改悔者,或將他逐出,仍令下世,觀其後效,或派他在迎仙閣,或蓬萊,或西天,充當苦役,倘仍怠惰怙惡不悛者,即將他打入輪迴,投生畜道,奪他靈性,永遠不復人身矣。
」 〈【先師設天牢之心,即是與人自新之心。
世之儒生雅體勿忽。
】〉 精一聽到此處,不覺打了箇寒噤。
〈(讀書之士,人人小心,如精一個個寒噤,那就好了。
)〉說道:「聞仙師之言,任他根器好的神仙,一經下世,俱要各自小心,稱一失慎,迷了本性,失了人身,那時悔之何及。
罷了!罷了!據弟子想來,既做了神仙,還是不下世的好了。
」〈(精一之言,一片天真,說來有趣,聽來有味。
)〉精一這話,倒把真君發笑起來,說道:「師弟,你我不彈此調了,快快回覆仲弓夫子去罷。
」於是二人踅轉出來,見了仲弓夫子,精一道:「此時先師尚未回宮,弟子一時想起神仙鑑內,演說廣野會共仰文明一段故事。
說道「杏壇宮」,景緻十分希奇,弟子既已到此,豈可當面錯過,擬懇仲弓夫子,領弟子前去,處處瞻仰一番,望乞仙師允準。
」 真君道:「焉有不準,隻是地面太寬闊,今夕焉能遊覽得完。
等待下回,又來賞玩罷了。
」正言話間,忽見功曹自雲端飄飄而下,對仲弓夫子說道:「今夕先師自兜率宮歸來,稅駕「文華殿」中,不到杏壇了。
如柳仙領遊生到此,令他們上來面晤可也。
」說畢,那功曹覆命去了。
真君道:「既是如此,我與師弟快上「文華殿」去罷,於是二人辭了仲弓夫子,出了宮門,仍命使者駕起輪車,冉冉上升,不多時,望見前面金光萬道,瑞氣千條,內中現出一大院宮殿,精一問:「此處屬何天界?前面之宮殿,何仙聖所居?」真君道:「此處乃第九重天界了,前面宮殿,即先師『文華殿』也。
」二人言話間,不覺漸漸逼近,望見殿門屹立,照壁巍峨,真君道:「師弟你我快下車來。
」精一依言,下了車,跟隨真君步趨而上,比到了照壁之下,仰觀大門,非常莊嚴闊大,門左右有金獅
」〈(這箇地方究竟有何好處,大家注意看看。
)〉 精一道:「弟子遵命。
」說罷,由門走入,乃是一條幽徑,到了裏面,見有二十餘間矮屋,蛛網罩門,塵灰撲面,扃鎖甚固,似無人居住的一般,〈(奇哉怪哉!)〉方欲上前窺視情形,忽聽見內中有呻吟痛楚之聲,〈(莫測)〉精一由窗隙望入,見有許多人荷校帶鎖,監禁在內乃始悟是天牢。
〈(至聖設天牢拘禁何人?令人莫測。
)〉復引首細細觀看,見被繫之人,形貌梟雄奇偉,與尋常犯人不同。
〈(真是莫測。
)〉正在駭異問,忽聽內中人呼喚道:「門外那位善長,到此看望我等,莫非是來與我等講情嗎?」 精一道:「公等何方人氏?高姓大名?因造何罪?何時拘繫在此?對我說來。
」即有一人答道:「我乃某省,某縣人,姓某是已,精一聽他隻說出姓,不露真名,心中有些疑惑。
因問道:「我精一雖未曾到過外省,聞貴省有一大偉人,與公同姓,名某者,其即公乎?」那人曰:「然。
」精一駭然道:「公在生乃清朝一品大員,到民國又是威名赫赫,何以拘繫在此,真真受屈了,究竟因何罪咎?獲罪先師,緻受縲絏之苦,請道其詳。
」 〈【諱其名姓,復諱其居址,則此人者,可知也。
】〉 那人忸怩道:「說來對善長不起了,〈(人死則返本歟抑人性本善歟)〉某本尼山弟子,因夫子見清朝末年,紀綱不振,文教衰微,屢屢感喟悲歎,不置於懷,某忽動思凡之念。
〈(此念何嘗不善呢。
)〉在夫子面前,誇下海口,情願下凡,維持名教,整飭綱常,夫子始準。
我下凡投生,為清朝顯官得假斧柯,可以振作有為。
〈(不為也非不能也)〉奈我生不逢辰,偏又闖著這革命時代,我見有勢可乘,遂妄想非分,〈(這箇念頭大是不好,古來亂臣賊子,王莽、曹操之流,皆是一念誤之也。
)〉薰心富貴,誤國欺君,畫虎不成,惹人笑罵,死後冥王拘我入獄,歷受慘刑,已五六年矣。
〈(冥王鐵面冥法無情)〉嗣蒙夫子念我是杏壇原人,將我由地府調回宮來,怒加刑杖,當眾勘問,我慚愧無言以對,因拘我於此,又將一年矣。
今夕善長到此,能否於夫子面前,代為講個人情,將我釋放,縱充當苦役,亦所不辭。
小弟便感激不盡了。
」 〈【統觀前後議論,是人名姓雖諱,可猜而知。
】〉 精一道:「聽公之言,乃是叛教背師,倒綱敗紀,成箇名教罪人了。
〈(精一答彼之言實為彼定罪案)〉此等案情重大,我一名區區遊生,焉能替公講情,隻好忍耐守法罷了。
但不知牢中多人,又犯何罪呢?」那人道:「其罪狀亦與我等。
」精一還要想一一詢問。
忽真君在門外高喚道:「精一師弟,快快出來。
」精一聞呼,隻好轉來,見了真君,將所見所言,細述一遍,真君點頭稱是。
精一又問道:「弟子看內中罪犯,卻也不少,可盡是三千七十之徒下世的嗎?」真君道:「這班犯人,也有三千七十在內的,也有不在內的,因有一等人,讀了孔聖之書,得了科名,登了仕籍,他便妄作妄為,玷辱名教,此先師所深惡者,故不能不拿他到此。
以正其罪,罪滿之後,然後發落,則又各各不同也。
〈【人生在世,而得戴儒巾,著儒衫,良非易易,各自小心。
】〉 精一道:「請仙師將不同之故,與弟子詳言之。
」真君道:「師弟試想先師命諸弟子下山,原是望他們興禮樂,振綱常,安國家,扶社稷,補偏救敝,振靡起頹,豈料他下了塵寰,見利忘本,敗國亡家,八德全拋,五倫盡廢,不體儒教宗旨,反趨新法異端,若是罪孽深重的,死了後,立將他收入地府,慘受諸刑,冥法滿時,方付輪迴,為癡聾喑啞,填還轉劫,永不準回宮了。
若是罪狀稱輕,有一線可原的,始將他收入此間,按罪之多寡,以定囚禁之期限,限滿之時,苟能自怨自艾,痛自改悔者,或將他逐出,仍令下世,觀其後效,或派他在迎仙閣,或蓬萊,或西天,充當苦役,倘仍怠惰怙惡不悛者,即將他打入輪迴,投生畜道,奪他靈性,永遠不復人身矣。
」 〈【先師設天牢之心,即是與人自新之心。
世之儒生雅體勿忽。
】〉 精一聽到此處,不覺打了箇寒噤。
〈(讀書之士,人人小心,如精一個個寒噤,那就好了。
)〉說道:「聞仙師之言,任他根器好的神仙,一經下世,俱要各自小心,稱一失慎,迷了本性,失了人身,那時悔之何及。
罷了!罷了!據弟子想來,既做了神仙,還是不下世的好了。
」〈(精一之言,一片天真,說來有趣,聽來有味。
)〉精一這話,倒把真君發笑起來,說道:「師弟,你我不彈此調了,快快回覆仲弓夫子去罷。
」於是二人踅轉出來,見了仲弓夫子,精一道:「此時先師尚未回宮,弟子一時想起神仙鑑內,演說廣野會共仰文明一段故事。
說道「杏壇宮」,景緻十分希奇,弟子既已到此,豈可當面錯過,擬懇仲弓夫子,領弟子前去,處處瞻仰一番,望乞仙師允準。
」 真君道:「焉有不準,隻是地面太寬闊,今夕焉能遊覽得完。
等待下回,又來賞玩罷了。
」正言話間,忽見功曹自雲端飄飄而下,對仲弓夫子說道:「今夕先師自兜率宮歸來,稅駕「文華殿」中,不到杏壇了。
如柳仙領遊生到此,令他們上來面晤可也。
」說畢,那功曹覆命去了。
真君道:「既是如此,我與師弟快上「文華殿」去罷,於是二人辭了仲弓夫子,出了宮門,仍命使者駕起輪車,冉冉上升,不多時,望見前面金光萬道,瑞氣千條,內中現出一大院宮殿,精一問:「此處屬何天界?前面之宮殿,何仙聖所居?」真君道:「此處乃第九重天界了,前面宮殿,即先師『文華殿』也。
」二人言話間,不覺漸漸逼近,望見殿門屹立,照壁巍峨,真君道:「師弟你我快下車來。
」精一依言,下了車,跟隨真君步趨而上,比到了照壁之下,仰觀大門,非常莊嚴闊大,門左右有金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