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 子 忽蘭忽失溫之血
關燈
小
中
大
位更合适一些呢?"
"說實話?"
"當然要你說實話,否則我問你幹什麼?"
"若論心機武功,似乎慕容要強一些,要說主持大局、平衡各方的能力,金不好象要稍勝一籌。
要讓我選,一時還真的難以取舍呢怎麼,你是真的起了退隐之心?" 嚴子喬輕輕歎了口氣。
雲水和尚笑嘻嘻地道:"莫非是為了燕姑娘?"好在沒有燈光,否則的話,你一定可以看見雲水和尚說這句話時臉上的那種表情。
一個很老的、很有德行的大和尚,是不應該有這樣的表情的。
嚴子喬不說話,還是歎氣。
雲水和尚喃喃道:"按說,你也老大不小的了,今年你也有三十四五了吧,總這麼漂着也不是事情,也該找個伴兒了。
我看燕姑娘就不錯,今年她才不到二十歲吧?相貌好,武功好,身材也好,就是脾氣大了點,女人嘛,不就是這個樣子。
"嚴子喬冷笑道:"真真是豈有此理,一個大德高僧,居然對女人這麼有研究,真是奇哉怪也!" 雲水和尚也不以為忤,還是那麼嘻嘻笑着,道:"我說,她跟那個王爺──對了,是洛陽的伊王爺吧,他們之間究竟是怎麼回事啊?"嚴子喬沒好氣地道:"他們是師兄妹,你說還能是怎麼回事?"雲水和尚道:"别上火嘛,我也沒說什麼是不是?要叫我說啊,你也别一棵樹上吊死,天下好女孩子多的是,弱水三千,隻取一瓢飲是可以的,可為什麼你一定要隻取這一瓢呢?哪一瓢不都是水?" 說到這裡,雲水和尚頓了一下,似乎覺得話還沒有說透,又加上了一句:"再說了,就算一瓢不飲,象我和尚似的,也渴不死人。
"嚴子喬不理他。
雲水和尚自己給自己下台階:"好啦,好啦,不愛聽我就不說。
對了,你知不知道皇帝準備另建一個組織?" 嚴子喬還是沒理他,但緊接着雲水和尚的一句話就讓嚴子喬不得不理他了。
雲水和尚說:"皇帝為什麼一直不肯放你走,知道為什麼嗎?就是準備拉你的聖火教進新的組織,完全為其所用啊!" 嚴子喬吓了一跳:"什麼新的組織?" 雲水和尚道:"我也是隐約聽别人這麼說,具體叫什麼名字不曉得,至于建這個組織的目的嘛,大概總和監視各地官員、糾察反叛謀逆一類的事情有關吧。
"嚴子喬道:"這不是錦衣衛的職責嗎?現在錦衣衛的組織已經夠龐大的了,天下幾乎到處都能看見他們的白靴子黑帽子,滿世界的錦衣衛,再建一個新的組織,豈不是?" 雲水和尚歎道:"朝廷現在的情況,你又不是不知道。
錦衣衛鬧得滿城風雨,名聲已經壞了,再說,組織過于龐大,人員太雜,吃飯壞事的占了絕大多數,皇帝就算有心改造他們,隻怕也是事倍功半,幹脆另起爐竈,反倒要容易些。
再說了,這個新的組織好象也兼有監查錦衣衛的職責。
"嚴子喬道:"既有這件事,你怎麼不早跟我說?"雲水和尚道:"我也是才聽随軍的太監說的。
不過,聽說皇帝有意讓自己的心腹太監來主持這個新的組織,隻不過現在還沒有打定主意。
你還是早作準備,免得到時侯失了方寸。
" 嚴子喬長歎一聲,道:"就算沒有這回事,我也準備此次回中原後就離開了,不僅要離開朝廷,也要離開聖火教,離開江湖。
打打殺殺的,十幾年了,現在想起來,有時侯都不敢相信年輕時怎麼會有那麼大的抱負。
"雲水和尚忽然用一種很嚴肅的聲音對嚴子喬道:"這麼說,你退隐之心已定?"嚴子喬道:"是。
" 雲水和尚道:"正巧了,和尚有兩件事情要請你幫忙。
"嚴子喬道:"不用說,我也曉得是什麼事情。
你又想修你的上方禅林吧?我也不能說這件事情不能做,可你要想把上方山恢複到北遼火焚之前那麼宏大的規模,怕隻能是空有宏願而已。
你在朝廷裡化緣,化了幾十年了,也沒化到幾個錢吧?"雲水和尚輕輕笑道:"錢的事情你不用操心,和尚胸中自有百萬金銀,到時侯隻要你幫把手替我扛就行了還有一件事情,你是想破了頭也猜不出來的。
"他忽然改用"傳音入密"對嚴子喬說了幾句什麼,嚴子喬失聲道:"怎麼,他真的沒有死?" 雲水和尚傳音道:"小聲些!我現在已經把底都交給了你,你說,幫不幫這個忙吧!" 嚴子喬沉吟再三,終于很無奈地歎了口氣,傳音道:"這肯定又是你那位不甘寂寞的師兄幹的好事。
" 這回雲水和尚笑出了聲:"一點不錯。
" ****************** 六月初七,午初二刻。
忽蘭忽失溫。
皇帝的心情顯然很不錯,他的臉色雖一直很凝重,但擰重之中,那一絲若隐若現的微笑是怎麼也不難看出的。
遠遠的天際,橫亘着一帶山嶺,那是阿魯渾河和圖拉河的分水嶺,也是忽蘭忽失溫大草原上地勢最險要的地方。
據偵騎的報告,瑪哈木的大帳,就在那一帶山嶺後面。
瑪哈木一定還沒來得及逃走,對這一點,皇帝有絕對的把握,因為他根本沒有給瑪哈木留出逃走的時間,而且他相信,瑪哈木一定沒有料到他會這麼快就出現在這裡。
因為這并不是明軍慣用的戰法。
自寅末出兵到現在,沿途明軍還捉住了十幾名瓦剌人的散騎,從這些人口中問出來的情況是,瑪哈木現在根本還無意與明軍決戰,他認為明軍現在還沒有到給養困難、士氣低落的時侯,他派出撒不帖兒的目的,就是想把明軍的主力引開。
皇帝必勝的信心越發強烈了。
他微微側目,看了看跟在身邊皇太孫,察覺到皇太孫非常緊張。
十幾歲的年輕人嘛,初臨戰陣,都是有些緊張的,可當皇帝發現嚴子喬和雲水和尚這兩個人的神色也很有些緊張時,心裡有些不悅,但這不悅很快就又被因決戰即将到來的激動而沖淡了。
畢竟,他們并不清楚他這位天子為這次決戰作了多麼周密的布置──就在昨晚禦前議事之後,他就已派人給劉江送去了一道密旨,命令劉江停止對撒木帖兒的追擊,率軍向忽蘭忽失溫靠攏,切斷瑪哈木向東逃竄的路線。
"騎士哨騰,若遇寇東走,即瓦剌之人諸阿魯台者,西走即阿魯台部下往瓦剌者,須并執之。
蓋虜情多詐,不可不察"隻要瑪哈木無法與鞑靼大酋阿魯台聯合起來,皇帝就已勝算在握了。
連遠在靼靼的阿魯台的因素都考慮到了,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 那一帶山嶺已越來越近,皇帝勒住了缰繩,緩緩掃視着拱衛在他周圍的數十員大将,發出了第一道進攻的命令。
無風。
驕陽似火。
長空一碧如洗,如腳下這一望無際的青色。
齊膝深的野草在陽光下泛着幽綠的光澤,自皇帝駐馬的土坡上,一直蔓延到天際。
三萬匹戰馬在這茫茫的青色草原上鋪開,武安侯鄭亨、都督馬旺、程寬、全玉各率所部精銳騎兵,高速向山嶺沖擊。
隻要占領了這個制高點,明軍幾乎就将立于不敗之地。
山嶺之上,寥無人蹤。
瑪哈木不可能到現在還沒有發現已經逼近到眼皮底下的十幾萬明軍,那麼,這位久經征戰、有"沙漠雄鷹"之稱的瓦剌王,究竟在做什麼呢? 皇帝端坐馬上,一道一道簡短清晰的命令自他口中發出,十餘萬明軍在數十員虎将的率領下,分為左、中、右三路,有條不紊地在大草原上展開了作戰的陣形,緩緩向前推進。
武安侯鄭亨的大旗已經逼近到山腰,山嶺那邊還是一片沉寂。
嚴子喬忽然自馬背上站了起來,一絲涼意從他脊背上炸開,刹那間散部全身。
寂靜的山嶺上,竟似閃動着一種凜冽的殺氣,一種隻有真正的武功高手才能感覺到的殺氣,一種雖然隔了這麼遠卻依然能感覺到的殺氣。
幾乎是在刹那間,嚴子喬已意識到,瑪哈木的騎兵肯定已經在山嶺上作好了埋伏,瑪哈木早就作好了與明軍主力作戰的決定。
大軍沿途捕獲的那些瓦剌散騎,很可能隻不過是瑪哈木特意扔出的誘餌,瑪哈木的用意,就是要誘敵深入,而他早已占據了有利地形,以逸待勞。
可惜,現在察覺這些,已經晚了。
嚴子喬轉向皇帝,剛想說出自己的想法,就看見皇帝臉上自信的笑意已在刹那間僵住。
狂風也就在這一刹那間突起。
風中夾帶着濃重的血腥氣味,遠遠的,嚴子喬聽見了一陣清晰、整齊而堅強有力、動人心魄的弓弦扣發聲。
那是瓦剌人弓箭的第一陣齊射。
暴烈的喊殺聲、或急促或悠長的撕裂人心的慘叫聲、驚濤般洶湧的馬嘶聲忽然之間就充溢了整個天地,蒼涼的胡茄聲、沉郁的鼓聲、激昂的号角聲掠過翻滾搖曳的野草,向四面八方散開。
剛才還寂無一人的山嶺上,轉眼之間就飄揚起數百面大旗,在風中獵獵作響,漫山遍野的瓦剌騎兵似山崩般從山頂直壓下來,似潮水般從四面向明軍包抄過來。
湧動的潮頭在正午的陽光下閃動着眩目的寒光。
那是刀光,是瓦剌騎兵揮舞着的長刀閃出的光芒。
明軍的前鋒轉眼之間就在潮頭前潰散,如一堆堆被大浪撲平的沙丘。
時間已是辛時三刻,太陽已偏西,忽蘭忽失溫的大草原上,激戰猶酣。
皇帝緊咬着牙,無言地注視着一隊隊正在廣袤的大草原上縱橫馳騁、往來沖殺的瓦剌騎兵。
他那顆已被多年征戰磨煉得如鐵石般堅強的心,此時也忍不住輕微地悸動起來。
瓦剌騎兵旺盛的鬥志和強勁的戰鬥力并不出乎他的預料,數次北征,他已對蒙古騎兵相當了解。
出乎他預料的,是瑪哈木謀略的精明和狡猾,很顯然,他低估了瑪哈木的智慧。
他心裡很清楚自己的判斷失誤給自己的軍隊帶來了什麼樣的惡果──長途奔襲百裡,猝然遭遇以逸待勞的強敵,先機已失,雖說明軍在數量上要占優勢,但他們能堅持到現在,仍然沒有崩潰,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迹了。
一手創造這個奇迹的人,就是嚴子喬。
如果不是嚴子喬手下的六百餘名聖火教健兒将"紅衣大将軍"火炮以及皇帝留下守大營的神機營及時拉了上來,明軍隻怕在一個時辰以前就全線潰敗了。
當時決戰已開始約一個半時辰,瓦剌人已經狂風暴雨般的大隊沖鋒将明軍的戰線壓縮到了大草原的中部,他們的兩翼也已開始向明軍戰線的側後迂回包圍。
這正是瓦剌人最擅長的戰術,也正是最能發揮騎兵威力的戰術。
一旦讓瓦剌人鐵騎合圍,後果将不堪設想。
在二十四門火炮和數百杆火槍的齊射下,已經張開的瓦剌軍的兩翼迅速收縮回去。
皇帝趁此機會,親自率領明軍中最精銳的五千禦林鐵甲騎兵,借着炮火的威力,發起了兩次猛烈的反攻。
但瓦剌人也創造了一個奇迹。
每次炮彈炸開,潮水般的瓦剌騎兵就會被炸開一個方圓數十丈的空地,就算是這樣,他們還是奇迹般地頂住了威力無窮的炮火,頑強地擊退了鐵甲騎兵聲勢懾人的進攻。
戰事從那時起,就進入了膠着狀态。
雙方你來我往的拉鋸戰持續了近兩個時辰,硝煙彌漫的大草原上已鋪滿了明軍和瓦剌騎兵的屍體和馬屍,到處都是無主的戰馬在狂奔,雙方都已經是傷亡慘重,哪一方也都沒有取得明顯的優勢。
他很清楚,戰局現在的膠着是對瓦剌人有利的膠着,明軍的有生力量在這種膠着之中不斷以驚人的速度在消耗,而且明軍賴以維持信心的神機營火炮的彈藥也在不斷以驚人的速度消耗。
彈藥用萬之後,明軍将用什麼來維持信心呢? 皇帝許久許久都沒有再下達新的突擊命令,也許久許久沒有去親自沖鋒陷陣了,他隻是駐馬高坡,緊張地關注着戰局的發展,并不時把陰沉的目光投向東方。
東方是圖拉河,河那邊有他的一支精銳的騎兵,一支總數在兩萬、久經戰征的騎兵,劉江的騎兵。
如果劉江能在此時率領兩萬虎狼之師投入
要讓我選,一時還真的難以取舍呢怎麼,你是真的起了退隐之心?" 嚴子喬輕輕歎了口氣。
雲水和尚笑嘻嘻地道:"莫非是為了燕姑娘?"好在沒有燈光,否則的話,你一定可以看見雲水和尚說這句話時臉上的那種表情。
一個很老的、很有德行的大和尚,是不應該有這樣的表情的。
嚴子喬不說話,還是歎氣。
雲水和尚喃喃道:"按說,你也老大不小的了,今年你也有三十四五了吧,總這麼漂着也不是事情,也該找個伴兒了。
我看燕姑娘就不錯,今年她才不到二十歲吧?相貌好,武功好,身材也好,就是脾氣大了點,女人嘛,不就是這個樣子。
"嚴子喬冷笑道:"真真是豈有此理,一個大德高僧,居然對女人這麼有研究,真是奇哉怪也!" 雲水和尚也不以為忤,還是那麼嘻嘻笑着,道:"我說,她跟那個王爺──對了,是洛陽的伊王爺吧,他們之間究竟是怎麼回事啊?"嚴子喬沒好氣地道:"他們是師兄妹,你說還能是怎麼回事?"雲水和尚道:"别上火嘛,我也沒說什麼是不是?要叫我說啊,你也别一棵樹上吊死,天下好女孩子多的是,弱水三千,隻取一瓢飲是可以的,可為什麼你一定要隻取這一瓢呢?哪一瓢不都是水?" 說到這裡,雲水和尚頓了一下,似乎覺得話還沒有說透,又加上了一句:"再說了,就算一瓢不飲,象我和尚似的,也渴不死人。
"嚴子喬不理他。
雲水和尚自己給自己下台階:"好啦,好啦,不愛聽我就不說。
對了,你知不知道皇帝準備另建一個組織?" 嚴子喬還是沒理他,但緊接着雲水和尚的一句話就讓嚴子喬不得不理他了。
雲水和尚說:"皇帝為什麼一直不肯放你走,知道為什麼嗎?就是準備拉你的聖火教進新的組織,完全為其所用啊!" 嚴子喬吓了一跳:"什麼新的組織?" 雲水和尚道:"我也是隐約聽别人這麼說,具體叫什麼名字不曉得,至于建這個組織的目的嘛,大概總和監視各地官員、糾察反叛謀逆一類的事情有關吧。
"嚴子喬道:"這不是錦衣衛的職責嗎?現在錦衣衛的組織已經夠龐大的了,天下幾乎到處都能看見他們的白靴子黑帽子,滿世界的錦衣衛,再建一個新的組織,豈不是?" 雲水和尚歎道:"朝廷現在的情況,你又不是不知道。
錦衣衛鬧得滿城風雨,名聲已經壞了,再說,組織過于龐大,人員太雜,吃飯壞事的占了絕大多數,皇帝就算有心改造他們,隻怕也是事倍功半,幹脆另起爐竈,反倒要容易些。
再說了,這個新的組織好象也兼有監查錦衣衛的職責。
"嚴子喬道:"既有這件事,你怎麼不早跟我說?"雲水和尚道:"我也是才聽随軍的太監說的。
不過,聽說皇帝有意讓自己的心腹太監來主持這個新的組織,隻不過現在還沒有打定主意。
你還是早作準備,免得到時侯失了方寸。
" 嚴子喬長歎一聲,道:"就算沒有這回事,我也準備此次回中原後就離開了,不僅要離開朝廷,也要離開聖火教,離開江湖。
打打殺殺的,十幾年了,現在想起來,有時侯都不敢相信年輕時怎麼會有那麼大的抱負。
"雲水和尚忽然用一種很嚴肅的聲音對嚴子喬道:"這麼說,你退隐之心已定?"嚴子喬道:"是。
" 雲水和尚道:"正巧了,和尚有兩件事情要請你幫忙。
"嚴子喬道:"不用說,我也曉得是什麼事情。
你又想修你的上方禅林吧?我也不能說這件事情不能做,可你要想把上方山恢複到北遼火焚之前那麼宏大的規模,怕隻能是空有宏願而已。
你在朝廷裡化緣,化了幾十年了,也沒化到幾個錢吧?"雲水和尚輕輕笑道:"錢的事情你不用操心,和尚胸中自有百萬金銀,到時侯隻要你幫把手替我扛就行了還有一件事情,你是想破了頭也猜不出來的。
"他忽然改用"傳音入密"對嚴子喬說了幾句什麼,嚴子喬失聲道:"怎麼,他真的沒有死?" 雲水和尚傳音道:"小聲些!我現在已經把底都交給了你,你說,幫不幫這個忙吧!" 嚴子喬沉吟再三,終于很無奈地歎了口氣,傳音道:"這肯定又是你那位不甘寂寞的師兄幹的好事。
" 這回雲水和尚笑出了聲:"一點不錯。
" ****************** 六月初七,午初二刻。
忽蘭忽失溫。
皇帝的心情顯然很不錯,他的臉色雖一直很凝重,但擰重之中,那一絲若隐若現的微笑是怎麼也不難看出的。
遠遠的天際,橫亘着一帶山嶺,那是阿魯渾河和圖拉河的分水嶺,也是忽蘭忽失溫大草原上地勢最險要的地方。
據偵騎的報告,瑪哈木的大帳,就在那一帶山嶺後面。
瑪哈木一定還沒來得及逃走,對這一點,皇帝有絕對的把握,因為他根本沒有給瑪哈木留出逃走的時間,而且他相信,瑪哈木一定沒有料到他會這麼快就出現在這裡。
因為這并不是明軍慣用的戰法。
自寅末出兵到現在,沿途明軍還捉住了十幾名瓦剌人的散騎,從這些人口中問出來的情況是,瑪哈木現在根本還無意與明軍決戰,他認為明軍現在還沒有到給養困難、士氣低落的時侯,他派出撒不帖兒的目的,就是想把明軍的主力引開。
皇帝必勝的信心越發強烈了。
他微微側目,看了看跟在身邊皇太孫,察覺到皇太孫非常緊張。
十幾歲的年輕人嘛,初臨戰陣,都是有些緊張的,可當皇帝發現嚴子喬和雲水和尚這兩個人的神色也很有些緊張時,心裡有些不悅,但這不悅很快就又被因決戰即将到來的激動而沖淡了。
畢竟,他們并不清楚他這位天子為這次決戰作了多麼周密的布置──就在昨晚禦前議事之後,他就已派人給劉江送去了一道密旨,命令劉江停止對撒木帖兒的追擊,率軍向忽蘭忽失溫靠攏,切斷瑪哈木向東逃竄的路線。
"騎士哨騰,若遇寇東走,即瓦剌之人諸阿魯台者,西走即阿魯台部下往瓦剌者,須并執之。
蓋虜情多詐,不可不察"隻要瑪哈木無法與鞑靼大酋阿魯台聯合起來,皇帝就已勝算在握了。
連遠在靼靼的阿魯台的因素都考慮到了,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 那一帶山嶺已越來越近,皇帝勒住了缰繩,緩緩掃視着拱衛在他周圍的數十員大将,發出了第一道進攻的命令。
無風。
驕陽似火。
長空一碧如洗,如腳下這一望無際的青色。
齊膝深的野草在陽光下泛着幽綠的光澤,自皇帝駐馬的土坡上,一直蔓延到天際。
三萬匹戰馬在這茫茫的青色草原上鋪開,武安侯鄭亨、都督馬旺、程寬、全玉各率所部精銳騎兵,高速向山嶺沖擊。
隻要占領了這個制高點,明軍幾乎就将立于不敗之地。
山嶺之上,寥無人蹤。
瑪哈木不可能到現在還沒有發現已經逼近到眼皮底下的十幾萬明軍,那麼,這位久經征戰、有"沙漠雄鷹"之稱的瓦剌王,究竟在做什麼呢? 皇帝端坐馬上,一道一道簡短清晰的命令自他口中發出,十餘萬明軍在數十員虎将的率領下,分為左、中、右三路,有條不紊地在大草原上展開了作戰的陣形,緩緩向前推進。
武安侯鄭亨的大旗已經逼近到山腰,山嶺那邊還是一片沉寂。
嚴子喬忽然自馬背上站了起來,一絲涼意從他脊背上炸開,刹那間散部全身。
寂靜的山嶺上,竟似閃動着一種凜冽的殺氣,一種隻有真正的武功高手才能感覺到的殺氣,一種雖然隔了這麼遠卻依然能感覺到的殺氣。
幾乎是在刹那間,嚴子喬已意識到,瑪哈木的騎兵肯定已經在山嶺上作好了埋伏,瑪哈木早就作好了與明軍主力作戰的決定。
大軍沿途捕獲的那些瓦剌散騎,很可能隻不過是瑪哈木特意扔出的誘餌,瑪哈木的用意,就是要誘敵深入,而他早已占據了有利地形,以逸待勞。
可惜,現在察覺這些,已經晚了。
嚴子喬轉向皇帝,剛想說出自己的想法,就看見皇帝臉上自信的笑意已在刹那間僵住。
狂風也就在這一刹那間突起。
風中夾帶着濃重的血腥氣味,遠遠的,嚴子喬聽見了一陣清晰、整齊而堅強有力、動人心魄的弓弦扣發聲。
那是瓦剌人弓箭的第一陣齊射。
暴烈的喊殺聲、或急促或悠長的撕裂人心的慘叫聲、驚濤般洶湧的馬嘶聲忽然之間就充溢了整個天地,蒼涼的胡茄聲、沉郁的鼓聲、激昂的号角聲掠過翻滾搖曳的野草,向四面八方散開。
剛才還寂無一人的山嶺上,轉眼之間就飄揚起數百面大旗,在風中獵獵作響,漫山遍野的瓦剌騎兵似山崩般從山頂直壓下來,似潮水般從四面向明軍包抄過來。
湧動的潮頭在正午的陽光下閃動着眩目的寒光。
那是刀光,是瓦剌騎兵揮舞着的長刀閃出的光芒。
明軍的前鋒轉眼之間就在潮頭前潰散,如一堆堆被大浪撲平的沙丘。
時間已是辛時三刻,太陽已偏西,忽蘭忽失溫的大草原上,激戰猶酣。
皇帝緊咬着牙,無言地注視着一隊隊正在廣袤的大草原上縱橫馳騁、往來沖殺的瓦剌騎兵。
他那顆已被多年征戰磨煉得如鐵石般堅強的心,此時也忍不住輕微地悸動起來。
瓦剌騎兵旺盛的鬥志和強勁的戰鬥力并不出乎他的預料,數次北征,他已對蒙古騎兵相當了解。
出乎他預料的,是瑪哈木謀略的精明和狡猾,很顯然,他低估了瑪哈木的智慧。
他心裡很清楚自己的判斷失誤給自己的軍隊帶來了什麼樣的惡果──長途奔襲百裡,猝然遭遇以逸待勞的強敵,先機已失,雖說明軍在數量上要占優勢,但他們能堅持到現在,仍然沒有崩潰,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迹了。
一手創造這個奇迹的人,就是嚴子喬。
如果不是嚴子喬手下的六百餘名聖火教健兒将"紅衣大将軍"火炮以及皇帝留下守大營的神機營及時拉了上來,明軍隻怕在一個時辰以前就全線潰敗了。
當時決戰已開始約一個半時辰,瓦剌人已經狂風暴雨般的大隊沖鋒将明軍的戰線壓縮到了大草原的中部,他們的兩翼也已開始向明軍戰線的側後迂回包圍。
這正是瓦剌人最擅長的戰術,也正是最能發揮騎兵威力的戰術。
一旦讓瓦剌人鐵騎合圍,後果将不堪設想。
在二十四門火炮和數百杆火槍的齊射下,已經張開的瓦剌軍的兩翼迅速收縮回去。
皇帝趁此機會,親自率領明軍中最精銳的五千禦林鐵甲騎兵,借着炮火的威力,發起了兩次猛烈的反攻。
但瓦剌人也創造了一個奇迹。
每次炮彈炸開,潮水般的瓦剌騎兵就會被炸開一個方圓數十丈的空地,就算是這樣,他們還是奇迹般地頂住了威力無窮的炮火,頑強地擊退了鐵甲騎兵聲勢懾人的進攻。
戰事從那時起,就進入了膠着狀态。
雙方你來我往的拉鋸戰持續了近兩個時辰,硝煙彌漫的大草原上已鋪滿了明軍和瓦剌騎兵的屍體和馬屍,到處都是無主的戰馬在狂奔,雙方都已經是傷亡慘重,哪一方也都沒有取得明顯的優勢。
他很清楚,戰局現在的膠着是對瓦剌人有利的膠着,明軍的有生力量在這種膠着之中不斷以驚人的速度在消耗,而且明軍賴以維持信心的神機營火炮的彈藥也在不斷以驚人的速度消耗。
彈藥用萬之後,明軍将用什麼來維持信心呢? 皇帝許久許久都沒有再下達新的突擊命令,也許久許久沒有去親自沖鋒陷陣了,他隻是駐馬高坡,緊張地關注着戰局的發展,并不時把陰沉的目光投向東方。
東方是圖拉河,河那邊有他的一支精銳的騎兵,一支總數在兩萬、久經戰征的騎兵,劉江的騎兵。
如果劉江能在此時率領兩萬虎狼之師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