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
關燈
小
中
大
○拜金弘根、鄭元容爲左右相。
○以金蘭淳爲議政府右參贊,樸晦壽爲禮曹判書。
4月24日 ○戊申,以李光正爲司憲府大司憲。
4月26日 ○庚戌,以李若愚爲漢城府判尹,李光正爲刑曹判書,宋冕載爲司憲府大司憲。
4月28日 ○壬子,朝講于熙政堂。
○以李正耆爲司諫院大司諫。
4月29日 ○癸醜,晝講于熙政堂。
五月 5月3日 ○丙辰,純陵陵上修改時監董以下,施賞有差。
5月9日 ○壬戌,以安光直爲司諫院大司諫。
5月10日 ○癸亥,上詣北苑,行望拜禮。
5月16日 ○己巳,敎曰:「右相事,豈不異哉?前後敦勉,庶可感回,而擧措轉益乖當,事體轉益虧損,是欲力抗乎,務勝乎?敬禮自敬禮,分義自分義,右議政鄭元容,施以罷職之典。
」 5月17日 ○庚午,上禦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命犯越人慶源吳戒坤,依鄭廣潤例,減死島配。
領議政趙寅永啓言:「近年潛蔘之弊,日加月增,法不能禁,至有向來灣府論報,而草記作穀者矣。
此事流來已久,不可不變通,然後邦禁可嚴,邊情可飭。
第蔘包,以百斤,而加至八千者,皆由時勢之不得不然。
元不以多寡爲拘,則自今年爲始,令譯院,包蔘則量宜加定,稅錢以十萬兩爲限,折半依前付之譯院,折半付之單蔘所,以代關西作錢,而其餘剩者,則除留於度支,俾爲別差倭單蔘之費,則蔘稅之屬單蔘名色,不異,事面甚好。
如是酌定之後,潛越又復如前,畢竟貽害,自歸包蔘,此則嚴加知委於開城留守、平安監司、義州府尹等處,請一遵定式施行。
」從之。
○左議政金弘根,勉聖學,賜優批。
○以李光正爲司憲府大司憲,兪章煥爲司諫院大司諫,樸永元爲刑曹判書。
○以金魯甲爲平安道兵馬節度使。
5月18日 ○辛未,召對于熙政堂。
5月29日 ○壬午,上禦熙政堂,行藥院入診,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領議政趙寅永啓言:「故經筵官金仁根,已爲作故矣,旣在旌招之列,合有緻意之擧。
且聞其家甚貧雲,令該道,優助葬需,以示朝家終始崇儒之意,似好,故敢達矣。
」從之。
○命前右議政鄭元容敍用,復拜相職。
○召對于熙政堂。
六月 6月1日 ○癸未,日有食之,食在地下。
6月3日 ○乙酉,以趙容和爲吏曹參判。
6月10日 ○壬辰,上禦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命初仕擇差,先期提飭,守令別薦,竝薦文武。
領議政趙寅永啓言:「健陵忌辰,在於今朔,獻官諸執事之自京差送,例也。
第念節當溽暑,路又涉津,若値大漲之際,實多渡船無由之慮,從前有變通之論矣。
顯隆園祭享時獻官以下,本府留守判官,與五邑守令,元定者,卽我正廟深遠之念,則健陵忌辰之遵此例施行,恐於祀典,無所妨礙。
且以華寧殿式例言之,亦可爲傍照之端,而分奉常寺設施,實出慮此也。
大王忌辰祭官,若以留守以下元定,則王妃忌辰,亦當倣此。
香祝之奉,自有園例,又可以陵官,前期擧行矣。
下詢于大臣禮堂。
」從之。
○召對于熙政堂。
6月14日 ○丙申,以徐箕淳爲成均館大司成。
6月16日 ○戊戌,月有食之。
6月18日 ○庚子,以黃??爲司諫院大司諫。
6月24日 ○丙午,上禦熙政堂,行都政,以李羲準爲刑曹判書,鄭泰東爲全羅右道水軍節度使。
6月25日 ○丁未,召見守令邊將初仕人于熙政堂。
6月30日 ○壬子,全羅監司李敦榮,以去月二十二日之雨,全州等二十邑民家漂頹四百七十戶,人物渰壓十四名,馳啓。
秋七月 7月4日 ○丙辰,忠淸監司金英淳,以去月二十日之雨,魯城等十二邑民家漂頹三百六十戶,人命渰壓十二名,馳啓。
7月6日 ○戊午,以金蘭淳爲吏曹判書,徐憙淳爲兵曹判書。
7月9日 ○辛酉,以林永洙爲司諫院大司諫。
7月12日 ○甲子,慶尙監司洪在喆,以金山等九邑民家漂頹,爲四百五十戶,人命渰死,三十名,馳啓。
7月15日 ○丁卯,上禦熙政堂,行藥院入診,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命兎城鎭革罷,還餉折米,移錄邑簿。
左議政金弘根啓言:「臣於呈身之初,猥有數條陳勉,而以典學爲先,數朔之頃,一向悠泛。
謂睿智天縱,毋待強勉,則舜、禹之聖,不能無資於學,謂時序炎溽,有勞酬接,則古之中主,尙有汗透而不知爲疲,謂臣所陳,不過老生常談,則窮古亘今,經理經行之移易他不得者,舍是無由也。
顧臣輔相之職,蔽一言匪其人耳。
然前後聖諭,屢及於臣家先故,臣之無所逃命,怵惕而感激者,亦有臣家先訓之尙或可以藉手於今日。
而凡人才分,各有限,玄齡之謀,不能爲如晦之斷,宋璟之持正,不能爲姚崇之應變。
卽以臣先祖言之,世膺三事之重,樹綱衛道,守經取義,固爲一代之所推。
至若經綸才猷,擔夯事務,則輒退然不居,讓與需時之彥。
以爲近世大臣,不以君德闕失,爲己責,一付之臺閣,非輔弼匡救之義,專以是自任,此前人所以明於自審也。
臣以萬萬無肖,叨塵先武,一切謀謨,籌劃宰制,變通之量,自分無近似道理,初不敢爲妄自發用之計,則惟是時進愚戇之說,冒效藝事之諫,庶可爲萬有一不至於墜家計而孤隆遇也。
第今政令事爲,不至於違拂群心,聲色玩好,未聞有幹蔽聖志,擧欣欣然以爲聖躬無闕失,臣獨以爲典學不勤,乃殿下闕失之大者也。
經筵取稟,稱以視事,可見祖宗盛典,命意攸在。
學便是政,政不外學,而向所陳立志懋實,又其要也。
《孟子》曰:『不爲也,非不能也,』臣亦以爲殿下,於此非不能也,直不爲耳。
惟殿下,俯察愚悃,勿以人廢,廓揮明斷,痛改前規,一念終始,慥慥不懈焉。
」批曰:「今聞卿言,予甚自愧,當益加勉矣。
」右議政鄭元容,陳勉聖學,賜批。
○行都堂會圈,四點,趙徽林、李豐翼、金始淵、金建銖、尹敎成、金應均、沈膺泰、曺錫雨、李宗秉、趙道淳、沈敦永、李時愚、李經在、南性敎、李寅奭、任百秀,取十六人。
○抄選經筵官洪直弼,吏曹議政府同議也。
7月16日 ○戊辰,吏曹啓言:「因大臣筵奏,就議大臣,以武堂上守令中,富寧、長津、龜城、漆谷四邑,權作武堂下窠,文堂下守令中,慈仁、沃溝,蔭堂下守令中,大興、結城,文察訪濟源,蔭察訪松羅,作武堂下交差窠。
」 7月21日 ○癸酉,上詣北苑,行望拜禮。
7月23日 ○乙亥,上禦仁政殿,行漢學文臣殿講。
7月24日 ○丙子,設七夕製于泮宮。
○以金東健爲吏曹參判,李啓朝爲吏曹參議,李憲球爲司憲府大司憲,李竣祜爲司諫院大司諫,權敦仁爲工曹判書。
7月25日 ○丁醜,設專經文臣殿講于仁政殿。
7月28日 ○庚辰,上詣太廟展謁,秋謁也。
八月 8月2日 ○癸未,上詣仁政殿,親傳景慕宮秋享香祝。
8月3日 ○甲申,上詣仁政殿,親傳南壇祭香祝。
○召對于熙政堂。
8月4日 ○乙酉,晝講于熙政堂。
8月5日 ○丙戌,上詣仁政殿,親傳文廟釋奠香祝。
○晝講于熙政堂。
○以成近默爲司憲府執義,洪直弼爲司憲府持平,李憲瑋爲漢城府判尹,李敏德爲全羅右道水軍節度使。
8月6日 ○丁亥,上詣仁政殿,親傳社稷秋享香祝。
○敎曰:「予之欲招延爾等,任以啓沃之責者,夫豈一日忘于心哉?敦飭屢勤,巽讓冞切,此予所以中朝興歎,而亦不能無慨於爾等也。
予固知誠淺德薄,不足以勉回遐心,而爾等獨不念喬木之義分,生芻之想望乎?見今講席連開,筵官新抄,若得爾等,于于而來,相與夾贊於廈氈,則是豈獨予一人幸也?將使八域蒼生,擧蒙其福,爾等須體此意,卽起簉朝事,分遣史官,傳諭于經筵官宋來熙、成近默處。
」 ○敎曰:「士之讀聖人書,學聖人道者,豈但爲高尙其志,獨善其身而已哉?蓋將以所讀所學,緻君澤民,兼濟斯世,而亦吾儒家不易之法文也。
爾以宿儒碩學,萉德邱園,士友之講磨,士林之依歸,厥惟久矣,今玆筵官之選,實循輿論。
況予學未通方,治不徯志,側席求賢,如渴如飢,爾豈不以平日所蘊抱者,幡然而起,丕贊我緝熙之工,隆平之化乎?玆遣近侍,敷示至意,爾勿固辭,用副延佇事,遣史官,傳諭于經筵官洪直弼處。
」 8月7日 ○戊子,召對于熙政堂。
8月8日 ○己醜,大匡輔國崇祿大夫判中樞府事樸宗薰,卒。
敎曰:「此大臣端雅之姿,綜
○以金蘭淳爲議政府右參贊,樸晦壽爲禮曹判書。
4月24日 ○戊申,以李光正爲司憲府大司憲。
4月26日 ○庚戌,以李若愚爲漢城府判尹,李光正爲刑曹判書,宋冕載爲司憲府大司憲。
4月28日 ○壬子,朝講于熙政堂。
○以李正耆爲司諫院大司諫。
4月29日 ○癸醜,晝講于熙政堂。
五月 5月3日 ○丙辰,純陵陵上修改時監董以下,施賞有差。
5月9日 ○壬戌,以安光直爲司諫院大司諫。
5月10日 ○癸亥,上詣北苑,行望拜禮。
5月16日 ○己巳,敎曰:「右相事,豈不異哉?前後敦勉,庶可感回,而擧措轉益乖當,事體轉益虧損,是欲力抗乎,務勝乎?敬禮自敬禮,分義自分義,右議政鄭元容,施以罷職之典。
」 5月17日 ○庚午,上禦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命犯越人慶源吳戒坤,依鄭廣潤例,減死島配。
領議政趙寅永啓言:「近年潛蔘之弊,日加月增,法不能禁,至有向來灣府論報,而草記作穀者矣。
此事流來已久,不可不變通,然後邦禁可嚴,邊情可飭。
第蔘包,以百斤,而加至八千者,皆由時勢之不得不然。
元不以多寡爲拘,則自今年爲始,令譯院,包蔘則量宜加定,稅錢以十萬兩爲限,折半依前付之譯院,折半付之單蔘所,以代關西作錢,而其餘剩者,則除留於度支,俾爲別差倭單蔘之費,則蔘稅之屬單蔘名色,不異,事面甚好。
如是酌定之後,潛越又復如前,畢竟貽害,自歸包蔘,此則嚴加知委於開城留守、平安監司、義州府尹等處,請一遵定式施行。
」從之。
○左議政金弘根,勉聖學,賜優批。
○以李光正爲司憲府大司憲,兪章煥爲司諫院大司諫,樸永元爲刑曹判書。
○以金魯甲爲平安道兵馬節度使。
5月18日 ○辛未,召對于熙政堂。
5月29日 ○壬午,上禦熙政堂,行藥院入診,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領議政趙寅永啓言:「故經筵官金仁根,已爲作故矣,旣在旌招之列,合有緻意之擧。
且聞其家甚貧雲,令該道,優助葬需,以示朝家終始崇儒之意,似好,故敢達矣。
」從之。
○命前右議政鄭元容敍用,復拜相職。
○召對于熙政堂。
六月 6月1日 ○癸未,日有食之,食在地下。
6月3日 ○乙酉,以趙容和爲吏曹參判。
6月10日 ○壬辰,上禦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命初仕擇差,先期提飭,守令別薦,竝薦文武。
領議政趙寅永啓言:「健陵忌辰,在於今朔,獻官諸執事之自京差送,例也。
第念節當溽暑,路又涉津,若値大漲之際,實多渡船無由之慮,從前有變通之論矣。
顯隆園祭享時獻官以下,本府留守判官,與五邑守令,元定者,卽我正廟深遠之念,則健陵忌辰之遵此例施行,恐於祀典,無所妨礙。
且以華寧殿式例言之,亦可爲傍照之端,而分奉常寺設施,實出慮此也。
大王忌辰祭官,若以留守以下元定,則王妃忌辰,亦當倣此。
香祝之奉,自有園例,又可以陵官,前期擧行矣。
下詢于大臣禮堂。
」從之。
○召對于熙政堂。
6月14日 ○丙申,以徐箕淳爲成均館大司成。
6月16日 ○戊戌,月有食之。
6月18日 ○庚子,以黃??爲司諫院大司諫。
6月24日 ○丙午,上禦熙政堂,行都政,以李羲準爲刑曹判書,鄭泰東爲全羅右道水軍節度使。
6月25日 ○丁未,召見守令邊將初仕人于熙政堂。
6月30日 ○壬子,全羅監司李敦榮,以去月二十二日之雨,全州等二十邑民家漂頹四百七十戶,人物渰壓十四名,馳啓。
秋七月 7月4日 ○丙辰,忠淸監司金英淳,以去月二十日之雨,魯城等十二邑民家漂頹三百六十戶,人命渰壓十二名,馳啓。
7月6日 ○戊午,以金蘭淳爲吏曹判書,徐憙淳爲兵曹判書。
7月9日 ○辛酉,以林永洙爲司諫院大司諫。
7月12日 ○甲子,慶尙監司洪在喆,以金山等九邑民家漂頹,爲四百五十戶,人命渰死,三十名,馳啓。
7月15日 ○丁卯,上禦熙政堂,行藥院入診,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命兎城鎭革罷,還餉折米,移錄邑簿。
左議政金弘根啓言:「臣於呈身之初,猥有數條陳勉,而以典學爲先,數朔之頃,一向悠泛。
謂睿智天縱,毋待強勉,則舜、禹之聖,不能無資於學,謂時序炎溽,有勞酬接,則古之中主,尙有汗透而不知爲疲,謂臣所陳,不過老生常談,則窮古亘今,經理經行之移易他不得者,舍是無由也。
顧臣輔相之職,蔽一言匪其人耳。
然前後聖諭,屢及於臣家先故,臣之無所逃命,怵惕而感激者,亦有臣家先訓之尙或可以藉手於今日。
而凡人才分,各有限,玄齡之謀,不能爲如晦之斷,宋璟之持正,不能爲姚崇之應變。
卽以臣先祖言之,世膺三事之重,樹綱衛道,守經取義,固爲一代之所推。
至若經綸才猷,擔夯事務,則輒退然不居,讓與需時之彥。
以爲近世大臣,不以君德闕失,爲己責,一付之臺閣,非輔弼匡救之義,專以是自任,此前人所以明於自審也。
臣以萬萬無肖,叨塵先武,一切謀謨,籌劃宰制,變通之量,自分無近似道理,初不敢爲妄自發用之計,則惟是時進愚戇之說,冒效藝事之諫,庶可爲萬有一不至於墜家計而孤隆遇也。
第今政令事爲,不至於違拂群心,聲色玩好,未聞有幹蔽聖志,擧欣欣然以爲聖躬無闕失,臣獨以爲典學不勤,乃殿下闕失之大者也。
經筵取稟,稱以視事,可見祖宗盛典,命意攸在。
學便是政,政不外學,而向所陳立志懋實,又其要也。
《孟子》曰:『不爲也,非不能也,』臣亦以爲殿下,於此非不能也,直不爲耳。
惟殿下,俯察愚悃,勿以人廢,廓揮明斷,痛改前規,一念終始,慥慥不懈焉。
」批曰:「今聞卿言,予甚自愧,當益加勉矣。
」右議政鄭元容,陳勉聖學,賜批。
○行都堂會圈,四點,趙徽林、李豐翼、金始淵、金建銖、尹敎成、金應均、沈膺泰、曺錫雨、李宗秉、趙道淳、沈敦永、李時愚、李經在、南性敎、李寅奭、任百秀,取十六人。
○抄選經筵官洪直弼,吏曹議政府同議也。
7月16日 ○戊辰,吏曹啓言:「因大臣筵奏,就議大臣,以武堂上守令中,富寧、長津、龜城、漆谷四邑,權作武堂下窠,文堂下守令中,慈仁、沃溝,蔭堂下守令中,大興、結城,文察訪濟源,蔭察訪松羅,作武堂下交差窠。
」 7月21日 ○癸酉,上詣北苑,行望拜禮。
7月23日 ○乙亥,上禦仁政殿,行漢學文臣殿講。
7月24日 ○丙子,設七夕製于泮宮。
○以金東健爲吏曹參判,李啓朝爲吏曹參議,李憲球爲司憲府大司憲,李竣祜爲司諫院大司諫,權敦仁爲工曹判書。
7月25日 ○丁醜,設專經文臣殿講于仁政殿。
7月28日 ○庚辰,上詣太廟展謁,秋謁也。
八月 8月2日 ○癸未,上詣仁政殿,親傳景慕宮秋享香祝。
8月3日 ○甲申,上詣仁政殿,親傳南壇祭香祝。
○召對于熙政堂。
8月4日 ○乙酉,晝講于熙政堂。
8月5日 ○丙戌,上詣仁政殿,親傳文廟釋奠香祝。
○晝講于熙政堂。
○以成近默爲司憲府執義,洪直弼爲司憲府持平,李憲瑋爲漢城府判尹,李敏德爲全羅右道水軍節度使。
8月6日 ○丁亥,上詣仁政殿,親傳社稷秋享香祝。
○敎曰:「予之欲招延爾等,任以啓沃之責者,夫豈一日忘于心哉?敦飭屢勤,巽讓冞切,此予所以中朝興歎,而亦不能無慨於爾等也。
予固知誠淺德薄,不足以勉回遐心,而爾等獨不念喬木之義分,生芻之想望乎?見今講席連開,筵官新抄,若得爾等,于于而來,相與夾贊於廈氈,則是豈獨予一人幸也?將使八域蒼生,擧蒙其福,爾等須體此意,卽起簉朝事,分遣史官,傳諭于經筵官宋來熙、成近默處。
」 ○敎曰:「士之讀聖人書,學聖人道者,豈但爲高尙其志,獨善其身而已哉?蓋將以所讀所學,緻君澤民,兼濟斯世,而亦吾儒家不易之法文也。
爾以宿儒碩學,萉德邱園,士友之講磨,士林之依歸,厥惟久矣,今玆筵官之選,實循輿論。
況予學未通方,治不徯志,側席求賢,如渴如飢,爾豈不以平日所蘊抱者,幡然而起,丕贊我緝熙之工,隆平之化乎?玆遣近侍,敷示至意,爾勿固辭,用副延佇事,遣史官,傳諭于經筵官洪直弼處。
」 8月7日 ○戊子,召對于熙政堂。
8月8日 ○己醜,大匡輔國崇祿大夫判中樞府事樸宗薰,卒。
敎曰:「此大臣端雅之姿,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