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

關燈
設行,不待深冬而告訖,所以程其課而遊於藝,使不至奔走廢業,猶不失古意。

    近年以來,春夏秋三節,不設一抄,輒於窮冬隆冱,陸續開場,至或臨歲末,未滿抄而草草磨勘。

    揆以試事,已極艱窘,而使諸生之赴擧者,抛棄三冬,不讀一字,實非勸課之本意。

    請令政院,另飭泮長,使之依古規,以十月內畢抄。

    」從之。

    又啓言:「向以英舶一款,已有咨報禮部之仰請者。

    而日本,自講和以後,凡有邊情所關,互相通報,至於異樣船蹤跡叵測者,則尤加嚴防,非但邊虞之同恤,或慮邪法之播傳,屢以此書契,往復,載在《同文彙考》矣。

    今番洋船之出沒閃忽,雖不得其要領,而其在交隣以信之義,似當據實相報,且彼若聞知,而責我以不報,則難於爲答,倘或厥船,轉到彼境,自彼先報,則在我爲慊。

    臣意則令禮曹,詳具異樣船來往形止,另緻書契於萊館,仍令轉報東武,以示警邊防修前約之意。

    恐好矣。

    」從之。

     ○召對于重熙堂。

     9月16日 ○甲戌,召對于重熙堂。

     ○以趙鬥淳爲漢城府判尹。

     9月17日 ○乙亥,上禦重熙堂,命諸承旨,持公事入侍。

     9月20日 ○戊寅,召對于重熙堂。

     9月22日 ○庚辰,上詣眞殿,行茶禮。

     9月25日 ○癸未,上禦重熙堂,命入直玉堂持《羹墻錄》入侍。

     9月26日 ○甲申,召對于重熙堂,講《羹墻錄》。

    玉堂樸永輔曰:「明廟時軍資判官尹齡,撰進《國朝寶鑑類抄》二卷,上覽而嘉之,至命陞職。

    軍資判官,不過一末蔭也,猶能如此,況乎其時在三司之列者,昌言嘉謨,尤當如何?今其書不在,雖無以詳知,以二十八條目觀之,則蓋依倣眞德秀《大學衍義》及丘濬《大學衍義補》而爲之者也。

    皇明太祖高皇帝,首定家邦、落成宮殿,卽命儒臣,取《大學衍義》書于墻壁,以代繪畫,誠以帝王出治之要,無過於是書也。

    伏願殿下,於淸燕之暇,命入是書及丘濬《衍義補》,以時澄覽,則其爲功效,夫豈淺尠哉。

    」 9月28日 ○丙戌,設九日製于泮宮。

     9月30日 ○戊子,以兪星煥爲鹹鏡道觀察使。

     冬十月 10月1日 ○己醜,以趙雲澈爲忠淸道觀察使,尹喜豐爲慶尙左道兵馬節度使,李明學爲黃海道水軍節度使。

     10月2日 ○庚寅,上詣仁政殿,親傳太廟冬享香祝。

     10月4日 ○壬辰,以李啓朝爲慶尙道觀察使,金輔根爲京畿觀察使。

     10月5日 ○癸巳,召對于重熙堂。

     10月14日 ○壬寅,行吏文製述于仁政殿。

     10月15日 ○癸卯,月有食之,食在地下。

     ○召對于重熙堂。

     ○別講于重熙堂,講《羹墻錄》。

    上曰:「世廟有微恙,而猶讀書可以欽仰於篤學喜書,而亦所以聖學之高明卓越矣。

    」 10月16日 ○甲辰,上禦仁政殿,行日次儒生漢學文臣殿講。

     ○召對于重熙堂。

     10月17日 ○乙巳,命日次儒生殿講居首閔緻庠,直赴殿試。

     10月18日 ○丙午,行文臣製述及專經文武臣殿講于仁政殿。

     10月19日 ○丁未,召對于重熙堂。

     10月20日 ○戊申,上禦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左議政金道喜啓言:「陵官之守直齋室,事體至嚴,有不可暫時離次者也。

    近聞各陵享祀時,每以他陵入直之員,塡差祭官雲。

    若是局內密邇之地,則推移差享,容無不可,而至或見差於數十裡之遠,往返之間,自緻空齋,豈不萬萬未安乎?請自今以後,非局內諸陵,則無敢差享之意,分付銓曹,永爲定式。

    」從之。

    又啓言:「守令之十考十上,內職遷轉,卽法典所載。

    而或有未赴任及赴任日淺,未經初考而九考九上者,終歸罷散而止,蓋九考之於十考,非有治續之優劣,隻較日字之差少,則準考與未準考,特出於幸不幸耳。

    乃至一遷一否者恐有,欠於奬勸循良之政,自今九考九上者,勿以未赴及日淺爲拘,依十考十上倒,處付京職恐好。

    而至於五考五上之當遞付者,隻有四考四上,則日字太淺,似不當比例於九考九上矣。

    」從之。

     ○以趙鶴年爲刑曹判書。

     ○召對于重熙堂,講《羹墻錄》。

    上曰:「列聖朝以崇儉相傳,而英廟儉德益著,衣襨常以木綿爲之,所禦之衣,亦嘗屢澣矣。

    」玉堂李寅奭曰:「自上節儉則上行下效,捷於影響。

    臣曾聞古之朝士,無着綿袍之人,或有履葛屢者雲,其時上下崇儉,可以追想矣。

    」上曰:「然矣。

    」上曰:「純廟儉德,予嘗親覿矣。

    」玉堂金建銖曰:「臣聞正廟朝,嘗禦木綿袴,或至縫綻絮露,純廟衣襨,絶罕錦紬,節儉之德,卽列聖朝家法矣。

    」上曰:「飮食之有奢侈,甚於衣服矣。

    」 10月21日 ○己酉,召對于重熙堂。

     10月23日 ○辛亥,召對于重熙堂。

     10月24日 ○壬子,上禦重熙堂,召見三使臣。

    〈冬至正使李憲球,副使李同淳,書狀官李裕元。

    〉辭陛也。

     ○召對于重熙堂。

     10月25日 ○癸醜,召對于重熙堂。

     10月26日 ○甲寅,召對于重熙堂。

     10月27日 ○乙卯,召對于重熙堂。

     ○以趙在慶爲吏曹參議,金翰喆爲忠淸道兵馬節度使。

     10月28日 ○丙辰,召對于重熙堂。

     10月29日 ○丁巳,夜對于迎春軒。

    講《羹墻錄》。

    上曰:「世宗朝聖德卓越,此編有我東舜、堯之語,而果然我東堯、舜矣。

    孝宗朝入燕時,燕人分送金玉錦繡,而卻之不受,誠聖德事矣。

    」 十一月 11月1日 ○戊午,上詣仁政殿,親傳景慕宮冬享香祝。

     ○召對于重熙堂。

     11月3日 ○庚申,左議政金道喜箚略曰: 徽定殿移奉儀節,一依永昭殿移奉時已例,大臣一員及各司堂郞各一員祗迎後,仍爲陪從,而無百官祗送之節。

    雖未知己例之緣何如此,而神轝旣出闕外,則揆以臣子道理,恐不宜偃處私室,且景陵因山、發靷、返虞時,在都百官,皆有門外迎送之節,以此參互,今何獨無之?乞降兪音,令該曹,依此擧行焉。

     批以:「所陳允合事體,依此施行。

    」仍令春曹,改儀註以入。

     ○以李時在爲全羅道觀察使。

     ○召對于迎春軒。

     11月4日 ○辛酉,夜對于迎春軒,講《綱目》。

    上曰:「布衣書卒,惜其賢而不見用也。

    如用黃憲,則安帝之世,必多可觀之政矣。

    」承旨李經在曰:「不但黃憲一人,漢家此時,最多賢士,若筍淑。

    袁閬、陳蕃、周擧,皆一代名士,而安帝不用此等人,所用者惟宦官而已,宜漢業之馴緻傾覆也。

    」上曰:「信任宦官,已自和帝時矣。

    」 11月6日 ○癸亥,夜對于迎春軒。

     11月7日 ○甲子,移奉徽定殿神輦于慶熙宮永昭殿。

    上祗送于弘化門外。

     11月8日 ○乙醜,上禦重熙堂,召見前忠淸監司姜時永。

     ○召對于重熙堂。

    講《羹墻錄》。

    上曰:「英宗朝太廟祭享,必躬行矣。

    」承旨李時愚曰:「英宗朝春秋已高之後,亦緻誠於祀典如此矣。

    」上曰:「此時春秋已高,而至於餕餘之獻禦者,必禦袞衣,具法冠以嘗之,豈不盛哉?」上曰:「命諱麗太祖名,甚盛德事也,名是何字?」玉堂林肯洙曰:「建字也。

    」 11月9日 ○丙寅,夜對于迎春軒。

    講《羹墻錄》。

    上曰:「申叔舟,何不爲六臣之所爲乎?承旨李時愚曰:」六臣名節,實是百世特立之流,豈可人人而及之乎?「上曰:」壯哉,六臣之節也。

    「上曰:」舍己從人,是堯、舜之事,行之甚難矣。

    「時愚曰:」勉而行之,則堯、舜之事,人皆可爲。

    殿下此言,臣等竊不勝抑鬱矣。

    「上曰:」雖雲難矣,欲行則可以行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