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
關燈
小
中
大
(庚子)六年清道光二十年
春正月
1月3日
○甲午,給報恩郡燒戶,恤典。
1月8日 ○己亥,削正言李晦榮職,尋因大臣言竄配。
以疏論前吏判,而語多挾雜也。
又削任百能職。
1月10日 ○辛醜,給鹹興等邑渰死人及定平府燒戶,恤典。
1月15日 ○丙午,月有食之 ○京各司各營,進己亥會計簿。
〈戶曹、餉廳、惠廳、兵曹、訓局、禁營、禦營、摠廳,時在黃金一百四十八兩,銀子二十二萬四百十兩,錢文四十八萬七千九百九十八兩零,綿紬三十八同十一疋,木一千九百六十五同十七疋零,苧布九十六同二十疋,布子九百七十同十五疋零,米七萬四千一百三十一石十鬥零,田米四萬二千九百八十三石四鬥零,太二萬二千七十九石十三鬥,皮雜穀三萬二千二百八十七石六鬥零。
〉 1月18日 ○己酉,以李彥淳爲吏曹參判,李寅弼爲成均館大司成。
1月20日 ○辛亥,上禦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右議政趙寅永,請招延在野儒賢,輔導聖學,從之。
敎曰:「兩西分送之穀,何時當到,可及賑恤之時乎?」寅永曰:「若督促則四月旬望間,可以運緻。
雖或未及,預備之穀,先爲入用,追後充補,則可爲推移之道矣。
」又啓言:「歉年賑政,實關民命,而守令如非其人,徒歸於有名無實。
先飭設賑諸道,苟有不可堪承者,劃卽黜罷。
」大王大妃敎曰:「賑政,大事也,守令不可不擇差。
若有不堪承當者,而拘於顔私,或有掩置,則道臣難免重罪。
以此各別申飭。
」寅永請惠廳運米嶺南穀,待到海日,就其中米三千石,運送關西,米二千石,運送海西,以補賑資。
大王大妃敎曰:「兩西所聞漸多,可驚可悶。
未寐之前,不可暫忘,今聞所奏,甚幸矣。
聞賑政已過初巡雲。
各別申飭,無至抄飢漏落之弊。
」 1月21日 ○壬子,給永宗鎭渰死人,恤典。
1月27日 ○戊午,設人日製于泮宮。
○平安監司金蘭淳,以冬至正使李嘉愚,諺書馳啓以爲:「臣等到皇城留館,而正月十一日,皇後崩逝。
」雇送彼人,先此馳啓。
1月28日 ○己未,以完昌君時仁爲陳慰兼進香使,尹命圭爲副使,韓啓源爲書狀官。
1月30日 ○辛酉,執義金鼎元疏略曰: 臣伏念叔世帝王一治之機,惟在於言路之開閉。
歷攷往牒,柄臣專則言臣縮,諛臣盛則言臣瘖,盜臣進則言臣伏。
以近來邪獄事言之,自辛酉大懲創後,潛滋四十年,卒緻滔天之勢者,孰使之然哉?此亦不得不歸於臺閣無人之歎也。
夫以磨滅爲好生之論,糾禁爲喜事之戒,至於蕃舶,出沒於域中,洋竪橫行於轂下,而莫之誰何。
推是論之,雖有許大禍變,迫於呼吸之間,人誰肯爲殿下一陳之哉?幸而大臣陳奏,慈敎截嚴,此誠遏絶根萌,廓淸氛穢之一大機會。
而側聽半載,用法非不嚴矣,殺人非不多矣。
無知之賤類多死,而傳授之根脈自如也,舊染之餘孼或誅,而貫通之聲氣莫問也。
購來洋賊,決非一譯官所可爲,超越牢獄,決非一女子所能辦,兩司諸臣,面面相覷,迄無一人論及,獄情之肯綮,囚供之端緖。
想其漆室幽獨之中,未必無仰屋潛唏者,特外懼指嗾之流言,內羞挾雜之群疑,懲前毖後,莫敢先發耳。
臣於洋書,未嘗掛眼,實不知何等醜汚,而斷以爲無父無君,夷狄之一法耳。
祭天似休屠堂獄,取釋迦初無新奇動人之語,以荒誕不經,神其術以報應相酬,邀其功陰欲擺脫,名敎充盈,嗜慾爲自私自利之計。
天地造化之權,胠篋也,君親愛敬之誠,壑舟也,聖賢傳授之訓,弁髦也,敎主、神父之尊,嚴臨乎衆生之上,則擧天下萬物,皆爲一已之所私。
有苟非然者,搢紳章甫之頗聰明識道理者,豈皆誠心好之而篤行之歟?是以,厭然自掩於稠廣之處,而陰主其道於隱密之所。
混男女而帷薄不設,則怨曠者聚焉,一貴賤而等威不別,則屠沽者往焉,籠貨利而有無相周,則貧窮者悅焉,分排布置,若張角之三十六方,而其尊無上,其富無對矣。
唉!彼愚騃之衆,男婦墮此術中,迷不知悟,情願就死於歐刀之場者,實可哀而不足誅也。
我朝崇儒重道,群賢輩出,人服程、朱之訓,家傳洙泗之敎,第自中葉以來,國家之所培養者,不出榮名利祿,而朝著之間,又相分黨各立,主國論者,常以克伐怨欲之私,驅之,駸駸至於今日,以媕婀取容,爲保身之長策,詭隨無良,爲涉世之妙方。
上焉而居位者蠹國財攘民利,而有徒隷無恥之心,下焉而修業者覘蹊徑索門庭,而無恬靜自守之操。
國有變故,晏若尋常,而私相忤恨,期於刻深,身有職事,無不怠玩而勢所驅使,擧皆猖狂,伊川被髮之歎,蓋亦所由來漸矣。
是則洋術雖有邦禁,而其道實徧行於一世也,在今轉移之機,亦惟曰立聖志典聖學而已。
立志,典學之誠也,典學,立志之事也,非今日立志,明日典學也。
雖然,志欲立而無挾持之助,則志不強,學欲典而無開導之益,則學未醇。
經筵、臺閣之臣,極擇其人,使之更出疊入,不離跬步,導之使言,激之使勸,變委靡難振之習,爲直切不諱之風,則王綱整而怪孼消,正學明而邪說熄,彼所謂洋胡邪術,特一法司之治耳。
故相臣蔡濟恭,當時秉執,爲一隊儕友之推服,暮年當軸,每以西來邪種,將爲禍人家國,深惡痛斥,屢形於言語文字,同時闢異之論,倚以爲重,使相臣,若見酉獄滋蔓,則豈不痛悔於鍾、薰、家、敏之不能早正王法乎?去年原州儒生,有故判書臣丁範祖,故判書臣韓緻應院享之議,見其歷述之通章,多有不着之誇辭。
乃以老謬之見,手裁短牘,略及其妄引先賢之失矣,繼有儒論掇拾臣言,首言『邪獄之不合,比擬於前代黨禍,而元老之見累,特不幸爾。
』臣固不省作者之意,果出於此,而一種忮克之輩,發憤於院議之崖異,移怒於獄案之追提,反以爲『拖及宿累,』侵辱相臣。
一唱百和,炰烋四起,前後醜詈,皆首引正廟朝禦製誄文,勒歸之於背馳義理,諱秘一邪字,以杜千萬人之口。
禦製誄文,何嘗隻字半辭之依俙髣髴於斥邪一款,而敢爲藉重之說,獨不念追誣聖旨之爲臣子大不敬耶?「 批曰:」治邪不嚴,予亦憂之。
爾今以兩司之知而不言,譏斥憂歎,爾亦居其職矣,又不洞言直陳何也?末端事之推上,尤無嚴矣。
「 二月 2月1日 ○壬戌,日有食之 2月2日 ○癸亥,竄宗廟典祀官李啓哲。
以差享出齋,見頉於摘奸也。
2月3日 ○甲子,京畿監司洪學淵,忠淸監司金英淳,慶尙監司金道喜,江原監司李光正,以才行表著人馳啓,京畿幼學趙熙承、李光老,忠淸道幼學宋達洙、金祖鉉、成緻默,慶尙道幼學鄭大永、樸豐鉉、崔琳,江原道幼學樸秀倫,生員嚴翼鉉。
2月5日 ○丙寅,上禦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右議政趙寅永啓言:「凡試官擬望者,無敢違牌陳疏,卽受敎所在。
而或有因試事不得不引義者,欲進則嫌於廉防,欲違則拘於格例,此後特許疏籲,俾下情得以上達。
」從之。
又啓言:「臺臣金鼎元之疏,直欲驅一世於護邪之科,而況其句語之欠敬謹,指意之極驚惋,有不能一一煩陳。
末端猥屑,猶屬薄細。
亟施遠竄之典宜矣。
」大王大妃從之。
尋鞫問,安置于薪智島。
○全羅監司李穆淵,以才行表著人幼學柳光朝、李秉坤、徐榮孝、金邦鬥、尹榮大,馳啓。
2月7日 ○戊辰,晝講于熙政堂。
2月8日 ○己巳,晝講于熙政堂。
2月10日 ○辛未,夕講于熙政堂。
○給永興、北靑等邑燒戶渰戶,恤典。
2月11日 ○壬申,進講于熙政堂。
2月12日 ○癸酉,設春到記于仁政殿,講居首金畯,製述賦居首趙龜夏,竝直赴殿試。
2月13日 ○甲戌,進講于熙政堂。
2月16日 ○丁醜,進講于熙政堂。
2月17日 ○戊寅,給遂安郡燒戶及爛死人,恤典。
2月18日 ○己卯,以李鼎臣爲吏曹參判,趙秉龜爲弘文館副提學。
2月21日 ○壬午,以金興根爲弘文館副提學。
2月22日 ○癸未,監試覆試李敏老、金世鎬居首。
○以李景在爲弘文館副提學。
2月26日 ○丁亥,進講于熙政堂。
○以宋啓榦爲司憲府大司憲。
2月27日 ○戊子,以樸綺壽爲司憲府大司憲。
2月29日 ○庚寅,上詣太廟展謁,春謁也。
三月 3月2日 ○壬辰,給恩津縣燒戶,恤典。
3月3日 ○癸巳,行本館錄,四點趙徽林、李豐翼、金始淵、金建銖、尹敎成、金應均、沈膺泰、曺錫雨、李宗秉、趙道淳、沈敦永、李時愚、李憲周、李經在、南性敎、李寅奭、任百秀,取十七人。
3月4日 ○甲午,以金箕殷爲刑曹判書,樸晦壽爲漢城府判尹,鄭元容爲鹹鏡道觀察使。
3月6日 ○丙申,給瑞興等邑爛死人,恤典。
3月10日 ○庚子,上詣景慕宮展謁,春謁也。
○奉安閣重建時,都提調以下施賞有差。
3月12日 ○壬寅,上禦熙政堂,親受生進謝恩。
3月14日 ○甲辰,以李在鶴爲司諫院大司諫。
3月15日 ○乙巳,大王大妃敎曰:「日前錦伯狀啓,罪人兇言,可知其極爲兇悖,諸大臣之請令王府,按例擧行,固是矣。
而雖以狀啓觀之,厥漢不過死中求生之計,與狂易無異。
明知其根因情節之別無可覈者,罪人金百周,令本道,直捧結案以聞。
」 3月16日 ○丙午,上詣健元陵、元陵親祭,仍詣綏陵展謁。
3月17日 ○丁未,健元陵、元陵親祭時亞獻官以下,施賞有差。
○命禮房承旨洪在喆,楊州牧使徐念淳加資。
3月18日 ○戊申,以李憲瑋爲刑曹判書,金敎根爲工曹判書,洪敬謨爲漢城府判尹,李奎鉉爲京畿觀察使。
○給平壤等邑燒戶及爛死人,恤典。
3月19日 ○己酉,上詣北苑,行望拜禮,仍試參班儒武。
3月20日 ○庚戌,上禦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右議政趙寅永啓言:「近來馬政,太不成樣。
朝士專尙騎驢,又況乘轎成俗,無論上下貴賤,程途達近,皆以乘轎爲主,故絶無立馬而給貰。
古者數馬以對,以知其國之貧富,馬政之至此艱窘,亦非細故矣。
」大王大妃敎曰:「乘轎之弊,果如此矣。
必禁乘轎然後,可無馬匹不足之歎矣。
」寅永曰:「乘轎原有禁令矣。
」又啓言:「頃因鹹鏡前監司樸岐壽狀請,長津民之移接於江界七坪者,應役本府便否,關問關西道臣矣。
卽見平安監司金蘭淳狀啓,則以爲『七坪居民之自長津移來者,爲三百十八戶,而有多年樂土之業。
從古以來,有分土無分民,土係江界,民屬長津,自是理外,畢竟行不得之政,請令廟堂稟處。
』箕伯所啓,若此明的,有分土無分民雲者,誠切當語也,七坪一款置之。
」大王大妃從之。
又啓言:「臣於昨冬諸道式年道薦人,務加精抄,就應薦之法,寓別薦之意事,筵奏矣。
今以諸道薦狀,通計似爲太薄,臣意則令銓曹,廣採公議,其中經行尤著者若幹人,更爲抄啓收用,其餘則因以道薦例施行,似合事宜,故敢達矣。
」大王大妃從之。
又啓言:「丁酉之役,摧破島夷,卽天將麻提督之力也,偉功壯蹟,實不下於李提督平壤之捷。
其後裔,因亂東渡,或有先輩記述,至入於《尊周彙編》,故自正廟時,屢加搜訪,未得其人。
近聞有寓在嶺南者,分付道臣,卽速起送,因令軍門,付料收用,請入參於皇壇享禮之班。
」大王大妃,敎以事甚貴矣。
從之。
○晝講于熙政堂。
○式年武科會試,一所鄭雲翼,二所李敎鳳居首。
3月22日 ○壬子,上詣景祐宮展拜。
3月
1月8日 ○己亥,削正言李晦榮職,尋因大臣言竄配。
以疏論前吏判,而語多挾雜也。
又削任百能職。
1月10日 ○辛醜,給鹹興等邑渰死人及定平府燒戶,恤典。
1月15日 ○丙午,月有食之 ○京各司各營,進己亥會計簿。
〈戶曹、餉廳、惠廳、兵曹、訓局、禁營、禦營、摠廳,時在黃金一百四十八兩,銀子二十二萬四百十兩,錢文四十八萬七千九百九十八兩零,綿紬三十八同十一疋,木一千九百六十五同十七疋零,苧布九十六同二十疋,布子九百七十同十五疋零,米七萬四千一百三十一石十鬥零,田米四萬二千九百八十三石四鬥零,太二萬二千七十九石十三鬥,皮雜穀三萬二千二百八十七石六鬥零。
〉 1月18日 ○己酉,以李彥淳爲吏曹參判,李寅弼爲成均館大司成。
1月20日 ○辛亥,上禦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右議政趙寅永,請招延在野儒賢,輔導聖學,從之。
敎曰:「兩西分送之穀,何時當到,可及賑恤之時乎?」寅永曰:「若督促則四月旬望間,可以運緻。
雖或未及,預備之穀,先爲入用,追後充補,則可爲推移之道矣。
」又啓言:「歉年賑政,實關民命,而守令如非其人,徒歸於有名無實。
先飭設賑諸道,苟有不可堪承者,劃卽黜罷。
」大王大妃敎曰:「賑政,大事也,守令不可不擇差。
若有不堪承當者,而拘於顔私,或有掩置,則道臣難免重罪。
以此各別申飭。
」寅永請惠廳運米嶺南穀,待到海日,就其中米三千石,運送關西,米二千石,運送海西,以補賑資。
大王大妃敎曰:「兩西所聞漸多,可驚可悶。
未寐之前,不可暫忘,今聞所奏,甚幸矣。
聞賑政已過初巡雲。
各別申飭,無至抄飢漏落之弊。
」 1月21日 ○壬子,給永宗鎭渰死人,恤典。
1月27日 ○戊午,設人日製于泮宮。
○平安監司金蘭淳,以冬至正使李嘉愚,諺書馳啓以爲:「臣等到皇城留館,而正月十一日,皇後崩逝。
」雇送彼人,先此馳啓。
1月28日 ○己未,以完昌君時仁爲陳慰兼進香使,尹命圭爲副使,韓啓源爲書狀官。
1月30日 ○辛酉,執義金鼎元疏略曰: 臣伏念叔世帝王一治之機,惟在於言路之開閉。
歷攷往牒,柄臣專則言臣縮,諛臣盛則言臣瘖,盜臣進則言臣伏。
以近來邪獄事言之,自辛酉大懲創後,潛滋四十年,卒緻滔天之勢者,孰使之然哉?此亦不得不歸於臺閣無人之歎也。
夫以磨滅爲好生之論,糾禁爲喜事之戒,至於蕃舶,出沒於域中,洋竪橫行於轂下,而莫之誰何。
推是論之,雖有許大禍變,迫於呼吸之間,人誰肯爲殿下一陳之哉?幸而大臣陳奏,慈敎截嚴,此誠遏絶根萌,廓淸氛穢之一大機會。
而側聽半載,用法非不嚴矣,殺人非不多矣。
無知之賤類多死,而傳授之根脈自如也,舊染之餘孼或誅,而貫通之聲氣莫問也。
購來洋賊,決非一譯官所可爲,超越牢獄,決非一女子所能辦,兩司諸臣,面面相覷,迄無一人論及,獄情之肯綮,囚供之端緖。
想其漆室幽獨之中,未必無仰屋潛唏者,特外懼指嗾之流言,內羞挾雜之群疑,懲前毖後,莫敢先發耳。
臣於洋書,未嘗掛眼,實不知何等醜汚,而斷以爲無父無君,夷狄之一法耳。
祭天似休屠堂獄,取釋迦初無新奇動人之語,以荒誕不經,神其術以報應相酬,邀其功陰欲擺脫,名敎充盈,嗜慾爲自私自利之計。
天地造化之權,胠篋也,君親愛敬之誠,壑舟也,聖賢傳授之訓,弁髦也,敎主、神父之尊,嚴臨乎衆生之上,則擧天下萬物,皆爲一已之所私。
有苟非然者,搢紳章甫之頗聰明識道理者,豈皆誠心好之而篤行之歟?是以,厭然自掩於稠廣之處,而陰主其道於隱密之所。
混男女而帷薄不設,則怨曠者聚焉,一貴賤而等威不別,則屠沽者往焉,籠貨利而有無相周,則貧窮者悅焉,分排布置,若張角之三十六方,而其尊無上,其富無對矣。
唉!彼愚騃之衆,男婦墮此術中,迷不知悟,情願就死於歐刀之場者,實可哀而不足誅也。
我朝崇儒重道,群賢輩出,人服程、朱之訓,家傳洙泗之敎,第自中葉以來,國家之所培養者,不出榮名利祿,而朝著之間,又相分黨各立,主國論者,常以克伐怨欲之私,驅之,駸駸至於今日,以媕婀取容,爲保身之長策,詭隨無良,爲涉世之妙方。
上焉而居位者蠹國財攘民利,而有徒隷無恥之心,下焉而修業者覘蹊徑索門庭,而無恬靜自守之操。
國有變故,晏若尋常,而私相忤恨,期於刻深,身有職事,無不怠玩而勢所驅使,擧皆猖狂,伊川被髮之歎,蓋亦所由來漸矣。
是則洋術雖有邦禁,而其道實徧行於一世也,在今轉移之機,亦惟曰立聖志典聖學而已。
立志,典學之誠也,典學,立志之事也,非今日立志,明日典學也。
雖然,志欲立而無挾持之助,則志不強,學欲典而無開導之益,則學未醇。
經筵、臺閣之臣,極擇其人,使之更出疊入,不離跬步,導之使言,激之使勸,變委靡難振之習,爲直切不諱之風,則王綱整而怪孼消,正學明而邪說熄,彼所謂洋胡邪術,特一法司之治耳。
故相臣蔡濟恭,當時秉執,爲一隊儕友之推服,暮年當軸,每以西來邪種,將爲禍人家國,深惡痛斥,屢形於言語文字,同時闢異之論,倚以爲重,使相臣,若見酉獄滋蔓,則豈不痛悔於鍾、薰、家、敏之不能早正王法乎?去年原州儒生,有故判書臣丁範祖,故判書臣韓緻應院享之議,見其歷述之通章,多有不着之誇辭。
乃以老謬之見,手裁短牘,略及其妄引先賢之失矣,繼有儒論掇拾臣言,首言『邪獄之不合,比擬於前代黨禍,而元老之見累,特不幸爾。
』臣固不省作者之意,果出於此,而一種忮克之輩,發憤於院議之崖異,移怒於獄案之追提,反以爲『拖及宿累,』侵辱相臣。
一唱百和,炰烋四起,前後醜詈,皆首引正廟朝禦製誄文,勒歸之於背馳義理,諱秘一邪字,以杜千萬人之口。
禦製誄文,何嘗隻字半辭之依俙髣髴於斥邪一款,而敢爲藉重之說,獨不念追誣聖旨之爲臣子大不敬耶?「 批曰:」治邪不嚴,予亦憂之。
爾今以兩司之知而不言,譏斥憂歎,爾亦居其職矣,又不洞言直陳何也?末端事之推上,尤無嚴矣。
「 二月 2月1日 ○壬戌,日有食之 2月2日 ○癸亥,竄宗廟典祀官李啓哲。
以差享出齋,見頉於摘奸也。
2月3日 ○甲子,京畿監司洪學淵,忠淸監司金英淳,慶尙監司金道喜,江原監司李光正,以才行表著人馳啓,京畿幼學趙熙承、李光老,忠淸道幼學宋達洙、金祖鉉、成緻默,慶尙道幼學鄭大永、樸豐鉉、崔琳,江原道幼學樸秀倫,生員嚴翼鉉。
2月5日 ○丙寅,上禦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右議政趙寅永啓言:「凡試官擬望者,無敢違牌陳疏,卽受敎所在。
而或有因試事不得不引義者,欲進則嫌於廉防,欲違則拘於格例,此後特許疏籲,俾下情得以上達。
」從之。
又啓言:「臺臣金鼎元之疏,直欲驅一世於護邪之科,而況其句語之欠敬謹,指意之極驚惋,有不能一一煩陳。
末端猥屑,猶屬薄細。
亟施遠竄之典宜矣。
」大王大妃從之。
尋鞫問,安置于薪智島。
○全羅監司李穆淵,以才行表著人幼學柳光朝、李秉坤、徐榮孝、金邦鬥、尹榮大,馳啓。
2月7日 ○戊辰,晝講于熙政堂。
2月8日 ○己巳,晝講于熙政堂。
2月10日 ○辛未,夕講于熙政堂。
○給永興、北靑等邑燒戶渰戶,恤典。
2月11日 ○壬申,進講于熙政堂。
2月12日 ○癸酉,設春到記于仁政殿,講居首金畯,製述賦居首趙龜夏,竝直赴殿試。
2月13日 ○甲戌,進講于熙政堂。
2月16日 ○丁醜,進講于熙政堂。
2月17日 ○戊寅,給遂安郡燒戶及爛死人,恤典。
2月18日 ○己卯,以李鼎臣爲吏曹參判,趙秉龜爲弘文館副提學。
2月21日 ○壬午,以金興根爲弘文館副提學。
2月22日 ○癸未,監試覆試李敏老、金世鎬居首。
○以李景在爲弘文館副提學。
2月26日 ○丁亥,進講于熙政堂。
○以宋啓榦爲司憲府大司憲。
2月27日 ○戊子,以樸綺壽爲司憲府大司憲。
2月29日 ○庚寅,上詣太廟展謁,春謁也。
三月 3月2日 ○壬辰,給恩津縣燒戶,恤典。
3月3日 ○癸巳,行本館錄,四點趙徽林、李豐翼、金始淵、金建銖、尹敎成、金應均、沈膺泰、曺錫雨、李宗秉、趙道淳、沈敦永、李時愚、李憲周、李經在、南性敎、李寅奭、任百秀,取十七人。
3月4日 ○甲午,以金箕殷爲刑曹判書,樸晦壽爲漢城府判尹,鄭元容爲鹹鏡道觀察使。
3月6日 ○丙申,給瑞興等邑爛死人,恤典。
3月10日 ○庚子,上詣景慕宮展謁,春謁也。
○奉安閣重建時,都提調以下施賞有差。
3月12日 ○壬寅,上禦熙政堂,親受生進謝恩。
3月14日 ○甲辰,以李在鶴爲司諫院大司諫。
3月15日 ○乙巳,大王大妃敎曰:「日前錦伯狀啓,罪人兇言,可知其極爲兇悖,諸大臣之請令王府,按例擧行,固是矣。
而雖以狀啓觀之,厥漢不過死中求生之計,與狂易無異。
明知其根因情節之別無可覈者,罪人金百周,令本道,直捧結案以聞。
」 3月16日 ○丙午,上詣健元陵、元陵親祭,仍詣綏陵展謁。
3月17日 ○丁未,健元陵、元陵親祭時亞獻官以下,施賞有差。
○命禮房承旨洪在喆,楊州牧使徐念淳加資。
3月18日 ○戊申,以李憲瑋爲刑曹判書,金敎根爲工曹判書,洪敬謨爲漢城府判尹,李奎鉉爲京畿觀察使。
○給平壤等邑燒戶及爛死人,恤典。
3月19日 ○己酉,上詣北苑,行望拜禮,仍試參班儒武。
3月20日 ○庚戌,上禦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右議政趙寅永啓言:「近來馬政,太不成樣。
朝士專尙騎驢,又況乘轎成俗,無論上下貴賤,程途達近,皆以乘轎爲主,故絶無立馬而給貰。
古者數馬以對,以知其國之貧富,馬政之至此艱窘,亦非細故矣。
」大王大妃敎曰:「乘轎之弊,果如此矣。
必禁乘轎然後,可無馬匹不足之歎矣。
」寅永曰:「乘轎原有禁令矣。
」又啓言:「頃因鹹鏡前監司樸岐壽狀請,長津民之移接於江界七坪者,應役本府便否,關問關西道臣矣。
卽見平安監司金蘭淳狀啓,則以爲『七坪居民之自長津移來者,爲三百十八戶,而有多年樂土之業。
從古以來,有分土無分民,土係江界,民屬長津,自是理外,畢竟行不得之政,請令廟堂稟處。
』箕伯所啓,若此明的,有分土無分民雲者,誠切當語也,七坪一款置之。
」大王大妃從之。
又啓言:「臣於昨冬諸道式年道薦人,務加精抄,就應薦之法,寓別薦之意事,筵奏矣。
今以諸道薦狀,通計似爲太薄,臣意則令銓曹,廣採公議,其中經行尤著者若幹人,更爲抄啓收用,其餘則因以道薦例施行,似合事宜,故敢達矣。
」大王大妃從之。
又啓言:「丁酉之役,摧破島夷,卽天將麻提督之力也,偉功壯蹟,實不下於李提督平壤之捷。
其後裔,因亂東渡,或有先輩記述,至入於《尊周彙編》,故自正廟時,屢加搜訪,未得其人。
近聞有寓在嶺南者,分付道臣,卽速起送,因令軍門,付料收用,請入參於皇壇享禮之班。
」大王大妃,敎以事甚貴矣。
從之。
○晝講于熙政堂。
○式年武科會試,一所鄭雲翼,二所李敎鳳居首。
3月22日 ○壬子,上詣景祐宮展拜。
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