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師曠之聰
關燈
小
中
大
展情。
邦安應可蔔,谏受愈堪稱。
墨墨言雖五,勝操十萬兵。
那平公聽了師曠之言,想道有理,便問:“做了人君,去治下民的道理如何?”師曠應道:“君人之事,清淨無為,務在博愛為主,又要任賢人為其趨向,廣開耳目以察萬方的人情風俗、寒暖燥濕、水火土谷、吉兇軍賓、聘問往來,這些事體又不可為流俗所锢蔽,又不可為左右所拘系。
若使其見廓然而遠,其立踔然而獨,屢為警省,以考政績,以臨人下。
這君人之操在乎其中矣。
”平公道:“善哉斯言,寡人謹當佩之。
”天色已晚,即命師曠退朝,平公也進宮去了。
有詩為證: 憂勤拮據,論思不慵。
吾重師曠,吾羨平公。
一言有悟,慎涉其終。
晉或弗亡,賴此喁喁。
其時,平公走進宮中,一宿無話。
次日,忽聞楚人興師伐鄭。
那平公因鄭國向來依附,欲點了勁卒強兵去救鄭國。
那師曠聞知急來奏道:“主公在上,臣聞有救鄭之舉,可是真否?”平公道:“正為楚兵殘鸷,恐其有失,以此要去救,不知子野可有甚麼計策,說一個與寡人知道。
一以安鄭,一以卻楚。
那時有功,另加升賞。
”師曠道:“臣乃瞽目,已為廢人,無甚本事,每以勝人者僅有這極聰的雙耳。
況臣素為樂師,甚知歌理,待臣試歌一曲驗其強弱,然後出兵未為遲也。
”平公聽說大喜道:“妙!妙!言之有理,請即歌來。
”師曠便道:“晉居北方,宜歌的是北方之歌。
”平公道:“快歌起來。
”即傳令殿上殿下不許出聲,違者重責。
正是: 一令出,如山嶽。
孰敢違,受折罰。
試歌風,聽強弱。
羨師曠,知音樂。
紀其神,世鮮若。
當洗耳,聽非怍。
卻說師曠先要試晉國的強弱,驟然出聲,歌那北風的曲兒。
隻聽得: 其聲若蛟蜃,怒飛春雨之中。
其韻似鼋鼍,狂奔秋波之上。
疏剌剌春瓊糁玉,嘩口口擊劍号鐘。
練響徹雲,不數那子夜歌哀天宇碧。
洪音震耳,豈殊這蒲牢撞後月光寒。
數萬甲兵,都向喉中分勝敗。
一天星鬥,又從舌上辦雌雄。
這片苦心,惟有平公還解。
那般曲理,若無子野難求。
翹企征塵,伫聆歌意。
其聲委實雄壯,又歌南風。
此聲是要聽楚國的強弱,這歌可又作怪,全無那奮場激厲之韻,但多休囚死敗之聲。
這叫做:南風不競,楚必無功。
聲音之道,與天相通。
歌尚未完,早有飛馬來報道:“楚國之師失利而退,鄭國人民安堵如故,特來奏知主上。
”平公聞之大喜,深信師曠之聰,不是虛傳,贊之又贊,那師曠一味遜謝不敏。
平公忽問師曠道:“子野這等天聰,寡人還有一事動問。
”師曠道:“主公所問何事?”平公道:“請問衛人出君之事卻是為何?”師曠對道:“或者其國之君,甚為自招其過。
”平公道:“子野,你這句話又來得古怪,快說其詳。
”師曠道:“吾聞良君之所為,其将賞善罰淫,養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如地。
”平公道:“有這樣的事,寡人向來何曾得知?但那民奉其君卻又怎麼?”師曠道:“卻也有一個比方。
”平公道:“其比若何,使寡人亦可與聞否?”師曠道:“臣今且說與主公知道,有何難聞之理?實有四句言語為證。
”平公道:“這四句是甚麼說話。
”師曠即數道:那百姓愛君上之心,真真實實,不是假話。
愛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
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
平公道:“既是恁般愛君,卻為何又要出了他?”師曠道:“人君是百神乏主、萬民之望,豈敢出之?隻因那困民的人主,匮神乏祀,使那百姓絕了所望,又使那社稷無了所主。
如此之君将安用之?其勢不得不去了。
”平公道:“原來如此,寡人已知之矣。
但是一件,不知子野還能教寡人麼?”師曠道:“人臣一日緻身,自鼎至鐘,皆吾君之所有。
況聞事則言,臣安敢有吝色?”平公道:“那舅犯與趙衰這兩人,還是那一個賢,還是那一個不賢?”師曠道:“昔者陽處父欲臣文公,因舅犯三年不達,因趙衰三日而達,他不知士衆,是他的不智所在。
”平公道:“他可也算得個忠臣麼?”師曠道:“忠臣豈若此哉?他知而不言也不叫做忠。
”平公道:“他可有勇的麼?”師曠道:“何勇之有?”平公又問道:“為何他不是個勇?”師曠道:“當言又不敢言,豈算得個勇來?主公,他不智不忠,不忠不勇,況且不賢。
”平公道:“此說又奇了,為何狐偃與趙衰不是賢人?莫非過于責備賢者?”師曠道:“臣乃瞽目樂師,安敢妄談彼短?實是據理而言。
”此是師曠論狐、衰二人,乃誅心之論。
那平公已知其言,便謝道:“子野,我今日與你一席之間,聽了你四項大論巨識,寡人何幸得了子野為臣,如今寡人正當老年之際,所好音樂向因築宮造台,未曾聞子野彈得幾曲琴,自今以後常欲聽之,煩子野稍稍整理以悅寡人。
”師曠道:“臣謹聞命,敢不精調。
”即便辭别出宮,當下就去習那琴聲了。
有詩為證: 乍商國務勸平公,又向幽居理峄桐。
凄調自嗟珠落鑿,虛吟聊琢玉玲珑。
千絲碧水山頭瀉,百陣疏飚月下馮。
操就将呈台畔奏,清娛舍是更無從。
卻說魏國之中也有一個樂師叫做師涓,他所處的境界,正是那艾豭興歌,餘甘初進,盤荒無度之候,比這師曠也不差毫厘。
何常這二人際了清宴之朝,快其龍雲之志,所以,師曠事的是平公,師涓事的是靈公。
這二公一為晉國之主,一為衛國之君,倒像是同胞兄弟。
你昏我愚,不知政務,不惜人民,不理政令,不樂親賢,所喜的是聲色貨利,所近的是佞幸奸邪。
然而,平公身邊親近的這師曠尤勝師涓。
你道怎麼勝他?隻因他有明聰之識,知興亡,知亂治,因此勝那師涓十倍之五。
如今卻說師涓有了這知音之才,又善鼓琴,時時在靈公身邊獻其長技,娛其朝夕。
一日,靈公排了車駕前往晉國拜問平公,不意出疆太晏,忽然間日落雲迷,荒林凄楚,靈公便問道:“天色已晚,可駐了駕,明日早行。
但不知這是甚麼所在?”師涓應道:“此乃濮水之上。
”靈公道:“既如此,你可傳令與随行從者就此駐紮,明日起行罷。
”師涓即傳下旨意,便在濮水安歇。
靈公睡在行宮之内,那師涓乃是靈公親近之人,也就宿在帳外。
靈公每常宿在衛宮,有夫人南子颠鸾倒鳳,握雨攜雲,竟夜歡娛,五更易盡,其如此時。
在這濮水之上,未免有寂寞厭更長之意。
自從睡在枕上翻來翻去,那裡能彀睡得片時,捱過了一更天氣,方才合得眼去。
正是: 欲作陽台夢,難迷楚岫雲。
邦安應可蔔,谏受愈堪稱。
墨墨言雖五,勝操十萬兵。
那平公聽了師曠之言,想道有理,便問:“做了人君,去治下民的道理如何?”師曠應道:“君人之事,清淨無為,務在博愛為主,又要任賢人為其趨向,廣開耳目以察萬方的人情風俗、寒暖燥濕、水火土谷、吉兇軍賓、聘問往來,這些事體又不可為流俗所锢蔽,又不可為左右所拘系。
若使其見廓然而遠,其立踔然而獨,屢為警省,以考政績,以臨人下。
這君人之操在乎其中矣。
”平公道:“善哉斯言,寡人謹當佩之。
”天色已晚,即命師曠退朝,平公也進宮去了。
有詩為證: 憂勤拮據,論思不慵。
吾重師曠,吾羨平公。
一言有悟,慎涉其終。
晉或弗亡,賴此喁喁。
其時,平公走進宮中,一宿無話。
次日,忽聞楚人興師伐鄭。
那平公因鄭國向來依附,欲點了勁卒強兵去救鄭國。
那師曠聞知急來奏道:“主公在上,臣聞有救鄭之舉,可是真否?”平公道:“正為楚兵殘鸷,恐其有失,以此要去救,不知子野可有甚麼計策,說一個與寡人知道。
一以安鄭,一以卻楚。
那時有功,另加升賞。
”師曠道:“臣乃瞽目,已為廢人,無甚本事,每以勝人者僅有這極聰的雙耳。
況臣素為樂師,甚知歌理,待臣試歌一曲驗其強弱,然後出兵未為遲也。
”平公聽說大喜道:“妙!妙!言之有理,請即歌來。
”師曠便道:“晉居北方,宜歌的是北方之歌。
”平公道:“快歌起來。
”即傳令殿上殿下不許出聲,違者重責。
正是: 一令出,如山嶽。
孰敢違,受折罰。
試歌風,聽強弱。
羨師曠,知音樂。
紀其神,世鮮若。
當洗耳,聽非怍。
卻說師曠先要試晉國的強弱,驟然出聲,歌那北風的曲兒。
隻聽得: 其聲若蛟蜃,怒飛春雨之中。
其韻似鼋鼍,狂奔秋波之上。
疏剌剌春瓊糁玉,嘩口口擊劍号鐘。
練響徹雲,不數那子夜歌哀天宇碧。
洪音震耳,豈殊這蒲牢撞後月光寒。
數萬甲兵,都向喉中分勝敗。
一天星鬥,又從舌上辦雌雄。
這片苦心,惟有平公還解。
那般曲理,若無子野難求。
翹企征塵,伫聆歌意。
其聲委實雄壯,又歌南風。
此聲是要聽楚國的強弱,這歌可又作怪,全無那奮場激厲之韻,但多休囚死敗之聲。
這叫做:南風不競,楚必無功。
聲音之道,與天相通。
歌尚未完,早有飛馬來報道:“楚國之師失利而退,鄭國人民安堵如故,特來奏知主上。
”平公聞之大喜,深信師曠之聰,不是虛傳,贊之又贊,那師曠一味遜謝不敏。
平公忽問師曠道:“子野這等天聰,寡人還有一事動問。
”師曠道:“主公所問何事?”平公道:“請問衛人出君之事卻是為何?”師曠對道:“或者其國之君,甚為自招其過。
”平公道:“子野,你這句話又來得古怪,快說其詳。
”師曠道:“吾聞良君之所為,其将賞善罰淫,養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如地。
”平公道:“有這樣的事,寡人向來何曾得知?但那民奉其君卻又怎麼?”師曠道:“卻也有一個比方。
”平公道:“其比若何,使寡人亦可與聞否?”師曠道:“臣今且說與主公知道,有何難聞之理?實有四句言語為證。
”平公道:“這四句是甚麼說話。
”師曠即數道:那百姓愛君上之心,真真實實,不是假話。
愛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
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
平公道:“既是恁般愛君,卻為何又要出了他?”師曠道:“人君是百神乏主、萬民之望,豈敢出之?隻因那困民的人主,匮神乏祀,使那百姓絕了所望,又使那社稷無了所主。
如此之君将安用之?其勢不得不去了。
”平公道:“原來如此,寡人已知之矣。
但是一件,不知子野還能教寡人麼?”師曠道:“人臣一日緻身,自鼎至鐘,皆吾君之所有。
況聞事則言,臣安敢有吝色?”平公道:“那舅犯與趙衰這兩人,還是那一個賢,還是那一個不賢?”師曠道:“昔者陽處父欲臣文公,因舅犯三年不達,因趙衰三日而達,他不知士衆,是他的不智所在。
”平公道:“他可也算得個忠臣麼?”師曠道:“忠臣豈若此哉?他知而不言也不叫做忠。
”平公道:“他可有勇的麼?”師曠道:“何勇之有?”平公又問道:“為何他不是個勇?”師曠道:“當言又不敢言,豈算得個勇來?主公,他不智不忠,不忠不勇,況且不賢。
”平公道:“此說又奇了,為何狐偃與趙衰不是賢人?莫非過于責備賢者?”師曠道:“臣乃瞽目樂師,安敢妄談彼短?實是據理而言。
”此是師曠論狐、衰二人,乃誅心之論。
那平公已知其言,便謝道:“子野,我今日與你一席之間,聽了你四項大論巨識,寡人何幸得了子野為臣,如今寡人正當老年之際,所好音樂向因築宮造台,未曾聞子野彈得幾曲琴,自今以後常欲聽之,煩子野稍稍整理以悅寡人。
”師曠道:“臣謹聞命,敢不精調。
”即便辭别出宮,當下就去習那琴聲了。
有詩為證: 乍商國務勸平公,又向幽居理峄桐。
凄調自嗟珠落鑿,虛吟聊琢玉玲珑。
千絲碧水山頭瀉,百陣疏飚月下馮。
操就将呈台畔奏,清娛舍是更無從。
卻說魏國之中也有一個樂師叫做師涓,他所處的境界,正是那艾豭興歌,餘甘初進,盤荒無度之候,比這師曠也不差毫厘。
何常這二人際了清宴之朝,快其龍雲之志,所以,師曠事的是平公,師涓事的是靈公。
這二公一為晉國之主,一為衛國之君,倒像是同胞兄弟。
你昏我愚,不知政務,不惜人民,不理政令,不樂親賢,所喜的是聲色貨利,所近的是佞幸奸邪。
然而,平公身邊親近的這師曠尤勝師涓。
你道怎麼勝他?隻因他有明聰之識,知興亡,知亂治,因此勝那師涓十倍之五。
如今卻說師涓有了這知音之才,又善鼓琴,時時在靈公身邊獻其長技,娛其朝夕。
一日,靈公排了車駕前往晉國拜問平公,不意出疆太晏,忽然間日落雲迷,荒林凄楚,靈公便問道:“天色已晚,可駐了駕,明日早行。
但不知這是甚麼所在?”師涓應道:“此乃濮水之上。
”靈公道:“既如此,你可傳令與随行從者就此駐紮,明日起行罷。
”師涓即傳下旨意,便在濮水安歇。
靈公睡在行宮之内,那師涓乃是靈公親近之人,也就宿在帳外。
靈公每常宿在衛宮,有夫人南子颠鸾倒鳳,握雨攜雲,竟夜歡娛,五更易盡,其如此時。
在這濮水之上,未免有寂寞厭更長之意。
自從睡在枕上翻來翻去,那裡能彀睡得片時,捱過了一更天氣,方才合得眼去。
正是: 欲作陽台夢,難迷楚岫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