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師曠之聰

關燈


    ”平公道:“那第二件子還有何說之辭?”師曠道:“臣敢無說,但恐主上不容臣言。

    ”平公道:“子是泛論,與寡人何涉?何患子言?”師曠聞了平公這些言語,心中又好氣、又好笑,恐主上顔色不平,隻得按捺住了。

    又想道:若不為君發論,何苦費這番唇舌?便說道:“若是國君有了忠臣不肯信任,即肯用之臣又未必肯忠,将那些處高位的都是下等之材,又使那不肖之人,為那賢者的臨莅之官,其君又不省悟。

    此是第二件墨墨。

    ”平公聽了他也隻是如風過耳,又問第三件是怎麼。

     辭雖多,亦奚為。

    昏頑甚,不知非。

    國幾廢,運欲摧。

    人民亂,主勢危。

    兵戈擾,失邦畿。

    賴谏臣,進諷規。

    或悟君,抑扶頹。

    修政務,繼前徽。

    設不悛,恣狐疑。

    如燕雀,處幕山。

     那師曠又想道:主上雖然不能即悟,他隻管容我陳說也是一個學好的機會,不要埋滅了他。

    我且盡意進言料無他禍,即使禍及師曠之身,難道做不得個忠臣不怕死?那平公又催道:“寡人要問第三墨墨。

    子野遲而不言,是何意見?”師曠道:“那三墨墨是奸臣欺訴,府庫空虛,賢人擯斥,宵小當權,而君不悟。

    ”平公也不發怒,又問道:“四墨墨何如?”師曠道:“國貧民疲,上下不和,為君全不理會,一味好财用兵,嗜欲無厭,谄谀在旁,是為四墨墨也。

    ”平公道:“五墨墨又是怎生樣的?”師曠道:“至道不明,法令不行,吏民不正,百姓不安,君又不悟。

    這叫做墨墨之五。

    ”看平公若是個聰明有解的便當翻然改過,還是遲了,其如聞猶不聞。

    有詩為證: 可堪子野說諄諄,空費高情付土塵。

    晉國當茲危始甚,不知何事尚延存。

     卻說平公反向師曠問道:“人君縱然不悟,吾想墨墨有五,其如人君受天命而興,何患此墨墨?”師曠道:“豈有此理。

    若國内有此五件,那亡身喪國頃刻可待,豈若臣的小小墨墨相似?”平公微有怒色,那師曠卻也無繇看見,自想今日勞了多少唇舌,主上猶如未聞。

    可惜适才來時不曾帶得琴來,我不若且辭歸冶樂之所,待以悔悟,自然召我入宮商量政務。

    那平公正有些惡這師曠所論墨墨之言,見師曠立起身要辭下殿,平公略不做聲,師曠又不敢退又不敢坐,好生被這平公奈何得像一個道旁的翁仲相似,曲曲躬躬茫無所倚,自朝至午站了半日,那平公也決不肯着他退班。

    其時,平公在國中築一座宮殿,名喚虒祁。

    那些督率築宮的官員,也有掌金工的,也有管木工的,也有料理土工石工的,如流水一般,走近平公之側問短問長,遣人調衆,這些都是勞民傷财的惡事。

    為人君的切不可妄作妄為,做人臣的必須用谏非谏止。

    那師曠耳中聽了恁般煩碎,巴不得要說又難好開口,好生手足無措。

    有詩為證: 君無命言言不敢,越逗瞽師愁縷糁。

    欲去不去計無之,咄哉末世君心暗。

     師曠立于平公之側,耳聽那幹人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紛紛纏得不了,平公毫不為煩,真所謂樂此不為疲也。

    少頃,本國魏榆地方有幾個百姓前來奏報:魏榆有一塊頑石甚是作怪,忽然就似人說起話來,人人以為奇事。

    那頑石原是人間至愚至蠢之物,今日能言,不知何兆,特此奏聞。

    平公聞奏不解其故,便道:“頑石能言,世無此事,莫非汝等誕妄?”那些百姓道:“人主之前豈敢虛诳,委實那頑石忽然嘻嘻哈哈笑了幾聲,呹呹嗒嗒又說了幾句。

    隻是言語支離,聽不明白,急來奏知。

    ”平公道:“既然如此,我已知道,你們都去罷。

    ”魏榆人應諾而出,平公便問師曠道:“子野,你适間曾聞頑石能言之事否?”師曠道:“臣已知之。

    ”平公道:“子快坐下,與寡人解來,省得我心下疑惑。

    ”那師曠立了半日有餘的光景,聽得這一個坐字,如接着天恩大赦到手,正要坐坐,伸伸腰,息息腳,也不謙遜,即時坐下。

    正所謂: 天顔當咫隻,安敢弗鞠躬。

    溫旨如相慰,何妨體解恭。

     這師曠立之甚久,坐在椅子上好生自在,不覺走到睡鄉去了。

    但是,人君前豈有安眠貪睡之理?隻因他是個瞽目的人,又因年紀高大,所以倦極而寝,何足為怪?這也算是放肆的所在,如今且不要論他。

    卻說平公正要問那石塊能言之事,那知師曠鼾鼾呼呼睡了。

    平公倒也不怒,看着他恁般睡态像一個伏豕之聲,甚是可笑,直等他睡醒方問道:“子野何故恁樣好睡?”師曠道:“小臣不曾睡。

    ”平公道:“你适才何等鼾呼,敢是立久,身子疲極了麼?”師曠應道:“是也。

    主上信是神見,但臣老邁,獲此不敬之罪,千祈主公容宥。

    ”平公道:“止息之事乃高年之常情,寡人亦安敢苛責子野?隻為魏榆百姓奏稱頑石能言,是何緣故?子野可為寡人分剖,以釋我生平未曾經耳之大惑,兼且可佩子野的教言。

    ”師曠便道:“頑石豈能有言,莫非主公為人所诳奏乎?”平公道:“寡人見魏榆百姓急入朝門來奏,深疑其為誕妄,彼以耳聞目見,安敢欺君獲罪?子野,你是聰慧高人,難道這些須小事就不能剖析明白?休道寡人蠢愚鄙陋不屑賜教。

    ”正是: 君謙何幸肯無辭,忍不舒忠念在茲。

    一旦若回天意處,高名奕葉鮮窮時。

     師曠聽了平公之言,即便奏道:“石之能言非真真石塊為之,必有草木之怪,人物之妖,附于石上而然。

    ”平公道:“那石塊能言,或者如子野所言,料想不謬。

    但不知是吉是兇?”師曠道:“如此看來,卻也有兇無吉。

    ”平公聽了這兩句話,心知師曠又要說腐話了,便道:“何以見之?”師曠道:“臣雖無目,為當世瞽人。

    然而胸中甚有所見。

    ”平公道:“既有速速說與寡人聽着。

    ”師曠道:“臣聞做事不按個時俗,率意妄行,恣欲胡為,苦于奔命之勞,不消說了。

    那民間的人少不得有父母妻子長幼朋友,當此之時,既勞其心力,又妨其恒業,孰不盻盻然抱怨相訴。

    若是民間怨心一動,上聞于天,天意大怒,便使那不能言的物類也要施張說李說起話來了。

    ”平公道:“奇哉!一至于此,畢竟何事可以上幹天震其怒?”師曠道:“非臣多言,今君問臣,不得不明說了。

    萬望主公少緩重誅,待臣實對。

    ”平公道:“何誅之有?快些道來。

    ”師曠道:“臣聞目今晉國之中人民凋敝,皆因宮室不肯仍舊,一味崇侈的原故。

    那些人民本是懼刑畏罰之衆,争奈其性命不保,并作怨訴,故頑石能言,非為異事。

    臣願主上速速修德,即免危亡之恐矣。

    ”平公到此殊有修戒之心。

    有詩為證: 幾年迷锢其,一席啟聰明。

    畏石能生謗,容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