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隐考釋秦可卿(6)
關燈
小
中
大
,顯示了作者在智慧和聰明方面的自信和高高在上。
二是秦氏用的樯木棺材是“萬年不壞”的描寫,實暗指“萬歲”一詞。
書中還特别借賈政的話點明此棺不是尋常人所能用的,暗指此棺實乃萬歲所用之物。
有趣的是,用樯木而不是用其他的木頭,也有其隐寫暗喻之意。
原來樯木乃明朝所崇祈的神木,祝允明《野記》載: 太祖初渡江,禦舟瀕危,得一樯以免。
令樹此樯于一舟而祭之,遂為常制。
令在京城清涼門外,已逾百四十年矣,有司歲修祀,給一兵世守之,居舟傍,免其餘役。
或雲:即當時操舟兵之後也。
對此,脂硯齋批語提示:“樯者舟具也,所謂人生若泛舟而已,甯不可歎”,點到即止。
此外,書中描寫秦氏的丫頭瑞珠觸柱而死,可能是隐寫崇祯吊死時“太監王承恩對面缢死”的史實。
書中稱“此事可罕”,人們“也都稱歎”,表明了漢民們對忠君愛國志士的欽敬。
還有秦氏托夢時所說的“天機”,則點明了崇祯死亡的時間。
她說:“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
”在這裡的“三春”,其謎底是“三春”倒置,為“春三”(屬倒裝格),指春三月。
三月是春天最後的一月,月盡即是夏天,春花諸芳随着春三月而凋盡。
這句玄語,暗指崇祯死于春三月這件事,說他死去後“諸芳”就銷盡了,明朝也就壽終正寝了,因此明朝的王子們、明朝的遺民們就得各自須尋各自門,各自自尋各自的活路去了。
秦氏這句話,帶着将死去的人對仍然活着的人的深深關切,深深打動了那些“個中人”的心。
甲戌側批道:“此句令批書人哭死!”甲戌眉批道:“不必看完,見此二句,即欲堕淚!梅溪。
”這樣表面看似尋常的一句詩,如果不是“個中人”的話,很難有如此強烈的感觸。
然而此句話在“個中人”那裡,可以聯想起關于崇祯禦筆衣帶血诏上所說的話:“朕自登極十七年,緻敵人内地四次,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尤其是此诏最後的“勿傷百姓一人”一句,确實是一個強力催淚彈,不由得人不痛哭失聲!所以脂硯齋在第一回中第一首标題詩處作眉批道:“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 從主觀上說來,崇祯算得上是一個力求上進、憂國憂民的皇帝。
第十三回秦氏托夢于王熙鳳托付後事的描寫,就體現了這一點。
秦氏道: 目今祖茔雖四時祭祀,隻是無一定的錢糧,第二,家塾雖立,無一定的供給。
依我想來,如今盛時固不缺祭祀供給,但将來敗落之時,此二項有何出處?莫若依我定見,趁今日富貴,将祖茔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供給之費皆出自此處,将家塾亦設于此。
合同族中長幼,大家定了則例,日後按房掌管這一年的地畝,錢糧,祭祀,供給之事。
如此周流,又無争競,亦不有典賣諸弊。
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這祭祀産業連官也不入的。
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
若目今以為榮華不絕,不思後日,終非長策。
眼見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鮮花着錦之盛。
要知道,也不過是瞬間的繁華,一時的歡樂,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
此時若不早為後慮,臨期隻恐後悔無益了。
這些話,隻有崇祯這平時治國齊家的人才會提到。
秦氏在這裡的口氣非常大,鳳姐表現得也很謙恭,秦氏作為皇帝身份來吩咐鳳姐,理所當然地是居高臨下的姿态。
二是秦氏用的樯木棺材是“萬年不壞”的描寫,實暗指“萬歲”一詞。
書中還特别借賈政的話點明此棺不是尋常人所能用的,暗指此棺實乃萬歲所用之物。
有趣的是,用樯木而不是用其他的木頭,也有其隐寫暗喻之意。
原來樯木乃明朝所崇祈的神木,祝允明《野記》載: 太祖初渡江,禦舟瀕危,得一樯以免。
令樹此樯于一舟而祭之,遂為常制。
令在京城清涼門外,已逾百四十年矣,有司歲修祀,給一兵世守之,居舟傍,免其餘役。
或雲:即當時操舟兵之後也。
對此,脂硯齋批語提示:“樯者舟具也,所謂人生若泛舟而已,甯不可歎”,點到即止。
此外,書中描寫秦氏的丫頭瑞珠觸柱而死,可能是隐寫崇祯吊死時“太監王承恩對面缢死”的史實。
書中稱“此事可罕”,人們“也都稱歎”,表明了漢民們對忠君愛國志士的欽敬。
還有秦氏托夢時所說的“天機”,則點明了崇祯死亡的時間。
她說:“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
”在這裡的“三春”,其謎底是“三春”倒置,為“春三”(屬倒裝格),指春三月。
三月是春天最後的一月,月盡即是夏天,春花諸芳随着春三月而凋盡。
這句玄語,暗指崇祯死于春三月這件事,說他死去後“諸芳”就銷盡了,明朝也就壽終正寝了,因此明朝的王子們、明朝的遺民們就得各自須尋各自門,各自自尋各自的活路去了。
秦氏這句話,帶着将死去的人對仍然活着的人的深深關切,深深打動了那些“個中人”的心。
甲戌側批道:“此句令批書人哭死!”甲戌眉批道:“不必看完,見此二句,即欲堕淚!梅溪。
”這樣表面看似尋常的一句詩,如果不是“個中人”的話,很難有如此強烈的感觸。
然而此句話在“個中人”那裡,可以聯想起關于崇祯禦筆衣帶血诏上所說的話:“朕自登極十七年,緻敵人内地四次,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尤其是此诏最後的“勿傷百姓一人”一句,确實是一個強力催淚彈,不由得人不痛哭失聲!所以脂硯齋在第一回中第一首标題詩處作眉批道:“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 從主觀上說來,崇祯算得上是一個力求上進、憂國憂民的皇帝。
第十三回秦氏托夢于王熙鳳托付後事的描寫,就體現了這一點。
秦氏道: 目今祖茔雖四時祭祀,隻是無一定的錢糧,第二,家塾雖立,無一定的供給。
依我想來,如今盛時固不缺祭祀供給,但将來敗落之時,此二項有何出處?莫若依我定見,趁今日富貴,将祖茔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供給之費皆出自此處,将家塾亦設于此。
合同族中長幼,大家定了則例,日後按房掌管這一年的地畝,錢糧,祭祀,供給之事。
如此周流,又無争競,亦不有典賣諸弊。
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這祭祀産業連官也不入的。
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
若目今以為榮華不絕,不思後日,終非長策。
眼見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鮮花着錦之盛。
要知道,也不過是瞬間的繁華,一時的歡樂,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
此時若不早為後慮,臨期隻恐後悔無益了。
這些話,隻有崇祯這平時治國齊家的人才會提到。
秦氏在這裡的口氣非常大,鳳姐表現得也很謙恭,秦氏作為皇帝身份來吩咐鳳姐,理所當然地是居高臨下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