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隐考釋秦可卿(7)

關燈
秦氏遺囑中的“樹倒猢狲散”這句話,實際上是個謎語,其目的之一是為了點明崇祯和明朝滅亡的時間。

    此謎的謎目,是中國傳統的幹支文化,說的是幹支紀年。

    這謎面中有樹,即木,為天幹甲;有猢狲,即猴,為地支申;合為甲申,即崇祯自殺明朝滅亡的年代。

    “樹倒猢狲散”,不但标明了紀年,而且還指明了事件,明朝亡在朱家木字輩手中。

    “樹倒”,指崇祯之死和明朝之亡;“猢狲散”指栖息明朝這棵樹上的臣民之離散。

    這句話,恰好是秦氏臨别贈鳳姐“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這兩句話的前文。

    “三春去後”句進一步指明了崇祯死于三月。

    “各自須尋各自門”說的就是“猢狲散”。

    脂批批道:“樹倒猢狲散之語全猶在耳,曲指三十五年矣。

    傷哉,甯不痛殺!”[按:此處的計年如果從甲申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開始計算,三十五年後當是己未年(1679年)三月十九日後,即康熙十八年] 秦氏所說的遺囑,頗合史學家對明朝滅亡的定論:君非亡國之君,天災人禍才是亡國的真正原因,故亡明者,天也。

    書中借秦氏之口寫道:“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複始,豈人力能可常保的。

    ”又說興旺之時“也不過是瞬息的繁華,一時的歡樂,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

    ”對此蒙府本側批說: “瞬息繁華,一時歡樂”二語,可共天下有志事業功名者同來一哭。

    但天生人非無所為,遇機會,成事業,留名于後世者,辦必有奇傳奇遇,方能成不世之功。

    此亦皆蒼天暗中扶助,雖有波瀾,而無甚害,反覺其铮铮有聲。

    其不成也,亦由天命。

    其好人傾險之計,亦非天命不能行。

    其繁華歡樂,亦自天命。

    人于其間,知天命而存好生之心,盡己力以周旋其間,不計其功之成否,所謂心安而理盡,又何患乎?一時瞬息,随緣遇緣,烏乎不可! 反複強調了“天命”之不可違。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回《推背圖》式的命運畫、詩和曲的故事設計,其原型可能來自明末清初的宮廷秘聞。

    明末清初李遜撰輯的《三朝野紀》(現更名為《崇祯朝野紀》)記載了當時所傳的這則秘聞: (崇祯)十七年正月……宮中向有密室,累朝不開。

    至是,上忽欲開視,大璫因谏止不聽,開進見空屋三間,中惟小紅箱一隻,啟而視之則有小晝三軸。

    其一畫文武百官,俱手執朝冠、披發亂走狀。

    上曰:此殆言官多法亂耶!其一畫兵将倒戈、棄甲、窮民負襁奔逃狀。

    上曰:此是軍民背叛耶!其第三軸則止畫有一人,短衣跣足,披發中懸,則俨然禦容也。

    群璫相顧失色,上為怃然而出。

     這裡的“上”,指的是崇祯。

    崇祯開密室領諸人觀命運圖畫、且釋其畫意這個情節,對應着第五回秦可卿的幻身警幻引寶玉觀“薄命詩畫冊”這個夢境,二者恰成鏡像。

     對于秦氏這個崇祯之象征人物,脂硯齋有很多批語,顯然是對她(他)深有感觸,不能自已,批了又批。

    甲戌本在秦可卿死亡這回回前作眉批說:“隐去天香樓一節,是不忍下筆也。

    ”又在回後作批語道:“‘秦可卿淫喪天香樓’,作者用史筆也。

    老朽因有魂托鳳姐賈家後事二件,的是安富尊榮坐享人不能想得到處。

    其事雖未行,其言其意則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庚辰本在此回回前作批道:“此回可卿夢阿鳳,蓋作者大有深意存焉。

    可惜生不逢時,奈何奈何!然必寫出自可卿之意也,則又有他意寓焉。

    ”又在回後作批道:“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大發慈悲心也,歎歎!壬午春。

    ” 自《紅樓夢》問世以來,讀者和研究者通過解讀第五回的判詞和脂硯齋的批語,大多認為秦可卿是個“淫婦”,而賈府的衰敗與她有直接關系。

    “淫婦”的定論,實在是個天大的誤讀。

    前文已經說過,秦氏的具體影射人物是崇祯,二人均是吊死的。

    其自殺的原因是處于無可奈的境地,對國家和自己的前途悲觀,對大臣和自己能力的失望,從而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覺得人世了無生趣所緻。

     《紅樓夢》又名《風月寶鑒》,正面顯示雲雨淫情,反面披露骷髅死亡。

    對于《風月寶鑒》的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