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隐考釋秦可卿(5)

關燈
的具體處是她象征和代表着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其抽象處為她是明之遺民戀明的情感傾瀉對象,是兼林黛玉和薛寶钗之美的完美幻身。

    從某種角度和意義上說來,她死後,其神不滅,幻化為黛玉和寶钗供人癡情愛戀。

    從這個意義上說來,有癡情種子美譽的賈寶玉,實際上象征的是愛明戀明的漢人之玉心。

    所謂通靈寶玉者,漢族之靈魂也。

    黛玉者,讓漢人朝朝暮暮思念愛戀的明朝美人也。

    按此理推下去,我們就可明白作者為何讓寶玉為秦氏的死莫名其妙地吐了一口鮮血,讓賈珍為秦氏的死“哭得淚人兒一樣”。

    為什麼作者對黛玉之愛特别深沉,對她們在文字上絕無不敬、不淨的描寫。

    也明白了為何在“太虛幻境”中,作者讓乳名兼美、表字可卿的美人與寶玉去領略“雲雨之情”。

    因為此男女情感極至的具體運作,就是雲雨之情,而漢人戀明之情,也需要有極緻的具體運作去體現啊! 人們曆來對秦可卿喪事的隆重感到詫異和迷惑不解,其實,作者在這裡是借秦可卿的葬禮來表現清朝入主北京後對崇祯的尊重和改葬。

    據《明史》記載,崇祯十七年夏四月,清兵擊敗李自成于山海關後,于五月,入京師。

    “以帝禮改葬(崇祯),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谥曰莊烈愍皇帝,陵曰思陵”。

    清朝皇帝此舉,顯然是為了安撫明朝遺民,也表現了對崇祯的敬畏。

    崇祯雖然是個亡國皇帝,在曆史上他可能是惟一的一個将國亡了而不因此挨罵的亡國之君。

    連造了他十幾年反的李自成都說他:“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竈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分明就是“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另一種說法。

    連他的死敵李自成都是這樣想的,其他人就更不必說了。

    清張廷玉在《明史》中這樣贊崇祯道: 贊曰: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

    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

    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場則将驕卒惰。

    兵荒四告,流寇蔓延。

    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

    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聲色,憂勤惕勵,殚心治理。

    臨朝浩歎,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

    乃複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

    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哉。

    迨至大命有歸,妖氛盡掃,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禮優厚。

    是則聖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

     這些事實說明,崇祯皇帝自己在當時是頗受很多明朝臣民擁戴的。

    清朝以彈丸小國和落後的文化來取得政權,對這樣一個頗受臣民擁戴的亡國之君,的确是心存敬畏的。

     在明了秦可卿的葬禮實際是為以崇祯為代表的明朝而舉行後,對于秦氏“享強壽”就可理解了。

    俗話說人過三十不為夭,崇祯皇帝朱由檢享年三十五歲,當然可稱作“享強壽”了。

    而那些認為賈蓉年少不可能有三十多歲的妻子,以及賈蓉的母親尤氏在抄家前還笑說自己剛四十等等疑問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為幻身的秦氏,存在着表裡不一的雙重身份,其明寫的年輕的“表”,是用于迷惑外人的,而其隐寫的年長的“裡”則代表了她真正的象征人物,是寫給“個中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