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學”指謬(3)
關燈
小
中
大
四、觀念背離和誤解原文
但《紅樓夢》的作者不是劉心武,而是曹雪芹。
曹雪芹賦予《紅樓夢》的觀念是“不管他根基富貴”,而隻重視個人價值;但劉心武堅持“家庭背景”和“血統”決定論的觀念來衡量人的價值,并以此要求曹雪芹和《紅樓夢》服從自己。
這便使他不能理解、接受尤氏的觀念,也即《紅樓夢》的觀念。
這樣的“秦學”,不要說“讀通”《紅樓夢》,就連對《紅樓夢》的文章詞句也無法正确理解。
尤氏所謂“打着燈籠也沒地方找去”,本是一句含義明确的俗語,意思是說,像秦可卿這樣容貌和性格的女子,非常“難得”,不可能再找到第二個。
她強調的是“難得”,是不可重複的“惟一”性,根本沒有“高不可攀”的含義。
但到了劉心武這裡,竟然成了這樣的反诘:“怎麼會就達到‘打着燈籠也沒地方找去’的高不可攀的程度呢?”他顯然是把“打着燈籠也沒地方找去”解讀成“高不可攀”的意思,原文的“惟一”性轉而變成了“高貴”性,明顯誤解了原文的含義。
劉心武是“著名作家”,總不至于連這句俗語的含義也不懂。
但他為什麼會這樣誤讀原文,以緻曲解原義呢?這就是“家庭背景”和“血統”決定論觀念的表現。
按這種觀念看人、讀書,就習慣于從等級貴賤着眼,總認為“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而自以為理所當然。
由于持這種觀念,他也就不能理解和接受《紅樓夢》那種“不管他根基富貴”的觀念,和依據這種觀念進行的情節設置和人物描寫,雖然他是“著名作家”。
劉心武的觀念和《紅樓夢》的觀念全然對立,便導緻了難以逾越的互相背離的觀念鴻溝或者錯位。
這就好比兩個觀念相反的人,對事物的看法對立,便難以互相理解、交流和接受,而易于誤會一樣。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能夠互相交流、理解,就必須“虛心”并具備“自省”的自覺性,抛開自己的成見和固有觀念,以學習的态度,努力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理解力去傾聽、領悟對方的話語和含義,以便了解對方的觀念和價值取向。
但劉心武不是這樣,而是堅持己見,要求對方服從自己,把異己的觀念判定為錯誤。
這就難怪他對自己的“秦學”充滿信心,雖然連“打着燈籠也沒地方找去”這樣普通的俗語也發生誤解,卻自以為已經“讀通”了《紅樓夢》。
這便恰如《紅樓夢》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卻自以為是一樣。
《紅樓夢》至今仍然具備智慧的啟迪而沒有過時,“秦學”就是印證。
這在“秦學”中并非孤立的表現,而是普遍的表現。
從血統決定論觀念出發,舉凡《紅樓夢》對秦可卿的描寫和評價,在劉心武看來,都與她那“小小營繕郎的家庭背景,育嬰堂抱養的卑賤血統”不相稱。
這就是觀念背離的結果,在文化交流、文學批評史和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見。
《紅樓夢》寫道,秦業“因當年無兒女,便向養生堂抱了一個兒子并一個女兒。
誰知兒子又死了,隻剩女兒,小名喚可兒,長大時,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風流。
因素與賈家有些瓜葛,故結了親,許與賈蓉為妻。
”(第八回)這裡隻說到秦可卿是從養生堂抱來的,并沒有提及她的親生父母和“血統”。
但到了劉心武這裡,卻成了“育嬰堂抱養的卑賤血統”了。
他除了将“養生堂”等同于“育嬰堂”而外,又将“育嬰堂抱養的”解讀為“卑賤血統”出身。
這怎麼能夠等同呢?難道就不可能是并不“卑賤”的人家,遭遇了突然事故,緻使秦可卿成了孤
曹雪芹賦予《紅樓夢》的觀念是“不管他根基富貴”,而隻重視個人價值;但劉心武堅持“家庭背景”和“血統”決定論的觀念來衡量人的價值,并以此要求曹雪芹和《紅樓夢》服從自己。
這便使他不能理解、接受尤氏的觀念,也即《紅樓夢》的觀念。
這樣的“秦學”,不要說“讀通”《紅樓夢》,就連對《紅樓夢》的文章詞句也無法正确理解。
尤氏所謂“打着燈籠也沒地方找去”,本是一句含義明确的俗語,意思是說,像秦可卿這樣容貌和性格的女子,非常“難得”,不可能再找到第二個。
她強調的是“難得”,是不可重複的“惟一”性,根本沒有“高不可攀”的含義。
但到了劉心武這裡,竟然成了這樣的反诘:“怎麼會就達到‘打着燈籠也沒地方找去’的高不可攀的程度呢?”他顯然是把“打着燈籠也沒地方找去”解讀成“高不可攀”的意思,原文的“惟一”性轉而變成了“高貴”性,明顯誤解了原文的含義。
劉心武是“著名作家”,總不至于連這句俗語的含義也不懂。
但他為什麼會這樣誤讀原文,以緻曲解原義呢?這就是“家庭背景”和“血統”決定論觀念的表現。
按這種觀念看人、讀書,就習慣于從等級貴賤着眼,總認為“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而自以為理所當然。
由于持這種觀念,他也就不能理解和接受《紅樓夢》那種“不管他根基富貴”的觀念,和依據這種觀念進行的情節設置和人物描寫,雖然他是“著名作家”。
劉心武的觀念和《紅樓夢》的觀念全然對立,便導緻了難以逾越的互相背離的觀念鴻溝或者錯位。
這就好比兩個觀念相反的人,對事物的看法對立,便難以互相理解、交流和接受,而易于誤會一樣。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能夠互相交流、理解,就必須“虛心”并具備“自省”的自覺性,抛開自己的成見和固有觀念,以學習的态度,努力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理解力去傾聽、領悟對方的話語和含義,以便了解對方的觀念和價值取向。
但劉心武不是這樣,而是堅持己見,要求對方服從自己,把異己的觀念判定為錯誤。
這就難怪他對自己的“秦學”充滿信心,雖然連“打着燈籠也沒地方找去”這樣普通的俗語也發生誤解,卻自以為已經“讀通”了《紅樓夢》。
這便恰如《紅樓夢》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卻自以為是一樣。
《紅樓夢》至今仍然具備智慧的啟迪而沒有過時,“秦學”就是印證。
這在“秦學”中并非孤立的表現,而是普遍的表現。
從血統決定論觀念出發,舉凡《紅樓夢》對秦可卿的描寫和評價,在劉心武看來,都與她那“小小營繕郎的家庭背景,育嬰堂抱養的卑賤血統”不相稱。
這就是觀念背離的結果,在文化交流、文學批評史和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見。
《紅樓夢》寫道,秦業“因當年無兒女,便向養生堂抱了一個兒子并一個女兒。
誰知兒子又死了,隻剩女兒,小名喚可兒,長大時,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風流。
因素與賈家有些瓜葛,故結了親,許與賈蓉為妻。
”(第八回)這裡隻說到秦可卿是從養生堂抱來的,并沒有提及她的親生父母和“血統”。
但到了劉心武這裡,卻成了“育嬰堂抱養的卑賤血統”了。
他除了将“養生堂”等同于“育嬰堂”而外,又将“育嬰堂抱養的”解讀為“卑賤血統”出身。
這怎麼能夠等同呢?難道就不可能是并不“卑賤”的人家,遭遇了突然事故,緻使秦可卿成了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