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幾回掩卷哭曹侯
關燈
小
中
大
有助于人們去把握文學作品的美學内核,從而擔當起陶冶情操、塑造性格的審美使命。
蔡元培曾提倡以美育代宗教。
提高全民族的審美意識與審美水平,對于建設和諧的社會生活極為重要。
已成為顯學的“紅學”本列在其間大有可為。
誠如王蒙所雲:《紅樓夢》“使你覺得世界上本來還是有一些讓人值得為之生為之死為之哭為之笑為之發癡的事情。
它使你覺得,活一遭還是值得的。
所以,死也是可以死得值得的。
一百樣消極的情緒也掩蓋不下去人生的無窮滋味!”“讀一部《紅樓夢》,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 我并不反對考據,也不反對索隐,相反我還認為目下中國學術界的浮躁就是少了些證實精神與功力。
隻是眼下索隐派的先生們隻有大膽的假設,沒有小心的求證;他們的求證不是跟着證據走,而是跟着感覺走。
于是,他們将本有一定生命力的治學手段——考證與索隐,蛻化為猜謎了。
長篇累牍的文字,徒見猜謎這智力遊玩的翻新。
若隻是自己在案前與電腦上玩玩,誰也不想去說三道四。
但他們的成果一旦變成暢銷的出版物,刺激、助長了人們窺秘、獵奇心理的畸形膨脹,而并不能将人們引上審美的坦途。
面對這種文化現象,“文化評論”就當挺身而出,發出自己的聲音,給讀者多一種判斷選擇的可能。
這也叫“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胡适當年以“朋友和真理既然都是我們心愛的東西,我們就不得不愛真理過于愛朋友了”的較量,以此期望一切人,尤其期望他所最敬愛的蔡元培先生。
因他以堅實的考證結果,宣告他所最敬愛的蔡元培先生的《石頭記索隐》是“猜笨謎”;并忠告諸位愛讀《紅樓夢》的人:“我們若想真正了解《紅樓夢》,必須先打破這種種牽強附會的《紅樓夢》謎學!”——這是一個年輕教授對他多有提攜的北大校長的學術批判,這需要何等難得的學術良知。
蔡元培先生非但沒有嫉恨這年輕教授,而是更加器重他,他們間的友誼沒因此而淡薄卻因此而加深,這又是何等高尚的學術涵養。
因而蔡胡之争是以一段難得的佳話載入學術史冊的。
與蔡元培的“猜笨謎”相比,今天的索隐派多是建立在“猜巧謎”或巧猜謎。
如果說,當年的蔡元培的索隐尚有一定的學術含量,至少他以“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的觀點來呼應辛亥革命的反清浪潮,其立場與心志是值得同情與理解的;今天的索隐派之種種言論,其間有多少學術含量或可以理喻的心态,實在值得深思。
面對鋪天蓋地的新索隐派的文字,我時時吟誦《紅樓夢》中惟一以作者身份寫的“自題一絕”: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而每誦此詩,我的心頭就隐隐作痛。
透過這詩,我仿佛見到曹雪芹那充滿淚花的老眼中對他未來讀者的矛盾心理:既有審美的期待,又有難言的無奈——誰解其中味? 作為後來者,我們能為曹雪芹的“天問”提供稍稍滿意的答案嗎?每念及此,我都情不自禁地“幾回掩卷哭曹侯”。
于此,我隻想重複二十多年前一位有識之士的呼喚: 紅學,請多研究些形象吧。
鐘揚2005.10.30.燈下于秦淮河畔
蔡元培曾提倡以美育代宗教。
提高全民族的審美意識與審美水平,對于建設和諧的社會生活極為重要。
已成為顯學的“紅學”本列在其間大有可為。
誠如王蒙所雲:《紅樓夢》“使你覺得世界上本來還是有一些讓人值得為之生為之死為之哭為之笑為之發癡的事情。
它使你覺得,活一遭還是值得的。
所以,死也是可以死得值得的。
一百樣消極的情緒也掩蓋不下去人生的無窮滋味!”“讀一部《紅樓夢》,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 我并不反對考據,也不反對索隐,相反我還認為目下中國學術界的浮躁就是少了些證實精神與功力。
隻是眼下索隐派的先生們隻有大膽的假設,沒有小心的求證;他們的求證不是跟着證據走,而是跟着感覺走。
于是,他們将本有一定生命力的治學手段——考證與索隐,蛻化為猜謎了。
長篇累牍的文字,徒見猜謎這智力遊玩的翻新。
若隻是自己在案前與電腦上玩玩,誰也不想去說三道四。
但他們的成果一旦變成暢銷的出版物,刺激、助長了人們窺秘、獵奇心理的畸形膨脹,而并不能将人們引上審美的坦途。
面對這種文化現象,“文化評論”就當挺身而出,發出自己的聲音,給讀者多一種判斷選擇的可能。
這也叫“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胡适當年以“朋友和真理既然都是我們心愛的東西,我們就不得不愛真理過于愛朋友了”的較量,以此期望一切人,尤其期望他所最敬愛的蔡元培先生。
因他以堅實的考證結果,宣告他所最敬愛的蔡元培先生的《石頭記索隐》是“猜笨謎”;并忠告諸位愛讀《紅樓夢》的人:“我們若想真正了解《紅樓夢》,必須先打破這種種牽強附會的《紅樓夢》謎學!”——這是一個年輕教授對他多有提攜的北大校長的學術批判,這需要何等難得的學術良知。
蔡元培先生非但沒有嫉恨這年輕教授,而是更加器重他,他們間的友誼沒因此而淡薄卻因此而加深,這又是何等高尚的學術涵養。
因而蔡胡之争是以一段難得的佳話載入學術史冊的。
與蔡元培的“猜笨謎”相比,今天的索隐派多是建立在“猜巧謎”或巧猜謎。
如果說,當年的蔡元培的索隐尚有一定的學術含量,至少他以“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的觀點來呼應辛亥革命的反清浪潮,其立場與心志是值得同情與理解的;今天的索隐派之種種言論,其間有多少學術含量或可以理喻的心态,實在值得深思。
面對鋪天蓋地的新索隐派的文字,我時時吟誦《紅樓夢》中惟一以作者身份寫的“自題一絕”: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而每誦此詩,我的心頭就隐隐作痛。
透過這詩,我仿佛見到曹雪芹那充滿淚花的老眼中對他未來讀者的矛盾心理:既有審美的期待,又有難言的無奈——誰解其中味? 作為後來者,我們能為曹雪芹的“天問”提供稍稍滿意的答案嗎?每念及此,我都情不自禁地“幾回掩卷哭曹侯”。
于此,我隻想重複二十多年前一位有識之士的呼喚: 紅學,請多研究些形象吧。
鐘揚2005.10.30.燈下于秦淮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