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 兩性的和解(1)
關燈
小
中
大
張筍
一、賈寶玉:為天下男人贖罪
從文學的曆史延續性這個角度,我們說《紅樓夢》是《金瓶梅》的新生。
因為所謂文學的“種子”的含義是文學對人生的啟示,它是小說真實的内核,也是文學得以生存的基礎,因此也就包含了文學的最高價值。
《紅樓夢》之所以偉大,正是包含了這種具有“啟示錄”意義的最高價值。
偉大的小說傳遞着時代的信息,從《水浒傳》到《金瓶梅》以至《紅樓夢》,三部長篇小說猶如“三部曲”演示了一段“男女兩性關系”的曆史,這段曆史的軌迹大緻可以概括為“分裂——對抗——和解”。
作為《金瓶梅》的承繼者,《紅樓夢》最終要解決兩個重大問題。
第一是“人自身”(“認識你自己”)的問題,亦即人與文學的根本問題。
與西門慶的不悟縱欲身死相對應,《紅樓夢》以賈寶玉悟道出世而告終。
第二便是“男女兩性的關系”問題。
與《金瓶梅》的“性政治”相對應,《紅樓夢》放棄了男性的特權,以賈寶玉為核心,“男女兩性的關系”出現了一種全新的面貌。
《金瓶梅》産生的負面價值向世人發出了警告,《紅樓夢》産生的正面價值則給世人樹立了楷模,“兩性的和解”最終成為一個理想目标。
這第二個問題本來源于第一個問題,二者之間密切相關,但是“男女兩性關系”的問題已經超出了“自我”的範圍,而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則有更重大的意義。
由《水浒傳》發端,我們看到梁山好漢們的“絕情”,又看到了西門慶的“無情”,最後看到的是賈寶玉的“多情”。
《紅樓夢》通過賈寶玉重新找回了連接人類兩性之間的紐帶——這個曾經被男人斬斷、遺棄的“情感紐帶”。
從這層意義上來看,賈寶玉的使命幾乎就是“替天下男人贖罪”。
因此,作為文學偶像——情深似海的賈寶玉堪稱人世間的“情聖”。
賈寶玉作為一個典型的文學形象之所以引人注目,值得人們研究和探讨,正因為他(或作者)對自身的關注。
賈寶玉的故事是關于自身成長的故事,在這種成長的曆程中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目标,同時其中也包含了他對女性的态度以及他與女性之間建立的非常關系。
[]關于賈寶玉“認識自我”的成長曆程,我們在《紅樓情結》中已經作出了比較深入的探讨,至于賈寶玉與大觀園中諸女子之間建立的親密關系我們也有所了解。
但是,賈寶玉的這種行為方式與生活态度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顯然是行不通的。
因此,當賈寶玉在太虛幻境被警幻密授“意淫”之法時,又特别被告知:“汝今獨得此二字,在閨閣中,固可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闊怪詭,百口嘲謗,萬目睚眦。
” 雖然賈寶玉與世道中人格格不入,但卻另有自己的一個文化淵源和傳統,這就是《紅樓夢》第二回借賈雨村之口講述的“正邪兩賦”之人。
在這一類被稱作“正邪兩賦”的人物中,不管其社會地位的高低,但卻都是真正的“性情中人”。
這種“真性情”就是人類自然美好的天性,而賈寶玉正是保持這種自然美好天性的人物。
那麼,世道中人為什麼就不能保持人類所固有的自然美好的天性呢?不言而喻,都是追求仕途經濟和功名利祿的緣故,于是,人有善惡之分;社會的進化也改變着人類的天性,于是,人有真假之分。
作為小說人物,賈寶玉與西門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是兩個極端的人物,他們分别代表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價值體系,《金瓶梅》與《紅樓夢》也因此而注定是泾渭分明的。
但二者并不是孤立的,作為男性角色,從西門慶到賈寶玉之間還有一些過渡性的人物值得我們關注,從中我們會看到這個轉變的過程。
西門慶因喪失了本性已不複為有情之人。
繼西門慶之後,陳經濟也因本性的迷失而在虛弱的情感中遊蕩。
因為所謂文學的“種子”的含義是文學對人生的啟示,它是小說真實的内核,也是文學得以生存的基礎,因此也就包含了文學的最高價值。
《紅樓夢》之所以偉大,正是包含了這種具有“啟示錄”意義的最高價值。
偉大的小說傳遞着時代的信息,從《水浒傳》到《金瓶梅》以至《紅樓夢》,三部長篇小說猶如“三部曲”演示了一段“男女兩性關系”的曆史,這段曆史的軌迹大緻可以概括為“分裂——對抗——和解”。
作為《金瓶梅》的承繼者,《紅樓夢》最終要解決兩個重大問題。
第一是“人自身”(“認識你自己”)的問題,亦即人與文學的根本問題。
與西門慶的不悟縱欲身死相對應,《紅樓夢》以賈寶玉悟道出世而告終。
第二便是“男女兩性的關系”問題。
與《金瓶梅》的“性政治”相對應,《紅樓夢》放棄了男性的特權,以賈寶玉為核心,“男女兩性的關系”出現了一種全新的面貌。
《金瓶梅》産生的負面價值向世人發出了警告,《紅樓夢》産生的正面價值則給世人樹立了楷模,“兩性的和解”最終成為一個理想目标。
這第二個問題本來源于第一個問題,二者之間密切相關,但是“男女兩性關系”的問題已經超出了“自我”的範圍,而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則有更重大的意義。
由《水浒傳》發端,我們看到梁山好漢們的“絕情”,又看到了西門慶的“無情”,最後看到的是賈寶玉的“多情”。
《紅樓夢》通過賈寶玉重新找回了連接人類兩性之間的紐帶——這個曾經被男人斬斷、遺棄的“情感紐帶”。
從這層意義上來看,賈寶玉的使命幾乎就是“替天下男人贖罪”。
因此,作為文學偶像——情深似海的賈寶玉堪稱人世間的“情聖”。
賈寶玉作為一個典型的文學形象之所以引人注目,值得人們研究和探讨,正因為他(或作者)對自身的關注。
賈寶玉的故事是關于自身成長的故事,在這種成長的曆程中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目标,同時其中也包含了他對女性的态度以及他與女性之間建立的非常關系。
[]關于賈寶玉“認識自我”的成長曆程,我們在《紅樓情結》中已經作出了比較深入的探讨,至于賈寶玉與大觀園中諸女子之間建立的親密關系我們也有所了解。
但是,賈寶玉的這種行為方式與生活态度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顯然是行不通的。
因此,當賈寶玉在太虛幻境被警幻密授“意淫”之法時,又特别被告知:“汝今獨得此二字,在閨閣中,固可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闊怪詭,百口嘲謗,萬目睚眦。
” 雖然賈寶玉與世道中人格格不入,但卻另有自己的一個文化淵源和傳統,這就是《紅樓夢》第二回借賈雨村之口講述的“正邪兩賦”之人。
在這一類被稱作“正邪兩賦”的人物中,不管其社會地位的高低,但卻都是真正的“性情中人”。
這種“真性情”就是人類自然美好的天性,而賈寶玉正是保持這種自然美好天性的人物。
那麼,世道中人為什麼就不能保持人類所固有的自然美好的天性呢?不言而喻,都是追求仕途經濟和功名利祿的緣故,于是,人有善惡之分;社會的進化也改變着人類的天性,于是,人有真假之分。
作為小說人物,賈寶玉與西門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是兩個極端的人物,他們分别代表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價值體系,《金瓶梅》與《紅樓夢》也因此而注定是泾渭分明的。
但二者并不是孤立的,作為男性角色,從西門慶到賈寶玉之間還有一些過渡性的人物值得我們關注,從中我們會看到這個轉變的過程。
西門慶因喪失了本性已不複為有情之人。
繼西門慶之後,陳經濟也因本性的迷失而在虛弱的情感中遊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