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隐派紅學的研究方法及其曆史經驗教訓(4)
關燈
小
中
大
)。
詩中這種寓意,讀者不能忽視。
乾隆九年,天祐三十歲時中了舉,并得官職為州同。
就在這年,香玉為天祐生下一子,但由于天祐之妻的醋妒及廟中老尼的威逼,緻使天祐“懼禍走他鄉”,香玉“恥情歸地府”,一段姻緣,到此結束。
(同上) 霍書認為曹天祐就是曹雪芹,同時又是小說中的賈寶玉,而黛玉、妙玉又同是小說中根本未曾直接出現過的所謂“竺香玉”的化身或分身。
霍書說守寡後的香玉跟曹天祐“私通”,還把兩人的“私通”說成是“史實”。
其實這何嘗是“史實”,這隻能說是主觀編造。
《紅樓解夢》中,常将曆史上的人物、小說作者、小說中人物乃至研究者“發現”出來的人物捏合在一起,根據自己的需要去營造人物關系、編造故事情節。
如小說第三回有兩首《西江月》詞,霍書根據脂批稱此兩首詞“别有深意”,又作了如下一番考釋和發揮: 脂批中指出,寫上述兩首《西江月》是作者“别有深意”,其深意為何?筆者認為,此詞是用來為寶玉畫像、作評的,同時還存有作者的自謙自貶之意。
其用心則在于:為自己與香玉合謀害死雍正打掩護。
世人誰能料到,像寶玉這樣一個“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來草莽”的人物,竟會謀害當今皇上?更不會有人料到,像黛玉那樣一個嬌滴滴,哭啼啼,終日裡藥比飯吃得還要多的病弱少女,竟是謀害雍正皇帝的元兇。
甭說世人不會想到,即使今天我們姐弟将此案揭示出來,仍有部分讀者不願相信,不肯相信,不敢相信。
(《〈紅樓夢〉的分身法》) 這裡,小說作者、香玉、寶玉、黛玉、雍正皇帝在《紅樓解夢》著者的導演下演了一出“合謀害死”雍正皇帝的戲,但是導演卻不說這是戲,而是已經“揭示出來”的駭人聽聞的謀害皇帝案,而黛玉“竟是謀害雍正皇帝的元兇”。
這真是從何說起啊!這是在歌頌林黛玉還是在以莫須有的罪名誣陷林黛玉呢? 對于《紅樓解夢》這樣一部書,有人卻恣意加以吹捧。
有位署名“紫軍”者為此書寫《序》,竟說《紅樓解夢》在紅學研究中“實際已形成完整的學說”,說此書是對《紅樓夢》研究的“全面突破”,是“新的裡程碑”,說此書的“核心”,就在于“推斷、論證出《紅樓夢》背後所隐的一段曆史”,其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一個叫竺香玉的二十歲的皇後,“在曹雪芹的配合下,用丹砂毒死雍正”(第一集增訂本《序》)。
但也有學者對此書提出認真嚴肅的批評,如楊啟樵,在發表于《紅樓夢學刊》1997年第四輯的《曠世奇聞:曹雪芹毒殺雍正帝——評霍國玲等著〈紅樓解夢〉》一文中,以曆史資料為據,指出“雍正未嘗封香玉為後”,“雪芹弑帝有悖常情”,“香玉為尼純屬想像”,“雪芹豈是龌龊小人”,“黛玉形象下流不堪”,批評此書的“索隐”“越解越糊塗”。
文末說:“霍氏鑽研《紅樓夢》十餘載,應有相當成就;惜主觀性太強,先立一說:雪芹戀人香玉被逼為皇後,曹、竺合謀毒死雍正。
其集證據牽強附會,多不可信,鑽入牛角尖而不能自拔。
倘能虛心接受忠告,擯棄成見,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定有得益。
” 如果說《紅樓解夢》是在編寫一個關于曹雪芹及其戀人謀害雍正皇帝的聳人聽聞的故事的話,那麼另一部索隐派的書王國華的《太極紅樓夢》,則是将《紅樓夢》原著各回的順序完全打亂,按照王國華的《紅樓夢》“結構學”,重新裁剪組合,使之成為一種不講情節、不講人物思想邏輯,隻符合王國華設計的“太極紅樓夢”“結構紅樓夢”的主觀主義的玄想,隻是在那裡将全部《紅樓夢》作“太極”的圖解,其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更缺乏學術性科學性。
尤有甚者,此書1995年7月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正式出版時,竟署名作者是“王國華曹雪芹”。
清朝時候的曹雪芹,就這樣被拉來充當現在王國華合作著述的夥伴。
如此荒唐,我們這裡就不加評述了。
詩中這種寓意,讀者不能忽視。
乾隆九年,天祐三十歲時中了舉,并得官職為州同。
就在這年,香玉為天祐生下一子,但由于天祐之妻的醋妒及廟中老尼的威逼,緻使天祐“懼禍走他鄉”,香玉“恥情歸地府”,一段姻緣,到此結束。
(同上) 霍書認為曹天祐就是曹雪芹,同時又是小說中的賈寶玉,而黛玉、妙玉又同是小說中根本未曾直接出現過的所謂“竺香玉”的化身或分身。
霍書說守寡後的香玉跟曹天祐“私通”,還把兩人的“私通”說成是“史實”。
其實這何嘗是“史實”,這隻能說是主觀編造。
《紅樓解夢》中,常将曆史上的人物、小說作者、小說中人物乃至研究者“發現”出來的人物捏合在一起,根據自己的需要去營造人物關系、編造故事情節。
如小說第三回有兩首《西江月》詞,霍書根據脂批稱此兩首詞“别有深意”,又作了如下一番考釋和發揮: 脂批中指出,寫上述兩首《西江月》是作者“别有深意”,其深意為何?筆者認為,此詞是用來為寶玉畫像、作評的,同時還存有作者的自謙自貶之意。
其用心則在于:為自己與香玉合謀害死雍正打掩護。
世人誰能料到,像寶玉這樣一個“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來草莽”的人物,竟會謀害當今皇上?更不會有人料到,像黛玉那樣一個嬌滴滴,哭啼啼,終日裡藥比飯吃得還要多的病弱少女,竟是謀害雍正皇帝的元兇。
甭說世人不會想到,即使今天我們姐弟将此案揭示出來,仍有部分讀者不願相信,不肯相信,不敢相信。
(《〈紅樓夢〉的分身法》) 這裡,小說作者、香玉、寶玉、黛玉、雍正皇帝在《紅樓解夢》著者的導演下演了一出“合謀害死”雍正皇帝的戲,但是導演卻不說這是戲,而是已經“揭示出來”的駭人聽聞的謀害皇帝案,而黛玉“竟是謀害雍正皇帝的元兇”。
這真是從何說起啊!這是在歌頌林黛玉還是在以莫須有的罪名誣陷林黛玉呢? 對于《紅樓解夢》這樣一部書,有人卻恣意加以吹捧。
有位署名“紫軍”者為此書寫《序》,竟說《紅樓解夢》在紅學研究中“實際已形成完整的學說”,說此書是對《紅樓夢》研究的“全面突破”,是“新的裡程碑”,說此書的“核心”,就在于“推斷、論證出《紅樓夢》背後所隐的一段曆史”,其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一個叫竺香玉的二十歲的皇後,“在曹雪芹的配合下,用丹砂毒死雍正”(第一集增訂本《序》)。
但也有學者對此書提出認真嚴肅的批評,如楊啟樵,在發表于《紅樓夢學刊》1997年第四輯的《曠世奇聞:曹雪芹毒殺雍正帝——評霍國玲等著〈紅樓解夢〉》一文中,以曆史資料為據,指出“雍正未嘗封香玉為後”,“雪芹弑帝有悖常情”,“香玉為尼純屬想像”,“雪芹豈是龌龊小人”,“黛玉形象下流不堪”,批評此書的“索隐”“越解越糊塗”。
文末說:“霍氏鑽研《紅樓夢》十餘載,應有相當成就;惜主觀性太強,先立一說:雪芹戀人香玉被逼為皇後,曹、竺合謀毒死雍正。
其集證據牽強附會,多不可信,鑽入牛角尖而不能自拔。
倘能虛心接受忠告,擯棄成見,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定有得益。
” 如果說《紅樓解夢》是在編寫一個關于曹雪芹及其戀人謀害雍正皇帝的聳人聽聞的故事的話,那麼另一部索隐派的書王國華的《太極紅樓夢》,則是将《紅樓夢》原著各回的順序完全打亂,按照王國華的《紅樓夢》“結構學”,重新裁剪組合,使之成為一種不講情節、不講人物思想邏輯,隻符合王國華設計的“太極紅樓夢”“結構紅樓夢”的主觀主義的玄想,隻是在那裡将全部《紅樓夢》作“太極”的圖解,其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更缺乏學術性科學性。
尤有甚者,此書1995年7月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正式出版時,竟署名作者是“王國華曹雪芹”。
清朝時候的曹雪芹,就這樣被拉來充當現在王國華合作著述的夥伴。
如此荒唐,我們這裡就不加評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