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隐考釋秦可卿(4)
關燈
小
中
大
《紅樓夢》仙曲,端的非同凡響,其中大有玄機暗懸,不是一般人所能懂。
所以當此曲方歌一句,警幻便解釋道:“此曲不比塵世中所填傳奇之曲,必有生旦淨末之則,又有南北九宮之限。
此或詠歎一人,或感懷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譜入管弦。
若非個中人,不知其中之妙。
料爾亦未必深明此調,若不先閱其稿,後聽其歌,翻成嚼蠟矣。
”警幻此處強調的是《紅樓夢》曲異于塵世之曲,她的表現形式是詠人感事,将人事制作成曲譜。
曲詞之中,仙曲凡人不懂,所以曲詞就顯得格外重要。
這段話中,“此或詠歎一人,或感懷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譜入管弦”是主要意義句。
如果将這四句的主要意思抽提出來,就合成“人事曲譜”四字。
如果隻是說《紅樓夢》曲是人事曲譜,這是明顯的事實,曲詞講的就是這個,無需多說。
但如果從“謎索”角度理解,“人事曲譜”這個提示就顯得格外重要。
因為我們可以認為“人事曲譜”就是書中的“謎索”,就是書中提示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那“順藤摸瓜”之藤。
此外,這人事曲譜,“若非個中人,亦難知其中之妙”之句,提示了這“人事曲譜”存在着“人事曆史前提”,也是解讀《紅樓夢》真故事所必須有的必需條件。
這個所謂的“人事曆史”,倒不一定非得是作者或讀者自己的親身經曆,隻要知道相關的“人事曆史”就成。
所以關于“個中人”三字,甲戌側批有此評批:“三字要緊。
不知誰是個中人。
寶玉即個中人乎?然則石頭亦個中人乎?作者亦系個中人乎?觀者亦個中人乎?”強調閱讀《紅樓夢》的前提之一是先得成為“個中人”,即了解内情的人。
這個“人事曲譜”,隻是個線索,所以仍然難以索解。
寶玉聽此曲,“甚無趣味”。
警幻因此歎道:“癡兒竟尚未悟!”此處說的“癡兒”豈止單說寶玉,說的實際上是廣大的《紅樓夢》讀者。
有鑒如此,警幻就拿出最後的“教唆絕招”,“送寶玉至一香閨繡閣之中,其間鋪陳之盛,乃素所未見之物。
更可駭者,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鮮豔妩媚,有似乎寶钗;風流袅娜,則又如黛玉。
正不知何意。
”這裡“正不知何意”之意,實際上就是重新強調秦可卿的核心關鍵作用,提示钗黛二人也不過是她死後遺留在紅塵的化身而已。
衆所周知,钗黛合一的命運詩是在十二金钗之首,這樣一來,《紅樓夢》曲中的十二钗之起始和終結人物就被連接在了一起,構成了一個循環不已的完整钗環。
警幻這個“教唆”,大有深意。
她告訴寶玉說他獨得“意淫”二字,“在閨閣中,固可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闊怪詭,百口嘲謗,萬目睚眦。
今既遇令祖甯榮二公剖腹深囑,吾不忍君獨為我閨閣增光,見棄于世道,是特引前來,醉以靈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許配于汝。
今夕良時,即可成姻。
不過令汝領略此仙閨幻境之風光尚如此,何況塵境之情景哉?而今後萬萬解釋,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間,委身于經濟之道。
”警幻這些話語,表面上是她對寶玉的告誡,實際上它是作者通過警幻之口來警醒讀者,不要墜入《紅樓夢》的男女情感故事之中,癡情意淫得難以自已。
兒女之事,并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也非該書内在的主旨。
如果要想不“見棄于世道”,失卻書中的内在“紅塵本旨”,你就得“萬萬解釋,改悟前情”,參破書中之謎。
“萬萬解釋”,解釋的賓語應該是文本。
“改悟前情”,改的是沉湎于書中所造的“意淫”癡
所以當此曲方歌一句,警幻便解釋道:“此曲不比塵世中所填傳奇之曲,必有生旦淨末之則,又有南北九宮之限。
此或詠歎一人,或感懷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譜入管弦。
若非個中人,不知其中之妙。
料爾亦未必深明此調,若不先閱其稿,後聽其歌,翻成嚼蠟矣。
”警幻此處強調的是《紅樓夢》曲異于塵世之曲,她的表現形式是詠人感事,将人事制作成曲譜。
曲詞之中,仙曲凡人不懂,所以曲詞就顯得格外重要。
這段話中,“此或詠歎一人,或感懷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譜入管弦”是主要意義句。
如果将這四句的主要意思抽提出來,就合成“人事曲譜”四字。
如果隻是說《紅樓夢》曲是人事曲譜,這是明顯的事實,曲詞講的就是這個,無需多說。
但如果從“謎索”角度理解,“人事曲譜”這個提示就顯得格外重要。
因為我們可以認為“人事曲譜”就是書中的“謎索”,就是書中提示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那“順藤摸瓜”之藤。
此外,這人事曲譜,“若非個中人,亦難知其中之妙”之句,提示了這“人事曲譜”存在着“人事曆史前提”,也是解讀《紅樓夢》真故事所必須有的必需條件。
這個所謂的“人事曆史”,倒不一定非得是作者或讀者自己的親身經曆,隻要知道相關的“人事曆史”就成。
所以關于“個中人”三字,甲戌側批有此評批:“三字要緊。
不知誰是個中人。
寶玉即個中人乎?然則石頭亦個中人乎?作者亦系個中人乎?觀者亦個中人乎?”強調閱讀《紅樓夢》的前提之一是先得成為“個中人”,即了解内情的人。
這個“人事曲譜”,隻是個線索,所以仍然難以索解。
寶玉聽此曲,“甚無趣味”。
警幻因此歎道:“癡兒竟尚未悟!”此處說的“癡兒”豈止單說寶玉,說的實際上是廣大的《紅樓夢》讀者。
有鑒如此,警幻就拿出最後的“教唆絕招”,“送寶玉至一香閨繡閣之中,其間鋪陳之盛,乃素所未見之物。
更可駭者,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鮮豔妩媚,有似乎寶钗;風流袅娜,則又如黛玉。
正不知何意。
”這裡“正不知何意”之意,實際上就是重新強調秦可卿的核心關鍵作用,提示钗黛二人也不過是她死後遺留在紅塵的化身而已。
衆所周知,钗黛合一的命運詩是在十二金钗之首,這樣一來,《紅樓夢》曲中的十二钗之起始和終結人物就被連接在了一起,構成了一個循環不已的完整钗環。
警幻這個“教唆”,大有深意。
她告訴寶玉說他獨得“意淫”二字,“在閨閣中,固可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闊怪詭,百口嘲謗,萬目睚眦。
今既遇令祖甯榮二公剖腹深囑,吾不忍君獨為我閨閣增光,見棄于世道,是特引前來,醉以靈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許配于汝。
今夕良時,即可成姻。
不過令汝領略此仙閨幻境之風光尚如此,何況塵境之情景哉?而今後萬萬解釋,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間,委身于經濟之道。
”警幻這些話語,表面上是她對寶玉的告誡,實際上它是作者通過警幻之口來警醒讀者,不要墜入《紅樓夢》的男女情感故事之中,癡情意淫得難以自已。
兒女之事,并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也非該書内在的主旨。
如果要想不“見棄于世道”,失卻書中的内在“紅塵本旨”,你就得“萬萬解釋,改悟前情”,參破書中之謎。
“萬萬解釋”,解釋的賓語應該是文本。
“改悟前情”,改的是沉湎于書中所造的“意淫”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