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吃與畫餅充饑
關燈
小
中
大
底是英屬聯邦,不過手藝比不上從前上海飛達咖啡館的名廚。
我在飛機上不便拿出來吃,回到美國一嘗,油又大,又太辛辣,哪是我偶爾吃我父親一隻的香腸卷。
在上海我們家隔壁就是戰時天津新搬來的起士林咖啡館,每天黎明制面包,拉起嗅覺的警報,一股噴香的浩然之氣破空而來,有長風萬裡之熱,而又是最軟性的鬧鐘,無如鬧得不是時候,白吵醒了人,像惱人春色一樣使人沒奈何。
有了這位“芳”鄰,實在是一種騷擾。
隻有他家有一種方角德國面包,外皮相當厚而脆,中心微濕,是普通面包中的極品,與美國加了防腐劑的軟綿綿的枕頭面包不可同日而語。
我姑姑說可以不抹黃油,白吃。
美國常見的隻有一種德國黑面包還好(westphalianrye),也是方形,特别沉重,一磅隻有三四寸長。
不知道可是因為太小,看上去不實惠,銷路不暢,也許沒加防腐劑,又預先切薄片,幾乎永遠幹硬。
中國菜以前隻有素齋加味精,現在較普遍,為了取巧。
前一向美國在查唐人街餐館用的味精過多,于人體有害。
他們自己最暢銷的罐頭湯裡的味精大概也不少,吃了使人口幹,像輕性中毒。
美國罐頭湯還有面條是藥中甘草,幾乎什麼湯裡都少不了它,等于吃面。
我剛巧最不愛吃湯面,認為“寬湯窄面”最好窄到沒有,隻剩一點面味,使湯較清而厚。
離開大陸前,因為想寫的一篇小說裡有西湖,我還是小時候去過,需要再去看看,就加入了中國旅行社辦的觀光團,由旅行社代辦路條,免得自己去申請。
在杭州導遊安排大家到樓外樓去吃螃蟹面。
當時這家老牌飯館子還沒像上海的餐館“面向大衆”,菜價抑低而偷工減料變了質。
他家的螃蟹面的确是美味,但是我也還是吃掉澆頭,把湯逼幹了就放下筷子,自己也覺得在大陸的情形下還這樣暴殓天物,有點造孽。
桌上有人看了我一眼,我頭皮一凜,心裡想幸而是臨時性的團體,如果走不成,不怕将來被清算的時候翻舊帳。
出來之後到日本去,貨輪上二等艙除了我隻有一個上海裁縫,最典型的一種,上海本地人,毛發濃重的貓臉,文弱的中等身材,中年,穿着灰撲撲的呢子長袍。
在甲闆上遇見了,我上前點頭招呼,問知他在東京開店,經常到香港采辦衣料。
他陰恻恻的,忽然一笑,像隻剛吞下個金絲雀的貓,說:“我總是等這隻船。
” 這家船公司有幾隻小貨輪跑這條航線,這隻最小,載客更少,所以不另開飯,頭等就跟船長一桌吃,二等就跟船員一桌,一日三餐都是闊米粉面條炒青菜肉片,比普通炒面幹爽,不油膩。
菜與肉雖少,都很新鮮。
二等的廚子顯然不會做第二樣菜,十天的航程裡連吃了十天,也吃不厭。
三四個船員從泰國經香港赴日,還不止十天,看來也并沒吃倒胃口。
多年後我才看到“炒米粉”、“炒河粉”的名詞,也不知道那是否就是,也從來沒去打聽,也是因為可吃之物甚多。
那在美國呢?除非自己會做菜,再不然就是同化了,漢堡、熱狗、圈餅甘之如饴?那是他們自己稱為junkfood(廢料食品)的。
漢堡我也愛吃,不過那肉餅大部分是吸收了肥油的面包屑,有害無益,所以總等幾時路過荒村野店再吃,無可選擇,可以不用怪自己。
西方都是“大塊吃肉”,不像我們切肉絲肉片可以按照絲縷順逆,免得肉老。
他們雖然用特制的鐵錘捶打,也有“柔嫩劑”,用一種熱帶的瓜果制成,但是有點辛辣,與牛排、豬排、烤牛肉、腌牛肉的質樸的風味不合。
中世紀以來都是靠吊挂,把野味與宰了的牲口高挂許多天,開始腐爛,自然肉嫩了。
所以high(高)的一義是“臭”,gamey(像野味)也是“臭”。
二○年間有的女留學生進過烹饪學校,下過他們的廚房,見到西餐的幕後的,皺着眉說:“他們的肉真不新鮮。
”直到現在,名小說家詹姆斯·密契納的西班牙遊記“Iberia”還記載一個遊客在餐館裡點了一道斑鸩,嫌腐臭,一戳骨架子上的肉片片自落,叫侍者拿走,說:“爛得可以不用烹調了。
” 但是在充分現代化的國家,冷藏系統普遍,講究新鮮衛生,要肉嫩,唯一的辦法是烹調得不大熟——生肉是柔軟的。
照理牛排應當裡面微紅,但是火候扣不準,而許生不許熟,往往在盤中一刀下去就流出血水來,使我們覺得他們茹毛飲血。
美國近年來肥肉沒銷路,農人要豬多長瘦肉,訓練豬隻站着吃飼養,好讓腰腿上肌肉發達,其堅韌可想而知。
以前最嫩的牛肉都是所謂“大理石式”(marbled),瘦中稍微帶點肥,像雲母石的圖案。
現在要淨瘦,自然更老了,上桌也得更夾生,不然嚼不動。
近年來西餐水準的低落,當然最大的原因是減肥防心髒病。
本來的傳統是大塊吃肉,特長之一又是各種濃厚的澆汁,都是膽固醇特高的。
這一來章法大亂,難怪退化了。
再加上其他官能上的享受的競争,大至性泛濫,小至滑翔與弄潮闆的流行,至不濟也還有電視可看。
幾盒電視餐,或是一隻意大利餅,一家人就對付了一頓。
時髦人則是生胡蘿蔔汁,帶馊味的酸酪(yogurt)。
尼克松總統在位時自诩注重健康,吃番茄醬拌cottagecheese①、橡皮味的脫脂牛奶渣。
五○中葉我剛到紐約的時候,有個海斯康(Hascom)西點店,大概是丹麥人開的,有一種酥皮特大小蛋糕叫“拿破侖”,間隔着夾一層果醬,一層奶油,也不知道是拿破侖愛吃的,還是他的宮廷裡興出來的。
他的第二任皇後瑪麗露薏絲是奧國公主,奧京維也納以奶油酥皮點心聞名。
海斯康是連鎖商店,到底不及過去上海的飛達、起士林。
飛達獨有的拿手的是栗子粉蛋糕與“乳酪稻草”——半螺旋形的鹹酥皮小條。
去年《新聞周刊》上有篇書評,盛贊有個夫婦倆合著的一本書,書中發掘美國較偏僻的公路上的餐館,據說常有好的,在有一家吃到“乳酪稻草”。
書評特别提起,可知罕見。
我在波士頓與巴爾的摩吃過兩家不重裝潢的老餐館,也比紐約有些做出牌子的法國菜館好。
巴爾的摩是溫莎公爵夫人的故鄉,與波士頓都算是古城了。
兩家生意都冷清,有一家不久就關門了。
我來美不到一年,海斯康連鎖西點店也關門了。
奶油本來是減肥大忌。
當
我在飛機上不便拿出來吃,回到美國一嘗,油又大,又太辛辣,哪是我偶爾吃我父親一隻的香腸卷。
在上海我們家隔壁就是戰時天津新搬來的起士林咖啡館,每天黎明制面包,拉起嗅覺的警報,一股噴香的浩然之氣破空而來,有長風萬裡之熱,而又是最軟性的鬧鐘,無如鬧得不是時候,白吵醒了人,像惱人春色一樣使人沒奈何。
有了這位“芳”鄰,實在是一種騷擾。
隻有他家有一種方角德國面包,外皮相當厚而脆,中心微濕,是普通面包中的極品,與美國加了防腐劑的軟綿綿的枕頭面包不可同日而語。
我姑姑說可以不抹黃油,白吃。
美國常見的隻有一種德國黑面包還好(westphalianrye),也是方形,特别沉重,一磅隻有三四寸長。
不知道可是因為太小,看上去不實惠,銷路不暢,也許沒加防腐劑,又預先切薄片,幾乎永遠幹硬。
中國菜以前隻有素齋加味精,現在較普遍,為了取巧。
前一向美國在查唐人街餐館用的味精過多,于人體有害。
他們自己最暢銷的罐頭湯裡的味精大概也不少,吃了使人口幹,像輕性中毒。
美國罐頭湯還有面條是藥中甘草,幾乎什麼湯裡都少不了它,等于吃面。
我剛巧最不愛吃湯面,認為“寬湯窄面”最好窄到沒有,隻剩一點面味,使湯較清而厚。
離開大陸前,因為想寫的一篇小說裡有西湖,我還是小時候去過,需要再去看看,就加入了中國旅行社辦的觀光團,由旅行社代辦路條,免得自己去申請。
在杭州導遊安排大家到樓外樓去吃螃蟹面。
當時這家老牌飯館子還沒像上海的餐館“面向大衆”,菜價抑低而偷工減料變了質。
他家的螃蟹面的确是美味,但是我也還是吃掉澆頭,把湯逼幹了就放下筷子,自己也覺得在大陸的情形下還這樣暴殓天物,有點造孽。
桌上有人看了我一眼,我頭皮一凜,心裡想幸而是臨時性的團體,如果走不成,不怕将來被清算的時候翻舊帳。
出來之後到日本去,貨輪上二等艙除了我隻有一個上海裁縫,最典型的一種,上海本地人,毛發濃重的貓臉,文弱的中等身材,中年,穿着灰撲撲的呢子長袍。
在甲闆上遇見了,我上前點頭招呼,問知他在東京開店,經常到香港采辦衣料。
他陰恻恻的,忽然一笑,像隻剛吞下個金絲雀的貓,說:“我總是等這隻船。
” 這家船公司有幾隻小貨輪跑這條航線,這隻最小,載客更少,所以不另開飯,頭等就跟船長一桌吃,二等就跟船員一桌,一日三餐都是闊米粉面條炒青菜肉片,比普通炒面幹爽,不油膩。
菜與肉雖少,都很新鮮。
二等的廚子顯然不會做第二樣菜,十天的航程裡連吃了十天,也吃不厭。
三四個船員從泰國經香港赴日,還不止十天,看來也并沒吃倒胃口。
多年後我才看到“炒米粉”、“炒河粉”的名詞,也不知道那是否就是,也從來沒去打聽,也是因為可吃之物甚多。
那在美國呢?除非自己會做菜,再不然就是同化了,漢堡、熱狗、圈餅甘之如饴?那是他們自己稱為junkfood(廢料食品)的。
漢堡我也愛吃,不過那肉餅大部分是吸收了肥油的面包屑,有害無益,所以總等幾時路過荒村野店再吃,無可選擇,可以不用怪自己。
西方都是“大塊吃肉”,不像我們切肉絲肉片可以按照絲縷順逆,免得肉老。
他們雖然用特制的鐵錘捶打,也有“柔嫩劑”,用一種熱帶的瓜果制成,但是有點辛辣,與牛排、豬排、烤牛肉、腌牛肉的質樸的風味不合。
中世紀以來都是靠吊挂,把野味與宰了的牲口高挂許多天,開始腐爛,自然肉嫩了。
所以high(高)的一義是“臭”,gamey(像野味)也是“臭”。
二○年間有的女留學生進過烹饪學校,下過他們的廚房,見到西餐的幕後的,皺着眉說:“他們的肉真不新鮮。
”直到現在,名小說家詹姆斯·密契納的西班牙遊記“Iberia”還記載一個遊客在餐館裡點了一道斑鸩,嫌腐臭,一戳骨架子上的肉片片自落,叫侍者拿走,說:“爛得可以不用烹調了。
” 但是在充分現代化的國家,冷藏系統普遍,講究新鮮衛生,要肉嫩,唯一的辦法是烹調得不大熟——生肉是柔軟的。
照理牛排應當裡面微紅,但是火候扣不準,而許生不許熟,往往在盤中一刀下去就流出血水來,使我們覺得他們茹毛飲血。
美國近年來肥肉沒銷路,農人要豬多長瘦肉,訓練豬隻站着吃飼養,好讓腰腿上肌肉發達,其堅韌可想而知。
以前最嫩的牛肉都是所謂“大理石式”(marbled),瘦中稍微帶點肥,像雲母石的圖案。
現在要淨瘦,自然更老了,上桌也得更夾生,不然嚼不動。
近年來西餐水準的低落,當然最大的原因是減肥防心髒病。
本來的傳統是大塊吃肉,特長之一又是各種濃厚的澆汁,都是膽固醇特高的。
這一來章法大亂,難怪退化了。
再加上其他官能上的享受的競争,大至性泛濫,小至滑翔與弄潮闆的流行,至不濟也還有電視可看。
幾盒電視餐,或是一隻意大利餅,一家人就對付了一頓。
時髦人則是生胡蘿蔔汁,帶馊味的酸酪(yogurt)。
尼克松總統在位時自诩注重健康,吃番茄醬拌cottagecheese①、橡皮味的脫脂牛奶渣。
五○中葉我剛到紐約的時候,有個海斯康(Hascom)西點店,大概是丹麥人開的,有一種酥皮特大小蛋糕叫“拿破侖”,間隔着夾一層果醬,一層奶油,也不知道是拿破侖愛吃的,還是他的宮廷裡興出來的。
他的第二任皇後瑪麗露薏絲是奧國公主,奧京維也納以奶油酥皮點心聞名。
海斯康是連鎖商店,到底不及過去上海的飛達、起士林。
飛達獨有的拿手的是栗子粉蛋糕與“乳酪稻草”——半螺旋形的鹹酥皮小條。
去年《新聞周刊》上有篇書評,盛贊有個夫婦倆合著的一本書,書中發掘美國較偏僻的公路上的餐館,據說常有好的,在有一家吃到“乳酪稻草”。
書評特别提起,可知罕見。
我在波士頓與巴爾的摩吃過兩家不重裝潢的老餐館,也比紐約有些做出牌子的法國菜館好。
巴爾的摩是溫莎公爵夫人的故鄉,與波士頓都算是古城了。
兩家生意都冷清,有一家不久就關門了。
我來美不到一年,海斯康連鎖西點店也關門了。
奶油本來是減肥大忌。
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