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運河與海運

關燈
元大都“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衆,無不仰于江南”(危素《元海運志》),因而,劃直修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運河,以替代隋唐以來那條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舊運河,已是勢在必行。

    至元三十年(1293),新的大運河全線貫通,此前,縱貫膠州灣與萊州灣的膠萊河也開通試行。

    同時,從江蘇劉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運輸,也開辟全線通航。

    這些具有開拓性意義的創舉,将中國漕運史推進到一個新階段。

     第一節 京杭大運河的全線貫通與整治 劃直和整改大運河的關鍵工程是将舊運河的中段東移到今山東境内,再就是修通京、津地區的河道,以直達大都。

    在漫長的運河通道上,各段地勢高下等等不一,因而,出于利用、調節水源的需要,必須建立、改善壩閘體制,元代在這些方面做了一定貢獻或有益的嘗試。

     舊運河的殘破按隋唐以來的慣例,北上船隻入淮後,應向西南達盱眙,再折向西北,由通濟水(汴水)抵開封。

    然而,宋、金之際,黃河屢次于河南決口,下遊劇烈變遷,形成所謂黃河“奪淮入海”的局面:宋時汴水于開封西北的汴口入黃河,黃河則由此折向東北,從山東入海。

    改道了的金代黃河走向是,從河陰(今河南荥陽東北)附近轉東北入河南汲縣,東向入山東西境後,折向東南,經江蘇徐州、宿遷、泗陽、清江,東向入海。

    到了元代,河南與山東之間的一段黃河進一步南移:從河陰向東,曆開封北,轉向東南,經河南杞縣後達徐州(下與金代同)。

    “奪淮入海”的交結點在今清江市之北;元初漕糧經達的所謂“中灤旱站”,經黃河南移後,正處于黃河北岸。

    這是宋、金、蒙元之際河道的重要變化之一。

     河道的另一重要變遷是汴水的湮涸。

     宋、金、蒙元之際,兵連禍結,戰亂頻仍,漕渠亦遭厄運。

    北宋徽、欽二宗時期,運河已逐漸失去原有作用;靖康年間,金人南下,汴京被圍,漕運中絕,汴水“堤岸失防,汴流久絕”,“塞久不合,幹涸月餘”①。

    金與南宋中分南北達數十年,隋唐以來的大運河被攔腰切斷,這樣,到乾道年間,南宋使臣北上,沿途見舊汴水“河益堙塞,幾與岸平,車馬皆在其中,亦有作屋其上”,“汴河底多種麥”②,已是一派殘敗景象。

    所以,元代首次漕運的船隻進入清江,亦即“奪淮入海”的交結點後,即逆改道後的黃河(原淮河河道)西行,至江蘇宿遷、徐州後繼續西進,達“中灤旱站”,再陸運一百八十裡到淇門(今河南汲縣東北淇河與衛河交結處),進入禦河(今衛河),最後接運至大都。

     上述航道迂回曲折、水陸轉運,諸多不便。

    南宋滅亡後,尋求南北徑直、便捷的漕路提上了日程,至元十二年,考察江淮至大都河道狀況的郭守敬認為,“宋、金以來汶、泗相通河道,可以通漕”①,于是,在試行多渠道運①鄧肅:《辭免除左正言第十六劄子》,《栟榈先生文集》卷十二。

     ②樓鑰:《北行日錄》卷下,《攻媿集》卷十一。

     ①《元史》卷六四《河渠志》一。

    本篇所叙内容凡未另注出處者,多見于下面兩種材料:(一)《元史》輸的同時,元廷逐步于山東西部大力興舉了開挖新漕渠、劃直南北大運河的工程。

     山東西部的運河分兩段進行。

    第一是開挖濟州河。

    開挖濟州河的最初動因,可能是為了受納“濟甯等處田土子粒”,以供皇家充作“酒材”之用。

    從事這項專業生産的屯田,直屬于宣徽院“尚珍署”,因此,工程的主持者為知尚膳院(宣徽院前身)事、甯夏人來阿八赤。

    這時的開鑿,由于工程尚未完全與旨在溝通南北漕運的整體需要相聯系,所以工程規模可能不大。

    至元十八年年底,元廷又派奧魯赤、劉都水及“精算數者”一人,在原有基礎上重新規劃開鑿,二十年初步完工。

    濟州河引汶水、泗水,從濟州(今山東濟甯市)西北到須城安山(今山東東平西南),全長一百五十多裡,當時亦稱“東平府南奧魯赤新修河道”②,這樣,漕路由淮河入泗水(今中運河),經濟州河北達安山,出大清河(今黃河下遊)經東阿(在今山東東阿南)、利津入海,漕船再循海岸北上入直沽(今天津市大沽口)轉赴大都。

    但由于利津一帶淤沙壅塞,船隻出海甚為困難,隻好改從東阿上岸,陸運到臨清(在今山東臨清南)後,再搬糧下禦河。

    至此,除東阿和臨清間一二百裡的旱路外,元代南北航運已大緻溝通。

     至元二十六年,元廷采用壽張縣(今山東梁山西北)縣尹韓仲晖等人的建議,派李處巽主持開挖接通濟州河的運河,工程從安山西南起,分梁山泺(即梁山泊,在今山東梁山、郓城等縣間)的水源北流,經壽張西北到東昌(今山東聊城),又西北達臨清入禦河。

    工程全長二百五十裡,曆時六個月完成,定名“會通”。

    至此,南北航道全線溝通。

    黃河“奪淮入海”後,北面的禦河故道水勢久已減弱,會通河開通後,黃河的部分水流由此進入禦河,北流入海,禦河因此有“北黃河”之稱。

     運河北段的工程主要在京津地區進行。

    郭守敬于中統二年(1261)上達的水利條陳中,曾提議引水通入金代中都(元大都),東至通州舊漕河,再南向開河至楊村(在今河北武清縣),但通州至大都五十裡之間,水源匮乏,仍難免陸路轉運之勞,因此,至元二十八年郭守敬又提議疏導昌平縣白浮村神山泉,過雙塔、榆河,再引一畝、玉泉諸水(在今北京昌平縣境)至大都和義門(今西直門)入城,彙為積水潭(亦名海子,今什刹海),積水再東南出文明門(今崇文門)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

    全長一百六十四裡,隔年河成,賜名“通惠”,這樣,漕船北上可一直開進大都城區,往南可與白河至大沽河之間的通州運糧河接通。

     元代劃直大運河的工程在山東西部進行,與此同時,東部也開成膠萊河。

    該工程至元十七年提出動議,次年作具體規劃,以“益都、建萊、甯海”卷六四至六六《河渠志》一至三;(二)《經世大典·海運篇》,見于《永樂大典》卷一五九四九、一五九五○(含卷一五九五○中的《蘇州志》)。

     ②《元史》卷六五《河渠志》二《濟州河》條混載有膠萊河的内容,今據諸籍訂正。

    三州一年的賦稅“入折傭直”,至元二十年初步開成,次年十二月第二次大規模疏鑿,其主體工程可能名“神山河”或“神山橋渠”①。

    工程南端首起膠西縣東陳村海口,由此往東南鑿引河通入膠州灣(入海口可能即明代麻灣海口),再由陳村海口趨西北,先後達薛島西十裡的馬家壕、高密縣東北五十裡的亭口河與膠河彙合,再經平度州(治今山東平度縣)西北七十餘裡入昌邑縣界,北端入海口在萊州西北七十裡。

    元于此設朱王海口倉。

    工程總長三百餘裡②。

     膠萊河鑿成後,曾一度形成一道自成系統的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