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贍思 馬祖常 薩都剌 迺賢 虞集 蘇天爵
關燈
小
中
大
蹈襲前人。
詩作諸體皆備,文詞雄健,音律锵然,具有一種清朗寥廓之氣。
詩詞編有《雁門集》(有三卷、六卷、八卷、二十卷本)、《薩天錫詩集》十卷、《集外詩》一卷(毛晉刻)、《薩天錫逸詩》(日本刻本)及《西湖十景詞》①。
迺賢迺賢(1309&mdash?)②,字易之,号河朔外史,合魯(葛邏祿)部人。
合魯部人東遷,散居各地,迺賢家族先居南陽(今屬河南)。
後其兄塔海仲良入①薩都剌《元史》無傳,事迹主要散見于他和與他同時代的詩文以及明清以來的著述中,因而生卒年及履曆有多說。
張旭光《薩都剌生平仕履考辨》(載《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2期)與《回族詩人薩都剌姓氏、年輩再考訂》(載《揚州師範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3期)也可存一說。
①以上篇目轉錄自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卷八《結論》三《西域人華文著述表》。
②生年見迺賢《金台集》卷一《徐敬伯哀詩》序,迺賢與徐仁“同生年”,而後者因病卒于庚辰(1340),年三十二,故迺賢當生于1309年。
仕江浙,他随之遷居四明(治今浙江甯波)。
迺賢先世可能是黃金家族姻親③。
其兄師事本鄉儒者,中進士後任職宣慰,名重一時。
迺賢則淡泊名利,退居四明山水之間,與名士詩文唱酬。
為了擴大見聞,他于至正五年(1345)離浙北上,循運河達齊魯之地,再向西進入中原。
十二月初二,他從郏城(令河南郏縣)、陽翟(今河南禹縣)北上,進入山西。
次年至大都,在那裡旅居五年左右。
北上的前一年,黃河南北遭受巨災,次年又瘟疫肆虐,民死者過半。
迺賢以當時親曆見聞寫成《新鄉媪》、《颍上老翁歌》等長詩,真實反映了當地“赤地千裡黃塵飛”、“疫毒四起民流離”的慘狀,并透露出農民舉義旗,攻占州治,“踞坐堂上如熊羆,長官邀迎吏再拜”的史實①。
北行期間,他對沿途山川古迹、衣冠人物、斷碣殘碑以及宋金疆場之變更,均留意察訪,并結合圖經地志和耆老口碑詳加考訂,每有感觸,便作詩歌述志言懷。
在大都期間,他廣結名流,對典章制度無不研習精到。
至正十一年(1351),他經原路南下,返回吳越。
反映中原十萬百姓被驅迫修河而再遭淩轹的《新堤謠》,即寫于歸途之中。
返浙後,常與友人泛舟鑒湖之上,以詩酒自娛。
有人為通達權貴而不惜重金賄賂,每遇此事,他必婉言謝絕,曰:“賂不可黩,周之可受也。
”與朋友賓客言談,多以典故為題,從不涉及官府之事。
又樂于為朋友解燃眉之急,因而頗有聲望。
江浙行省左司郎中劉仁本舉薦他主持東湖書院,意在使之獲祿而解貧。
但他卻以全部學官所入修治廟宇,興建朱子祠堂,延請學行兼得者訓導鄉裡弟子,本人亦登堂講肄不辍。
至正二十二年(1362)三月七日,中書省上奏,推舉處士布達等四人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迺賢名列第三。
次年循海道北上赴任。
至正二十四年,陷于滅頂之災的元王朝企圖求助神靈的護佑,派遣使者函香四出,代元順帝祭祀天下嶽鎮海渎,迺賢作為熟知祭祀禮儀的清望文臣,銜命南下浙閩。
南鎮禮成,他取道福建再祀海渎。
南行期間,他仍未忘沿途觀風采俗的傳統。
一首反映元末民瘼吏弊的《楓亭女》,可能寫成于此期間。
迺賢是位深受中原文化熏陶和影響的西域人士,作為世家子弟,他較嚴格地保持儒家操守,身處末世而仍不忘報效元廷。
在優遊山水古迹的同時,目睹社會瘡痍和吏治的腐敗,因而多次察訪下情,希圖以詩諷谏,匡正時弊,在詩文中對百姓苦難的同情之心不時有所流露。
他對邱處機勸阻成吉思汗殺生所起的作用甚為推崇,因而欽慕道家,迷戀于服食和外丹。
傳世詩作一百八十餘篇,吟頌道家者約占十分之一,這在元代文人中是僅見的。
當時浙人韓與玉能書,王子充善古文,迺賢長詩詞,并列稱“江南三絕”。
他博學能文,氣格軒翥,五言短篇,流麗而妥适,七言長句,寬暢而條達,近體五七言,精缜而華潤;又善以長篇述時事,故亦有“詩史”之稱。
著述有《金台集》、《河朔訪古記》。
後人又編有《迺前岡詩集》三卷(明萬曆潘是仁刊宋元四十三家集本)。
③袁士元:《書林外集》卷一《送馬易之》:“外戚高攀桂”。
①迺賢:《金台集》卷一《新鄉媪》、《颍上老翁歌》及餘阙撰後記。
第四節 虞集 文章世家 虞集(1272&mdash1348),字伯生,以書齋稱“邵庵先生”。
祖籍四川仁壽,生于湖南衡州①。
為儒學世家,唐初名臣虞世南之後裔。
曾祖虞剛簡,任南宋利州路提刑,曾得程朱氏微旨,著《易詩書論語說》,“蜀人師尊之”(《元史·虞集傳》)。
祖父虞■,因文學盛名,為西南文望所宗。
父虞汲,任黃崗尉,與吳澄交往甚密,是南方理學草廬學派的講友。
母楊氏也“明于性理”(《元史·虞集傳》),故虞集因襲家學,三歲即知讀書。
至元十二年(1275),元朝舉兵南下,戰亂不已。
虞汲一家避亂來到福州泉州地區。
至元十七年(1280),虞汲一家還至長沙。
虞集“始得書之摹本,盡讀諸經,并通其大義”,從此,開始了對儒家經典的研習。
至元二十一年(1284),又遷居江西崇仁,父母為其求師臨川謝仲直,遂得以系統學習經易之學。
吳澄對他的才華稱歎不已,視為契家弟子,侍于身側。
南宋名士遺老,因避亂多流寓江西。
虞集“遊于諸公間,備問前修格言,考檄前代典故,于舊家世系源委,言若指掌”。
其賢才遂為江西行省官員董士選所知。
大德元年(1297),為董士選延請,以賓客從行京師。
虞集客授董氏學館,并以文章遊于文臣儒士間,得到當時的文章大家姚燧、程钜夫等人的稱贊,被視為“異日斯文之柄”。
有些朝臣甚至稱其“才堪禦史”(趙汸:《虞集行狀》)。
大德六年(1302),擢為大都路儒學教授,從此開始仕宦生涯。
任職國子學大德十一年(1307),武宗即位。
虞集為國子助教。
任職後即“以師道自任,申國學之成法,本聖賢之遺書,通雅俗以性情”,使國子諸生俱獲其益。
他館之士聞其名,也多相率請益為師。
至大四年(1311),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為元仁宗。
元仁宗欲以儒術治國,遂興國子監,先後拜劉赓、吳澄為國子祭酒、國子司業。
虞集也升為國子博士。
時吳澄倡“為學以尊德性為本”之說,虞集亦言“惟學務修德,勿以利祿使之進”。
遂為朝中所非議,甚至有“吳澄為陸學,非國學,不可為國子師”之謗(《道園學古錄》卷四四、四五)。
皇慶元年(1312),吳澄投檄辭去。
不久,虞集也因力贊其說,朝中謗甚,孤立不可留。
皇慶二年,乃以病免,留京師數月以私塾為業。
四朝文學名臣延祐元年(1314),虞集又回任太常博士。
時拜住方為太常院使,每問禮器祭儀等,虞集皆盡心為言先王制作之本,天理人情之實及古今因革治亂之迹。
拜住遂雅重虞集,更信儒者可用。
延祐四年,遷承事郎集賢修撰,并主大都鄉試。
時朝中議論學校之治,集謂“今學校之弊在于師道不立”,“今①虞集:《歐陽元公待制潇湘八景圖跋》,《道園學古錄》卷十一。
天下學官,猥以資格授,強加之諸生之上,而名之曰師..下州小邑之士,無所見聞,初無必為學問之實意,師友之遊從,亦莫辨其邪正”,“為今之計,莫若使守令求經明行修成德者,身師尊之,至誠懇以求之”。
其次“則求夫操履近正,而不為詭異駭俗者,确守先儒經義師說,而不敢妄為奇論者,衆所敬服,而非鄉願之徒者,延緻之日,諷誦其書,使學者習之,入耳著心,以正其本”。
再“則取鄉貢至京師罷歸者,其議論文藝,猶足以聳動其人”。
如此則師道得立。
虞集之議,諸朝臣稱是。
延祐五年春,元仁宗欲再起吳澄為集賢直學士,乃遣虞集召吳澄于臨川。
吳澄因病不能行,虞集遂返京師。
六年,虞集又拜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秩正五品。
詩作諸體皆備,文詞雄健,音律锵然,具有一種清朗寥廓之氣。
詩詞編有《雁門集》(有三卷、六卷、八卷、二十卷本)、《薩天錫詩集》十卷、《集外詩》一卷(毛晉刻)、《薩天錫逸詩》(日本刻本)及《西湖十景詞》①。
迺賢迺賢(1309&mdash?)②,字易之,号河朔外史,合魯(葛邏祿)部人。
合魯部人東遷,散居各地,迺賢家族先居南陽(今屬河南)。
後其兄塔海仲良入①薩都剌《元史》無傳,事迹主要散見于他和與他同時代的詩文以及明清以來的著述中,因而生卒年及履曆有多說。
張旭光《薩都剌生平仕履考辨》(載《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2期)與《回族詩人薩都剌姓氏、年輩再考訂》(載《揚州師範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3期)也可存一說。
①以上篇目轉錄自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卷八《結論》三《西域人華文著述表》。
②生年見迺賢《金台集》卷一《徐敬伯哀詩》序,迺賢與徐仁“同生年”,而後者因病卒于庚辰(1340),年三十二,故迺賢當生于1309年。
仕江浙,他随之遷居四明(治今浙江甯波)。
迺賢先世可能是黃金家族姻親③。
其兄師事本鄉儒者,中進士後任職宣慰,名重一時。
迺賢則淡泊名利,退居四明山水之間,與名士詩文唱酬。
為了擴大見聞,他于至正五年(1345)離浙北上,循運河達齊魯之地,再向西進入中原。
十二月初二,他從郏城(令河南郏縣)、陽翟(今河南禹縣)北上,進入山西。
次年至大都,在那裡旅居五年左右。
北上的前一年,黃河南北遭受巨災,次年又瘟疫肆虐,民死者過半。
迺賢以當時親曆見聞寫成《新鄉媪》、《颍上老翁歌》等長詩,真實反映了當地“赤地千裡黃塵飛”、“疫毒四起民流離”的慘狀,并透露出農民舉義旗,攻占州治,“踞坐堂上如熊羆,長官邀迎吏再拜”的史實①。
北行期間,他對沿途山川古迹、衣冠人物、斷碣殘碑以及宋金疆場之變更,均留意察訪,并結合圖經地志和耆老口碑詳加考訂,每有感觸,便作詩歌述志言懷。
在大都期間,他廣結名流,對典章制度無不研習精到。
至正十一年(1351),他經原路南下,返回吳越。
反映中原十萬百姓被驅迫修河而再遭淩轹的《新堤謠》,即寫于歸途之中。
返浙後,常與友人泛舟鑒湖之上,以詩酒自娛。
有人為通達權貴而不惜重金賄賂,每遇此事,他必婉言謝絕,曰:“賂不可黩,周之可受也。
”與朋友賓客言談,多以典故為題,從不涉及官府之事。
又樂于為朋友解燃眉之急,因而頗有聲望。
江浙行省左司郎中劉仁本舉薦他主持東湖書院,意在使之獲祿而解貧。
但他卻以全部學官所入修治廟宇,興建朱子祠堂,延請學行兼得者訓導鄉裡弟子,本人亦登堂講肄不辍。
至正二十二年(1362)三月七日,中書省上奏,推舉處士布達等四人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迺賢名列第三。
次年循海道北上赴任。
至正二十四年,陷于滅頂之災的元王朝企圖求助神靈的護佑,派遣使者函香四出,代元順帝祭祀天下嶽鎮海渎,迺賢作為熟知祭祀禮儀的清望文臣,銜命南下浙閩。
南鎮禮成,他取道福建再祀海渎。
南行期間,他仍未忘沿途觀風采俗的傳統。
一首反映元末民瘼吏弊的《楓亭女》,可能寫成于此期間。
迺賢是位深受中原文化熏陶和影響的西域人士,作為世家子弟,他較嚴格地保持儒家操守,身處末世而仍不忘報效元廷。
在優遊山水古迹的同時,目睹社會瘡痍和吏治的腐敗,因而多次察訪下情,希圖以詩諷谏,匡正時弊,在詩文中對百姓苦難的同情之心不時有所流露。
他對邱處機勸阻成吉思汗殺生所起的作用甚為推崇,因而欽慕道家,迷戀于服食和外丹。
傳世詩作一百八十餘篇,吟頌道家者約占十分之一,這在元代文人中是僅見的。
當時浙人韓與玉能書,王子充善古文,迺賢長詩詞,并列稱“江南三絕”。
他博學能文,氣格軒翥,五言短篇,流麗而妥适,七言長句,寬暢而條達,近體五七言,精缜而華潤;又善以長篇述時事,故亦有“詩史”之稱。
著述有《金台集》、《河朔訪古記》。
後人又編有《迺前岡詩集》三卷(明萬曆潘是仁刊宋元四十三家集本)。
③袁士元:《書林外集》卷一《送馬易之》:“外戚高攀桂”。
①迺賢:《金台集》卷一《新鄉媪》、《颍上老翁歌》及餘阙撰後記。
第四節 虞集 文章世家 虞集(1272&mdash1348),字伯生,以書齋稱“邵庵先生”。
祖籍四川仁壽,生于湖南衡州①。
為儒學世家,唐初名臣虞世南之後裔。
曾祖虞剛簡,任南宋利州路提刑,曾得程朱氏微旨,著《易詩書論語說》,“蜀人師尊之”(《元史·虞集傳》)。
祖父虞■,因文學盛名,為西南文望所宗。
父虞汲,任黃崗尉,與吳澄交往甚密,是南方理學草廬學派的講友。
母楊氏也“明于性理”(《元史·虞集傳》),故虞集因襲家學,三歲即知讀書。
至元十二年(1275),元朝舉兵南下,戰亂不已。
虞汲一家避亂來到福州泉州地區。
至元十七年(1280),虞汲一家還至長沙。
虞集“始得書之摹本,盡讀諸經,并通其大義”,從此,開始了對儒家經典的研習。
至元二十一年(1284),又遷居江西崇仁,父母為其求師臨川謝仲直,遂得以系統學習經易之學。
吳澄對他的才華稱歎不已,視為契家弟子,侍于身側。
南宋名士遺老,因避亂多流寓江西。
虞集“遊于諸公間,備問前修格言,考檄前代典故,于舊家世系源委,言若指掌”。
其賢才遂為江西行省官員董士選所知。
大德元年(1297),為董士選延請,以賓客從行京師。
虞集客授董氏學館,并以文章遊于文臣儒士間,得到當時的文章大家姚燧、程钜夫等人的稱贊,被視為“異日斯文之柄”。
有些朝臣甚至稱其“才堪禦史”(趙汸:《虞集行狀》)。
大德六年(1302),擢為大都路儒學教授,從此開始仕宦生涯。
任職國子學大德十一年(1307),武宗即位。
虞集為國子助教。
任職後即“以師道自任,申國學之成法,本聖賢之遺書,通雅俗以性情”,使國子諸生俱獲其益。
他館之士聞其名,也多相率請益為師。
至大四年(1311),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為元仁宗。
元仁宗欲以儒術治國,遂興國子監,先後拜劉赓、吳澄為國子祭酒、國子司業。
虞集也升為國子博士。
時吳澄倡“為學以尊德性為本”之說,虞集亦言“惟學務修德,勿以利祿使之進”。
遂為朝中所非議,甚至有“吳澄為陸學,非國學,不可為國子師”之謗(《道園學古錄》卷四四、四五)。
皇慶元年(1312),吳澄投檄辭去。
不久,虞集也因力贊其說,朝中謗甚,孤立不可留。
皇慶二年,乃以病免,留京師數月以私塾為業。
四朝文學名臣延祐元年(1314),虞集又回任太常博士。
時拜住方為太常院使,每問禮器祭儀等,虞集皆盡心為言先王制作之本,天理人情之實及古今因革治亂之迹。
拜住遂雅重虞集,更信儒者可用。
延祐四年,遷承事郎集賢修撰,并主大都鄉試。
時朝中議論學校之治,集謂“今學校之弊在于師道不立”,“今①虞集:《歐陽元公待制潇湘八景圖跋》,《道園學古錄》卷十一。
天下學官,猥以資格授,強加之諸生之上,而名之曰師..下州小邑之士,無所見聞,初無必為學問之實意,師友之遊從,亦莫辨其邪正”,“為今之計,莫若使守令求經明行修成德者,身師尊之,至誠懇以求之”。
其次“則求夫操履近正,而不為詭異駭俗者,确守先儒經義師說,而不敢妄為奇論者,衆所敬服,而非鄉願之徒者,延緻之日,諷誦其書,使學者習之,入耳著心,以正其本”。
再“則取鄉貢至京師罷歸者,其議論文藝,猶足以聳動其人”。
如此則師道得立。
虞集之議,諸朝臣稱是。
延祐五年春,元仁宗欲再起吳澄為集賢直學士,乃遣虞集召吳澄于臨川。
吳澄因病不能行,虞集遂返京師。
六年,虞集又拜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秩正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