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明清兩代的元史著述
關燈
小
中
大
石錄》(據俄人拉德洛夫所編《蒙古古物圖譜》錄出)等。
在他之後研究《秘史》的還有施世傑(著《元秘史山川地名考》)、高寶铨(著《元秘史李注補正》)、丁謙(下詳)等人。
丁謙(1843&mdash1919)是晚清著名的輿地學者,尤精于西北曆史地理研究。
自漢至唐各史之西域傳和曆代西域紀行之書他都做了考證,而特别着重于元代,著有《元秘史地理考證》(附《元史》特薛禅、曷思麥裡、郭寶玉諸傳地理考證)以及《長春真人西遊記》、《西遊錄》、《西使記》、《張德輝紀行》、《經世大典圖》等書的地理考證,并撰《元太祖成吉思汗編年大事記》、《元初漠北大勢論》等文。
他自謂其考證西域地理乃“合中西各史書,參互推究”,觀其所撰元史諸篇,“西史”、“西圖”資料主要就是用了洪鈞的《元史譯文證補》和《中俄交界全圖》。
當時我國邊疆圖籍出了不少,丁氏搜羅殆遍,又得洪鈞書譯介之外國資料相參證,因而能比前人有所進步。
不過他涉及的範圍太廣,又缺乏必要的語言學修養,錯誤頗多。
①島田翰《訪餘錄》稱他曾見過黃丕烈所撰《元朝秘史疏證》,其言似不可信。
同時代對蒙元史有研究的著名學者還有沈曾植(1850&mdash1922)和文廷式。
他們都是光緒進士,長于史學,喜治元史和西北史地。
沈曾植初任職刑部多年,後任總理衙門章京。
時俄人雅德林切夫、拉德洛夫發現了元和林城及其附近唐元碑刻,拉氏編為《蒙古古物圖譜》4冊(1892&mdash1899年出版),駐華俄公使送了一部給總理衙門,沈曾植為其中的阙特勤碑寫了一篇跋文。
他的蒙元史重要著作有《蒙古源流箋證》、《島夷志略廣證》(據新舊各圖及中外學者著述考證南洋各地古今地名、航路)和《元秘史注》。
文廷式任職翰林,由編修升侍讀學士。
時《永樂大典》大部分尚存,他從中抄輯出不少元代文獻,如《大元官制雜記》、《大元倉庫記》、《大元氈罽工物記》等,後被王國維刊入《廣倉學宭叢書》中。
沈、文都是維新人物,擁護變法,并曾赴日考察,學術眼界也寬。
文氏在日本結識了内藤虎次郎,受其托抄錄了一部《元朝秘史》寄給他,那珂通世遂據以将漢字音譯蒙文轉譯為日文。
當時研究元史諸家中還有曾廉(1857&mdash?)。
他長期在家鄉湖南邵陽教書,思想極端保守,反對戊戌變法。
1902年客居貴州後從事于改編元史,著成《元書》102卷,1911年刊行,另有《元史考證》4卷。
他雖取同鄉先賢魏源的《元史新編》為藍本,而宗旨卻與魏源以來諸家緻力于廣搜中外史料、考訂史實以補正《元史》者全然不同,自稱欲繼孔子作《春秋》之志,申明綱常大義。
其書主要依據《元史》,作了大量删節,僅少數重要儒臣列傳及忠義、孝友、列女等傳按其編纂宗旨增補了許多内容(如忠義由85人增至160餘人,列女由107人增至160餘人),所發議論亦多迂腐。
此書無論在資料上和方法上都與時代進步背道而馳,在重修元史諸書中最無價值。
第四節 清末民國初的三部元史著作 洪鈞《元史譯文證補》 洪鈞(1839&mdash1893),同治七年(1868)狀元,官至内閣學士,光緒十三年(1887)任出使俄、德、奧、荷四國大臣,十六年歸國,遷兵部左侍郎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出使前,他已緻力于元史和西北史地研究,駐歐期間,乃加意搜訪外國資料。
适其時歐洲蒙古史研究興盛,多桑《蒙古史》(法文)、哈木耳《金帳汗史》和《伊利汗史》(德文)、哀德蠻《史集·部族志》德文節譯本和《不動搖的鐵木真》(德文)、華而甫《蒙古人史》(德文)、貝勒津《史集·部族志》和《史集·成吉思汗紀》俄文譯本、霍渥士《蒙古史》(英文)等名著先後出版,獲得如此豐富的珍貴資料使他欣喜異常,遂假使館譯員之助譯成中文,“愈讀西書而愈有興味”,于是在駐歐的後兩年中即肆力著述,撰為《元史譯文證補》。
歸國後繼續修訂整理,不幸未及全部定稿而病卒。
臨終前他将已定稿的清本托付沈曾植和陸潤庠,而将稿本交其子洪洛保管。
不久,洪洛亦病故,稿本散失。
陸潤庠于光緒23年(1897)将清本刊行,目錄上分30卷,其中10卷有目無書,當在散失之稿本中。
本書第一卷《太祖本紀譯證》上、下為全書主要部分,約占四分之一,正文為《史集》之《成吉思汗先世紀》與《成吉思汗紀》的詳細節譯,并采同書《部族志》一些資料補入,複據漢文史料及其他外國資料考釋其部族、人物、史事、地理,分注于正文之下。
第二至二五卷(存15卷)分别為《定宗憲宗本紀補異》、《後妃公主表補輯》以及術赤和拔都以下諸金帳汗、阿八哈以下四代伊利汗、阿裡不哥、海都、哲别、西域(上、下,述花剌子模及蒙古對該國的征服和統治)、報達、木剌夷補傳,主要取材于多桑書,兼采中西史料補充編成,仍夾注考證文字。
第二六至三十卷(缺1卷)為《地理志西北地附錄釋地》、《西域古地考》、《元世各教名考》和《舊唐書大食傳考證》。
洪鈞本熟谙元史和西北史地,又得見大量域外史料和俄人所繪較為精确的《亞洲俄羅斯及其鄰地》圖(他将此圖譯出改繪為《中俄交界全圖》,光緒十六年刊行),有同如魚得水,故多能發前人之所未發。
但他所據貝勒津俄譯《史集》有很多缺陷,其餘諸書皆後人著述,加以譯者缺乏專業修養,故錯誤不少。
盡管他的域外史料譯述今天已經過時(有了更完整、更準确的譯本),其考證文字則
在他之後研究《秘史》的還有施世傑(著《元秘史山川地名考》)、高寶铨(著《元秘史李注補正》)、丁謙(下詳)等人。
丁謙(1843&mdash1919)是晚清著名的輿地學者,尤精于西北曆史地理研究。
自漢至唐各史之西域傳和曆代西域紀行之書他都做了考證,而特别着重于元代,著有《元秘史地理考證》(附《元史》特薛禅、曷思麥裡、郭寶玉諸傳地理考證)以及《長春真人西遊記》、《西遊錄》、《西使記》、《張德輝紀行》、《經世大典圖》等書的地理考證,并撰《元太祖成吉思汗編年大事記》、《元初漠北大勢論》等文。
他自謂其考證西域地理乃“合中西各史書,參互推究”,觀其所撰元史諸篇,“西史”、“西圖”資料主要就是用了洪鈞的《元史譯文證補》和《中俄交界全圖》。
當時我國邊疆圖籍出了不少,丁氏搜羅殆遍,又得洪鈞書譯介之外國資料相參證,因而能比前人有所進步。
不過他涉及的範圍太廣,又缺乏必要的語言學修養,錯誤頗多。
①島田翰《訪餘錄》稱他曾見過黃丕烈所撰《元朝秘史疏證》,其言似不可信。
同時代對蒙元史有研究的著名學者還有沈曾植(1850&mdash1922)和文廷式。
他們都是光緒進士,長于史學,喜治元史和西北史地。
沈曾植初任職刑部多年,後任總理衙門章京。
時俄人雅德林切夫、拉德洛夫發現了元和林城及其附近唐元碑刻,拉氏編為《蒙古古物圖譜》4冊(1892&mdash1899年出版),駐華俄公使送了一部給總理衙門,沈曾植為其中的阙特勤碑寫了一篇跋文。
他的蒙元史重要著作有《蒙古源流箋證》、《島夷志略廣證》(據新舊各圖及中外學者著述考證南洋各地古今地名、航路)和《元秘史注》。
文廷式任職翰林,由編修升侍讀學士。
時《永樂大典》大部分尚存,他從中抄輯出不少元代文獻,如《大元官制雜記》、《大元倉庫記》、《大元氈罽工物記》等,後被王國維刊入《廣倉學宭叢書》中。
沈、文都是維新人物,擁護變法,并曾赴日考察,學術眼界也寬。
文氏在日本結識了内藤虎次郎,受其托抄錄了一部《元朝秘史》寄給他,那珂通世遂據以将漢字音譯蒙文轉譯為日文。
當時研究元史諸家中還有曾廉(1857&mdash?)。
他長期在家鄉湖南邵陽教書,思想極端保守,反對戊戌變法。
1902年客居貴州後從事于改編元史,著成《元書》102卷,1911年刊行,另有《元史考證》4卷。
他雖取同鄉先賢魏源的《元史新編》為藍本,而宗旨卻與魏源以來諸家緻力于廣搜中外史料、考訂史實以補正《元史》者全然不同,自稱欲繼孔子作《春秋》之志,申明綱常大義。
其書主要依據《元史》,作了大量删節,僅少數重要儒臣列傳及忠義、孝友、列女等傳按其編纂宗旨增補了許多内容(如忠義由85人增至160餘人,列女由107人增至160餘人),所發議論亦多迂腐。
此書無論在資料上和方法上都與時代進步背道而馳,在重修元史諸書中最無價值。
第四節 清末民國初的三部元史著作 洪鈞《元史譯文證補》 洪鈞(1839&mdash1893),同治七年(1868)狀元,官至内閣學士,光緒十三年(1887)任出使俄、德、奧、荷四國大臣,十六年歸國,遷兵部左侍郎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出使前,他已緻力于元史和西北史地研究,駐歐期間,乃加意搜訪外國資料。
适其時歐洲蒙古史研究興盛,多桑《蒙古史》(法文)、哈木耳《金帳汗史》和《伊利汗史》(德文)、哀德蠻《史集·部族志》德文節譯本和《不動搖的鐵木真》(德文)、華而甫《蒙古人史》(德文)、貝勒津《史集·部族志》和《史集·成吉思汗紀》俄文譯本、霍渥士《蒙古史》(英文)等名著先後出版,獲得如此豐富的珍貴資料使他欣喜異常,遂假使館譯員之助譯成中文,“愈讀西書而愈有興味”,于是在駐歐的後兩年中即肆力著述,撰為《元史譯文證補》。
歸國後繼續修訂整理,不幸未及全部定稿而病卒。
臨終前他将已定稿的清本托付沈曾植和陸潤庠,而将稿本交其子洪洛保管。
不久,洪洛亦病故,稿本散失。
陸潤庠于光緒23年(1897)将清本刊行,目錄上分30卷,其中10卷有目無書,當在散失之稿本中。
本書第一卷《太祖本紀譯證》上、下為全書主要部分,約占四分之一,正文為《史集》之《成吉思汗先世紀》與《成吉思汗紀》的詳細節譯,并采同書《部族志》一些資料補入,複據漢文史料及其他外國資料考釋其部族、人物、史事、地理,分注于正文之下。
第二至二五卷(存15卷)分别為《定宗憲宗本紀補異》、《後妃公主表補輯》以及術赤和拔都以下諸金帳汗、阿八哈以下四代伊利汗、阿裡不哥、海都、哲别、西域(上、下,述花剌子模及蒙古對該國的征服和統治)、報達、木剌夷補傳,主要取材于多桑書,兼采中西史料補充編成,仍夾注考證文字。
第二六至三十卷(缺1卷)為《地理志西北地附錄釋地》、《西域古地考》、《元世各教名考》和《舊唐書大食傳考證》。
洪鈞本熟谙元史和西北史地,又得見大量域外史料和俄人所繪較為精确的《亞洲俄羅斯及其鄰地》圖(他将此圖譯出改繪為《中俄交界全圖》,光緒十六年刊行),有同如魚得水,故多能發前人之所未發。
但他所據貝勒津俄譯《史集》有很多缺陷,其餘諸書皆後人著述,加以譯者缺乏專業修養,故錯誤不少。
盡管他的域外史料譯述今天已經過時(有了更完整、更準确的譯本),其考證文字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