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圖騰信仰(續)

關燈
白色鳳頭鹦鹉,每一棵黑堅果樹都是鹈鹕,如此等等。

    所有被安排在同一個氏族中的事物,無論是人,動物,植物還是非生物,都僅僅是不同形式的圖騰存在而已。

    這就是我們剛才舉證的那套程式的意義,也就是人和那些事物确屬同種的原因所在:就共同分享了圖騰動物的性質而言,它們确實全都具有同樣的血肉。

    另外,用于它們的修飾語也就是用于圖騰的修飾語。

    [34]沃喬巴盧克把圖騰和劃歸這一類别的東西都名之為Mir。

    [35]誠然,在這種分類的痕迹依然可辨的阿蘭達,就像我們将要看到的那樣,對于圖騰和劃歸該圖騰的其他事物是使用不同的詞來指稱的,但是,那些事物的名字也證明了在它們和圖騰動物之間存在着密切關系。

    它們被說成是圖騰的至交、同伴、朋友,被認為與圖騰是不可分離的,[36]所以人們覺得它們是緊密相連的事物。

     我們還知道,圖騰動物是一種神聖存在。

    所有劃分到以該圖騰為标記的氏族的事物,也就具有了同樣的特性,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就像人一樣,是圖騰的同種動物。

    它們也是神聖的,而且,通過這些事物和宇宙間其他事物的對比,分類給它們作出定位,并以此在宗教世界中賦予它們一定的地位。

    由于這個緣故,氏族的人類成員也就不能随意食用其氏族中的動物或植物了。

    例如在甘比爾山部落,以一種無毒蛇為圖騰的氏族人不僅禁食這種蛇的肉,而且海豹、鳗魚等等對他們來說也須禁食。

    [37]如果出于不得已而吃了點兒這種肉,那就像吃了圖騰一樣,必須舉行贖罪儀式以便至少能減輕一下亵渎之罪。

    [38]在埃瓦拉伊,雖然可以使用圖騰,但是不得濫用,對于氏族内的其他事物,也采取同樣的規則。

    [39]在阿蘭達,保護圖騰動物的禁忌擴展到了與之相關的動物,[40]在任何情況下,對于後者都要予以特别的關照,[41]它們能喚起與圖騰動物一樣的情感。

    [42] 劃歸圖騰的事物與圖騰的性質沒有什麼不同,因而也具有同樣的宗教特性,對此,最好的證明是在有些場合中它們也能滿足同樣的功能。

    它們是輔助的或次級的圖騰,或者按照目前因為被習慣采用而奉為圭臬的表達方式來說,它們被稱為亞圖騰。

    [43]由于各種感應的影響,氏族中總會形成特定的親和性,産生比較小的群體和更加有限的聯合;這些群體和聯合傾向于過一種相對自主的生活并形成新的分支,猶如一個較大氏族中的氏族。

    為使自己與别的群體有所區别并且個體化,這種亞氏族需要一種專門的圖騰,于是就有了亞圖騰。

    [44]而次級群體就從劃分到主圖騰的這一類事物中選擇他們的圖騰。

    所以這些事物就差不多都是圖騰,而且一點點機緣就足以使之成為真正的圖騰。

    在它們中有一種潛在的圖騰性質,一旦條件允許或者需要,它馬上就能展示出來。

    這樣,一個單獨的個體就有了兩個圖騰,一個是整個氏族共同的主圖騰,一個是他所在的亞氏族所專有的亞圖騰。

    這确實與羅馬人的族名(nomen)和家名(cognomen)有某些類同之處。

    [45] 有時候,我們看到一個亞氏族完全脫離出來,成為一個自主的群體或一個獨立的氏族,那麼,亞圖騰這時候就成了正規的圖騰。

    而有一個部落,這種解離進程已經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就是阿蘭達。

    斯賓塞和吉蘭第一本著作中的資料顯示,阿蘭達大約有60種圖騰;[46]而斯特萊羅最近的研究表明,這一數字要大得多,他數出不下442種圖騰。

    [47]斯賓塞和吉蘭毫不誇張地說:&ldquo事實上,在土著所占據的地方,很少見到有什麼東西不被用為某個圖騰群體的名字的,不管是生物體還是非生物體。

    &rdquo[48]而如此衆多的圖騰,其數目之所以與人口相比過于龐大,是因為在特定情況下,原初的氏族無限度地分化再分化,結果使幾乎所有的亞氏族都過渡到了圖騰階段。

     斯特萊羅的觀察已經确切地證明了這一點。

    斯賓塞和吉蘭引證的隻是一些比較孤立的例子。

    [49]而斯特萊羅表明,亞氏族事實上完全是一種一般性的組織。

    他能夠列出一張表來,上面幾乎所有阿蘭達的圖騰都依據這一原則進行分類:不論是準圖騰還是輔圖騰,它們全都附屬于約60個主圖騰。

    [50]前者被認為是為後者效勞的。

    [51]這種依附的狀态很可能反映出曾經有那麼一個時期,今天的&ldquo盟友&rdquo不過是各個亞圖騰,所以當時的部落中隻有少量氏族,隻是這些氏族又分有亞氏族。

    大量遺迹肯定了這一假設。

    經常會有兩個這樣聯合在一起的群體具有相同的圖騰标記,對此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它們原為一家。

    [52]兩個氏族相互參加對方的儀式并且對對方的儀式感興趣,這也展示出了它們之間的關系。

    兩種膜拜仍然隻是不完全地分離,很可能是因為它們起初全都是攪和在一起的。

    [53]傳說為了解釋把它們聯系起來的紐帶,便想象從前這兩個氏族是彼此相鄰的。

    [54]在另一些個案中,神話則明明白白地說其中一個氏族源自另一個,其中講到輔圖騰動物原本與現在的主圖騰屬于同種,隻是在後來的時期中分化出來了。

    例如今天作為木蠹蛾幼蟲之輔圖騰的一種叫做Chantunga的鳥,在神話時代也是木蠹蛾幼蟲,後來才變成了鳥。

    現在附屬于蜜蟻的兩個物種原來也是蜜蟻,等等。

    [55]亞圖騰向圖騰的轉化還在難以察覺地進行着,以至于有些個案的情況還無法确定,所以很難講出所說的圖騰是主圖騰還是次級圖騰。

    [56]霍維特在講到沃喬巴盧克部落時說,那裡有些亞圖騰是正在形成中的圖騰。

    [57]這樣分歸一個氏族的不同事物就不斷地構成了許多核心,圍繞這些核心,新的圖騰膜拜得以形成。

    這對于亞圖騰所喚起的宗教情感是最好的證明。

    如果它們沒有神聖性,它們就不能這麼容易地就升格到像至為神聖的正規圖騰那樣的尊貴地位。

     因此宗教事物的領域就大大超出了起初似乎還有所限定的範圍。

    它不但容納了圖騰動物和氏族中的人類成員,而且由于沒有什麼已知事物不被劃分到一個氏族和一個圖騰中去的,所以任何東西都帶上了某種程度的宗教性。

    當後來宗教形成、所謂真神出現的時候,它們就各自專門主司一種自然現象,這個管海,那個管空氣,另一個管收成或果實等等,而且每個部分的自然事物都被認為是從它所依賴的神那裡汲取生命之源的。

    這種依據不同的神性對自然的劃分所建構的概念認為,是這些宗教向我們展現了宇宙。

    而隻要人類還沒有走過圖騰制度階段,部落中的各種圖騰就正好滿足了後來的神聖人格所發揮的功能。

    在我們作為主要例子的甘比爾山部落中有十個氏族,于是整個世界就分為十個類别,或者說是十個家族,每個都以一種專門的圖騰為基礎。

    就是從這些圖騰中,被劃分到氏族的事物獲得了它們的全部實在,因為它們被認為是圖騰的各種變異形式。

    反映到我們的例子中,就是雨、雷、閃電、雹和冬天都被看成是各種烏鴉。

    如果把這十個家族的事物放在一起,它們就形成了一種對世界完整而系統的表現。

    因為宗教的觀念為之提供了基礎,所以這種表現是宗教性的。

    圖騰宗教的領域遠非限于一兩類生物,它一直拓展到所知宇宙的最後界限。

    就像希臘宗教一樣,它使神明無所不在,那&ldquo萬物皆韫諸神&rdquo()的著名表白,同樣堪稱是圖騰宗教的箴言。

     但是,如果圖騰制度是這樣表現出來的,那麼長期以來對圖騰制度所持的觀念就必須在根本上做出修改。

    在近幾年的發現之前,圖騰制度一直被認為完全是由一種對特定圖騰的膜拜所構成的,并被界定為氏族的宗教。

    從這種觀點出發,好像每個部落有多少個氏族,就會有多少個相互獨立的圖騰宗教。

    這種觀念也與通常對氏族的看法相投合,因為氏族實際上被視為一個自治的社會,[58]它對于其他氏族總歸是封閉的,或者隻有外在的和表面的聯系。

    然而事實卻更為複雜。

    毫無疑問,每種圖騰膜拜都發祥于相應的氏族,在那兒,也隻有在那兒,它才是聲名顯赫的,是那個氏族的成員照管着它,并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