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積極膜拜(續)
關燈
小
中
大
Ⅱ模仿儀式與因果原則
然而,我們剛剛描述過的過程并不是用來保證圖騰物種得以繁衍的唯一儀式。
還有許多其他儀式,無論這些儀式是伴随着前者的還是替代了前者的,它們與上述儀式都服務于同一個目的。
1 在我們曾經描述過的儀典中,除了流血以及其他形式的供奉之外,還有經常舉行的其他儀式,這些儀式的目的是為了使前者更加完善,并使其效果得到加強。
它們是由各種動作和喊叫組成的,目的是要模仿他們希望得到不斷繁衍的動物的不同姿态和外貌;所以,我們把這類儀式稱作模仿儀式。
例如在阿蘭達部落維切提蛴螬氏族的因提丘瑪中,除了我們已經說到過的以聖岩為基礎所舉行的儀式以外,還包括其他某些儀式。
前述儀式結束之後,人們起身返回營地;不過,當距離營地約有一英裡遠的時候,他們便停下腳步,所有人都開始按照儀式的要求來打扮自己,然後繼續前進。
他們如此精心地修飾自己,就說明一場重要的儀典馬上就要舉行了。
事實上,當駐地裡的人都走了以後,還會有一位老人留下來保護他們的營房,這個營房其實就是用樹枝搭起的窩棚,叫做&ldquo翁巴納&rdquo(Umbana),代表着能夠孵出蛴螬成蟲的蛹。
所有參加了前面儀式的人都會集中在這個搭建的窩棚附近,然後緩慢行進,走走停停,直到走進翁巴納為止。
此刻,那些不屬于維切提胞族蛴螬圖騰但來協助舉行儀式的人,都站在很遠的地方,臉朝下趴在地上;他們必須始終保持這個姿勢,不能動彈一下,直到被允許重新站起來為止。
與此同時,翁巴納中漸漸傳出了聖歌聲,聖歌描繪了這種動物全部成長過程中的各個階段,以及以聖岩為主題的神話。
當歌聲慢慢消逝以後,阿拉通雅蜷縮着身子,從翁巴納中爬了出來,緩慢地向前爬行;所有族人都緊跟着阿拉通雅爬行,他們擺出各種各樣的姿态,其目的顯然就是要将蛴螬從蛹到成蟲的各種形态表現出來。
就在這個時候,聖歌聲又飄揚起來,就像這種儀式的口頭說明,描繪了在這個發育階段中的蛴螬的各種動作。
[1] 在與另一種蛴螬,即&ldquo恩恰爾卡&rdquo(unchalka)[2]蛴螬有關的因提丘瑪中[3],上述特征表現得更為明顯。
參加這種儀式的人都要在自己身上畫出代表恩恰爾卡灌木的圖案,因為這種蛴螬一生出來就栖身在這種灌木上。
然後,他們用羽絨編成幾個同心圓,覆蓋在盾牌上,這些圖案代表着另一種灌木,蛴螬變成成蟲以後,可以在樹上産卵。
完成了所有這些準備工作,人們便坐在了地上,圍成半圓形,面對着主持儀式的司儀。
司儀向着前方的地面來回躬身,然後直起腰跪在地上;與此同時,他搖晃着伸展開的雙臂,代表成蟲的翅膀;并不時地俯在盾牌上,模仿蝴蝶在樹上翩跹産卵的動作。
這種儀典結束以後,他們便悄無聲息地轉移到另一個地方,開始舉行另一種儀式。
這一回使用了兩面盾牌。
在第一面盾牌上,他們畫上&ldquo之&rdquo字形曲線,代表着蛴螬爬行的痕迹。
在第二面盾牌上,他們畫上大小不等的同心圓,分别代表着成蟲的卵以及這種蛴螬賴以為生的荒漠灌木的種子。
像以前的儀式一樣,他們所有人都默然坐在地上,而司儀則再現着蛴螬從蛹中鑽出首次展翅高飛的各種動作。
斯賓塞和吉蘭也例舉過阿蘭達部落的某些與此類似的事實,盡管這些事例不太重要。
例如,在鸸鹋族的因提丘瑪中,到了特定的時刻,參加儀式的人必須竭力把這種鳥的姿态和外觀再現出來[4];在水族的因提丘瑪中,圖騰成員要惟妙惟肖地模仿鸻鳥的叫聲,這很自然地會使人聯想起雨季的情景[5]。
不過,總而言之,這兩位探險家所注意到的有關模仿儀式的例子并不是很多。
可以肯定,他們之所以沒有明言這個問題,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充分地觀察因提丘瑪,就是因為他們忽略了儀式的這個方面。
而舒爾策則不同,他被阿蘭達儀式具有本質意義的模仿特征打動了。
他說:&ldquo神聖的狂歡(corrobbori)一般都是再現動物的慶典&rdquo,他稱之為動物儲靈珈(tjurunga)[6],而且,舒爾策的論斷已經被斯特萊羅所收集的材料證實了。
斯特萊羅舉了為數衆多的例子,以至于我們無法将它們逐一列舉出來,但幾乎無一儀典不包括模仿的舉動。
根據為之舉行節日的動物的不同特征,他們學袋鼠的樣子跳來跳去或模仿袋鼠吃東西,或像翅蟻那樣飛舞,像蝙蝠那樣吱吱叫,像野火雞那樣打鳴,像蛇那樣發出&ldquo嘶嘶&rdquo的聲響,像青蛙那樣呱呱喊個不停,如此等等。
[7]如果圖騰是植物,他們就做出采摘[8]或食用它們[9]的動作。
在瓦拉蒙加人中,因提丘瑪往往采取一種非常特殊的形式,我們将在下一章裡加以描述,這些儀式與我們到目前為止所研究的儀式有所不同。
然而,在這個部落中,有一種比較典型的帶有純粹模仿性質的因提丘瑪,是關于黑色鳳頭鹦鹉的圖騰的。
斯賓塞和吉蘭描述道:儀典自晚上十點鐘起開始舉行,氏族首領通宵都用一種令人灰心喪氣的單調聲音模仿黑色鳳頭鹦鹉的哀鳴,一直到他聲嘶力竭,他的兒子再來頂替他;而等他覺得自己的體力略有恢複以後,又會重新鳴叫起來。
這些讓人精疲力竭的活動一直持續到天亮,始終沒有間斷。
[10] 人們所模仿的對象并不僅限于有生命的存在。
在大量部落中,與雨有關的因提丘瑪基本上也是由某些模仿儀式構成的。
烏拉本納人的儀式便是此類儀式中最簡單的一種。
氏族首領坐在地上,全身披滿白色的羽絨,手持一柄長矛。
他晃動着身體,無疑是想擺脫這些粘在他身上的羽絨,而後者所代表的正是飄散在空中的雲。
他這樣做,就是在模仿阿爾徹靈迦時代的雲人。
根據民間傳說,雲人有升天的習慣,在空中,他會聚成雲,然後變成雨滴飄落下來。
簡言之,整個儀式的目的就是要表現雲的形成、升騰、最終帶來降雨的過程。
[11] 凱蒂什人的儀典要複雜很多。
我們已經提到過他們所采用的一種手段:司儀把水潑灑在聖石和自己的身上。
不過,人們也往往通過舉行其他儀式來強化這種供奉之舉。
虹被認為和雨有着緊密的聯系,他們說虹是雨的兒子,經常竭力現形,讓雨停下來。
所以,為了讓雨不停地下,他們就必須不讓虹出現;他們相信,倘若不讓虹出現,就得采取以下的措施。
他們在一面盾牌上畫上代表虹的圖案。
然後把這面盾牌帶到營地,小心翼翼地藏在誰也看不見的地方。
他們堅信,隻要人們見不到虹的圖像,虹就不會出現。
與此同時,氏族首領身邊還放着滿滿一皮齊的水,他将羽絨一片片地撒向四面八方,用它們來代表雲。
他們不斷模仿着鸻鳥的叫聲,從而使這種儀典變得更加完滿;這個舉動似乎顯得非常重要,隻要它還在進行,所有參加儀式的人,不論是參與者還是助手,都不能與他們的妻子發生任何關系;甚至連說話也不行。
[12] 在迪埃裡人中,這種形象化的過程有所不同。
那裡雨不是用水來代表的,而是用血來代表的。
人們割開自己的血管,讓血淋在助手們的身上;[13]同時,他們将成把成把的羽絨抛向四周,用以代表雲。
預先建有一個棚屋,此刻他們把兩塊大石頭放進去,代表成堆的雲,這也是有雨的迹象。
這兩塊石頭在棚屋裡放了一會兒後又被擡出來,挪到稍微遠一點的地方,并盡可能放在所能見到的最高的樹上;隻有通過這種方式,他們才能使雲升入空中。
然後,他們再把石膏粉撒在水洞中。
當雨神看到這種情形,就會立即讓雲現出身來。
最後,所有人,不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聚攏在棚屋周圍,低着頭,沖進棚屋;他們瘋狂地奔突着,來回幾次之後,除了支架以外,整個棚屋幾乎都給沖散了。
随後,他們再不斷搖晃支架,又推又拉,直到使它完全坍塌為止。
在人們看來,所有在棚屋中沖進沖出的舉動,都代表着雲的穿梭往來;而整個棚屋的坍塌,則代表着雨的墜落。
[14] 克雷芒也曾研究過方泰斯庫(Fontescue)河和菲茨羅伊(Fitzroy)河之間的兩個部落。
[15]在這兩個部落中,某些儀典的目的與阿蘭達部落的因提丘瑪完全相同,其中,絕大多數的儀典都基本上似乎是模仿性的。
這些部族把一些特定的石堆稱為&ldquo塔樓&rdquo(tarlow),正像我們将要看到的那樣,這些塔樓顯然是神聖的,因為它們是一些重要儀式的對象。
每一種動物、每一種植物,實際上每一種圖騰或亞圖騰[16],都由一個受到特定氏族[17]保護的塔樓來代表。
顯而易見,這些塔樓與阿蘭達人的聖岩之間存在着相似之處。
譬如說,當袋鼠變得非常稀少的時候,袋鼠塔樓所屬氏族的首領就會帶領一定數量的同伴來到塔樓跟前。
他們在那裡舉行各種各樣的儀式,其中,最主要的儀式就是像袋鼠那樣圍繞着塔樓跳來跳去,像袋鼠那樣喝水,簡言之,即模仿所有最具有袋鼠特點的動作。
在這些儀式中,用來捕獲袋鼠的武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們揮舞着這些武器,并将它們擲向石堆,等等。
倘若儀式與鸸鹋有關,他們便來到鸸鹋塔樓跟前,像鸸鹋那
還有許多其他儀式,無論這些儀式是伴随着前者的還是替代了前者的,它們與上述儀式都服務于同一個目的。
1 在我們曾經描述過的儀典中,除了流血以及其他形式的供奉之外,還有經常舉行的其他儀式,這些儀式的目的是為了使前者更加完善,并使其效果得到加強。
它們是由各種動作和喊叫組成的,目的是要模仿他們希望得到不斷繁衍的動物的不同姿态和外貌;所以,我們把這類儀式稱作模仿儀式。
例如在阿蘭達部落維切提蛴螬氏族的因提丘瑪中,除了我們已經說到過的以聖岩為基礎所舉行的儀式以外,還包括其他某些儀式。
前述儀式結束之後,人們起身返回營地;不過,當距離營地約有一英裡遠的時候,他們便停下腳步,所有人都開始按照儀式的要求來打扮自己,然後繼續前進。
他們如此精心地修飾自己,就說明一場重要的儀典馬上就要舉行了。
事實上,當駐地裡的人都走了以後,還會有一位老人留下來保護他們的營房,這個營房其實就是用樹枝搭起的窩棚,叫做&ldquo翁巴納&rdquo(Umbana),代表着能夠孵出蛴螬成蟲的蛹。
所有參加了前面儀式的人都會集中在這個搭建的窩棚附近,然後緩慢行進,走走停停,直到走進翁巴納為止。
此刻,那些不屬于維切提胞族蛴螬圖騰但來協助舉行儀式的人,都站在很遠的地方,臉朝下趴在地上;他們必須始終保持這個姿勢,不能動彈一下,直到被允許重新站起來為止。
與此同時,翁巴納中漸漸傳出了聖歌聲,聖歌描繪了這種動物全部成長過程中的各個階段,以及以聖岩為主題的神話。
當歌聲慢慢消逝以後,阿拉通雅蜷縮着身子,從翁巴納中爬了出來,緩慢地向前爬行;所有族人都緊跟着阿拉通雅爬行,他們擺出各種各樣的姿态,其目的顯然就是要将蛴螬從蛹到成蟲的各種形态表現出來。
就在這個時候,聖歌聲又飄揚起來,就像這種儀式的口頭說明,描繪了在這個發育階段中的蛴螬的各種動作。
[1] 在與另一種蛴螬,即&ldquo恩恰爾卡&rdquo(unchalka)[2]蛴螬有關的因提丘瑪中[3],上述特征表現得更為明顯。
參加這種儀式的人都要在自己身上畫出代表恩恰爾卡灌木的圖案,因為這種蛴螬一生出來就栖身在這種灌木上。
然後,他們用羽絨編成幾個同心圓,覆蓋在盾牌上,這些圖案代表着另一種灌木,蛴螬變成成蟲以後,可以在樹上産卵。
完成了所有這些準備工作,人們便坐在了地上,圍成半圓形,面對着主持儀式的司儀。
司儀向着前方的地面來回躬身,然後直起腰跪在地上;與此同時,他搖晃着伸展開的雙臂,代表成蟲的翅膀;并不時地俯在盾牌上,模仿蝴蝶在樹上翩跹産卵的動作。
這種儀典結束以後,他們便悄無聲息地轉移到另一個地方,開始舉行另一種儀式。
這一回使用了兩面盾牌。
在第一面盾牌上,他們畫上&ldquo之&rdquo字形曲線,代表着蛴螬爬行的痕迹。
在第二面盾牌上,他們畫上大小不等的同心圓,分别代表着成蟲的卵以及這種蛴螬賴以為生的荒漠灌木的種子。
像以前的儀式一樣,他們所有人都默然坐在地上,而司儀則再現着蛴螬從蛹中鑽出首次展翅高飛的各種動作。
斯賓塞和吉蘭也例舉過阿蘭達部落的某些與此類似的事實,盡管這些事例不太重要。
例如,在鸸鹋族的因提丘瑪中,到了特定的時刻,參加儀式的人必須竭力把這種鳥的姿态和外觀再現出來[4];在水族的因提丘瑪中,圖騰成員要惟妙惟肖地模仿鸻鳥的叫聲,這很自然地會使人聯想起雨季的情景[5]。
不過,總而言之,這兩位探險家所注意到的有關模仿儀式的例子并不是很多。
可以肯定,他們之所以沒有明言這個問題,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充分地觀察因提丘瑪,就是因為他們忽略了儀式的這個方面。
而舒爾策則不同,他被阿蘭達儀式具有本質意義的模仿特征打動了。
他說:&ldquo神聖的狂歡(corrobbori)一般都是再現動物的慶典&rdquo,他稱之為動物儲靈珈(tjurunga)[6],而且,舒爾策的論斷已經被斯特萊羅所收集的材料證實了。
斯特萊羅舉了為數衆多的例子,以至于我們無法将它們逐一列舉出來,但幾乎無一儀典不包括模仿的舉動。
根據為之舉行節日的動物的不同特征,他們學袋鼠的樣子跳來跳去或模仿袋鼠吃東西,或像翅蟻那樣飛舞,像蝙蝠那樣吱吱叫,像野火雞那樣打鳴,像蛇那樣發出&ldquo嘶嘶&rdquo的聲響,像青蛙那樣呱呱喊個不停,如此等等。
[7]如果圖騰是植物,他們就做出采摘[8]或食用它們[9]的動作。
在瓦拉蒙加人中,因提丘瑪往往采取一種非常特殊的形式,我們将在下一章裡加以描述,這些儀式與我們到目前為止所研究的儀式有所不同。
然而,在這個部落中,有一種比較典型的帶有純粹模仿性質的因提丘瑪,是關于黑色鳳頭鹦鹉的圖騰的。
斯賓塞和吉蘭描述道:儀典自晚上十點鐘起開始舉行,氏族首領通宵都用一種令人灰心喪氣的單調聲音模仿黑色鳳頭鹦鹉的哀鳴,一直到他聲嘶力竭,他的兒子再來頂替他;而等他覺得自己的體力略有恢複以後,又會重新鳴叫起來。
這些讓人精疲力竭的活動一直持續到天亮,始終沒有間斷。
[10] 人們所模仿的對象并不僅限于有生命的存在。
在大量部落中,與雨有關的因提丘瑪基本上也是由某些模仿儀式構成的。
烏拉本納人的儀式便是此類儀式中最簡單的一種。
氏族首領坐在地上,全身披滿白色的羽絨,手持一柄長矛。
他晃動着身體,無疑是想擺脫這些粘在他身上的羽絨,而後者所代表的正是飄散在空中的雲。
他這樣做,就是在模仿阿爾徹靈迦時代的雲人。
根據民間傳說,雲人有升天的習慣,在空中,他會聚成雲,然後變成雨滴飄落下來。
簡言之,整個儀式的目的就是要表現雲的形成、升騰、最終帶來降雨的過程。
[11] 凱蒂什人的儀典要複雜很多。
我們已經提到過他們所采用的一種手段:司儀把水潑灑在聖石和自己的身上。
不過,人們也往往通過舉行其他儀式來強化這種供奉之舉。
虹被認為和雨有着緊密的聯系,他們說虹是雨的兒子,經常竭力現形,讓雨停下來。
所以,為了讓雨不停地下,他們就必須不讓虹出現;他們相信,倘若不讓虹出現,就得采取以下的措施。
他們在一面盾牌上畫上代表虹的圖案。
然後把這面盾牌帶到營地,小心翼翼地藏在誰也看不見的地方。
他們堅信,隻要人們見不到虹的圖像,虹就不會出現。
與此同時,氏族首領身邊還放着滿滿一皮齊的水,他将羽絨一片片地撒向四面八方,用它們來代表雲。
他們不斷模仿着鸻鳥的叫聲,從而使這種儀典變得更加完滿;這個舉動似乎顯得非常重要,隻要它還在進行,所有參加儀式的人,不論是參與者還是助手,都不能與他們的妻子發生任何關系;甚至連說話也不行。
[12] 在迪埃裡人中,這種形象化的過程有所不同。
那裡雨不是用水來代表的,而是用血來代表的。
人們割開自己的血管,讓血淋在助手們的身上;[13]同時,他們将成把成把的羽絨抛向四周,用以代表雲。
預先建有一個棚屋,此刻他們把兩塊大石頭放進去,代表成堆的雲,這也是有雨的迹象。
這兩塊石頭在棚屋裡放了一會兒後又被擡出來,挪到稍微遠一點的地方,并盡可能放在所能見到的最高的樹上;隻有通過這種方式,他們才能使雲升入空中。
然後,他們再把石膏粉撒在水洞中。
當雨神看到這種情形,就會立即讓雲現出身來。
最後,所有人,不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聚攏在棚屋周圍,低着頭,沖進棚屋;他們瘋狂地奔突着,來回幾次之後,除了支架以外,整個棚屋幾乎都給沖散了。
随後,他們再不斷搖晃支架,又推又拉,直到使它完全坍塌為止。
在人們看來,所有在棚屋中沖進沖出的舉動,都代表着雲的穿梭往來;而整個棚屋的坍塌,則代表着雨的墜落。
[14] 克雷芒也曾研究過方泰斯庫(Fontescue)河和菲茨羅伊(Fitzroy)河之間的兩個部落。
[15]在這兩個部落中,某些儀典的目的與阿蘭達部落的因提丘瑪完全相同,其中,絕大多數的儀典都基本上似乎是模仿性的。
這些部族把一些特定的石堆稱為&ldquo塔樓&rdquo(tarlow),正像我們将要看到的那樣,這些塔樓顯然是神聖的,因為它們是一些重要儀式的對象。
每一種動物、每一種植物,實際上每一種圖騰或亞圖騰[16],都由一個受到特定氏族[17]保護的塔樓來代表。
顯而易見,這些塔樓與阿蘭達人的聖岩之間存在着相似之處。
譬如說,當袋鼠變得非常稀少的時候,袋鼠塔樓所屬氏族的首領就會帶領一定數量的同伴來到塔樓跟前。
他們在那裡舉行各種各樣的儀式,其中,最主要的儀式就是像袋鼠那樣圍繞着塔樓跳來跳去,像袋鼠那樣喝水,簡言之,即模仿所有最具有袋鼠特點的動作。
在這些儀式中,用來捕獲袋鼠的武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們揮舞着這些武器,并将它們擲向石堆,等等。
倘若儀式與鸸鹋有關,他們便來到鸸鹋塔樓跟前,像鸸鹋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