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決裂
關燈
小
中
大
雞叫了好幾遍了,天還是黑烏烏的。
老孟一骨碌從炕上爬起來,拍去身上的谷草,披上那件老羊皮襖,便朝馬棚裡走去。
老孟今年五十歲了,他叫什麼名字誰也說不上來,人們隻知道他叫老孟,是跟人家趕馬車的。
在人們的印象裡,仿佛他一生下來就叫老孟,一生下來就給人家趕馬車似的。
對于老孟的曆史,隻有他自己和蘇金榮兩個人知道。
老孟原來是衡水郊外的一家貧農,因他爹鬧病,借了蘇金榮父親十兩銀子,蘇金榮的父親當時在衡水開錢莊,利上加利,番上加番,不上三年,便把老孟家裡那三間破房、一畝半地全滾進去了。
于是他爹領上全家到關東去逃荒,在關東他爹扛腳累死了,他娘又被惡霸逼死;兩個哥哥,一個是煤窯崩塌壓死的,一個是鬧暴動被軍閥殺害了。
在他二十一歲那年,一個人披着一件老羊皮襖又回到了衡水。
在衡水他會到了蘇金榮,這時蘇金榮的父親已死了,他從他父親那裡知道了老孟家裡的情況,見他年輕力壯,就把他留下來趕車,并講好條件不計報酬。
殘酷的生活傷害了老孟的心靈,在強大的惡勢力的壓迫下,他把頭低下了。
就這樣,老孟給蘇金榮整整趕了三十年馬車。
他的胡子由黑變白了,他那件老羊皮襖的毛也脫光了,他沒有成家,也沒有生兒養女,三十年他落下的唯一财産,就是那身幹硬的骨頭架子。
按他自己常說的話是:“不求官,不求财,隻求吃飽不生災。
” 他這三十年的生活,象一池塘水,是平靜的、無味的,沒有風暴沖擊起來的浪花。
他有仇,也有恨,可是他都咽到肚子裡了。
他有希望,也有理想,可是慢慢在記憶裡都消磨完了。
他象是失掉了笑容,忘記了歡樂。
不過每當他碰到這兩件事情時,他仿佛又恢複了青春,人們可以看到他愉快的表情和歡樂的笑聲:一是當他滔滔不絕地講起《三國》、《水浒》的時候,——他是很喜歡唠叨這些典故的,不過當你一插問到他個人的曆史,他便把咀一閉,一句話也不說了;一是當他見到馬英和建梅這兩個青年人的時候。
他認為馬英是唯一看得起他的人,他認為建梅是唯一重視他的勞動的人。
晴天一聲辟曆,共産黨來了,沖擊起他這一池塘水。
馬英在回來的路上,坐在他馬車上告訴他許多窮人翻身和抗日的道理。
這些道理象是一下子變成一個活的小動物在他肚子裡亂蹦,他的心不能平靜了。
他忽然感覺到周圍這一切的變化與他有着密切的關系,有許多事情需要他做,而且是應該做的。
于是他第一次用他那激動的聲音對馬英說:“打日本我老漢也算一分,豁出我這百十來斤都擱上它!” 馬英笑道:“老孟大爺,别光門後耍大刀。
平常見個黃鼠狼子都吓的跑,打日本你不害怕?” “孩子,你怎麼也這樣看你大爺!”老孟将鞭子在空中一搖,叭的一聲響,壯着膽子說道:“騎驢看唱本——走着瞧吧,我要不殺幾個日本鬼子,把我的孟字摳了。
” 馬英忙說:“我和你開玩笑的,打日本這台戲少不了你這個角兒。
” 老孟聽罷,抖動着胡子笑了,因為馬英終究是看得起他的啊! 昨天,馬英讓他從杜平那裡帶回來一封信,這信裡寫的什麼他不知道,不過從杜平交信的嚴謹态度,和馬英看信後那種愉快的心情,他知道這一定是一封不平常的信。
當他又一次向馬英提出要參加抗日的時候,馬英說:“你這就是抗日工作啊!”這時,他的心是那麼激動,那麼甜蜜。
三十年來,他趕着馬車不知進了多少次城了,可是把它全加起來,也不頂這一次啊!這也就是他今天老早便醒了的原故。
老孟走到馬棚裡,拌好料。
那馬一見老孟,高興地揚了揚脖子,叫了兩聲便把頭滾到槽子裡嚼起來。
老孟心愛地撫摸着它那光滑的堅實的脊背說:“吃吧,吃飽,現在咱們幹活可比從前有意思了啊!” “咯咯咯……”一陣銀鈴般的笑聲。
建梅從老孟的身後一下子蹦到他臉前邊,閃亮着眼睛說道:“老孟大爺,你真會給自己開心。
” “看這閨女,把我吓了一跳,大早起來做啥啊?” “去講演啊!”建梅把手中的講稿在老孟臉前一晃,“馬英同志派我到西河店去講演,可是我心裡怪害怕,老孟大爺,你跟我一塊去吧。
” “嘿!講演我可不行,要叫我跑跑腿還差不多。
” 建梅故意翻起眼睛說:“我就知道你光會吹。
昨天你還對馬英說:隻要抗日,幹啥都行。
你看還不到一天就打退堂鼓。
”老孟被這一激,把大腿一拍,鼓起勁說:“好吧,我跟你去講兩段,講錯了可别怪我啊!”他說着做了個鬼臉,逗得建梅又咯咯地笑起來。
早晨,天氣特别晴朗,那蔚蘭色的天空潔淨而又明亮,就象剛剛被雨水沖涮過似的。
一陣風吹過,公路旁的楊樹嘩嘩直響,幹黃的樹葉子從樹上落了下來。
一隊隊排成人字形的雁群,從高空掠過,向南飛去。
建梅象是出了鳥籠子的鳥一樣,深深呼吸了一口新鮮空氣,又低着頭專心背她那講演稿子。
老孟倒背着手,晃着他那高大的身軀,轉過臉來對建梅說:“建梅,你大點聲背,讓俺也記兩句。
” 建梅背着忽然一頓,笑着說,“你别打岔好不好,又叫俺忘啦。
”說着看了看講稿,才高聲地背起來。
這時迎面走來一人,扭着脖子,戴一頂小帽墊,一歪一歪地過來了,笑着對建梅說:“梅姑娘,上哪去啊?”“講演去。
”建梅隻顧背講稿,沒有注意是誰,猛擡頭一看,才發現是楊百順。
“講演什麼?”楊百順又問道。
“你不要管!”建梅生起氣來。
楊百順讨了個沒趣,斜看了老孟一眼,扭着脖子走了。
老孟擔心地說:“糟糕,你怎麼告訴他呢?他回去非說壞話不
老孟一骨碌從炕上爬起來,拍去身上的谷草,披上那件老羊皮襖,便朝馬棚裡走去。
老孟今年五十歲了,他叫什麼名字誰也說不上來,人們隻知道他叫老孟,是跟人家趕馬車的。
在人們的印象裡,仿佛他一生下來就叫老孟,一生下來就給人家趕馬車似的。
對于老孟的曆史,隻有他自己和蘇金榮兩個人知道。
老孟原來是衡水郊外的一家貧農,因他爹鬧病,借了蘇金榮父親十兩銀子,蘇金榮的父親當時在衡水開錢莊,利上加利,番上加番,不上三年,便把老孟家裡那三間破房、一畝半地全滾進去了。
于是他爹領上全家到關東去逃荒,在關東他爹扛腳累死了,他娘又被惡霸逼死;兩個哥哥,一個是煤窯崩塌壓死的,一個是鬧暴動被軍閥殺害了。
在他二十一歲那年,一個人披着一件老羊皮襖又回到了衡水。
在衡水他會到了蘇金榮,這時蘇金榮的父親已死了,他從他父親那裡知道了老孟家裡的情況,見他年輕力壯,就把他留下來趕車,并講好條件不計報酬。
殘酷的生活傷害了老孟的心靈,在強大的惡勢力的壓迫下,他把頭低下了。
就這樣,老孟給蘇金榮整整趕了三十年馬車。
他的胡子由黑變白了,他那件老羊皮襖的毛也脫光了,他沒有成家,也沒有生兒養女,三十年他落下的唯一财産,就是那身幹硬的骨頭架子。
按他自己常說的話是:“不求官,不求财,隻求吃飽不生災。
” 他這三十年的生活,象一池塘水,是平靜的、無味的,沒有風暴沖擊起來的浪花。
他有仇,也有恨,可是他都咽到肚子裡了。
他有希望,也有理想,可是慢慢在記憶裡都消磨完了。
他象是失掉了笑容,忘記了歡樂。
不過每當他碰到這兩件事情時,他仿佛又恢複了青春,人們可以看到他愉快的表情和歡樂的笑聲:一是當他滔滔不絕地講起《三國》、《水浒》的時候,——他是很喜歡唠叨這些典故的,不過當你一插問到他個人的曆史,他便把咀一閉,一句話也不說了;一是當他見到馬英和建梅這兩個青年人的時候。
他認為馬英是唯一看得起他的人,他認為建梅是唯一重視他的勞動的人。
晴天一聲辟曆,共産黨來了,沖擊起他這一池塘水。
馬英在回來的路上,坐在他馬車上告訴他許多窮人翻身和抗日的道理。
這些道理象是一下子變成一個活的小動物在他肚子裡亂蹦,他的心不能平靜了。
他忽然感覺到周圍這一切的變化與他有着密切的關系,有許多事情需要他做,而且是應該做的。
于是他第一次用他那激動的聲音對馬英說:“打日本我老漢也算一分,豁出我這百十來斤都擱上它!” 馬英笑道:“老孟大爺,别光門後耍大刀。
平常見個黃鼠狼子都吓的跑,打日本你不害怕?” “孩子,你怎麼也這樣看你大爺!”老孟将鞭子在空中一搖,叭的一聲響,壯着膽子說道:“騎驢看唱本——走着瞧吧,我要不殺幾個日本鬼子,把我的孟字摳了。
” 馬英忙說:“我和你開玩笑的,打日本這台戲少不了你這個角兒。
” 老孟聽罷,抖動着胡子笑了,因為馬英終究是看得起他的啊! 昨天,馬英讓他從杜平那裡帶回來一封信,這信裡寫的什麼他不知道,不過從杜平交信的嚴謹态度,和馬英看信後那種愉快的心情,他知道這一定是一封不平常的信。
當他又一次向馬英提出要參加抗日的時候,馬英說:“你這就是抗日工作啊!”這時,他的心是那麼激動,那麼甜蜜。
三十年來,他趕着馬車不知進了多少次城了,可是把它全加起來,也不頂這一次啊!這也就是他今天老早便醒了的原故。
老孟走到馬棚裡,拌好料。
那馬一見老孟,高興地揚了揚脖子,叫了兩聲便把頭滾到槽子裡嚼起來。
老孟心愛地撫摸着它那光滑的堅實的脊背說:“吃吧,吃飽,現在咱們幹活可比從前有意思了啊!” “咯咯咯……”一陣銀鈴般的笑聲。
建梅從老孟的身後一下子蹦到他臉前邊,閃亮着眼睛說道:“老孟大爺,你真會給自己開心。
” “看這閨女,把我吓了一跳,大早起來做啥啊?” “去講演啊!”建梅把手中的講稿在老孟臉前一晃,“馬英同志派我到西河店去講演,可是我心裡怪害怕,老孟大爺,你跟我一塊去吧。
” “嘿!講演我可不行,要叫我跑跑腿還差不多。
” 建梅故意翻起眼睛說:“我就知道你光會吹。
昨天你還對馬英說:隻要抗日,幹啥都行。
你看還不到一天就打退堂鼓。
”老孟被這一激,把大腿一拍,鼓起勁說:“好吧,我跟你去講兩段,講錯了可别怪我啊!”他說着做了個鬼臉,逗得建梅又咯咯地笑起來。
早晨,天氣特别晴朗,那蔚蘭色的天空潔淨而又明亮,就象剛剛被雨水沖涮過似的。
一陣風吹過,公路旁的楊樹嘩嘩直響,幹黃的樹葉子從樹上落了下來。
一隊隊排成人字形的雁群,從高空掠過,向南飛去。
建梅象是出了鳥籠子的鳥一樣,深深呼吸了一口新鮮空氣,又低着頭專心背她那講演稿子。
老孟倒背着手,晃着他那高大的身軀,轉過臉來對建梅說:“建梅,你大點聲背,讓俺也記兩句。
” 建梅背着忽然一頓,笑着說,“你别打岔好不好,又叫俺忘啦。
”說着看了看講稿,才高聲地背起來。
這時迎面走來一人,扭着脖子,戴一頂小帽墊,一歪一歪地過來了,笑着對建梅說:“梅姑娘,上哪去啊?”“講演去。
”建梅隻顧背講稿,沒有注意是誰,猛擡頭一看,才發現是楊百順。
“講演什麼?”楊百順又問道。
“你不要管!”建梅生起氣來。
楊百順讨了個沒趣,斜看了老孟一眼,扭着脖子走了。
老孟擔心地說:“糟糕,你怎麼告訴他呢?他回去非說壞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