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回 念切民生 尊榮成敝屣 居安樂土 憂患驚危機
關燈
小
中
大
等到遊完嵩洛,轉入大華,部祥比較持重,想起遊山日久,小王與官家始終未通一信,又是私自出走,萬一朝廷有什旨意,豈不誤事?便和常-說起,欲往探看。
常-初涉名山,沿途又交了兩個高人隐士,正在興高采烈,恨不得由此長住山中,不與世接,早把皇子尊榮忘了一個幹淨,人又任性,這些話如何聽得進去?笑說:“我平日和飛鳥一樣關在籠内,一舉一動都不能随便。
所見的人,除了皇親國戚就是朝中大官,左右老有一群讨厭的人跟着,想在風塵中交兩個好朋友都辦不到,終日煩悶。
好容易得脫樊籠,清靜了兩三個月,如何自尋煩惱,去惹他們?如今父皇多病,不能上朝,任憑幾個太監權臣勾結,鬧得天下荒荒,黎民塗炭。
我年紀大輕,無法挽救,看了空自氣憤,途中看見民生疾苦,兩次飛騎入奏,音信皆無。
可見走時父皇雖有望治之心,無奈權閹把持,受害已深,下情仍是不能上達。
母親告誡之言,果然料中。
照我途中所見,早晚非有大亂不可。
就這一路之上,為了身帶金銀太多,便遇見好幾次盜賊。
如非二兄同行,幾難脫身。
官道附近尚且如此,邊遠之地更不必說。
想起寒心,真恨不能從此入山不歸才好呢。
”部祥勸他不聽,便說:“小王如不回去,我們約好地方,我往一探如何?”常-仍是固執不允。
三人重又前行,小王既是虛心好友,郜、王二人同盟師執又多,互相引進,交結了不少異人奇士。
光陰易過,不覺又過了大半年。
這日走到秦嶺,部、王二人因聽同門師兄說起小王失蹤,朝廷得知之後,疑心死于盜賊和虎狼之口,曾經命人到處搜尋。
因為官府庸懦無能,地方上盜賊又多,越來越兇,随便敷衍,一直傳到四川,訪問不出音信,就此成了懸案。
王母已早安葬,豫藩和随從官吏全受處分。
幸而豫藩常與權閹勾結,隻奪了半年俸,連随從皇官也都占光,未出人命。
常-出京時因想救濟貧苦,曾将神宗所賜金銀連同自己私财裝了兩大箱存在豫藩府中,尚未奏報。
部祥探明連忙趕回。
事有湊巧,常-因在秦嶺深山之中遇到風雪之險,往廟中投宿,又為賊黨所困。
蒙一俠女相救,乃青城派女俠虞南绮的弟子楊瓊蕤,将他二人救往家中。
常-受傷較重,幸蒙瓊蕤由五百裡外取來靈藥,方始治愈。
雙方由此發生情愛,成了夫婦。
郜祥不知二人途中停留,先往約會之處尋訪不見,又往回找,耽擱了好幾天才得尋到。
常-一聽母親已死,朝廷越發昏亂,悲傷已極。
自己日前又聘有王妃,新婚之際,越發不舍回去。
本來連所剩金銀都不想要,後經男女三人勸說:“如今各藩王府中都是珠寶山積,豫藩隐匿不報,必想吞沒,供其驕奢淫逸。
聽說褒城過去深山中頗多膏腴之地,如今窮人這多,強橫者铤而走險去做賊盜,一班安善良民隻好坐聽官紳惡霸宰割,民不聊生。
何不由你寫下一信,将那兩箱金珠取來,一面救濟窮苦,一面覓地開墾,先開出一片世外桃源以作根基。
遇到機會,推廣出去,固然可以遂你平日救世濟民心願。
即或不能得志,也使許多貧苦人民脫離水火,安居樂業,豈不是好?”常-一聽有理,便命郜祥拿了書信趕往河南,夜入藩邸投信。
豫藩人本忠厚,雖起貪心,因部祥話說得巧,語多挾制,不将銀箱交還,便要反咬一口說他圖财暗害兄弟,當時答應,另外還送了一份重禮,令其轉告小王說:“此事幾乎鬧大,如再回京,必要興起大獄連累多人,本身也有好些不便。
既然志在山林,又娶了這樣文武雙全的王妃,終老山中,享受清福,也是佳事。
以後沒有錢用,隻管來要,卻是回來不得。
”郜祥一口答應,讨了一封回信,商好運走之法便即走去。
豫藩忽然後悔,無奈親筆書信落在部祥手中,又見來人行動疾如飛烏,來去無蹤,雖是深夜,也有不少守衛的人,偌大一座王府,并無一人驚覺,想起害怕,隻得如約行事。
索性人情做到底,銀箱以外,又将小王遺留的珍貴之物并在一起,放在後園偏僻之地,将人調開,不許閑人入内。
郜祥事前早約好幾個能手相助,重達幾千斤的金珠衣物,次日一夜之間全都裝成镖車運走,把空箱子留下,以免驚人耳目,路上連遇幾次盜賊均被打退,費了好些事才行送到。
男女四人便拿楊家作根基,到處尋覓開墾之處。
後在間中附近萬山深處尋到大片盆地,便是後來的芙蓉坪。
先把途中所交異人奇士連同一些貧苦人民召集了來,一同隐居開墾。
不消三年,互相引進,并在江西、湖南兩省設下分寨,由諸俠士分途查訪,隻要心性善良、家道貧苦、無法安居的苦人,便加救濟,引往聚集之處相待,再由專管的人引其入山。
日月一多,居然開出好幾萬畝良田和好些湖塘森林。
起初日用之物山中還嫌缺少,尤其鹽糖之類,後經衆人苦心設計,又發現兩處鹽井、火井,不特百物皆備,器用俱全,并有大量物産可以運往外方販賣。
當地四面都是危峰峭壁環繞,隻後山有一羊腸小徑,蜿蜒峰崖深谷之間,入口一帶危崖對峙,中通一線,幽深奇險,不見天光,前面又橫着一大絕壑。
常人決看不出,就能尋到,也走不進。
中間既有森林幽谷之險,前面那條絕壑更是無法飛渡。
雖有一條索橋,不是一定出入時期,連橋影都看不到。
前面出口又是一座山洞,平坦好走,但那洞中甬道盤旋曲折,長達九裡,到處鐘乳奇石,上下林立,歧徑又多。
無人引路,走進半裡,到了第二層關口,不是迷路便要遇險受傷送命。
這兩條路均有專人防守,設好機關,大片崖石均可移動,随時将路隔斷無法通行。
可是一到裡面,便是桑麻遍野,溝渠縱橫,稻田園地一年三熟,到處繁花盛開,香光不斷,四時之間佳景無窮。
氣候又極溫和,到了冬時,外面隻管風雪交加,内裡盆地之中仍是溫暖如春。
芙蓉花更是特産,比别處要大兩倍,到了花開時節,漫山遍野燦如錦雲。
那好處也說它不完。
光陰一晃許多年,常-夫妻和一班英俠同隐的人每日領頭田漁畜牧、種花打獵、料量晴雨、男耕女織之外,不是登山涉水嘯月吟風,便是約了同道分頭出外,一面遊山訪友,一面救濟孤寒。
為了山中分工而作,限田而耕,大家一樣,幾個為首之人既要管理全山為民生利,又要随時出山救濟苦人,一班人民感恩戴德,再三力請,說已然勞心太過,不能勞力。
無奈從常-夫
常-初涉名山,沿途又交了兩個高人隐士,正在興高采烈,恨不得由此長住山中,不與世接,早把皇子尊榮忘了一個幹淨,人又任性,這些話如何聽得進去?笑說:“我平日和飛鳥一樣關在籠内,一舉一動都不能随便。
所見的人,除了皇親國戚就是朝中大官,左右老有一群讨厭的人跟着,想在風塵中交兩個好朋友都辦不到,終日煩悶。
好容易得脫樊籠,清靜了兩三個月,如何自尋煩惱,去惹他們?如今父皇多病,不能上朝,任憑幾個太監權臣勾結,鬧得天下荒荒,黎民塗炭。
我年紀大輕,無法挽救,看了空自氣憤,途中看見民生疾苦,兩次飛騎入奏,音信皆無。
可見走時父皇雖有望治之心,無奈權閹把持,受害已深,下情仍是不能上達。
母親告誡之言,果然料中。
照我途中所見,早晚非有大亂不可。
就這一路之上,為了身帶金銀太多,便遇見好幾次盜賊。
如非二兄同行,幾難脫身。
官道附近尚且如此,邊遠之地更不必說。
想起寒心,真恨不能從此入山不歸才好呢。
”部祥勸他不聽,便說:“小王如不回去,我們約好地方,我往一探如何?”常-仍是固執不允。
三人重又前行,小王既是虛心好友,郜、王二人同盟師執又多,互相引進,交結了不少異人奇士。
光陰易過,不覺又過了大半年。
這日走到秦嶺,部、王二人因聽同門師兄說起小王失蹤,朝廷得知之後,疑心死于盜賊和虎狼之口,曾經命人到處搜尋。
因為官府庸懦無能,地方上盜賊又多,越來越兇,随便敷衍,一直傳到四川,訪問不出音信,就此成了懸案。
王母已早安葬,豫藩和随從官吏全受處分。
幸而豫藩常與權閹勾結,隻奪了半年俸,連随從皇官也都占光,未出人命。
常-出京時因想救濟貧苦,曾将神宗所賜金銀連同自己私财裝了兩大箱存在豫藩府中,尚未奏報。
部祥探明連忙趕回。
事有湊巧,常-因在秦嶺深山之中遇到風雪之險,往廟中投宿,又為賊黨所困。
蒙一俠女相救,乃青城派女俠虞南绮的弟子楊瓊蕤,将他二人救往家中。
常-受傷較重,幸蒙瓊蕤由五百裡外取來靈藥,方始治愈。
雙方由此發生情愛,成了夫婦。
郜祥不知二人途中停留,先往約會之處尋訪不見,又往回找,耽擱了好幾天才得尋到。
常-一聽母親已死,朝廷越發昏亂,悲傷已極。
自己日前又聘有王妃,新婚之際,越發不舍回去。
本來連所剩金銀都不想要,後經男女三人勸說:“如今各藩王府中都是珠寶山積,豫藩隐匿不報,必想吞沒,供其驕奢淫逸。
聽說褒城過去深山中頗多膏腴之地,如今窮人這多,強橫者铤而走險去做賊盜,一班安善良民隻好坐聽官紳惡霸宰割,民不聊生。
何不由你寫下一信,将那兩箱金珠取來,一面救濟窮苦,一面覓地開墾,先開出一片世外桃源以作根基。
遇到機會,推廣出去,固然可以遂你平日救世濟民心願。
即或不能得志,也使許多貧苦人民脫離水火,安居樂業,豈不是好?”常-一聽有理,便命郜祥拿了書信趕往河南,夜入藩邸投信。
豫藩人本忠厚,雖起貪心,因部祥話說得巧,語多挾制,不将銀箱交還,便要反咬一口說他圖财暗害兄弟,當時答應,另外還送了一份重禮,令其轉告小王說:“此事幾乎鬧大,如再回京,必要興起大獄連累多人,本身也有好些不便。
既然志在山林,又娶了這樣文武雙全的王妃,終老山中,享受清福,也是佳事。
以後沒有錢用,隻管來要,卻是回來不得。
”郜祥一口答應,讨了一封回信,商好運走之法便即走去。
豫藩忽然後悔,無奈親筆書信落在部祥手中,又見來人行動疾如飛烏,來去無蹤,雖是深夜,也有不少守衛的人,偌大一座王府,并無一人驚覺,想起害怕,隻得如約行事。
索性人情做到底,銀箱以外,又将小王遺留的珍貴之物并在一起,放在後園偏僻之地,将人調開,不許閑人入内。
郜祥事前早約好幾個能手相助,重達幾千斤的金珠衣物,次日一夜之間全都裝成镖車運走,把空箱子留下,以免驚人耳目,路上連遇幾次盜賊均被打退,費了好些事才行送到。
男女四人便拿楊家作根基,到處尋覓開墾之處。
後在間中附近萬山深處尋到大片盆地,便是後來的芙蓉坪。
先把途中所交異人奇士連同一些貧苦人民召集了來,一同隐居開墾。
不消三年,互相引進,并在江西、湖南兩省設下分寨,由諸俠士分途查訪,隻要心性善良、家道貧苦、無法安居的苦人,便加救濟,引往聚集之處相待,再由專管的人引其入山。
日月一多,居然開出好幾萬畝良田和好些湖塘森林。
起初日用之物山中還嫌缺少,尤其鹽糖之類,後經衆人苦心設計,又發現兩處鹽井、火井,不特百物皆備,器用俱全,并有大量物産可以運往外方販賣。
當地四面都是危峰峭壁環繞,隻後山有一羊腸小徑,蜿蜒峰崖深谷之間,入口一帶危崖對峙,中通一線,幽深奇險,不見天光,前面又橫着一大絕壑。
常人決看不出,就能尋到,也走不進。
中間既有森林幽谷之險,前面那條絕壑更是無法飛渡。
雖有一條索橋,不是一定出入時期,連橋影都看不到。
前面出口又是一座山洞,平坦好走,但那洞中甬道盤旋曲折,長達九裡,到處鐘乳奇石,上下林立,歧徑又多。
無人引路,走進半裡,到了第二層關口,不是迷路便要遇險受傷送命。
這兩條路均有專人防守,設好機關,大片崖石均可移動,随時将路隔斷無法通行。
可是一到裡面,便是桑麻遍野,溝渠縱橫,稻田園地一年三熟,到處繁花盛開,香光不斷,四時之間佳景無窮。
氣候又極溫和,到了冬時,外面隻管風雪交加,内裡盆地之中仍是溫暖如春。
芙蓉花更是特産,比别處要大兩倍,到了花開時節,漫山遍野燦如錦雲。
那好處也說它不完。
光陰一晃許多年,常-夫妻和一班英俠同隐的人每日領頭田漁畜牧、種花打獵、料量晴雨、男耕女織之外,不是登山涉水嘯月吟風,便是約了同道分頭出外,一面遊山訪友,一面救濟孤寒。
為了山中分工而作,限田而耕,大家一樣,幾個為首之人既要管理全山為民生利,又要随時出山救濟苦人,一班人民感恩戴德,再三力請,說已然勞心太過,不能勞力。
無奈從常-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