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回 旗幟誰家 萬頃滄波驚遠棹江山如畫 千行楊柳坐垂綸
關燈
小
中
大
子,乃父何等兇殘,子孫決非善良,老人既肯收他為徒,曾三省一個惡霸,橫行江湖,為惡多端,老人也不過問,又與惡霸之師交厚,照此為人,也未必是什純善一流。
如其年輩雖高,不是真正道德高尚的俠士遺老,又非師執尊長,任他多大本領,鬥力不成,便以智取,斷無向人服低之理。
雲野鶴一見投機,萍水相逢,如此關切,不便負他盛意。
上來自應忍氣,如其欺人太甚,忍無可忍,寶劍不在此便罷,否則說不得隻好與之一拼了。
因料胡老先後所遇三少年人,必有伊氏弟兄在内。
這等行徑,許是發現自己在此,欲以陰謀誘使上當。
但是對方如此深心詭詐,又有一個同黨,定必分人尾随,在船與否,不會不知;盡可令同黨途中引誘,前往上當,何必假傳老人之命,将一個不相幹的船家誘去?一直無人出現,是何原故?略一盤算,答應胡老,決不洩露前事。
正告鐵牛去時如何相機行事,胡明已自歸報,說老人今日并未垂釣;後向村人設詞打聽,都說已走;歸途遇一相識老漁人,假說家中貧苦,欲向老人求助。
恰巧那人也受過老人好處,雙方一談,才知老人每年小姑廟會的第二天,照例閉門不出。
因是全村漁人都常受他師徒接濟,平日奉如神明,隻不對外洩露,他那地方,也無一人敢于人内。
老人閉門不出,隻有一日向不許人驚擾。
又值廟會熱鬧,村中男女都要前往遊逛,相處年久,俱都知道,誰也不會在當日前去驚動。
黃昏前後,老人仍要去往江邊垂釣,當日仍可見到,令回等候,傍晚再去。
黑摩勒聽完前情,因對方正有背人的事,去了也未必見到,隻得耐心等候。
當日廟會,又值月圓之夜,天氣更好,遊山的人甚多,江中時有舟船往來,江波浩渺,風帆片片,景甚清明。
師徒二人都是年輕好動,和胡氏祖孫談了一陣,覺着無聊,一看日色偏西,快到時候,想起雲野鶴十分奇怪,鐵牛便說:“他那口音甚熟,極似井孤雲隔崖應答時所聞,但又不是南方口音,想不起哪裡聽過。
”黑摩勒聞言提醒,再想前後兩人口氣相似,都是那麼關切,如是一人,得他随時暗助,再好沒有。
心中一動,欲往陶公祠探看,就便遊山,如其不遇,往尋老人也正是時候。
山徑已先問明,為防老人先出垂釣,或有什事,仍命胡明去往探看,一面留神胡老所遇三人,是否尚在山中未走,有何舉動,随時往陶公祠一帶送信。
師徒二人随同起身。
陶公祠相隔西南方漁村不遠,内供晉代名賢陶淵明,年久失修,廟字已半殘破。
野鶴所說竹樓就在祠旁崖腰柳林之中,上下兩楹,倚山而建,俯視江中風帆沙鳥,淺岸漁村均在足下,曆曆如繪,風景佳絕。
内中住有一個留山讀書的少年文士,人甚俊雅,不帶頭巾氣息。
師徒二人才一入林,便聽書聲琅琅,與風濤泉瀑之聲相應,甚是清朗。
見面一談,才知少年辛回,乃江鄉寒士,孤身一人。
因愛當地山水清幽,來此建一竹樓,讀書隐居,和野鶴昨日才在江邊相識,一見投緣,結為朋友,延來摟中暫住。
野鶴清早出外,下午回轉,說有要事,須往南岸彭郎矶一行,再來未知何日。
如有兩小友來問,可告以事雖有變,但又發現轉機。
夜來相會之約,已不能往,前途或可再遇,望照所說,小心應付,小不忍則亂大謀。
武夷之行頗關重要,雖不急此數日耽延,及早問明對方心意總好得多。
并說來人的師父已被對頭禮若上賓,不必挂念,專辦自己的事,以防夜長夢多等話。
黑摩勒一聽,連葛師探敵共總不多天的事,俱都知道,越發驚疑。
和辛回談了一陣,看出對方是個文人中的通品,器度識見,談吐胸襟,更在虞舜民兄弟之上,不由把平日讨厭文士之心又去了許多。
兩次告辭,均被辛回留住,笑說:“聽雲道兄說你尋那人今日有事,越去得遲越好。
看天色,後半夜必有大風浪,反正今夜不能起身,那人也決不會離開。
就是他此時出來,也不要忙,最好聞得江上起了笛聲再去。
你我今日幸會,何不多談一會?” 黑摩勒見他意誠,聽口氣自己的事必已知道,也想設詞探詢;又知老人出現,胡明必來送信,再說也許能夠望見,便留了下來。
不料辛回人雖殷勤,對于青笠老人師徒,卻是守口如瓶,也不盤問二人來曆用意,隻以兄弟相稱,連姓名都不問,所談多是當地風景和水旱道路。
說話頗有風趣,令人樂與親近;井還談起小菱洲也曾去過,仿佛借着閑談,指點途向風俗,以及龍、郁兩家人數多寡,子女善惡。
等到回口探詢,卻說這兩家人本不相識,偶以一時機緣,與郁家小兄妹郁文、郁香玲相識,說起當地碧波千頃,翠螺中浮,風雨晦明,景物奇麗,約去遊過一次,隻知郁家人口甚少,龍氏子孫衆多,有善有惡。
幾位長老極為謙和,但是終年深居簡出。
後園泉石花木備極清妙,又有高樓,四面汪洋均可望見。
輕易不到洲邊走動,來人除非知他門中暗号,專程登門指名求見,或是受了他家後輩閑氣,被他偶然登樓發現,出來詢問,便難見到。
洲東南有一片小山樹林,為當地最隐蔽之處,卻不可去,以防中人暗算,别的卻不知道。
黑摩勒師徒知其所說有因,心想:龍、郁兩家均非常人。
司空叔昔年雖有前朝遺忠烈,尚有幾家大姓隐居江湘風景佳處之言,來曆姓名也都詳言,無此兩姓,連我均未聽說過。
他一文士,怎會與之相識?正待問他如何與郁氏兄妹結交,辛回忽然笑道:“有人尋你們來了。
這裡有一玉牌,乃郁氏兄妹所贈,請帶身旁,萬一有事,可将此牌交他,也許能夠效勞,方便一點。
”黑摩勒見玉牌作六角形,每邊刻有篆字,花紋精細,玉質更好;時已黃昏,剛剛接過,未及細看,胡明已尋進林來。
喚進一問,說:“老大公已往江邊垂釣,面有怒容,與平日神情迥不相同。
祖父事前又接飛叉警告,附一紙條,令速回船,不許載客遠行,否則必死;上繪兩個惡鬼頭。
先頗害怕,後想怕也無益,索性去向老大公請示探詢。
到了垂釣之處,又等了一會,老大公才出來。
祖父一人上前,對談了一陣,祖父和我打暗号,事前原曾約定,隻一回手摸頭,便來通知恩人前往;飛叉警告之事,以及老大公是否怪他,似還不曾問出。
我知恩人急于往見,就趕來了。
” 黑摩勒忙向主人話别。
辛回笑道:“兄台能晚一點聞得笛聲,夜飯後再去吧。
”黑摩勒不便明拒,笑答:“小弟還要回船一行。
”辛回便未言語。
到了路上,一問胡明,才知老人垂釣之處:乃是一片突向江心的礁石,地最僻靜,又有垂揚掩蔽,不到江邊看不出來。
當日飯晚,俱都不餓,急于往見,忙同趕去。
相隔半裡,令胡明不要跟去。
師徒二人沿着江邊前行,當日廟會,漁人休業,江灘一帶漁舟雖多,并無什人往來。
照着胡明所說,剛由一片臨江斷崖繞過,便見前面一片突向江中的礁石盡頭,柳蔭之下坐着一個須發如銀的白衣老人,似在發怒神氣,船家胡老不知何故,忽向老人跪倒,同時又瞥見江面上,有一小舟橫江亂流而渡,箭也似急,直朝老人駛來。
要知黑摩勒小孤山暗鬥青笠老人,大破銅人陣,小菱洲巧打龍氏三雄,江小妹等五俠女踏波淩浪,飛渡長江,同援好友,以及前集所載各種驚險新奇别開生面情節,均在後文絡續披露。
本書到此将人緊張階段,作者專為完成本書,續作甚快,不久完成,請新舊讀者留意為幸。
如其年輩雖高,不是真正道德高尚的俠士遺老,又非師執尊長,任他多大本領,鬥力不成,便以智取,斷無向人服低之理。
雲野鶴一見投機,萍水相逢,如此關切,不便負他盛意。
上來自應忍氣,如其欺人太甚,忍無可忍,寶劍不在此便罷,否則說不得隻好與之一拼了。
因料胡老先後所遇三少年人,必有伊氏弟兄在内。
這等行徑,許是發現自己在此,欲以陰謀誘使上當。
但是對方如此深心詭詐,又有一個同黨,定必分人尾随,在船與否,不會不知;盡可令同黨途中引誘,前往上當,何必假傳老人之命,将一個不相幹的船家誘去?一直無人出現,是何原故?略一盤算,答應胡老,決不洩露前事。
正告鐵牛去時如何相機行事,胡明已自歸報,說老人今日并未垂釣;後向村人設詞打聽,都說已走;歸途遇一相識老漁人,假說家中貧苦,欲向老人求助。
恰巧那人也受過老人好處,雙方一談,才知老人每年小姑廟會的第二天,照例閉門不出。
因是全村漁人都常受他師徒接濟,平日奉如神明,隻不對外洩露,他那地方,也無一人敢于人内。
老人閉門不出,隻有一日向不許人驚擾。
又值廟會熱鬧,村中男女都要前往遊逛,相處年久,俱都知道,誰也不會在當日前去驚動。
黃昏前後,老人仍要去往江邊垂釣,當日仍可見到,令回等候,傍晚再去。
黑摩勒聽完前情,因對方正有背人的事,去了也未必見到,隻得耐心等候。
當日廟會,又值月圓之夜,天氣更好,遊山的人甚多,江中時有舟船往來,江波浩渺,風帆片片,景甚清明。
師徒二人都是年輕好動,和胡氏祖孫談了一陣,覺着無聊,一看日色偏西,快到時候,想起雲野鶴十分奇怪,鐵牛便說:“他那口音甚熟,極似井孤雲隔崖應答時所聞,但又不是南方口音,想不起哪裡聽過。
”黑摩勒聞言提醒,再想前後兩人口氣相似,都是那麼關切,如是一人,得他随時暗助,再好沒有。
心中一動,欲往陶公祠探看,就便遊山,如其不遇,往尋老人也正是時候。
山徑已先問明,為防老人先出垂釣,或有什事,仍命胡明去往探看,一面留神胡老所遇三人,是否尚在山中未走,有何舉動,随時往陶公祠一帶送信。
師徒二人随同起身。
陶公祠相隔西南方漁村不遠,内供晉代名賢陶淵明,年久失修,廟字已半殘破。
野鶴所說竹樓就在祠旁崖腰柳林之中,上下兩楹,倚山而建,俯視江中風帆沙鳥,淺岸漁村均在足下,曆曆如繪,風景佳絕。
内中住有一個留山讀書的少年文士,人甚俊雅,不帶頭巾氣息。
師徒二人才一入林,便聽書聲琅琅,與風濤泉瀑之聲相應,甚是清朗。
見面一談,才知少年辛回,乃江鄉寒士,孤身一人。
因愛當地山水清幽,來此建一竹樓,讀書隐居,和野鶴昨日才在江邊相識,一見投緣,結為朋友,延來摟中暫住。
野鶴清早出外,下午回轉,說有要事,須往南岸彭郎矶一行,再來未知何日。
如有兩小友來問,可告以事雖有變,但又發現轉機。
夜來相會之約,已不能往,前途或可再遇,望照所說,小心應付,小不忍則亂大謀。
武夷之行頗關重要,雖不急此數日耽延,及早問明對方心意總好得多。
并說來人的師父已被對頭禮若上賓,不必挂念,專辦自己的事,以防夜長夢多等話。
黑摩勒一聽,連葛師探敵共總不多天的事,俱都知道,越發驚疑。
和辛回談了一陣,看出對方是個文人中的通品,器度識見,談吐胸襟,更在虞舜民兄弟之上,不由把平日讨厭文士之心又去了許多。
兩次告辭,均被辛回留住,笑說:“聽雲道兄說你尋那人今日有事,越去得遲越好。
看天色,後半夜必有大風浪,反正今夜不能起身,那人也決不會離開。
就是他此時出來,也不要忙,最好聞得江上起了笛聲再去。
你我今日幸會,何不多談一會?” 黑摩勒見他意誠,聽口氣自己的事必已知道,也想設詞探詢;又知老人出現,胡明必來送信,再說也許能夠望見,便留了下來。
不料辛回人雖殷勤,對于青笠老人師徒,卻是守口如瓶,也不盤問二人來曆用意,隻以兄弟相稱,連姓名都不問,所談多是當地風景和水旱道路。
說話頗有風趣,令人樂與親近;井還談起小菱洲也曾去過,仿佛借着閑談,指點途向風俗,以及龍、郁兩家人數多寡,子女善惡。
等到回口探詢,卻說這兩家人本不相識,偶以一時機緣,與郁家小兄妹郁文、郁香玲相識,說起當地碧波千頃,翠螺中浮,風雨晦明,景物奇麗,約去遊過一次,隻知郁家人口甚少,龍氏子孫衆多,有善有惡。
幾位長老極為謙和,但是終年深居簡出。
後園泉石花木備極清妙,又有高樓,四面汪洋均可望見。
輕易不到洲邊走動,來人除非知他門中暗号,專程登門指名求見,或是受了他家後輩閑氣,被他偶然登樓發現,出來詢問,便難見到。
洲東南有一片小山樹林,為當地最隐蔽之處,卻不可去,以防中人暗算,别的卻不知道。
黑摩勒師徒知其所說有因,心想:龍、郁兩家均非常人。
司空叔昔年雖有前朝遺忠烈,尚有幾家大姓隐居江湘風景佳處之言,來曆姓名也都詳言,無此兩姓,連我均未聽說過。
他一文士,怎會與之相識?正待問他如何與郁氏兄妹結交,辛回忽然笑道:“有人尋你們來了。
這裡有一玉牌,乃郁氏兄妹所贈,請帶身旁,萬一有事,可将此牌交他,也許能夠效勞,方便一點。
”黑摩勒見玉牌作六角形,每邊刻有篆字,花紋精細,玉質更好;時已黃昏,剛剛接過,未及細看,胡明已尋進林來。
喚進一問,說:“老大公已往江邊垂釣,面有怒容,與平日神情迥不相同。
祖父事前又接飛叉警告,附一紙條,令速回船,不許載客遠行,否則必死;上繪兩個惡鬼頭。
先頗害怕,後想怕也無益,索性去向老大公請示探詢。
到了垂釣之處,又等了一會,老大公才出來。
祖父一人上前,對談了一陣,祖父和我打暗号,事前原曾約定,隻一回手摸頭,便來通知恩人前往;飛叉警告之事,以及老大公是否怪他,似還不曾問出。
我知恩人急于往見,就趕來了。
” 黑摩勒忙向主人話别。
辛回笑道:“兄台能晚一點聞得笛聲,夜飯後再去吧。
”黑摩勒不便明拒,笑答:“小弟還要回船一行。
”辛回便未言語。
到了路上,一問胡明,才知老人垂釣之處:乃是一片突向江心的礁石,地最僻靜,又有垂揚掩蔽,不到江邊看不出來。
當日飯晚,俱都不餓,急于往見,忙同趕去。
相隔半裡,令胡明不要跟去。
師徒二人沿着江邊前行,當日廟會,漁人休業,江灘一帶漁舟雖多,并無什人往來。
照着胡明所說,剛由一片臨江斷崖繞過,便見前面一片突向江中的礁石盡頭,柳蔭之下坐着一個須發如銀的白衣老人,似在發怒神氣,船家胡老不知何故,忽向老人跪倒,同時又瞥見江面上,有一小舟橫江亂流而渡,箭也似急,直朝老人駛來。
要知黑摩勒小孤山暗鬥青笠老人,大破銅人陣,小菱洲巧打龍氏三雄,江小妹等五俠女踏波淩浪,飛渡長江,同援好友,以及前集所載各種驚險新奇别開生面情節,均在後文絡續披露。
本書到此将人緊張階段,作者專為完成本書,續作甚快,不久完成,請新舊讀者留意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