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 征舊部馬岱旋武威 襲故智魏延渡壺口

關燈
陽督師,火速催曹彰先入上黨。

    曹彰領了三萬人馬,剛到壺關,關上遍豎川兵旗幟,上黨已為馬超捷足先得。

    馬超得了上黨,任憑曹彰如何攻打,隻盡心守禦,絕不出戰,把一個曹彰急得黃須倒豎,暴跳如雷。

    後面李嚴催督糧草,源源接濟。

     孔明聽見馬超得了上黨,喜之不勝,調張嶷張翼駐紮芮城垣曲一帶,專防河曲;姜維領部兵八千,進據高平,與上黨犄角;廖立引兵五千,駐紮曲沃,回環策應;馬忠領部兵三千,出屯廣武。

    吩咐諸将已畢,将魏延王平二将,喚進帳來,二将參谒禮畢坐下。

    孔明道:“文長!孟起已據上黨,曹兵首尾中斷,文長子均,各引精兵八千,由介休直取榆次,蕩定并州;得了榆次,進取定襄;定襄守将田疇,漢室舊臣,可令其守備,然後東塞并陉。

    子均沿太行山南下,徑據黎陽;黎陽守将劉延,與雲長君侯有相知之雅,我兵一至,彼必迎降;乘勢銳進,撫定各縣,并州非複曹氏有矣!二位将軍成蓋世之名,即在此舉。

    ”二将聞聲應諾,分撥軍隊,馬上起程。

     并州舊系袁氏所有,門生故吏尚多,亦有漢室遺臣,憤曹操代漢,欲圖恢複。

    曹家将吏,雖有一二腹心之臣,因馬超據了上黨,消息中梗。

    魏延王平如入無人之境,不上一月,魏延到了定襄,定襄守将田疇,開城迎接。

    魏延取出孔明手書,承大将軍令旨,即請田疇領定襄太守,盡複漢家舊制。

    遣副将高翔,分兵三千,塞住并陉口,魏延自領重兵,駐紮榆次,王平到了黎陽,劉延亦系漢室宗親,親自出城,迎接王平,以次撫定各州縣。

    王平留兵三千助劉延守黎陽,自領五千人來助馬超。

     孔明檄令田疇領雁門太守,駐紮榆次,馬邑定襄各戍,盡歸節制。

    令魏延分兵三千,駐紮離石,以三千人駐紮介休,征發各地兵士萬人,突騎八千人,回到平陽,見了孔明。

    孔明甚喜,極力誇獎魏延,飛章報捷,叫魏延暫駐平陽,接應諸将。

    孔明帶了許多金帛糧食,自去上黨犒賞将士。

    馬超王平迎接入關,孔明慰勞已畢,真個萬衆歡騰,六軍感戴。

    又向各處巡視要隘,都十分堅固。

    孔明叫王平領全軍萬人,堅守上黨,自同馬超率突騎八千人還平陽,仍回潼關,預備出關決戰。

    正是: 河西撫定,足搖幽冀之心;塞北歸仁,已顫孫曹之膽!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于是孔明将向中原矣。

    馬氏恩撫西涼,歸收故卒,自以馬超尤得士心,而不可遣者,則許其複仇也。

    前韓遂兵來,所以填泾蕭馮翊之防,以重馬超後路,使仇得複。

    今馬岱人去,所以征武金張掖之卒,以重馬超前驅,使功易成。

    本書開宗明義,即欲為英雄孟起吐氣,珍重言之,故此等處皆是将寫馬超之筆,不是以寫諸葛之筆;所謂馳騁中原,川兵不合雲雲,是知盡屬設詞耳。

     後防既備,更欲就後防而出奇,此真兵法之變幻,至不可捉模者也。

    讀此一回,能無令老于軍事者,一齊拜倒。

    敵之不可我乘者,我且得從而乘之,于是得攻不備出不意之至意。

    作者欲寫兵法之變,且就寫地理之精;不順寫魏延之負勇渡河,乃逆入姜維助守;先寫孔明之深慮疏防,恐操偷渡,則又筆法之善變者。

    觀于姜維既至,魏延始有乘其未定進擊之詞,則前之未渡何也?惟仍假延好勝逞能,以掩讀者耳目于不覺,乃明姜維之往,正為作者特遣,以接魏延之防,而後知此次出奇,實非延在心癢難抓,不幸之龐淯,卻身殉作者有意炫人之筆底者耳。

    如此奇兵,一鼓而登孟門,再鼓而下五縣,不有非常之事,安克立非常之功。

    姜維方舉武焚舟,繼延而渡,李嚴又接踵奉命,接維而防,五将分屯,獲據險要,則作者之筆,亦不再為深入矣。

    此皆西擾并州,東據渑池之伏筆,為任城退保冀州之地,又不可不知者也。

    否刻曹軍潛師,盡銳而北,奈何又為姜維先破隔岸孤軍,使操不得複渡耶?然則川将知兵,亦無非夫子自道而已。

     曹操北走,潼關解嚴,孔明平定并州,自為應有之筆,而上黨先曹彰以入,又見孟起成第一功,因知先寫魏延渡河,又是将寫馬超之筆,而王平姜維魏延之進兵也,張嶷張翼廖立之回環策應也,皆欲塞井徑以固後防而已。

    不如是,諸葛安得出關決戰以規中原耶?然作者即此半回之中,遍寫地理,具征親覽形勢,實有懷于古今戰陣得失勝負之林,而又素經謀略計劃出入攻守者,斷非書生負手,空喜談兵之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