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 征舊部馬岱旋武威 襲故智魏延渡壺口
關燈
小
中
大
得勢,一夜之間,連破國淵涼茂二營。
姜維恐魏延孤軍深入,叫張翼謹防河曲,自己提兵渡河,接應魏延。
兩個乘勢追趕魏兵,得了壺口襄陵猗氏聞喜安邑五縣,差人飛報孔明。
孔明聞知二将渡河深入,惟恐有失,急令李嚴領兵五千,進駐河津,為二将聲援;張嶷進屯韓城;張翼進屯臨晉;五将分屯,烽火相望,各據險要,不許再行深入,免緻為敵所乘。
前敵軍事,悉主魏延,姜維為副。
又與書魏延,獎其成功,責其輕敵,不得狃于此役,二次輕舉。
伯約有謀能斷,凡事須計議後行,魏延得書,心悅誠服,真個事事與姜維商議。
姜維令嚴守新得各城,自己與魏延秣馬厲兵深溝高壘,以待曹兵。
那毛玠率領國淵涼茂臧觀,退屯平陸,遣人星夜渡河,飛報曹操。
曹操急召衆文武商議道:“川兵越過黃河,取得安邑,我軍退屯平陸。
若彼分兵以西擾并州,東襲渑池,則冀州亦為震動,我軍前後受敵,為之奈何?”賈诩道:“兩軍相持,不利退後,宜令大将簡趙魏之銳卒,以屯并州,防川兵之西擾;簡中軍之良,潛師夜渡,以緻安邑之敵;諸葛亮方據潼關以老我師,不虞我之盡銳而北,我以一将據肴函之固,扼潼關之敵,不得志于西,或可成功于北也。
”操道:“文和之言,所見甚是。
”遂令任城王曹彰,持節都督冀并兩州軍事,以禦窺并之敵;令徐晃領兵一萬,謹守阌鄉,自已拔寨起行,渡河而北。
那姜維魏延接了孔明将令,分防要寨,姜維與魏延商議道:“将軍!魏兵退屯平陸,必然飛報曹操,曹操足計多謀,知道我重兵現駐潼關,來此間者,不過偏師,若以一将守阌鄉,而悉銳渡河以淩我,衆寡不敵,進無所據,退阻黃河,必緻全軍覆沒。
”魏延道:“伯約所見,情勢顯然,一面你我冒死拒敵,一面飛報元帥,速派援兵。
”姜維道:“求援亦是,但遠水不救近火,以維愚見,魏兵敗屯平陸,不如與将軍合兵圍攻,先破其隔岸之孤軍,後據大河之險塞,彼既一時不能飛渡,我得後援,蔑不濟矣。
”魏延大喜,兩人拔隊起程,分為兩路,直撲平陸。
魏兵驚魂未定,被魏延姜維兩路夾攻,不消半日,便已打破城池,毛玠四将,敗向垣曲去了。
二人吩咐軍士,憑河築壘,以待曹兵。
剛才把壘築好,隻見對岸曹兵,旌旗蔽日,金鼓震天,沿河尋找船隻。
姜維吩咐軍士,将川兵旌旗豎起,安排強弓勁弩,截殺登岸曹兵,飛檄李嚴,進屯安邑。
曹操方欲渡河,有平陸逃回敗兵,禀報川兵已得平陸,沿河駐守。
曹操在馬上長歎:“川将知兵,吾事敗矣!”傳令諸軍暫紮渑池,由渑池渡河,以驅安邑之敵。
諸軍遵令,由渑池北渡黃河,進駐垣曲,相機進取不提。
且說孔明接到魏延姜維告急文書,知道曹操北走,潼關決無戰事,仍令黃忠帶了馮習張南,領一萬五千人馬,鎮守潼關,無論如何,不許出戰。
自己帶了王平馬超,并偏裨将校二十餘員,大兵三萬,由潼關渡河,徑向平陸。
魏延姜維,前來迎接。
孔明進帳坐定,二将頓首請罪。
孔明扶起道:“二位将軍,冒險進兵,都系忠愛之情,且已成功,何必再論!惟向時所遇,非魏之良,若鐘鄧在此,文長非全軍覆沒不可矣!以後須當切戒,慎之慎之!”二将再拜受命。
孔明叫姜維道:“防河之責,伯約專之,當令伯岐相助,文長随我去安邑可也。
”姜維應允。
孔明飛調張嶷同姜維防河,自同魏延諸将,來至安邑。
李嚴迎接入内,孔明道:“曹操不得志于西,欲移兵而北,我兵已入河曲,不如乘曹兵未至之先,火速進兵,戡定并州,據上黨,以扼天下之脊,哪位将軍帶兵前去奪取上黨?”馬超應聲願往。
孔明道:“毛玠諸将現屯垣曲,不虞我兵越過上黨,将軍領兵一萬,輕騎長驅,由平陽長子,徑襲上黨,塞住壺關,晝夜兼行,務使在曹彰未到上黨之先,得了上黨,火速勿延!”馬超領命兼程去了。
孔明再令李嚴領所部五千人,進屯長子,接應馬超。
李嚴去了。
再令張翼領所部兵五千,駐紮冀城,與姜維張嶷,聯絡聲勢。
張翼領兵去了。
孔明自駐平陽,傳檄長安,調馬忠領兵三千,來平陽聽令。
六七日間,馬忠到了,見過孔明,孔明令馬忠由绛縣去襲垣曲。
張翼引兵接應。
又令姜維由茅津渡夾攻,兩路進兵。
垣曲本非用兵之地,毛玠四将,抵敵不住,敗退陽城。
那時曹操大兵,已到晉城,聞知諸葛亮自至平
姜維恐魏延孤軍深入,叫張翼謹防河曲,自己提兵渡河,接應魏延。
兩個乘勢追趕魏兵,得了壺口襄陵猗氏聞喜安邑五縣,差人飛報孔明。
孔明聞知二将渡河深入,惟恐有失,急令李嚴領兵五千,進駐河津,為二将聲援;張嶷進屯韓城;張翼進屯臨晉;五将分屯,烽火相望,各據險要,不許再行深入,免緻為敵所乘。
前敵軍事,悉主魏延,姜維為副。
又與書魏延,獎其成功,責其輕敵,不得狃于此役,二次輕舉。
伯約有謀能斷,凡事須計議後行,魏延得書,心悅誠服,真個事事與姜維商議。
姜維令嚴守新得各城,自己與魏延秣馬厲兵深溝高壘,以待曹兵。
那毛玠率領國淵涼茂臧觀,退屯平陸,遣人星夜渡河,飛報曹操。
曹操急召衆文武商議道:“川兵越過黃河,取得安邑,我軍退屯平陸。
若彼分兵以西擾并州,東襲渑池,則冀州亦為震動,我軍前後受敵,為之奈何?”賈诩道:“兩軍相持,不利退後,宜令大将簡趙魏之銳卒,以屯并州,防川兵之西擾;簡中軍之良,潛師夜渡,以緻安邑之敵;諸葛亮方據潼關以老我師,不虞我之盡銳而北,我以一将據肴函之固,扼潼關之敵,不得志于西,或可成功于北也。
”操道:“文和之言,所見甚是。
”遂令任城王曹彰,持節都督冀并兩州軍事,以禦窺并之敵;令徐晃領兵一萬,謹守阌鄉,自已拔寨起行,渡河而北。
那姜維魏延接了孔明将令,分防要寨,姜維與魏延商議道:“将軍!魏兵退屯平陸,必然飛報曹操,曹操足計多謀,知道我重兵現駐潼關,來此間者,不過偏師,若以一将守阌鄉,而悉銳渡河以淩我,衆寡不敵,進無所據,退阻黃河,必緻全軍覆沒。
”魏延道:“伯約所見,情勢顯然,一面你我冒死拒敵,一面飛報元帥,速派援兵。
”姜維道:“求援亦是,但遠水不救近火,以維愚見,魏兵敗屯平陸,不如與将軍合兵圍攻,先破其隔岸之孤軍,後據大河之險塞,彼既一時不能飛渡,我得後援,蔑不濟矣。
”魏延大喜,兩人拔隊起程,分為兩路,直撲平陸。
魏兵驚魂未定,被魏延姜維兩路夾攻,不消半日,便已打破城池,毛玠四将,敗向垣曲去了。
二人吩咐軍士,憑河築壘,以待曹兵。
剛才把壘築好,隻見對岸曹兵,旌旗蔽日,金鼓震天,沿河尋找船隻。
姜維吩咐軍士,将川兵旌旗豎起,安排強弓勁弩,截殺登岸曹兵,飛檄李嚴,進屯安邑。
曹操方欲渡河,有平陸逃回敗兵,禀報川兵已得平陸,沿河駐守。
曹操在馬上長歎:“川将知兵,吾事敗矣!”傳令諸軍暫紮渑池,由渑池渡河,以驅安邑之敵。
諸軍遵令,由渑池北渡黃河,進駐垣曲,相機進取不提。
且說孔明接到魏延姜維告急文書,知道曹操北走,潼關決無戰事,仍令黃忠帶了馮習張南,領一萬五千人馬,鎮守潼關,無論如何,不許出戰。
自己帶了王平馬超,并偏裨将校二十餘員,大兵三萬,由潼關渡河,徑向平陸。
魏延姜維,前來迎接。
孔明進帳坐定,二将頓首請罪。
孔明扶起道:“二位将軍,冒險進兵,都系忠愛之情,且已成功,何必再論!惟向時所遇,非魏之良,若鐘鄧在此,文長非全軍覆沒不可矣!以後須當切戒,慎之慎之!”二将再拜受命。
孔明叫姜維道:“防河之責,伯約專之,當令伯岐相助,文長随我去安邑可也。
”姜維應允。
孔明飛調張嶷同姜維防河,自同魏延諸将,來至安邑。
李嚴迎接入内,孔明道:“曹操不得志于西,欲移兵而北,我兵已入河曲,不如乘曹兵未至之先,火速進兵,戡定并州,據上黨,以扼天下之脊,哪位将軍帶兵前去奪取上黨?”馬超應聲願往。
孔明道:“毛玠諸将現屯垣曲,不虞我兵越過上黨,将軍領兵一萬,輕騎長驅,由平陽長子,徑襲上黨,塞住壺關,晝夜兼行,務使在曹彰未到上黨之先,得了上黨,火速勿延!”馬超領命兼程去了。
孔明再令李嚴領所部五千人,進屯長子,接應馬超。
李嚴去了。
再令張翼領所部兵五千,駐紮冀城,與姜維張嶷,聯絡聲勢。
張翼領兵去了。
孔明自駐平陽,傳檄長安,調馬忠領兵三千,來平陽聽令。
六七日間,馬忠到了,見過孔明,孔明令馬忠由绛縣去襲垣曲。
張翼引兵接應。
又令姜維由茅津渡夾攻,兩路進兵。
垣曲本非用兵之地,毛玠四将,抵敵不住,敗退陽城。
那時曹操大兵,已到晉城,聞知諸葛亮自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