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吳蜀仇雠阿瞞稱帝 漢魏禅讓子建出亡
關燈
小
中
大
旨,擇利以趨,世無兩利之事,利于我即不利于彼矣,彼既不利,附我何為?朝可棄劉而附曹,暮又何不可棄中原而即荊益哉?羁縻之則無益,資輔之則養寇,制挺而命之,彼将喧然而相诟,戎馬之勢,绌于戈船,徒假虛名,将安用此!劉備以枭雄之姿,屈身忍志,翻然徐沛之間,追蹙襄樊之地,我不能以時翦滅,遂使唾手而得荊州,近據西川,更謀南鄭,金城天水,聲息相通,隴西羌氐,畏服馬氏,馬超與我仇雠,新降劉備,締好趙雲,關西之卒,一呼可集者,毋慮十萬人。
以劉備之雄武,馬超之兇悍,羌氐之敢戰,佐以諸葛亮之陰謀,趙雲黃忠之精銳,韓遂馬遵之響應,若出下辯,夏侯征西非其敵也。
南鄭一失,關中三面受敵,關雲長虎視荊州,張翼德窺伺河洛,又得龐士元徐元直以為之輔,養精蓄銳,伺隙而動。
我若西救關中之急,彼必進搖許下之防。
是我進退失據,彼則東西響應,孫劉失和,于我又何利之有?聞關雲長近絕吳好,以馬良佐趙雲,鎮撫下遊;馬良老成持重,趙雲今日之雄,水陸輻辏,文武輯和,吳雖欲與我相輔以行,而下流仰攻良不易矣;荊州以逸待勞,吳雖有呂蒙徐盛,亦無如趙雲馬良何也。
吳既不能牽制荊襄之兵,我乃獨承關隴漢中之禍。
今又诒之以扶義之名,假以出兵之号,人心思漢,事将有不忍言者!何興作之急急,而不稍緩須臾以思之也?華子魚以孝廉入仕,受漢厚恩,折而從我,推刃故主,如又有以重利啖之者,則可以施之于建安者,未必不可再施之于我也!願陛下三思。
臣本書生,深懼禍患,語不雲乎?成事不說,遂事不谏,顧降下深思治亂之原,以為應變之具。
臣得優遊盛世,以終餘年,皆陛下覆載之贻也。
必欲求索,則惟有從幼安之後,蹈東海而死耳!瞻望宮闱,不勝依戀。
臨書涕泣,未盡欲言。
操覽書長歎,悶悶回宮。
正是: 犁牛之子,亦可用于山川;狐貉一丘,自易别于枭鳳。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曹操身不篡漢,而千古以篡賊目之,以漢帝本成贅瘤,操實行篡竊也久矣。
當時人人心目,皆以漢即是曹,曹即是漢。
知華歆輩且屬隻知有曹,不知有漢,則又與篡何異!乃操志于文王,曾不屍篡漢之名,此大奸大雄所令千古人人心恨者也。
本書直寫其篡,便如掘疑冢而戮其屍,以為千古既無信史,自不必以史為信;可徑作誅心史筆之傳,則操本傳寫至本回,而明正典刑矣。
操一生所畏,踞于爐火之上者,隻此一事,即踞之于爐火上死之,不亦快哉!若附逆華歆,亦故以手弑山陽公夫婦書,殆猶十惡不赦,不分首從,一律問斬之意雲耳。
曹植豆萁之詩,聞于千載,則處相煎之急,誠未聞适異國而逃兄;使能如本書而行,豈不為當日自處妙策,而植惜不知此也。
操有七子,惟植人品較佳,所為詩賦,亦不乏孤臣孽子之詠,後世辄能原之,此作者所以命為犁牛之子者也。
今就本書局勢,為作遺書,瞻慮詳明,俨如植生平懼禍懷憂之素抱,不知何法以寫出之也。
所謂與作亟亟,何不稍緩須臾以思,則言外貶植,終為賊臣之子,匪不黨惡之意亦見,未可以全宥視之也。
以劉備之雄武,馬超之兇悍,羌氐之敢戰,佐以諸葛亮之陰謀,趙雲黃忠之精銳,韓遂馬遵之響應,若出下辯,夏侯征西非其敵也。
南鄭一失,關中三面受敵,關雲長虎視荊州,張翼德窺伺河洛,又得龐士元徐元直以為之輔,養精蓄銳,伺隙而動。
我若西救關中之急,彼必進搖許下之防。
是我進退失據,彼則東西響應,孫劉失和,于我又何利之有?聞關雲長近絕吳好,以馬良佐趙雲,鎮撫下遊;馬良老成持重,趙雲今日之雄,水陸輻辏,文武輯和,吳雖欲與我相輔以行,而下流仰攻良不易矣;荊州以逸待勞,吳雖有呂蒙徐盛,亦無如趙雲馬良何也。
吳既不能牽制荊襄之兵,我乃獨承關隴漢中之禍。
今又诒之以扶義之名,假以出兵之号,人心思漢,事将有不忍言者!何興作之急急,而不稍緩須臾以思之也?華子魚以孝廉入仕,受漢厚恩,折而從我,推刃故主,如又有以重利啖之者,則可以施之于建安者,未必不可再施之于我也!願陛下三思。
臣本書生,深懼禍患,語不雲乎?成事不說,遂事不谏,顧降下深思治亂之原,以為應變之具。
臣得優遊盛世,以終餘年,皆陛下覆載之贻也。
必欲求索,則惟有從幼安之後,蹈東海而死耳!瞻望宮闱,不勝依戀。
臨書涕泣,未盡欲言。
操覽書長歎,悶悶回宮。
正是: 犁牛之子,亦可用于山川;狐貉一丘,自易别于枭鳳。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曹操身不篡漢,而千古以篡賊目之,以漢帝本成贅瘤,操實行篡竊也久矣。
當時人人心目,皆以漢即是曹,曹即是漢。
知華歆輩且屬隻知有曹,不知有漢,則又與篡何異!乃操志于文王,曾不屍篡漢之名,此大奸大雄所令千古人人心恨者也。
本書直寫其篡,便如掘疑冢而戮其屍,以為千古既無信史,自不必以史為信;可徑作誅心史筆之傳,則操本傳寫至本回,而明正典刑矣。
操一生所畏,踞于爐火之上者,隻此一事,即踞之于爐火上死之,不亦快哉!若附逆華歆,亦故以手弑山陽公夫婦書,殆猶十惡不赦,不分首從,一律問斬之意雲耳。
曹植豆萁之詩,聞于千載,則處相煎之急,誠未聞适異國而逃兄;使能如本書而行,豈不為當日自處妙策,而植惜不知此也。
操有七子,惟植人品較佳,所為詩賦,亦不乏孤臣孽子之詠,後世辄能原之,此作者所以命為犁牛之子者也。
今就本書局勢,為作遺書,瞻慮詳明,俨如植生平懼禍懷憂之素抱,不知何法以寫出之也。
所謂與作亟亟,何不稍緩須臾以思,則言外貶植,終為賊臣之子,匪不黨惡之意亦見,未可以全宥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