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孫夫人雨泣葬江流 劉皇叔雪涕祭武擔
關燈
小
中
大
候了多日,杳無音信,雲長下令,替孫夫人發喪,封江南宣告絕交。
駐紮襄陽的張飛,聞聽嫂嫂在江南死于非命,激動他的三千丈無名孽火,依他的主見,立刻興動傾國人馬,前去報仇。
虧着龐士元洞悉孫曹聯合的原由,知道襄樊重地,不可輕動,将此項情形,委宛曲折,跟張飛說個明白,張飛方才按捺下去,靜候雲長命令不提。
卻說玄德受了建安旨意,正與孔明商議進取漢中,以出長安,馬超黃忠領兵,先後出發阆中下辯一帶屯紮。
忽然接到雲長三次手書,不覺凄然淚下,痛恨孫權,意欲起兵報仇。
孔明谏道:“主母兇終,理應報複,但近方議取漢中,不可同時樹敵,待克複長安,然後令雲長出兵,猶未為晚。
”玄德依允,深恐雲長輕動,叫子龍夫婦,帶了張苞廖化,領荊州軍八千,西涼軍五千,沿江東下,直抵荊州,協同守禦,以防吳兵,要雲長暫時按兵不動,子龍夫婦領命自去。
令孔明前往阆中,督率諸将,進取南鄭,孔明拜辭出府。
玄德自與法正并荊州軍萬人,坐鎮成都,接應孔明。
劉玄德又思想孫夫人恩愛情深,在武擔山南設位,向東遙祭,招魂虛葬。
文武百官,盡皆缟素相從,陪位祭奠。
玄德掩袂痛哭,群下無不哀感,苦勸回府。
那趙雲夫婦領兵順流直下,到了荊州,見過雲長。
子龍夫人入内,見過雲長夫人。
張苞廖化向前參見。
子龍宣布主公本意,雲長敬謹受命,候子龍休息數日,部領諸軍,沿江沿湖,分途駐紮。
隔江徐盛以吳侯失策,自釀兵端,此番荊州益戍增防,兵禍懸于眉睫,隻得協同部下,盡心守禦。
正是: 功利紛纭,塗炭生民膏血;權謀傾側,摧殘壯士頭顱。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作者不欲操得行文王之志,以明正篡竊之罪,此間着筆頗難;且須溝通孫夫人不歸,吳蜀興仇事迹。
又惡不得一人赦,善不得一人掩,彰之瘅之,而時勢則早為改造,迥非三國易于離合之局。
此再歸于舊轍,合于前車,寫死寫篡,不迂回一筆,遺卻一事,誠不易易。
看他借一公瑾身死,以寫國太之病,由病而有孫夫人之歸;借一劉奮入川,以寫逼宮之禍,由禍而生玉玺之去;事猶三國之故事,人猶三國之舊人,然均情理一新,心目一易、更何得強削足履,自适其踵,妄生矛盾,自反其說;乃将如何為寫夫人之忽不歸,帝後之仍遜國也。
不意即借玉玺之去,挾君無用,激操不得不怒,急自篡以登台。
複借玉玺之仇,有計可行,激吳不得不離,利三分而火拼,則操走挺險之途,權醒蕉鹿之夢,有不舍文王而留大妹者乎。
此真舉重若輕,寫來入理入情,而又自然合拍,豈不妙極!隻用空頭敕語四字,暗暗關合,即将金縷衣裳,密縫成功,針頭線腳,一齊不見。
而後明第十一回之寫私送國玺,恸哭東床,俱非閑筆。
則于公瑾身亡不得空作風流史讀也,又非至此回讀過不能知也。
劉晔之說孫權,亦猶演義孔明赤壁之說吳侯也。
劉備之祭夫人,亦猶招魂西蜀之祭關張也。
曹操以數十萬衆,遺書吳會,将欲會獵于江東;權必待激而始興兵助備,走可恥者也。
故今即以寫孔明者寫劉晔,則貶吳之義自見,國賊曹操,非孫權也。
備以七百裡連營緻敗,事固非然,顧笃于兄弟之倫,雖異姓而存至性,是不可削者也。
故今即以祭關張之地,改祭夫人,則予備之義亦明。
若孫夫人,不待聞皇叔猇亭誤傳噩耗,而後沉江;竟寫孫劉棄好成仇,懸于眉睫,失其進退,先自全貞殉節,以入清流,又何其悲壯蒼涼,如聽杜鵑血淚,啼殘蜀道也!如此翻案,夫人真足傳矣。
駐紮襄陽的張飛,聞聽嫂嫂在江南死于非命,激動他的三千丈無名孽火,依他的主見,立刻興動傾國人馬,前去報仇。
虧着龐士元洞悉孫曹聯合的原由,知道襄樊重地,不可輕動,将此項情形,委宛曲折,跟張飛說個明白,張飛方才按捺下去,靜候雲長命令不提。
卻說玄德受了建安旨意,正與孔明商議進取漢中,以出長安,馬超黃忠領兵,先後出發阆中下辯一帶屯紮。
忽然接到雲長三次手書,不覺凄然淚下,痛恨孫權,意欲起兵報仇。
孔明谏道:“主母兇終,理應報複,但近方議取漢中,不可同時樹敵,待克複長安,然後令雲長出兵,猶未為晚。
”玄德依允,深恐雲長輕動,叫子龍夫婦,帶了張苞廖化,領荊州軍八千,西涼軍五千,沿江東下,直抵荊州,協同守禦,以防吳兵,要雲長暫時按兵不動,子龍夫婦領命自去。
令孔明前往阆中,督率諸将,進取南鄭,孔明拜辭出府。
玄德自與法正并荊州軍萬人,坐鎮成都,接應孔明。
劉玄德又思想孫夫人恩愛情深,在武擔山南設位,向東遙祭,招魂虛葬。
文武百官,盡皆缟素相從,陪位祭奠。
玄德掩袂痛哭,群下無不哀感,苦勸回府。
那趙雲夫婦領兵順流直下,到了荊州,見過雲長。
子龍夫人入内,見過雲長夫人。
張苞廖化向前參見。
子龍宣布主公本意,雲長敬謹受命,候子龍休息數日,部領諸軍,沿江沿湖,分途駐紮。
隔江徐盛以吳侯失策,自釀兵端,此番荊州益戍增防,兵禍懸于眉睫,隻得協同部下,盡心守禦。
正是: 功利紛纭,塗炭生民膏血;權謀傾側,摧殘壯士頭顱。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作者不欲操得行文王之志,以明正篡竊之罪,此間着筆頗難;且須溝通孫夫人不歸,吳蜀興仇事迹。
又惡不得一人赦,善不得一人掩,彰之瘅之,而時勢則早為改造,迥非三國易于離合之局。
此再歸于舊轍,合于前車,寫死寫篡,不迂回一筆,遺卻一事,誠不易易。
看他借一公瑾身死,以寫國太之病,由病而有孫夫人之歸;借一劉奮入川,以寫逼宮之禍,由禍而生玉玺之去;事猶三國之故事,人猶三國之舊人,然均情理一新,心目一易、更何得強削足履,自适其踵,妄生矛盾,自反其說;乃将如何為寫夫人之忽不歸,帝後之仍遜國也。
不意即借玉玺之去,挾君無用,激操不得不怒,急自篡以登台。
複借玉玺之仇,有計可行,激吳不得不離,利三分而火拼,則操走挺險之途,權醒蕉鹿之夢,有不舍文王而留大妹者乎。
此真舉重若輕,寫來入理入情,而又自然合拍,豈不妙極!隻用空頭敕語四字,暗暗關合,即将金縷衣裳,密縫成功,針頭線腳,一齊不見。
而後明第十一回之寫私送國玺,恸哭東床,俱非閑筆。
則于公瑾身亡不得空作風流史讀也,又非至此回讀過不能知也。
劉晔之說孫權,亦猶演義孔明赤壁之說吳侯也。
劉備之祭夫人,亦猶招魂西蜀之祭關張也。
曹操以數十萬衆,遺書吳會,将欲會獵于江東;權必待激而始興兵助備,走可恥者也。
故今即以寫孔明者寫劉晔,則貶吳之義自見,國賊曹操,非孫權也。
備以七百裡連營緻敗,事固非然,顧笃于兄弟之倫,雖異姓而存至性,是不可削者也。
故今即以祭關張之地,改祭夫人,則予備之義亦明。
若孫夫人,不待聞皇叔猇亭誤傳噩耗,而後沉江;竟寫孫劉棄好成仇,懸于眉睫,失其進退,先自全貞殉節,以入清流,又何其悲壯蒼涼,如聽杜鵑血淚,啼殘蜀道也!如此翻案,夫人真足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