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英華齋
關燈
小
中
大
憑這規矩準繩來衡量各種讀物了。
西洋史這一門功課我很有興趣,教授這功課的美國教員,指導我們做圖表和大綱,以便記憶,但是,他這種教授法卻忘記曆史課程的最後的目的,即某種事件的意義及其在曆史過程中的地位。
這是新興的史學發展後,學者研究時應采取的方法,一般教書先生當然不大明白。
英華齋的校園的正中為鶴齡樓,鶴齡樓的樓下的右邊為圖書館,藏書萬餘冊,而美國的幾個流行的雜志,如《星期六晚報》、《婦女和家庭雜志》、《地理雜志》等頗受一般同學歡迎。
那時離五四運動已經七八年,可是福州最流行的《閩報》仍用文言文。
我偶爾在坊間買了幾本時人的集子,看一看陳獨秀、胡适等人的論文,魯迅、冰心等人的散文,覺得這東西很有趣味。
湊巧那時學校有一位北方的國文教員,他鼓勵我們用白話寫作。
為着要作白話文,所以圖書館内可以參考的幾部書我都借了來,夜以繼日地不斷學習。
1926年杪,國民革命軍兵不血刃地抵達福州。
福建省長早已聞風逃走;大軍所至,所有民衆都興高采烈地表示歡迎。
那時釋放政治犯呀、遊行示威呀、婦女解放呀、學生運動呀,一切新事物和新名詞把我們的印象完全改觀。
本來學生們恨不得大考前社會發生大事變,或者學校發生大風潮,使他們有所借口,不必考試;現在國民革命軍把舊政權推翻之後,新秩序還沒有完全建立之前,這當然是個好題目,讓學生們向學校當局要求,馬馬虎虎地結束一學期的功課。
年假期間,福安縣黨部在冠後的市鄉公會挂起招牌,擔任黨部書記的是新從北京上海回來的前進學生。
他們一到福安,即開始高喊“打倒土豪劣紳”的口号,這種口号在當時的鄉下人看來,宛若晴天霹靂。
因為鄉紳一向為鄉下的巨頭,他們别号為“大王”,縣政府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隻須鄉紳三言兩語便可迎刃而解。
他們具備這種權威,不但鄉人敬重他們,連縣政府也怕他們三分。
現在有些青年居然敢動搖鄉紳的寶座,而且被打倒的對象,論年齡比較我們這些二十歲左右的小夥子大了幾十歲;論權力他們是根深蒂固,所以這種事件所發生的影響,比較其他空洞的廣泛的口号更有力量。
過了舊曆年後,我重返福州英華齋。
這學期高中部的同學們搬到新校舍。
新校舍蓋在荒山古墓的上邊,一排三間紅色磚牆的洋樓,每間三四層高,和華南女子大學遙遙相對。
新校舍的地方大,人數少,最宜潛修。
我每天很早便起身,洗臉更衣後,更拿一本書到空地去高聲朗誦。
但是,上課不到三周,麻煩的問題就來了。
福州學生會下令要各校組織學生會,新任教務長王調興先生稍微表示一點意見,他即遭人暗算,被刺了一刀。
一般同學都接到恐吓信,說要醞釀罷課。
那時我們班裡有一位同學比較出風頭,他名叫林良桐,時常出入黨部,每次他回來,總有新消息報告給我聽。
我們時常到南台和城裡去遊行示威,然後聚集到南校場去開群衆大會,一到幾萬人。
群衆的政治意識日漸提高,這是可喜的現象,因為從前他們隻處于被動的地位,現在他們開始主動地參加政治了。
就在學校整天在風雨飄搖的狀态下,我開始吸收一些新知識。
這時候影響我最大的就是一本名叫《向導》的政治刊物。
《向導》裡邊時常登載陳獨秀的文章,他的筆鋒的犀利、言論的鋒芒,最富于煽動性。
五四時代的《新青年》,我們趕不上;北伐時代的《向導》,我們可趕上了。
前者泛論新文化運動各部門,後者專論政治,而這種富于煽動性的政治刊物的主角,就是陳獨秀。
這學期學校上課的時間打個大折扣。
起初大家對于遊行示威的事情很有興趣,可是由于往返的費時,參加的人數一次比一次減少。
到了四月中旬,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周的前後,我們到南校場去參加一次大會,到會的人相當多,在講台上風頭最健的是當時的新女性王孝英。
開會議程剛要進行的時候,突然由台下闖出一個穿軍服的人物,他站在台邊跟台上的主席團一般人辯論,福州英華齋争得面紅耳赤,喋喋不休。
結果,他被五六名猛漢圍住,連拉帶拖地抓到南校場外,下落不明。
事後我們才知道這是甯漢分裂,汪蔣分家。
再過了幾天,滿街都是标語,打倒張三李四,擁護朱五陳六。
接着,清黨運動雷厲風行。
除老朽昏庸外,思想比較清楚,行動比較積極的青年,被殺的被殺,失蹤的失蹤。
半年前高喊“打倒土豪劣紳”的口号,現在聽不到了。
土豪劣紳仍舊得勢,無辜的鄉民仍受他們的欺淩剝削。
中國的革命浪潮受到第一次最大的挫折。
這學期就在混亂的狀态中很快地結束。
最使我感覺難過的,就是陳孟仁老師所教的三角一科沒有教完,使我對于數學的興趣又低落下去。
的确,數學和曆史都是研究學問的基礎,前者是自然科學的鎖匙,後者是社會科學的關鍵。
我的數學的基礎(除幾何外)雖脆弱,但文學和曆史的興趣卻越來越濃厚,這是我後來經過一年的内心的掙紮,終于跑到文史研究這一條路的原因。
西洋史這一門功課我很有興趣,教授這功課的美國教員,指導我們做圖表和大綱,以便記憶,但是,他這種教授法卻忘記曆史課程的最後的目的,即某種事件的意義及其在曆史過程中的地位。
這是新興的史學發展後,學者研究時應采取的方法,一般教書先生當然不大明白。
英華齋的校園的正中為鶴齡樓,鶴齡樓的樓下的右邊為圖書館,藏書萬餘冊,而美國的幾個流行的雜志,如《星期六晚報》、《婦女和家庭雜志》、《地理雜志》等頗受一般同學歡迎。
那時離五四運動已經七八年,可是福州最流行的《閩報》仍用文言文。
我偶爾在坊間買了幾本時人的集子,看一看陳獨秀、胡适等人的論文,魯迅、冰心等人的散文,覺得這東西很有趣味。
湊巧那時學校有一位北方的國文教員,他鼓勵我們用白話寫作。
為着要作白話文,所以圖書館内可以參考的幾部書我都借了來,夜以繼日地不斷學習。
1926年杪,國民革命軍兵不血刃地抵達福州。
福建省長早已聞風逃走;大軍所至,所有民衆都興高采烈地表示歡迎。
那時釋放政治犯呀、遊行示威呀、婦女解放呀、學生運動呀,一切新事物和新名詞把我們的印象完全改觀。
本來學生們恨不得大考前社會發生大事變,或者學校發生大風潮,使他們有所借口,不必考試;現在國民革命軍把舊政權推翻之後,新秩序還沒有完全建立之前,這當然是個好題目,讓學生們向學校當局要求,馬馬虎虎地結束一學期的功課。
年假期間,福安縣黨部在冠後的市鄉公會挂起招牌,擔任黨部書記的是新從北京上海回來的前進學生。
他們一到福安,即開始高喊“打倒土豪劣紳”的口号,這種口号在當時的鄉下人看來,宛若晴天霹靂。
因為鄉紳一向為鄉下的巨頭,他們别号為“大王”,縣政府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隻須鄉紳三言兩語便可迎刃而解。
他們具備這種權威,不但鄉人敬重他們,連縣政府也怕他們三分。
現在有些青年居然敢動搖鄉紳的寶座,而且被打倒的對象,論年齡比較我們這些二十歲左右的小夥子大了幾十歲;論權力他們是根深蒂固,所以這種事件所發生的影響,比較其他空洞的廣泛的口号更有力量。
過了舊曆年後,我重返福州英華齋。
這學期高中部的同學們搬到新校舍。
新校舍蓋在荒山古墓的上邊,一排三間紅色磚牆的洋樓,每間三四層高,和華南女子大學遙遙相對。
新校舍的地方大,人數少,最宜潛修。
我每天很早便起身,洗臉更衣後,更拿一本書到空地去高聲朗誦。
但是,上課不到三周,麻煩的問題就來了。
福州學生會下令要各校組織學生會,新任教務長王調興先生稍微表示一點意見,他即遭人暗算,被刺了一刀。
一般同學都接到恐吓信,說要醞釀罷課。
那時我們班裡有一位同學比較出風頭,他名叫林良桐,時常出入黨部,每次他回來,總有新消息報告給我聽。
我們時常到南台和城裡去遊行示威,然後聚集到南校場去開群衆大會,一到幾萬人。
群衆的政治意識日漸提高,這是可喜的現象,因為從前他們隻處于被動的地位,現在他們開始主動地參加政治了。
就在學校整天在風雨飄搖的狀态下,我開始吸收一些新知識。
這時候影響我最大的就是一本名叫《向導》的政治刊物。
《向導》裡邊時常登載陳獨秀的文章,他的筆鋒的犀利、言論的鋒芒,最富于煽動性。
五四時代的《新青年》,我們趕不上;北伐時代的《向導》,我們可趕上了。
前者泛論新文化運動各部門,後者專論政治,而這種富于煽動性的政治刊物的主角,就是陳獨秀。
這學期學校上課的時間打個大折扣。
起初大家對于遊行示威的事情很有興趣,可是由于往返的費時,參加的人數一次比一次減少。
到了四月中旬,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周的前後,我們到南校場去參加一次大會,到會的人相當多,在講台上風頭最健的是當時的新女性王孝英。
開會議程剛要進行的時候,突然由台下闖出一個穿軍服的人物,他站在台邊跟台上的主席團一般人辯論,福州英華齋争得面紅耳赤,喋喋不休。
結果,他被五六名猛漢圍住,連拉帶拖地抓到南校場外,下落不明。
事後我們才知道這是甯漢分裂,汪蔣分家。
再過了幾天,滿街都是标語,打倒張三李四,擁護朱五陳六。
接着,清黨運動雷厲風行。
除老朽昏庸外,思想比較清楚,行動比較積極的青年,被殺的被殺,失蹤的失蹤。
半年前高喊“打倒土豪劣紳”的口号,現在聽不到了。
土豪劣紳仍舊得勢,無辜的鄉民仍受他們的欺淩剝削。
中國的革命浪潮受到第一次最大的挫折。
這學期就在混亂的狀态中很快地結束。
最使我感覺難過的,就是陳孟仁老師所教的三角一科沒有教完,使我對于數學的興趣又低落下去。
的确,數學和曆史都是研究學問的基礎,前者是自然科學的鎖匙,後者是社會科學的關鍵。
我的數學的基礎(除幾何外)雖脆弱,但文學和曆史的興趣卻越來越濃厚,這是我後來經過一年的内心的掙紮,終于跑到文史研究這一條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