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科學救國
關燈
小
中
大
當我行将畢業福州英華齋的時候,擺在我面前的,又是升學和就業這些麻煩的問題。
就我的境遇而論,我是應該就業的。
但我總覺得年輕人隻要身體健康,技能知識天天增進,将來不怕沒有謀生的機會。
相反的,青年的黃金時代如輕易度過,為的隻是口腹問題,這未免太無意義。
何況“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古人已有明訓,我何必為着區區的生活問題,把讀書的志願壓下去呢? 我的升學問題的唯一障礙,就是經濟。
經濟問題如能解決,别的問題都不放在我的眼裡。
但是,讀書、讀書,青年人應該讀什麼書呢? 憑我個人的興趣和訓練,我對于文史比較接近,因為我是由“書香之家”出身,環境的熏陶和師友的督導,無形中早已引我向文史這方面走。
但是,這問題我不敢作迅速地決定。
我請教一些朋友,他們有的勸我去考陸軍大學,有的教我去考稅務、郵務或交通大學,前者有“升官發财”的希望,後者的生活也過得很安定。
友人的好意我固然很感激,但我不知道什麼緣故,對于做官這事情,從來沒有興趣,說不定因為政府大員的魚肉人民,給我的印象太壞,所以把做官的人一筆抹煞。
正在躊躇間,我讀了孫中山先生的一篇大文,題目是《求學與救國》,這是1923年12月11日孫先生在廣州嶺南大學的演講詞。
孫先生說: 我讀了中外古今的曆史,知道世界上極有名的人,不全是從政治事業一方面成功的。
有在政權上一時極有勢力的人,後來并不知名的;有極知名的人,完全是在政治範圍之外的。
簡單地說,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的事業成功。
如果一件事業能夠成功,便能夠享大名。
所以勸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做大官。
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這是一個多麼正确的指示啊!以前我雖然知道消極地不走做官發财這條路,但我并不知道積極地給社會做一點大事。
現在孫先生教我們青年須立定志願,發達人群,為大家謀幸福,這比以前中國的有志的讀書人專門注重發達個人,為個人謀幸福的思想進步得多。
在那篇文中,孫先生指出中外幾個大人物做模範,這些人物并非我們傳統上所崇拜的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而是法國的微生物學家巴斯德,英國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甚至中國古代教人樹藝五谷的後稷也給他捧到天上,而他的結論更是斬釘截鐵地說道:“必要再用更新的科學道理,改良耕田的方法,以至用一人耕,能夠有幾萬人食,或幾百萬人食,那才算是有志之士。
”老實說,志慮忠純、野心勃勃的青年,哪一個不想做些大事,不過以前所謂做大事的人,隻限于帶兵打天下,以便将來做皇帝,至多隻能像班超那樣,希望立功異域,到外國去拓土開疆。
自經孫先生的演講後,中國的青年才知道巴斯德、達爾文等科學家才算是真正做了大事,而他們的地位是“駕乎皇帝之上”。
做科學家比較做皇帝還本事,這是多麼厲害的一服興奮劑! 少時讀《左傳》,知道人生三不朽的條件是:立德、立功、立言。
換句話說,世界上隻有實行家或言論家在曆史上有地位,現在才知道科學家也占了這麼重要的地位,而且他的地位會超過皇帝。
我把這意思轉告一些朋友,尤其那些有高尚的志趣的朋友,說“科學救國”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在19歲以前,我所受的教育,隻有中文和英文;雖然在英華齋這一年中,我學了物理和化學,每周做了一兩次實驗。
這些基本的知識,固然給我開開一點眼界,但是要談到基礎,這還說不上。
1927年的夏天,我回到故鄉去籌款。
據粗略的估計,往北京讀書,一年約需四五百元大洋,四年大學的費用,約需兩千元。
那時我在故鄉稍微有一點名氣,大家知道我一心傾向學問,而且沒有什麼不良的嗜好,所以籌款的工作比較五年前初進中學時容易得多。
在籌款的期間,我曾寫信到北京各大學去索章程,我的目标是北京大學,其次是燕京和清華。
等了一個月,北大和燕京都沒有回信,隻有清華大學的郭宣霖兄給我一封信。
我還記得他用的是“水木清華”的信紙,信中對于我所提出的“讀書人應該有世界的眼光”這一點大加贊揚,而且引我為知己。
隻因這一份交情,使我個人的“科學救國”的計劃大受影響。
開學期近,我把祖先的靈柩匆匆安葬于東門外的祖山,然後收拾書箧,準備遠行。
閩東人有個陋習,親屬死後,很少馬上埋葬,十九都把死人的棺材放在家裡或公共的建築物裡,好讓兒孫有充分的時間來物色風水極好的地方,給兒孫以升官發财的機會。
門衰祚薄的家庭,對于祖先埋葬這事情還容易辦;最怕的是兒孫滿堂的老公公老太婆的後事,因為人多口雜,某地的風水對于長房也許有利,對于二房或三房卻不利,大家互相牽制,非弄到十全十美的墓地,甯願停棺不葬。
這種利用死人的殘骸來謀個人的幸福的惡風俗,在當時很流行,所以你到朋友的家裡或菜園裡去參觀,時常可以見到古老破舊的棺材。
祖先的葬事辦好後,我一個人便懷着無比的大志願,朝向北京城進發。
由福安到福州的
就我的境遇而論,我是應該就業的。
但我總覺得年輕人隻要身體健康,技能知識天天增進,将來不怕沒有謀生的機會。
相反的,青年的黃金時代如輕易度過,為的隻是口腹問題,這未免太無意義。
何況“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古人已有明訓,我何必為着區區的生活問題,把讀書的志願壓下去呢? 我的升學問題的唯一障礙,就是經濟。
經濟問題如能解決,别的問題都不放在我的眼裡。
但是,讀書、讀書,青年人應該讀什麼書呢? 憑我個人的興趣和訓練,我對于文史比較接近,因為我是由“書香之家”出身,環境的熏陶和師友的督導,無形中早已引我向文史這方面走。
但是,這問題我不敢作迅速地決定。
我請教一些朋友,他們有的勸我去考陸軍大學,有的教我去考稅務、郵務或交通大學,前者有“升官發财”的希望,後者的生活也過得很安定。
友人的好意我固然很感激,但我不知道什麼緣故,對于做官這事情,從來沒有興趣,說不定因為政府大員的魚肉人民,給我的印象太壞,所以把做官的人一筆抹煞。
正在躊躇間,我讀了孫中山先生的一篇大文,題目是《求學與救國》,這是1923年12月11日孫先生在廣州嶺南大學的演講詞。
孫先生說: 我讀了中外古今的曆史,知道世界上極有名的人,不全是從政治事業一方面成功的。
有在政權上一時極有勢力的人,後來并不知名的;有極知名的人,完全是在政治範圍之外的。
簡單地說,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的事業成功。
如果一件事業能夠成功,便能夠享大名。
所以勸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做大官。
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這是一個多麼正确的指示啊!以前我雖然知道消極地不走做官發财這條路,但我并不知道積極地給社會做一點大事。
現在孫先生教我們青年須立定志願,發達人群,為大家謀幸福,這比以前中國的有志的讀書人專門注重發達個人,為個人謀幸福的思想進步得多。
在那篇文中,孫先生指出中外幾個大人物做模範,這些人物并非我們傳統上所崇拜的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而是法國的微生物學家巴斯德,英國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甚至中國古代教人樹藝五谷的後稷也給他捧到天上,而他的結論更是斬釘截鐵地說道:“必要再用更新的科學道理,改良耕田的方法,以至用一人耕,能夠有幾萬人食,或幾百萬人食,那才算是有志之士。
”老實說,志慮忠純、野心勃勃的青年,哪一個不想做些大事,不過以前所謂做大事的人,隻限于帶兵打天下,以便将來做皇帝,至多隻能像班超那樣,希望立功異域,到外國去拓土開疆。
自經孫先生的演講後,中國的青年才知道巴斯德、達爾文等科學家才算是真正做了大事,而他們的地位是“駕乎皇帝之上”。
做科學家比較做皇帝還本事,這是多麼厲害的一服興奮劑! 少時讀《左傳》,知道人生三不朽的條件是:立德、立功、立言。
換句話說,世界上隻有實行家或言論家在曆史上有地位,現在才知道科學家也占了這麼重要的地位,而且他的地位會超過皇帝。
我把這意思轉告一些朋友,尤其那些有高尚的志趣的朋友,說“科學救國”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在19歲以前,我所受的教育,隻有中文和英文;雖然在英華齋這一年中,我學了物理和化學,每周做了一兩次實驗。
這些基本的知識,固然給我開開一點眼界,但是要談到基礎,這還說不上。
1927年的夏天,我回到故鄉去籌款。
據粗略的估計,往北京讀書,一年約需四五百元大洋,四年大學的費用,約需兩千元。
那時我在故鄉稍微有一點名氣,大家知道我一心傾向學問,而且沒有什麼不良的嗜好,所以籌款的工作比較五年前初進中學時容易得多。
在籌款的期間,我曾寫信到北京各大學去索章程,我的目标是北京大學,其次是燕京和清華。
等了一個月,北大和燕京都沒有回信,隻有清華大學的郭宣霖兄給我一封信。
我還記得他用的是“水木清華”的信紙,信中對于我所提出的“讀書人應該有世界的眼光”這一點大加贊揚,而且引我為知己。
隻因這一份交情,使我個人的“科學救國”的計劃大受影響。
開學期近,我把祖先的靈柩匆匆安葬于東門外的祖山,然後收拾書箧,準備遠行。
閩東人有個陋習,親屬死後,很少馬上埋葬,十九都把死人的棺材放在家裡或公共的建築物裡,好讓兒孫有充分的時間來物色風水極好的地方,給兒孫以升官發财的機會。
門衰祚薄的家庭,對于祖先埋葬這事情還容易辦;最怕的是兒孫滿堂的老公公老太婆的後事,因為人多口雜,某地的風水對于長房也許有利,對于二房或三房卻不利,大家互相牽制,非弄到十全十美的墓地,甯願停棺不葬。
這種利用死人的殘骸來謀個人的幸福的惡風俗,在當時很流行,所以你到朋友的家裡或菜園裡去參觀,時常可以見到古老破舊的棺材。
祖先的葬事辦好後,我一個人便懷着無比的大志願,朝向北京城進發。
由福安到福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