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記 序
關燈
小
中
大
請益,曰:『無倦。
』」君而以無倦行之。
是錄也,固筌蹄之粗也歟!君名曰升,豫章人。
蕭燾夫《采若集》序 選詩以十九首為正體。
晉、宋間詩雖通曰《選》,而藻麗之習,蓋日以新。
陸士衡集有擬十九首,是晉人已以十九首為不可及。
十九首竟不知何人作也?後江文通作三十首詩,擬晉、宋諸公,則十九首邈乎其愈遠矣!予友雲屋蕭君燾夫,五年前善作李長吉體,後又學陶。
自從予遊,又學《選》。
今則駸駸顏、謝間風緻。
惟十九首悠遠慷慨,一唱三歎而有遺音,更數年,雲屋進又未可量也。
十九首上有風、雅、頌四詩,俟予山居既成,俯仰溫故,又將與君細評之。
羅主簿《一鶚詩》序 詩所以發性情之和也,性情未發,詩為無聲;性情既發,詩為有聲。
綍於無聲,詩之精;宣於有聲,詩之跡。
前之二謝,後之一蘇,其詩瑰偉卓犖,今世所膾炙。
然此句之韻之者耳!夢草池塘,精神相付屬;對床風雨,意思相怡愉。
傳曰:「立見其參於前,在輿見其倚於衡,」謝有焉。
「樂則生,生則惡可已」,蘇有焉。
東溪君嗜詩,叔曰北谷,而雲谷又其弟。
鶴鳴子和,塤龡篪應,天和流動,雍於一堂,所謂無聲之詩也。
噫!謝之樂,不能兼蘇;蘇之樂,不能兼謝;東溪君合蘇、謝而一之,其樂庸有既乎!若夫君所以句之韻之者,予非能詩,又焉能評?其歸問之二谷。
新淦曾季輔《杜詩句外》序 杜詩舊本病於篇章之雜出,諸家注釋,人為異同。
淦北山子曾季輔,平生嗜好於少陵最篤,編其詩仿《文選》體,歌行律絕,各為一門。
而紛紛注釋,自以意為去取。
意之所合,列於本文下方,如《東萊詩記》例,而總目之曰《少陵句外》。
予受而讀其凡,蓋甚愛之。
既錄其副,則復慨然曰:世人為書,務出新說,以不蹈襲為高。
然天下之能言眾矣,出乎千載之上,生乎百世之下,至理則止矣。
虛其心以觀天下之善,凡為吾用,皆吾物也。
是意也,東萊意也,而北山子得之。
觀舞劍而悟字法,因解牛而知養生,予也受教於北山子矣! 《忠孝提綱》序 江流滔滔,日夜無聲,水之常也。
至於有觸之鳴,風激之為波,則水之所遭,拂乎常矣。
為臣忠,為子孝,出於夫人之內心,有不待學而知勉而行者。
古之人都俞籲咈,定省溫清,行乎忠孝之實,而不必以名知於人,此人道之自然也。
若夫處時之變,遭事之不幸,始有不得已,而忠孝之名歸焉,則亦有可憫者矣。
帚齋郭君某,有感於忠孝之事,既取古人之大節,戶分而為之書,又裒皇朝事為後卷,君之用心,所謂先立其大者。
吾讀其書,蓋世變存焉,非徒纂集之末而已。
抑有願與君講者;「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守孰為大?守身為大」。
士君子之於天下,固不必食君之祿而後為忠,親存而後為孝也。
《語》曰「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義理之責,庸有既乎?君更以是推廣其說,使人人知忠孝之為切己事,常也由其道,變也不失其節,則於世教豈曰小補之哉! 《八韻關鍵》序 《八韻關鍵》者,義山朱君時叟所編賦則也。
魏晉以來,詩猶近於三百五篇,至唐,法始精。
晚唐之後,條貫愈密,而詩愈漓矣。
賦亦六藝中之一,觀雅、頌大約可考。
騷辨作而體已變,風氣愈降,賦亦愈下。
由今視乾、淳以為古,由乾、淳視《金在熔》《有物混成》等作又為古,矧《長楊》《子虛》而上胡可復見!然國家以文取人,亦隨時為高下,雖有甚奇傑之資,有不得不俯首於此。
若朱君立例嚴,用功深,蓋亦深達於時宜者。
朱君執此以往,一日取先場屋,然後舍而棄之,肆力於為文,其於古也孰禦?雖然,又豈為文哉! 《壬戌童科小錄》序 景定壬戌,童子十人挑誦國子監。
既中,試中書如初考。
吾裡王元吉為首,該恩許兩試太常,以次九人一試。
童子歸而課業,當為來科新進士。
否則再試,能又中,即待年出官矣。
噫!其亦咄嗟乎哉!山林之士白首占畢,有終身不得名薦書,齒下士於朝者。
童子未離幼學,已得以所長頡頏當時,雖其得於天者不凡,而貴之也,人無異辭,然世之厄於命者何限?若此,獨不以自幸哉!童子歲月方來而未艾也,天下事有大於科目之學者矣,則將何如?韓子《送張童子序》曰:「暫息乎其所已學者,而勤乎其所未學者。
」予謂童子其所已學者經也,經,載道書也。
童子向記其言語而已,而沉潛義理,變化氣質,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未之及也。
童子而能自其所已學者溫習?繹,深加履踐,希賢希聖,求之有餘師,而其所未學者徐徐而勤之,不為後也。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童子有之。
予也有志乎兢辰者,日斯邁而月斯征,愧悔多矣!敢無以相童子,童子倘有利於予言矣乎! 題《家保狀》序 吾鄉孫幼賓,善與人周旋,受人託必忠,吾黨之士多與為知識。
三歲大比,其欲結保就試者,率以狀轉授,俾上之有司。
幼賓無所愛力,每科輒結至數百保。
榜揭之日,籍中多得人,由是中禮部者常有之。
從事數科,今又將詔歲,人爭以幼賓為有驗,雖幼賓亦不能自已。
一日,持其籍以告予曰:「君,疇昔籍中人也。
其為我序之!」予不能辭焉。
按《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此鄉舉裡選之風也。
考諸族師,則五家十家,五人十人,又使相保相愛,刑罰慶賞,相及相共。
凡保必有連坐,古以德行取人,於此猶有取爾,《周官》之法度,與《關雎》麟趾之意固不相悖也。
進士始於隋唐,本朝沿襲不改,日引月長,弊悻浸出。
上之所以關防禁治者,務盡其術,若家保狀其一也。
科目與鄉舉裡選自不同,然其所以立法之意殆相似。
然吾州士風,接歐、周、胡、楊之遺,知所自愛,其麗於族師之禁固鮮矣。
幼賓作事必履實,其所受託亦不輕所任,刑罰之相及相共者,吾又固為幼賓一保。
吉為州巨,應試二萬餘,然他日得之率是知名之翹翹者,幼賓自此網羅無遺。
使千佛之名盡萃於一籍,則幼賓繼今皆慶賞之日也。
吾為子賀,不既多乎?幼賓曰:「嗜欲將至,有開必先,君言且驗矣。
吾籍屢驗不一驗,將徼福於君,請執此以往。
」 又《家保狀》序 吾嘗觀李肇記唐科舉事,都會謂之舉場,通稱謂之秀才,投刺謂之鄉貢,俱捷謂之同年,有司謂之座主。
籍而入選,謂之春闈;將試相保,謂之合保;既捷,列姓名於慈恩寺塔,謂之題名;大宴於曲江亭,謂之曲江會。
進士之為貴於天下,其來尚矣。
某吉水人,肯為吾黨裒梓家保狀,使不煩自投於官,殆好事者介予所知識,以其籍求序予前。
一夕,夢有持一卷來曰:「桂籍。
」得此夢若驗焉者。
是籍之人,由秀才試舉場,出鄉貢,試春闈,拜座主,敘同年,赴題名所,入曲江會,將必自此合保始。
雖然,使君籍而止得科目人也,吾何觀焉?天下事蓋有大於此者矣。
仁山蒼蒼,文水泱泱,歐、周、胡、楊,休有耿光。
獨無追遺芳而昌之者歟?吾之望君籍也如此。
新淦曾叔仁《義約籍》序〈(名公芑)〉 財利在天地間為義理之賊,三代以下選舉不以德行,則士雖為聖賢,猶將從科目以進。
舉於鄉裡,固得時行道之發軔也,然士方窮時驟得一舉,屬有千裡之役,無所取資,不得已俯首屈意以為此之求,是不待仕固已賊其心矣。
此義約之所以不可廢也。
予至新淦,親黨曾君叔仁出其所謂青雲約、魁星約者,其為約,視他郡特有寓公助送之例,可以觀是邦之風矣。
吾黨之士,凡與斯籍名,薦書走在所,居者無深責,行者無復顧。
昌其氣以從事於文,蹇蹇諤諤,進奉天子之對,由此培植為他日賢公卿大夫,殆此籍有助焉。
然則區區周急,義之末者耳;其於人才有關係,則於後之世道不為無益,其為義不亦大哉! 送隆興鄒道士序 新吳昭德觀,或傳西晉劉仙人飛升之地,其觀前井猶仙人時丹井也。
今鄒高士居其觀,亦以煉丹名。
或曰:高士仙人之徒與?予詰其所以為丹,則高士之丹,非仙人之丹也。
仙人之所謂丹,求飛升也;高士之所謂求丹,伐病也。
仙人之心,狹於成己;高士之心,溥於濟人。
且夫兼人己為一緻,合體用為一原,吾儒所以為吾儒也。
重己而遺人,知體而忘用,異端之所以為異端也。
高士非學吾儒者,而能以濟人為心,噫!高士不賢於仙人歟? 送彭叔英序 彭叔英以秀才精躔度,推予命謂剛星居多,意若他日可為國家當一面者。
巽齋歐陽先生以三命折之,具為之說,與叔英辨予命。
叔英既錯下一算,又累先生齒頰。
顧區區何足以當之?抑叔英所以許予,謂主命得火,行限得金孛羅計,故至於有主殺伐等語。
雖然,此以論項籍、關羽、敖曹、擒虎之流則可,而世固有不必如此而為名將帥者矣,非叔英之所知也。
予獨以為陰陽大化,皞縕磅礴,人得之以生,其為性不出乎剛柔,而變化氣質則在學力。
如叔英之說某星主剛,某星主柔,得剛者必不能柔,得柔者必不能剛,則是學力全無所施,而一切聽於天命,聖賢論性等書俱可廢已。
予性或謂稍剛,殆柳子所謂奇偏者,凜焉朝夕,惟克治矯揉,懼陷於惡,敢以命為一定不易之歸乎?叔英憮然曰:「予言命,君言性命之矣。
抑予所以為君言者,自謂不誣。
士固各有志,子之志願聞所向。
請轉與巽齋直之。
」昔諸葛孔明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遊學荊州,嘗曰:「卿三人仕進可至郡守、刺史。
」三人問其所志,孔明笑而不言。
予非孔明也,予之志豈叔英得窺哉! 送王山立序 官湖王先生,以文章名家,其子山立,無忝於弓冶之業。
蚤攜琴書,相從諸公筆硯間。
既而曰:「士不為司馬子長遊,不足以為學。
」於是上下四方者,幾年於行。
今遊且倦矣,湖海之風波浸惡,山林之歲月漸長,斂其如川方至之銳,以就於霜降水涸之實,山立將從事乎此。
昔孫泰山為養索遊,範文正公給以月俸三千,遂得留意於學,卒為一世師表。
誠齋素貧,得劉氏館,以故旁搜遠紹,及讀世間未見之書,南渡以來稱儒宗焉。
二先生之事,夫人而可為也,會有拈出故事,以嘉惠山立者,其靜以待之。
』」君而以無倦行之。
是錄也,固筌蹄之粗也歟!君名曰升,豫章人。
蕭燾夫《采若集》序 選詩以十九首為正體。
晉、宋間詩雖通曰《選》,而藻麗之習,蓋日以新。
陸士衡集有擬十九首,是晉人已以十九首為不可及。
十九首竟不知何人作也?後江文通作三十首詩,擬晉、宋諸公,則十九首邈乎其愈遠矣!予友雲屋蕭君燾夫,五年前善作李長吉體,後又學陶。
自從予遊,又學《選》。
今則駸駸顏、謝間風緻。
惟十九首悠遠慷慨,一唱三歎而有遺音,更數年,雲屋進又未可量也。
十九首上有風、雅、頌四詩,俟予山居既成,俯仰溫故,又將與君細評之。
羅主簿《一鶚詩》序 詩所以發性情之和也,性情未發,詩為無聲;性情既發,詩為有聲。
綍於無聲,詩之精;宣於有聲,詩之跡。
前之二謝,後之一蘇,其詩瑰偉卓犖,今世所膾炙。
然此句之韻之者耳!夢草池塘,精神相付屬;對床風雨,意思相怡愉。
傳曰:「立見其參於前,在輿見其倚於衡,」謝有焉。
「樂則生,生則惡可已」,蘇有焉。
東溪君嗜詩,叔曰北谷,而雲谷又其弟。
鶴鳴子和,塤龡篪應,天和流動,雍於一堂,所謂無聲之詩也。
噫!謝之樂,不能兼蘇;蘇之樂,不能兼謝;東溪君合蘇、謝而一之,其樂庸有既乎!若夫君所以句之韻之者,予非能詩,又焉能評?其歸問之二谷。
新淦曾季輔《杜詩句外》序 杜詩舊本病於篇章之雜出,諸家注釋,人為異同。
淦北山子曾季輔,平生嗜好於少陵最篤,編其詩仿《文選》體,歌行律絕,各為一門。
而紛紛注釋,自以意為去取。
意之所合,列於本文下方,如《東萊詩記》例,而總目之曰《少陵句外》。
予受而讀其凡,蓋甚愛之。
既錄其副,則復慨然曰:世人為書,務出新說,以不蹈襲為高。
然天下之能言眾矣,出乎千載之上,生乎百世之下,至理則止矣。
虛其心以觀天下之善,凡為吾用,皆吾物也。
是意也,東萊意也,而北山子得之。
觀舞劍而悟字法,因解牛而知養生,予也受教於北山子矣! 《忠孝提綱》序 江流滔滔,日夜無聲,水之常也。
至於有觸之鳴,風激之為波,則水之所遭,拂乎常矣。
為臣忠,為子孝,出於夫人之內心,有不待學而知勉而行者。
古之人都俞籲咈,定省溫清,行乎忠孝之實,而不必以名知於人,此人道之自然也。
若夫處時之變,遭事之不幸,始有不得已,而忠孝之名歸焉,則亦有可憫者矣。
帚齋郭君某,有感於忠孝之事,既取古人之大節,戶分而為之書,又裒皇朝事為後卷,君之用心,所謂先立其大者。
吾讀其書,蓋世變存焉,非徒纂集之末而已。
抑有願與君講者;「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守孰為大?守身為大」。
士君子之於天下,固不必食君之祿而後為忠,親存而後為孝也。
《語》曰「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義理之責,庸有既乎?君更以是推廣其說,使人人知忠孝之為切己事,常也由其道,變也不失其節,則於世教豈曰小補之哉! 《八韻關鍵》序 《八韻關鍵》者,義山朱君時叟所編賦則也。
魏晉以來,詩猶近於三百五篇,至唐,法始精。
晚唐之後,條貫愈密,而詩愈漓矣。
賦亦六藝中之一,觀雅、頌大約可考。
騷辨作而體已變,風氣愈降,賦亦愈下。
由今視乾、淳以為古,由乾、淳視《金在熔》《有物混成》等作又為古,矧《長楊》《子虛》而上胡可復見!然國家以文取人,亦隨時為高下,雖有甚奇傑之資,有不得不俯首於此。
若朱君立例嚴,用功深,蓋亦深達於時宜者。
朱君執此以往,一日取先場屋,然後舍而棄之,肆力於為文,其於古也孰禦?雖然,又豈為文哉! 《壬戌童科小錄》序 景定壬戌,童子十人挑誦國子監。
既中,試中書如初考。
吾裡王元吉為首,該恩許兩試太常,以次九人一試。
童子歸而課業,當為來科新進士。
否則再試,能又中,即待年出官矣。
噫!其亦咄嗟乎哉!山林之士白首占畢,有終身不得名薦書,齒下士於朝者。
童子未離幼學,已得以所長頡頏當時,雖其得於天者不凡,而貴之也,人無異辭,然世之厄於命者何限?若此,獨不以自幸哉!童子歲月方來而未艾也,天下事有大於科目之學者矣,則將何如?韓子《送張童子序》曰:「暫息乎其所已學者,而勤乎其所未學者。
」予謂童子其所已學者經也,經,載道書也。
童子向記其言語而已,而沉潛義理,變化氣質,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未之及也。
童子而能自其所已學者溫習?繹,深加履踐,希賢希聖,求之有餘師,而其所未學者徐徐而勤之,不為後也。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童子有之。
予也有志乎兢辰者,日斯邁而月斯征,愧悔多矣!敢無以相童子,童子倘有利於予言矣乎! 題《家保狀》序 吾鄉孫幼賓,善與人周旋,受人託必忠,吾黨之士多與為知識。
三歲大比,其欲結保就試者,率以狀轉授,俾上之有司。
幼賓無所愛力,每科輒結至數百保。
榜揭之日,籍中多得人,由是中禮部者常有之。
從事數科,今又將詔歲,人爭以幼賓為有驗,雖幼賓亦不能自已。
一日,持其籍以告予曰:「君,疇昔籍中人也。
其為我序之!」予不能辭焉。
按《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此鄉舉裡選之風也。
考諸族師,則五家十家,五人十人,又使相保相愛,刑罰慶賞,相及相共。
凡保必有連坐,古以德行取人,於此猶有取爾,《周官》之法度,與《關雎》麟趾之意固不相悖也。
進士始於隋唐,本朝沿襲不改,日引月長,弊悻浸出。
上之所以關防禁治者,務盡其術,若家保狀其一也。
科目與鄉舉裡選自不同,然其所以立法之意殆相似。
然吾州士風,接歐、周、胡、楊之遺,知所自愛,其麗於族師之禁固鮮矣。
幼賓作事必履實,其所受託亦不輕所任,刑罰之相及相共者,吾又固為幼賓一保。
吉為州巨,應試二萬餘,然他日得之率是知名之翹翹者,幼賓自此網羅無遺。
使千佛之名盡萃於一籍,則幼賓繼今皆慶賞之日也。
吾為子賀,不既多乎?幼賓曰:「嗜欲將至,有開必先,君言且驗矣。
吾籍屢驗不一驗,將徼福於君,請執此以往。
」 又《家保狀》序 吾嘗觀李肇記唐科舉事,都會謂之舉場,通稱謂之秀才,投刺謂之鄉貢,俱捷謂之同年,有司謂之座主。
籍而入選,謂之春闈;將試相保,謂之合保;既捷,列姓名於慈恩寺塔,謂之題名;大宴於曲江亭,謂之曲江會。
進士之為貴於天下,其來尚矣。
某吉水人,肯為吾黨裒梓家保狀,使不煩自投於官,殆好事者介予所知識,以其籍求序予前。
一夕,夢有持一卷來曰:「桂籍。
」得此夢若驗焉者。
是籍之人,由秀才試舉場,出鄉貢,試春闈,拜座主,敘同年,赴題名所,入曲江會,將必自此合保始。
雖然,使君籍而止得科目人也,吾何觀焉?天下事蓋有大於此者矣。
仁山蒼蒼,文水泱泱,歐、周、胡、楊,休有耿光。
獨無追遺芳而昌之者歟?吾之望君籍也如此。
新淦曾叔仁《義約籍》序〈(名公芑)〉 財利在天地間為義理之賊,三代以下選舉不以德行,則士雖為聖賢,猶將從科目以進。
舉於鄉裡,固得時行道之發軔也,然士方窮時驟得一舉,屬有千裡之役,無所取資,不得已俯首屈意以為此之求,是不待仕固已賊其心矣。
此義約之所以不可廢也。
予至新淦,親黨曾君叔仁出其所謂青雲約、魁星約者,其為約,視他郡特有寓公助送之例,可以觀是邦之風矣。
吾黨之士,凡與斯籍名,薦書走在所,居者無深責,行者無復顧。
昌其氣以從事於文,蹇蹇諤諤,進奉天子之對,由此培植為他日賢公卿大夫,殆此籍有助焉。
然則區區周急,義之末者耳;其於人才有關係,則於後之世道不為無益,其為義不亦大哉! 送隆興鄒道士序 新吳昭德觀,或傳西晉劉仙人飛升之地,其觀前井猶仙人時丹井也。
今鄒高士居其觀,亦以煉丹名。
或曰:高士仙人之徒與?予詰其所以為丹,則高士之丹,非仙人之丹也。
仙人之所謂丹,求飛升也;高士之所謂求丹,伐病也。
仙人之心,狹於成己;高士之心,溥於濟人。
且夫兼人己為一緻,合體用為一原,吾儒所以為吾儒也。
重己而遺人,知體而忘用,異端之所以為異端也。
高士非學吾儒者,而能以濟人為心,噫!高士不賢於仙人歟? 送彭叔英序 彭叔英以秀才精躔度,推予命謂剛星居多,意若他日可為國家當一面者。
巽齋歐陽先生以三命折之,具為之說,與叔英辨予命。
叔英既錯下一算,又累先生齒頰。
顧區區何足以當之?抑叔英所以許予,謂主命得火,行限得金孛羅計,故至於有主殺伐等語。
雖然,此以論項籍、關羽、敖曹、擒虎之流則可,而世固有不必如此而為名將帥者矣,非叔英之所知也。
予獨以為陰陽大化,皞縕磅礴,人得之以生,其為性不出乎剛柔,而變化氣質則在學力。
如叔英之說某星主剛,某星主柔,得剛者必不能柔,得柔者必不能剛,則是學力全無所施,而一切聽於天命,聖賢論性等書俱可廢已。
予性或謂稍剛,殆柳子所謂奇偏者,凜焉朝夕,惟克治矯揉,懼陷於惡,敢以命為一定不易之歸乎?叔英憮然曰:「予言命,君言性命之矣。
抑予所以為君言者,自謂不誣。
士固各有志,子之志願聞所向。
請轉與巽齋直之。
」昔諸葛孔明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遊學荊州,嘗曰:「卿三人仕進可至郡守、刺史。
」三人問其所志,孔明笑而不言。
予非孔明也,予之志豈叔英得窺哉! 送王山立序 官湖王先生,以文章名家,其子山立,無忝於弓冶之業。
蚤攜琴書,相從諸公筆硯間。
既而曰:「士不為司馬子長遊,不足以為學。
」於是上下四方者,幾年於行。
今遊且倦矣,湖海之風波浸惡,山林之歲月漸長,斂其如川方至之銳,以就於霜降水涸之實,山立將從事乎此。
昔孫泰山為養索遊,範文正公給以月俸三千,遂得留意於學,卒為一世師表。
誠齋素貧,得劉氏館,以故旁搜遠紹,及讀世間未見之書,南渡以來稱儒宗焉。
二先生之事,夫人而可為也,會有拈出故事,以嘉惠山立者,其靜以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