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記 序

關燈
益州承平時,元夕宴遊,其風流所親見。

    蓋出於祖宗德澤,天地涵育之久,而今不可復得矣。

    予湣然私念之開慶、景定間,衡以中州不得免於難,今城郭室廬公私文物,猶草創綿郤雲爾。

    然以幾世幾年所為郡,而十數年間卒然修復,得其大體,非國家忠厚積累,於民力愛養有素,豈望如今所成立哉?蜀自秦以來,更千餘年無大兵革,至於本朝,侈繁巨麗,遂甲於天下。

    不幸蕩析,若鬼神之忌盈者。

    今衡之民,務本而勤力,歲時一觀遊之外,衣食其耕桑,儉而不泰,風氣淳厚,猶南方建德之國,其將進而未已者乎!予為親懷歸,得郡且行,候選表於朝有日矣。

    惟一時民物之概,得於目擊,相與嗟歎闊絕,而欣喜不厭於心者,不當無所紀。

    且懼夫可愛可愕之狀,俯仰蹉跌,忽不可以復追也,燕之明日,亟奮筆記之,以庶幾觀風之意,且使後來者於侯政有考焉。

    侯名遇,今居延平。

     雷州十賢堂記 國朝自天禧、乾興迄建炎、紹興,百五十年間,君子小人消長之故凡三大節目,於雷州無不與焉。

    按《雷志》,丞相寇公準以司戶至,丁謂以崖州司戶至。

    紹聖後,端明翰林學士蘇公軾,正言任公伯雨,以渡海至。

    門下侍郎蘇公轍,以散官至。

    蘇門下正字秦公觀至。

    樞密王公岩叟雖未嘗至,而追授別駕,猶至也。

    未幾,章惇亦至。

    其後,丞相李公綱,丞相趙公鼎,參政李公光,樞密院編修官胡公銓,皆由是之瓊,之萬,之儋,之崖。

    正邪一勝一負,世道以之為軒輊。

    雷視中州為遠且小,而世道之會乃於是觀焉。

     我度皇之九年,詔太府寺簿虞侯應龍知雷州。

    侯雍公曾孫,有文學,凡登朝,必與史事,諸所袞鉞,得《春秋》大旨,植之風聲,尚有典刑。

    其至雷也,考圖諜,訪耆老,顧瞻山川,忞如有懷,乃黜丁氏、章氏,自萊公以至澹庵,凡十賢,為祠於西之上。

    使海邦興起,前聞一朝皂白,知所以勸;敬賢如師,疾惡如仇,侯所為豈刀筆細故哉!嗟乎!雷何地也?諸賢冠冕於此,儼然而威。

    自太守諸生以下,敬恭登降,制幣薦奠,如先聖先師,人有常言。

    惟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諸賢何以得此於南海?南海何以得此於諸賢乎哉!我祖宗待士大夫忠厚而有禮,稽諸司敗嶺海,則止此事上配帝王,非漢、唐所及。

    雖施之奸回,容有傷惠,而賢者失路,靡不獲全。

    祈天永命,萬有斯年。

    噫嘻!盛德事也!祠經始於十年九月,十月吉日落成。

    侯謂予同館,走書數千裡至贛,屬予記。

    予不敏,敘其凡,復為迎送神辭,使祀則歌之。

    辭曰:「焱風起兮雲黃,萬裡兮故鄉。

    桃茢兮祓不祥。

    何懷乎斯宇兮?惟獨有此眾芳。

    海可竭兮,神不可忘。

    五嶽為質兮,三辰為光,保我有國兮,萬年其昌!」 雷州重建譙樓記 凡並海而為州,皆有颶風,而雷為甚。

    中州多山,地氣固密,城郭公府,苟非水火兵革之難,雖累數千百年存焉可也。

    南方歲有颶風,拔大木,蜚大屋,以為常。

    矧雷三面際海,當風之衝,豈獨城樓難哉!太史氏虞侯應龍來為守,是為鹹淳十年六月十有二日,夜半颶風作,厥明視譙壓而城壞。

    方風之來也,其暈如虹,有蜃氣如樓台。

    及其霍淩轢,訇哮撞搪,其聲不可名狀。

    侯曰:「斯樓,郡以晝夜者,非大且壯,無以支永久。

    」乃筏巨材,鳩工並興,設為巍峨,下臨鯨波。

    人聞而撫然曰:「天下猶海也,世變猶風也。

    昔人有言:大廈非一木可支。

    又曰:震風淩雨,而後知廈屋之帡幪也。

    侯所建立,有安天下之道焉。

    」 侯之為雷也,寬而有制,嚴不為暴。

    始至,搜軍明律,戮澤中為龍蛇者,獄有三年淹破其貨內者。

    核丁籍,實民賦,老壯以時,富貧有經。

    又為之表賢哲,興學校,開其倫常,示人有恥,陶為清淳,訟是用希。

    凡此皆侯所為反風徙鱷之本也。

    天子聖神文武,克有天命,祝融受職,海若順令。

    侯為政知所本,「價人維藩」,「式是南邦」,城樓雲乎哉! 序 孫容庵《甲稿》序 容庵孫先生,早以文學自負,授徒裡中,門下受業者常數十。

    晚與世不偶,發其情性於詩,今其家集甲、乙、丙,彙為三帙。

    當先生無恙時,乙,官湖王公介為序,丙,今念齋陳公彬筆也,獨甲篇首無所屬,太史公將以自序雲爾。

    不幸未就,齎志以歿。

    後二十二年,先生之子演之,孫應角,出其本命予序,以補其遺。

     先生之為詩,縱橫變化,千態萬狀,前二公模寫極矣,後生小子,於前輩畦徑不能窺也。

    獨嘗往來容庵,知先生所以為詩者。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天下之奇觀莫具於山水,山水非有情者莫之為而為。

    何哉?傳曰:山藪藏疾,江海納汙。

    則其所容者眾也。

    先生之庵介於闤闠,敞二尋高,為楹不逾丈。

    求其領略江山,收拾風月,則亦無有乎爾!然先生讀書,白首不輟,皇王帝霸之跡,聖經賢傳之遺,下至百家九流,閭閻委巷,人情物理,纖悉委曲,先生旁搜遠紹,蓋朝斯夕斯焉。

    是百世之上,六合之外,無能出於尋丈之間也。

    以一室容一身,以一心容萬象,所為容如此,此詩之所以為詩也。

     先生名光庭,字懋,居廬陵富川,以詩書世家。

    今其子惟終,放情哦諷,為詩門再世眷屬。

    其孫懋,於文學方翹翹自厲,發矢於持滿,流波於既溢,以卒先生為詩之志。

    詩之道其昌矣乎!予裡人也,知先生為詩之故,與其所以積累繼述,因發之,以補二序之未及雲。

     危恕齋論序 近世有驪塘、巽齋二危論行於世,予讀其文,庶幾前輩之仿佛者矣。

    吾州恕齋危先生,其所為論積成帙,學者爭傳為矜式。

    先生學為桑梓之宗,行為章甫逢掖之望,放而為文,所謂仁義之人,其言藹如。

    臨川、廬陵之危,是或一道也。

    抑二危以此決科發身,而先生不偶於場屋以死,則所遇之足悲也。

    雖然,遇不遇無足計也,於其人而已。

    然則學恕齋為文,尚從其人求之。

     《金匱歌》序 《金匱歌》者,鄉前輩王君良叔之秘醫方也。

    初,良叔以儒者涉獵醫書,不欲以一家名。

    一日,遇病數十輩同一證,醫者曰:「此證陰也,其用某藥無疑。

    」數人者駢死,醫者猶不變。

    良叔曰:「是證其必他有以合,少更之。

    」遂服陽證藥,自是皆更生焉。

    良叔冤前者之死也,遂發念取諸醫書,研精探索,如其為學然。

    久之,無不通貫,辨證察脈,造神入妙,如庖丁解牛,傴僂承蜩。

    因自撰為方劑,括為歌詩,草紙蠅字,連帙累牘,以遺其後人,曰:「吾平生精神盡在此矣。

    」其子季浩,以是為名醫。

    其子庭舉,早刻志文學,中年始取其所藏讀之,今醫遂多奇中。

    一日,出是編,予然後知庭舉父子之有名於人,其源委蓋有所自來矣。

    天下豈有無本之學哉?世道不淑,清淳之時少,乖戾之時多。

    人有形氣之私,不能免於疾,世無和、扁,寄命於嘗試之醫,斯人無辜,同於岩牆桎梏之歸者,何可勝數!齊高彊曰:「三折肱,知為良醫。

    」《楚辭》曰:九折臂而成醫。

    言屢嘗而後知也。

    《曲禮》曰:「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言嘗之久,而後可信也。

    人命非細事,言醫者類緻謹如此。

     然則良叔齊、楚人所雲醫也,若庭舉承三世之澤,其得不謂之善醫矣乎!予因謂庭舉曰:「凡物之精,造物者秘之。

    幸而得之者,不敢輕,然其久未有不發。

    周公金縢之匱,兄弟之秘情也,至成王時而發。

    藝祖金匱之誓,母子之秘言也,至太宗時而發。

    君所謂《金匱歌》者,雖一家小道,然祖宗之藏本,以為家傳世守之寶,其為秘一也。

    子之發之也,以其時考之,則可矣。

    」庭舉曰:「大哉,斯言!予祖之澤百世可以及人,予為子孫不能彰悼先志,恐久遂沈泯,上貽先人羞。

    敢不承教,以廣之於人?」予嘉庭舉之用心,因為序其本末如此。

    良叔諱朝弼,季浩諱淵,庭舉名槐雲。

     張宗甫《木雞集》序 三百五篇,優柔而篤厚,《選》出焉,故極其平易,而極不易學。

    予嘗讀《詩》,以《選》求之,如曰:「駕言陟崔嵬,我馬何虺簹?我姑酌金罍,維以不永懷。

    」如曰:「自子之東方,我首如飛蓬。

    豈無膏與沐?為誰作春容?」詩非選也,而詩未嘗不選,以此見《選》實出於《詩》,特從魏而下多作五言耳。

    故嘗謂學《選》而以《選》為法,則《選》為吾祖宗;以詩求《選》,則吾視《選》為兄弟之國。

    予言之,而莫予信也。

    一日,吉水張彊宗甫以《木雞集》示予,何其酷似《選》也!從宗甫道予素,宗甫欣然,便有平視曹、劉、沈、謝意思。

    三百五篇,家有其書,子歸而求之,所謂吾道東矣。

     趙維城《洗冤錄》序 漢法,殺人者死。

    我國家式敬由獄,尤於人命重緻意焉。

    情法輕重,相去一毛,轉移蔽欺,其謬千裡。

    吾儒坐論書史,誌其大者,固自以司空城旦之書,柱後惠文之學,為不必講。

    不必講可也,而一日臨事,懵然受成,其為誤不少,愛人利物之心,謂之何哉!近世宋氏《洗冤錄》,於檢覆為甚備,宋氏多所揚歷,蓋履之而後知。

    吾邦趙君與揲,甫階一命,而能有志乎民,反覆駁難,推究其極,於宋氏有羽翼之功矣。

    使君自此有中外之跡,日增月益,豈曰小補之哉!《書》曰:「獄貨非寶,惟府辜功。

    」又曰:「無或私家,於獄之兩辭。

    」祥刑之本也。

    讀趙君此編,而於《書》再三焉,雖不中,不遠矣。

     龔知縣《帥正錄》序 《訟》九五曰:尚中正。

    下四爻竟至於不訟。

    子曰:「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惟上九一爻犯終兇,至錫帶三褫,豈帥之者之罪哉!居卦之終,為險健之極,冀其矯操,非百倍其力有所不能。

    茲《易》所以為憂患之書也。

    龔君子輝,宰吾廬陵,其聽訟必據經守法,不肯少委折以貳民聽。

    凡斷筆備書之冊,逾年幾三帙,名曰《帥正錄》。

    大哉,君之用心乎!廬陵訟最繁,自君視事,日以銷殺,從所帥也。

    然猶不免於有錄,而錄不免於再且三,風俗所積,其囂也久矣,夫豈一朝一夕之故?縣,古諸侯也,使君私其土,子其人,教化之入人也深,則是錄可以無作。

    今之縣三年一替,君之所試曾幾何時?讀是錄也,庶幾期月而可者矣。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