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宋少保、右丞相兼樞密使、信國公文山先生紀年錄

關燈
省憂;介胄有饑寒之色,而莫之撫慰。

    非不受言也,而玩為文具;非不恤下也,而壅於上聞。

    靖言思之,出涕滂若。

    三百餘年之德澤,入人也深;百千萬姓之生靈,祈天之祐。

    亟下哀痛之詔,庶回危急之機。

    尚賴文經武緯之臣,食君之祿,不避其難;忠肝義膽之士,敵王所愾,以獻其功。

    有國而後有家,胥保而相胥告。

    體上天福華之意,起諸路勤王之師。

    勉策勳名,不吝爵賞。

    故茲詔諭,想宜知悉。

    」 乙亥,宋幼主德祐元年 正月朔日,得報:虜渡江。

    尋詔下,召諸路勤王,奉詔起兵。

    二月,除右文殿修撰、樞密副都承旨、江西安撫副使,兼知贛州。

    尋兼江西提刑,進集英殿修撰、江西安撫使。

    四月,領兵下吉州,除權兵部侍郎,職任依舊。

    五月,丁祖母劉夫人憂,解官承重。

    六月,葬劉夫人,起復命下。

    七月七日,大軍發吉州,至衢州,除權兵部尚書,職任依舊。

    八月,至闕下,駐兵西湖上。

    九月,除浙西江東制置使,兼江西安撫大使、知平江府事。

    陛辭,乞斬呂師孟釁鼓,不報。

    十月十五日,入府。

    尋除端明殿學士,職任依舊。

    遣軍解圍常州,敗於五木。

    正城守間,準朝命以獨松關急,趣師入衛。

    辭以吳門空虛,願分兵戍守,命再下,還師。

    進資政殿學士、浙西江東制置大使,兼江西安撫大使,置司餘杭,守獨松關。

     〈(管《史》雲:正月十三日,有旨:「文天祥江西提刑,照已降旨揮,疾速起發勤王義士,前赴行在。

    」十六日,公移檄諸路,聚兵積糧。

    二月,賈似道駐師魯港,復公書,勉以宗忠湣功名。

    二十二日,賈似道師潰,章鑒乃啟除右文殿修撰等職。

    四月,用老將王輔佐為總統,領兵下吉州。

    王尋卒,以廣東統制方興代之。

    江西副使黃萬石有舊嫌,又忌公聲望出己右,以公軍烏合兒戲無益言於朝,近臣與厚者佐之,遂有留屯隆興府之命。

    太史氏管發曰:人心天理,誰獨無之?文魁義聲一倡,而土豪蠻蜒,裹糧景從,斯亦壯矣。

    而或者猶以猖狂議之,時士友為之歌曰:「出師自古尚張皇,何況長江恣擾攘。

    聞道義旗離漕口,已驅北騎走池陽。

    先將十萬來迎敵,最好諸軍自裹糧。

    說與無知饒舌者,文魁原不是猖狂。

    」有旨:「文都承將所部人兵留屯隆興,非但為隆興守禦計,異時隨機用事,其為效與勤王等。

    今據文都承申:所部之兵皆土豪忠義,銳氣方新,戰鬥可望勝捷,不可閉之城郭。

    詞氣甚壯,此朝廷之所樂聞。

    劄江西安撫副使、提刑、知贛州、殿撰文都承,且照累劄,時暫駐隆興府,續聽行下,以圖雋功。

    奉寶批知。

    」 察院孫嶸叟奏言:江西安撫使文天祥,申「準省劄:『令江西副使黃萬石星馳入衛,文天祥將所部勤王義兵留隆興府事。

    』天祥以身許國,義不辭難,上下東西,惟命奔走。

    伏念天祥,猥起書生,豈諳兵事?昨者恭承太皇太後詔書,召天下勤王,天祥待罪一州,忠憤激發,不能坐視。

    移檄諸路,冀有盟主,願率兵以從。

    人心未易作興,世事率多沮撓,北兵日迫,血淚橫流。

    伏蒙公朝,除天祥右文殿修撰、樞密都承旨、江西安撫使,續準除江西提刑。

    天祥極知該恩過當,所當辭免。

    痛心時危,無暇為平時揖遜,亟憑使名,召號所部。

    惟是帥司無兵無將,無官無吏,無錢無米,徒手自奮,立為司存。

    今已結約贛州諸豪,凡溪峒剽悍輕生之徒,悉已糾集,取四月初一日提兵下吉州,會合諸郡民丁,結為大屯,來赴闕下。

    忽得留屯隆興指揮,觀聽之間,便生疑惑。

    緣天祥所統,純是百姓,率之勤王,正以忠義感激使行。

    又有官資在前,為之勸勵。

    此曹銳氣方新,戰鬥可望勝捷,若閉之城郭,責以守禦,日月淹久,烏合之眾,不堪安坐,必至潰逃。

    此勤王與留屯,較然利害之不同也。

    謹瀝忠忱告鈞慈,特與收回留屯隆興之命,容天祥照累降旨揮,將所部義兵,來赴闕下。

    」 至衢州時,以公軍抗健有紀,所過秋毫無犯,近臣大驚,遂除權工部尚書。

    八月十七日,內批:文天祥除權工部尚書,兼都督府參讚軍事,職任依舊。

    十九日:奉詔入衛,墨絰從戎,仰藉朝廷威命,獎率江右、湖南、淮廣諸項軍馬,見抵京畿。

    除已具狀申省乞判命重臣交管放令終喪外,謹具兵籍六冊繳申。

    詔敕:「三省進呈卿狀、辭免二書,兼督讚事,具悉。

    自吾有敵難,羽檄召天下兵,惟卿首倡大義,糾合熊羆之士,誓不與虜俱生。

    文而有武,儒而知兵,精忠勁節,貫日月,質神明,惟寵嘉之。

    投袂纓冠,提兵入衛,師律嚴肅,勝氣先見,宗社生靈,恃以為安。

    繇少常伯進長冬卿,未足以酬賢勞。

    相臣督師於外,命卿參佐,庶幾集允文采石之功。

    夫移孝為忠,以國為家,古有明訓。

    矧急危之秋,其往求朕攸濟,理考親擢魁彥以貽孫謀,意其在此,又何遜乎!故茲詔示,想宜知悉。

    」 二十六日,起復朝奉大夫、江西安撫使,辭免,不允。

    內批:「文天祥依舊工部尚書,兼督讚,除浙西江東制置使,兼江西安撫大使、知平江府事。

    」二十八日,敕:「三省進呈卿狀,辭免權工部尚書、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恩命事,具悉。

    朕未堪多難,疆圉孔棘,禦事罔不曰艱。

    大天毖我成功,所惟時魁儒,秉忠倡義,獎率三軍,入衛社稷,國勢為之增重,人心恃以為安。

    精神折衝,文武是憲。

    若稽高廟,命臣頤浩,開制閫於江浙,宏濟中興之業,耆定敉功。

    卿器度才猷,克邁前哲。

    惟長江之險要未復,畿甸之備守當嚴,命卿以太常伯兼領二使,表裏撐拓,以固吾圉,東西運掉,以清虜氛。

    儒師一臨,士勇百倍,用保騑我文祖受命,民茲惟豐芑貽謀之意,亟其祃牙紓服宵旰之勞,所辭宜不允。

    」正言曾唯奏:吳門奧區,今為邊地,倫魁雋至,忠孝勤王,軍中喧騰小範甲兵之謠,河上尚稽光世節制之命。

    九月初七日,勘會「文尚書,獎率義兵,入衛王室,忠忱義概,深可嘉尚。

    除已頒三路制帥之命,仍兼督府參讚、知平江府。

    今已日久,秋風浸緻,事不可緩,合行催促,須議旨揮。

    旨令文天祥不候辭朝,疾速前去之任。

    所有一行軍兵,除已別議支犒外,其餘諸項管軍頭目人,合與優加推賞。

    及辟置官屬,科降錢糧,一應合行事件,並仰逐項條具開申,以憑施行。

    」《史》雲:文尚書開閫,招軍備禦,朝廷科降十八界二千萬貫,金一千兩,銀五千兩,迪功、從事、承信、崇義郎官誥各五十道,校副尉資帖各一百道,鹽萬五千袋,節次支犒錢十八界四百七十九萬七千五百貫,口券錢米十八界一百二十六萬三千九百五十貫,米二萬四千二百五十餘石,貼助軍士使用錢十八界一十萬貫。

    截撥錢銀米:十八界十八萬八千三百貫,銀五千五百五十一兩,米四萬九千五百二十餘石。

    起發特支犒錢:十八界二百萬貫。

    已上總計金一千兩,銀六千五百五十兩,鹽一萬五千袋,十八界二千八百三十四萬六千餘貫,官誥二百道,資帖二百道,米七萬三千七百七十餘石。

     十六日,除端明殿學士,制詞曰:「敕元戎十乘先行,式倚真儒之望;師中三命承寵,遹隆方面之權。

    朕若稽先朝之舊章,最重承明之邃職。

    內以傳畿廷之彥,外亦褒帥閫之賢。

    王素之牧平涼,程勘之蒞益部,皆膺茲選,今得其人。

    某官實學濟時,英猷緯國。

    文有武備,義概質於神明;儒知軍情,忠忱貫於霜日。

    傳檄召兵而志士奮,纓冠赴難而國勢張。

    不負素定之榮,允謂寡二之略。

    予欲復江表之疆宇,命爾攘除;予欲壯浙西之翰藩,谘爾修扞。

    威稜聳前茅之令,夷虜折破竹之威。

    惟任之專者位必崇,惟名之至者功必集,乃躋班規殿之峻,以增華帥闑之嚴。

    噫!邦鹹喜,戎有良翰,茂對陟明之渥;身雖外,心在王室,趣成敵愾之勳。

    」)〉 二十七日,文制使辟周天驥帶告院,添差江西撫參,留司隆興府;楊仔帶行吏架,添差江西撫機;何時帶工轄,添差江西撫參,並分司吉州;文天祐帶史館檢閱,添差江東制幹,分司徽州;林棟帶禮兵架閣,添差浙西制幹,分司常州。

     十月,弟璧旨除直秘閣,主管崇道觀,誥詞曰:「敕具官某,惟爾哲兄,以鴻儒魁望,倡義勤王,忠於為國而不謀家,乃命閫制,修扞我難。

    爾競爽有令譽,虞侍陔養,叔出季處,恩義兩盡。

    寓直木天之峻,賦祿桐柏之祠。

    清且佚矣,孝友是亦為政,往其祗若。

    」季弟璋特與免銓,充浙西制司內機。

    十一日,賜詔曰:「卿秉忠忱以濟時難,倡義旅以衛王室。

    經營四方如召虎,獎率三軍如武侯。

    爰谘常伯之英,赴奮制閫之寄。

    將士用命,遂汎掃於虜氛;精神折衝,益振揚於勝氣。

    有嘉體國之志,亟奏攘夷之勳。

    元戎啟行,周邦鹹喜;載加錫賚,式示眷懷。

    今賜卿金二十兩,注碗一副,金十五兩,盤盞一副,細色二十匹,纈羅二十匹,龍涎香三十餅,度金香合一具,十兩清馥香三十帖,龍茶十斤,至可領也。

    故茲劄示,其體吾注倚之意。

    」十八日,常州破。

    公在平江四十日,去三日,而通判王矩之、環衛王邦傑以城迎降。

    二十三日,北兵破獨松關,留夢炎遁。

    十二月,內批文天祥簽書樞密院事。

    十六日,隆興府劉槃以城降。

    制置黃萬石移閫撫州,聞北兵至而遁。

    都統密宥迎敵,就擒,通判施至道以城降。

     丙子,宋德祐二年五月,改景炎元年 正月二日,除知臨安府,辭不拜。

    詣門陳大計,不得見。

    日讚廟謨,救宗社危亡。

    十八日,伯顏至臯亭山。

    是夕,宰相陳宜中遁。

    十九日早,除樞密使。

    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懇辭。

    間奉旨,詣北軍講解。

    二十日,以資政殿舊職詣北營,見伯顏,陳大誼,詞旨慨慷,虜頗傾動,留營中,不遣。

    明日,宰相吳堅、賈餘慶以下以國降。

    予責伯顏留使失信,罵呂文煥逆賊,引虜陷國,並數呂師孟叔侄罪惡,求死北營,虜置兵衛守,遂不復還。

    其勤王兵,朝廷放散西歸。

    二月八日,虜驅予隨祈請使吳堅、賈餘慶等入北。

    十八日,至鎮江,二十九日,予與杜滸以下十一人夜走真州。

    三月初一日,入真州城。

    初三日,真州紿出西城,門閉,弗納。

    尋遣兵護送出境。

    是夕三更,抵揚州西門,不敢入,從者四人逃。

    初四日,伏城西荒山空屋中,虜騎萬計過屋後,幾不免。

    初五日,移止賈家莊,臥敗牆糞穢中。

    是夜趨高郵,迷失道。

    初六日早,遇哨,縛去一人,殺傷一人,餘幸完。

    初七日,匍匐至高郵,亟下船,歷七水寨,十一日,至泰州,伏城下。

    二十二日,發舟,與虜騎相先後。

    二十四日,至通州。

    閏三月十七日,遵海而南。

    三十日,至台州境,地名城門鎮。

    自城門陸行,四月八日,至溫州。

    五月朔,景炎皇帝於福安登極,改元,以觀文殿學士、侍讀召赴行在。

    是月二十六日,至行都門,授通議大夫、右丞相、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連上章辭,改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

    七月四日,發行都。

    十三日,至南劍聚兵。

    十一月,入汀州。

     〈(正月初八日乙亥,劉察院廷瑞進稱臣表,公請以福王、沂王判臨安,繫民望,身為少尹,以死衛宗廟,不許。

    張世傑宿重兵六和塔,公又請於世傑:京師義士可二十萬,背城借一,以戰為守。

    世傑勉公歸據江西,己歸淮堧,以為後圖。

    十五日壬午,在朝臣一時俱逸。

    十七日,伯顏至臯亭山,距臨安三十裡,趙吉甫、賈餘慶獻傳國玉璽、降表。

    是夕,宰相陳宜中遁,世傑遁。

    十八日乙酉,北兵至臨安北五十裡,益王、廣王乃從母家出關渡江,大將蘇劉義以兵衛,間走永嘉,公實陳此議也。

    十九日早,除公樞密使,時北兵已迫修門內,戰、守、遷皆不及施。

    搢紳大夫士萃於吳堅左丞相府。

    會伯顏邀當國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