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宋少保、右丞相兼樞密使、信國公文山先生紀年錄
關燈
小
中
大
宋少保、右丞相兼樞密使、信國公文山先生紀年錄
〈(正文乃公獄中手書,附歸全文集注,雜取宋禮部侍郎鄧光薦中甫所撰《丞相傳》《附傳》《海上錄》,宋太史氏管發《國實》,至元間經進甲戌、乙亥、丙子、丁醜四年野史,平慶安刊行伯顏丞相《平宋錄》,參之公所著《指南》前後錄,《集杜句詩》前後卷,旁采先友遺老話舊事跡,列疏各年之下。
)〉 丙申,宋理宗端平三年 予以五月二日子時生,大父夢予騰紫雲而上,命名雲孫。
既長,朋友字曰天祥。
後以字貢於鄉,字之者改曰履善。
理宗覽對策,見其名,曰:「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朋友遂又字之曰宋瑞,而通稱之。
〈(廬陵文氏來自成都,公六世祖炳然,居永和鎮。
五世祖正中,徙富田。
曾祖安世,贈太保、邢國公。
大父時用,贈太傅、永國公。
父儀,字士表,人稱為革齋先生,贈太師、惠國公。
母曾氏,齊、魏國夫人。
)〉 丁酉,宋理宗嘉熙元年 庚子,嘉熙四年 辛醜,宋理宗淳祐元年 壬子,淳祐十二年 癸醜,宋理宗寶祐元年 甲寅,寶祐二年 〈(是歲,公夢召至帝所。
帝震怒,責其不孝。
公哀訴以臣實孝。
帝曰:「人言卿不孝,卿言卿孝。
」賜以金錢四,遣去。
公出門而震雷欲擊之,自歎曰:「幸免不孝之罪,而又不免雷擊。
」驚覺,汗如雨。
後一舉登第,而有父喪,但未解四金錢為何義。
)〉 乙卯,寶祐三年 是歲大比,以字舉郡貢士。
弟璧同舉。
冬,俱赴省,侍父革齋先生行。
予既以字為名,字之者改曰履善。
提舉知郡李迪舉送。
革齋先生與弟書曰:「道由玉山,遇異僧,指長男曰:『此郎必為一代之偉人,然非一家之福也。
』」 丙辰,寶祐四年 二月朔,禮部開榜,中正奏名。
弟璧同登。
及大庭試策,有司置予第五,理宗皇帝覽予對,親擢為第一。
臨軒唱名,蓋五月二十四日也。
時革齋先生臥病客邸,予自期集所請朝假侍湯藥。
二十八日,革齋先生棄世。
天府治喪,榜下士資送,道路費粗給。
兄弟即日扶護還裡,以君子不家於喪,沿途饋送並不受。
丁巳,寶祐五年 九月,葬革齋先生。
戊午,寶祐六年 八月從吉。
時丞相丁大全用事,或勸通書者,予曰:「仕如是其汲汲耶!」郡侯欲為言於朝除初官,力辭謝,得止。
己未,宋理宗開慶元年 五月,臨軒策士,旨差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
朝廷檢會,照格授承事郎。
予聞命辭免,乞行進士門謝禮,旨令朝謝訖之任。
九月,入京。
時江上有變,吳丞相潛再相。
初入都,知董宋臣主遷幸議,京師洶洶。
予門謝訖,即上疏乞斬董宋臣以一人心,以安社稷。
建明仿方鎮建守,就團結抽兵,破資格用人數事。
書奏,不報,還裡。
〈(舊例:三魁唱名罷,賜袍笏,謝恩。
入幕,賜禦饌,進謝恩詩。
出賜席帽,於闕門上馬,迎入期集所,又名「狀元局」。
官給錢物供張皂隸等,於此聚同年,待賓客,刊題名小錄,賜聞喜宴,進謝宴詩。
如此者一月,然後率榜下士詣闕謝恩,謂之「門謝」。
門謝後,授初階,內狀元授承事郎,簽書某軍節度判官廳公事。
至後一科放進士榜,則前一科狀元召入為秘書省正字,名曰「對花召」。
)〉 庚申,宋理宗景定元年 二月,差簽書鎮南軍節度判官廳公事,辭免。
乞祠祿,旨差主管建昌軍仙都觀。
辛酉,景定二年 十月除秘書省正字。
時賈丞相似道當國,年餘,頗訝不通名。
及除入館,得予書舉張師德兩及吾門故事,始重嘉歎。
誥詞曰:「倫魁登瀛,故事也。
然始進,大率以虛名;既久,乃知其實踐。
爾則異於是,初以遠士奉董生之對,繼以卑官上梅福之書,天下誦其言,高其風。
知爾素志不在溫飽,麟台之召,其來何遲!語有雲:居大名難。
又雲:保晚節難。
爾其厚養而審發之,使輿論翕然,曰朕所親擢敢言之士,可。
」〈(劉克莊行)〉 壬戌,景定三年 四月,供正字職,尋兼景獻府教授。
五月,充殿試考官,進校書郎。
誥詞曰:「新進士唱第前,舉首必召,故事也。
爾以《陟岵》之故,稽登瀛之擢。
一旦來歸,如麟獲泰畤,鳳集阿閣。
甫翻黃本,俄映青藜,在他人為速,在爾為晚矣。
人之不可及者,年也;不磨者,名也;至哉天下樂者,書也。
朕將老汝之才,而極其用焉耳。
」 癸亥,景定四年 正月,除著作佐郎。
二月,兼權刑部郎官。
刑部事最繁重,居官者率受成於吏,號清流者尤所不屑為之。
鉤考裁決,晝夜精力不倦,吏不能欺,懾服焉。
八月,以董宋臣覆出為都知,上疏論其惡,不報。
束擔將出關,丞相遣人謂公:「不可」,差知瑞州。
十一月,赴郡。
十二月,迎親就養。
郡兵火後,瘡痍乍復,予撫以寬惠,鎮以廉靜。
郡兵素驕,取其桀黠置之法。
張布綱紀,上下肅然。
於交承外積緡錢萬,創便民庫。
去之日,填兵出前窠名,為楮百萬有奇。
遺愛在民,久益不忘。
甲子,景定五年 十月,召赴行在,尋除禮部郎官。
十一月,除江西提刑,辭免,不允。
乙醜,宋度宗鹹淳元年 二月,就瑞州交割提刑職事。
時大赦後,推廣德意,全宥居多,惟平寇扶楮,稍振風采。
四月,行部至吉州太和縣,伯祖母梁夫人歿,予父所生母也。
申解官承心制。
間臺臣黃萬石以不職論罷。
是歲,辟文山。
〈(臨江城中金地坊銀匠陳,見負關會過於市者,歎曰:「我等困苦,止欠此馱耳!」翼早,盜殺負關會人慧力寺後山中,捕司跡盜急,市荷擔行鬻??餌者以所聞陳語告,捕司鞠陳,棰楚誣服。
將受刑,辭其母曰:「為子不能終養,必宿冤債,無可說者。
望吾母焚紙錢於吾死處,告土神,乞指引我到盜殺人處。
又焚紙錢於盜殺人處,告土神,乞指引我到殺人正賊之家。
」母如其言。
後月餘,母夢子告曰:「謝母,已得正賊,乃府衙後李某家。
所得關會,具在暗閣上竹籠內,於吾死後止用訖關會買牲酒賽謝神福。
內覆紙單,籠上用草為遮蓋,塵灰積滿。
一二日文提刑到,請母為陳訴。
」越數日,公到,陳母乞屏左右,持素紙以所夢訴公。
即命有司同陳母詣卒閣,悉如夢。
遂以李償負關會人死,推司及原捕人償陳死。
官贍養陳母終身。
此趙君厚言也。
)〉 丙寅,鹹淳二年 丙寅、戊戌、庚戌、丙子,長男道生生。
丁卯,鹹淳三年 丁卯、壬寅、甲午、丙寅,次男佛生生。
二月,女柳生。
三月,女環生。
九月,除尚左郎官,辭免,不允。
十二月,赴闕供職。
誥詞曰:「蘇軾有雲:『仁宗皇帝,在位最久,得人最盛,進士高科,類至顯位。
』我理宗享國,庶幾仁祖,取士之數,卻又夥焉。
當時褎然之選,今其存者,無不登進。
獨爾以陳情之表,讀《禮》之文,淹恤在外,尚遲向用。
夫風之積不厚,則其負大翼無力。
若爾之植立不凡,非特以高科也,而又益培厥栽,則其滋長也孰禦?尚左高於郎位,其以是起家,方天之休。
敬之哉!可。
」〈(馮夢得行)〉 戊辰,鹹淳四年 正月,兼學士院權直,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
是月,臺臣黃鏞奏免所居官。
冬至,除福建提刑,臺臣陳懋欽奏寢新命。
己巳,鹹淳五年 四月,差知寧國府,辭免,不允。
十一月,領府事。
府極雕弊,始至,爬梳條理,曠然無事。
寧國為郡,居上流,鬥絕,稅務無所取辦,則椎剝為民害。
予奏罷之,別取郡計以補課額,百姓歡舞。
去後,爭醵錢立祠。
〈(先是,乙卯春,公家趨城三十裡,曰冷水坑,旅店胡翁夜夢門外巨石有龍蛻爪其上。
夢甚著,覺而異之。
昧爽,即擁帚掃除石,驗所夢。
已而,公至,則坐於石更屨。
翁言早寒,願飯而去。
詞意甚勤。
公問故,以夢告,且曰:「他日必富貴,願垂憐我家。
」公諾焉。
由是公家人往還經從,必飯其家。
歲時翁嫗至公家,必優贈與。
至是,公載家寧國弭任歸,午飯胡店,胡以宿諾請。
公笑曰:「諸擔中任擔取其一。
」胡屢謝不敢,則擇取一擔以告。
公令眾啟擇視之,則扇也。
公曰:「此遠方土宜,為鄉裡親友饋者,汝無用焉。
」命眾估時值,以其值與之。
蓋胡以公五馬貴如他人,皆輜重充溢,不知公行橐固枵然,是以任其自擇無嫌也。
公之子孫過之,胡之子孫仍奔走迎送不倦,公家亦時優恤之。
一夢之吉,乃纏綿受實惠,異哉!此胡老之言也。
)〉 庚午,鹹淳六年 正月朔,除軍器監,兼右司,辭免,不允。
四月,供監職免,兼右司,尋兼崇政殿說書,兼學士院權直,兼玉牒所檢討官。
會平章賈似道,託疾歸紹興,乞緻仕,旨令學士院降詔不允。
賈有要君之志,予當制裁之以正義。
時內制相承皆呈槁當國,改竄惟命,重失王言之體。
予直道而行,遂忤賈意。
七月,除秘書少監,兼職依舊。
臺臣張志立奏免所居官。
辛未,鹹淳七年 冬至,除湖南運判,臺臣陳堅表寢新命。
是年,起宅文山。
山在廬陵南百裡,居予家上遊。
兩山夾一溪,溪中石林立,水曲折其間,從高注下,姿態橫出。
山下石尤奇怪,跨溪綿谷,低昂臥立,各有天趣。
山上下流泉四出,隨意灌注,無所不之。
其高處面勢數百裡,俯視萬壑,雲煙芊綿,真廣大之觀也。
其南曰南涯,可五裡,主人日領客其間,窮幽極勝,樂而忘疲。
其北曰北涯,以南長潭為止,清遠深絕,蓋以時至焉。
宅基在南涯,其地平曠,長可百丈餘,深可三十丈。
溪水至其前,泓渟演迤,山勢盤礴,如拱如趨,蓋融結非偶然者。
宅當其會,青山屋上,流水屋下,誠隱者之居也!予於山水之外,別無嗜好,衣服飲食,但取粗適,不求鮮美。
於財利至輕,每有所入,隨至隨散,不令有餘。
常歎世人乍有權望,即外興獄訟,務為兼並。
登第之日,自矢之天,以為至戒。
故平生無官府之交,無鄉鄰之怨,閑居獨坐,意常超然。
雖凝塵滿室,若無所睹,其天性淡如也。
於宦情亦然,自以為起身白屋,解逅早達,欲俟四十三歲,即請老緻仕,如錢若水故事。
使國家無虞,明良在上,退為潛夫,自求其志,不知老之將至矣。
時之不淑,命也何尤!山中新宅,後聞江上有變,即罷匠事,惟廳堂僅成。
癸酉,鹹淳九年 正月,除湖南提刑,辭免,不允。
三月,領事,疏決滯淹,一路無留獄。
連平巨寇,道路肅清。
冬,乞便郡侍親,差知贛州。
是年夏,見古心先生江公萬裡於長沙。
公從容語及國事,憫然曰:「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
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居一年而難作,公家番陽,城陷,義不辱,自沉而死。
予灑血攘袂,顛沛驅馳,卒以孤軍陷沒,無益於天下。
追念公言,輒為流涕。
甲戌,鹹淳十年 三月,赴贛州。
平易近民,與民相安無事。
十縣素服威信,人自相戒,無有出甲。
廣人以按堵,故具官設位,家置香火以報恩。
六月,慶祖母劉夫人年八十七,郡民自七十以上與錢酒米帛有差,有婦人百三歲者。
十一月二十一日,哀痛詔敕門下:「先帝傾崩。
嗣君衝幼,吾至衰耋,勉禦簾帷。
曾日月之幾何?凜淵冰之是懼。
憤茲醜虜,闖我長江,乘隙抵巇,誘逆犯順。
古未有純是夷虜之世,今何至泯然天地之經?慨國步之阽危,皆吾德之淺薄。
天心仁愛,示以星文而不悟;地道變盈,警以水患而不思。
田裡有愁歎之聲,而莫之
)〉 丙申,宋理宗端平三年 予以五月二日子時生,大父夢予騰紫雲而上,命名雲孫。
既長,朋友字曰天祥。
後以字貢於鄉,字之者改曰履善。
理宗覽對策,見其名,曰:「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朋友遂又字之曰宋瑞,而通稱之。
〈(廬陵文氏來自成都,公六世祖炳然,居永和鎮。
五世祖正中,徙富田。
曾祖安世,贈太保、邢國公。
大父時用,贈太傅、永國公。
父儀,字士表,人稱為革齋先生,贈太師、惠國公。
母曾氏,齊、魏國夫人。
)〉 丁酉,宋理宗嘉熙元年 庚子,嘉熙四年 辛醜,宋理宗淳祐元年 壬子,淳祐十二年 癸醜,宋理宗寶祐元年 甲寅,寶祐二年 〈(是歲,公夢召至帝所。
帝震怒,責其不孝。
公哀訴以臣實孝。
帝曰:「人言卿不孝,卿言卿孝。
」賜以金錢四,遣去。
公出門而震雷欲擊之,自歎曰:「幸免不孝之罪,而又不免雷擊。
」驚覺,汗如雨。
後一舉登第,而有父喪,但未解四金錢為何義。
)〉 乙卯,寶祐三年 是歲大比,以字舉郡貢士。
弟璧同舉。
冬,俱赴省,侍父革齋先生行。
予既以字為名,字之者改曰履善。
提舉知郡李迪舉送。
革齋先生與弟書曰:「道由玉山,遇異僧,指長男曰:『此郎必為一代之偉人,然非一家之福也。
』」 丙辰,寶祐四年 二月朔,禮部開榜,中正奏名。
弟璧同登。
及大庭試策,有司置予第五,理宗皇帝覽予對,親擢為第一。
臨軒唱名,蓋五月二十四日也。
時革齋先生臥病客邸,予自期集所請朝假侍湯藥。
二十八日,革齋先生棄世。
天府治喪,榜下士資送,道路費粗給。
兄弟即日扶護還裡,以君子不家於喪,沿途饋送並不受。
丁巳,寶祐五年 九月,葬革齋先生。
戊午,寶祐六年 八月從吉。
時丞相丁大全用事,或勸通書者,予曰:「仕如是其汲汲耶!」郡侯欲為言於朝除初官,力辭謝,得止。
己未,宋理宗開慶元年 五月,臨軒策士,旨差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
朝廷檢會,照格授承事郎。
予聞命辭免,乞行進士門謝禮,旨令朝謝訖之任。
九月,入京。
時江上有變,吳丞相潛再相。
初入都,知董宋臣主遷幸議,京師洶洶。
予門謝訖,即上疏乞斬董宋臣以一人心,以安社稷。
建明仿方鎮建守,就團結抽兵,破資格用人數事。
書奏,不報,還裡。
〈(舊例:三魁唱名罷,賜袍笏,謝恩。
入幕,賜禦饌,進謝恩詩。
出賜席帽,於闕門上馬,迎入期集所,又名「狀元局」。
官給錢物供張皂隸等,於此聚同年,待賓客,刊題名小錄,賜聞喜宴,進謝宴詩。
如此者一月,然後率榜下士詣闕謝恩,謂之「門謝」。
門謝後,授初階,內狀元授承事郎,簽書某軍節度判官廳公事。
至後一科放進士榜,則前一科狀元召入為秘書省正字,名曰「對花召」。
)〉 庚申,宋理宗景定元年 二月,差簽書鎮南軍節度判官廳公事,辭免。
乞祠祿,旨差主管建昌軍仙都觀。
辛酉,景定二年 十月除秘書省正字。
時賈丞相似道當國,年餘,頗訝不通名。
及除入館,得予書舉張師德兩及吾門故事,始重嘉歎。
誥詞曰:「倫魁登瀛,故事也。
然始進,大率以虛名;既久,乃知其實踐。
爾則異於是,初以遠士奉董生之對,繼以卑官上梅福之書,天下誦其言,高其風。
知爾素志不在溫飽,麟台之召,其來何遲!語有雲:居大名難。
又雲:保晚節難。
爾其厚養而審發之,使輿論翕然,曰朕所親擢敢言之士,可。
」〈(劉克莊行)〉 壬戌,景定三年 四月,供正字職,尋兼景獻府教授。
五月,充殿試考官,進校書郎。
誥詞曰:「新進士唱第前,舉首必召,故事也。
爾以《陟岵》之故,稽登瀛之擢。
一旦來歸,如麟獲泰畤,鳳集阿閣。
甫翻黃本,俄映青藜,在他人為速,在爾為晚矣。
人之不可及者,年也;不磨者,名也;至哉天下樂者,書也。
朕將老汝之才,而極其用焉耳。
」 癸亥,景定四年 正月,除著作佐郎。
二月,兼權刑部郎官。
刑部事最繁重,居官者率受成於吏,號清流者尤所不屑為之。
鉤考裁決,晝夜精力不倦,吏不能欺,懾服焉。
八月,以董宋臣覆出為都知,上疏論其惡,不報。
束擔將出關,丞相遣人謂公:「不可」,差知瑞州。
十一月,赴郡。
十二月,迎親就養。
郡兵火後,瘡痍乍復,予撫以寬惠,鎮以廉靜。
郡兵素驕,取其桀黠置之法。
張布綱紀,上下肅然。
於交承外積緡錢萬,創便民庫。
去之日,填兵出前窠名,為楮百萬有奇。
遺愛在民,久益不忘。
甲子,景定五年 十月,召赴行在,尋除禮部郎官。
十一月,除江西提刑,辭免,不允。
乙醜,宋度宗鹹淳元年 二月,就瑞州交割提刑職事。
時大赦後,推廣德意,全宥居多,惟平寇扶楮,稍振風采。
四月,行部至吉州太和縣,伯祖母梁夫人歿,予父所生母也。
申解官承心制。
間臺臣黃萬石以不職論罷。
是歲,辟文山。
〈(臨江城中金地坊銀匠陳,見負關會過於市者,歎曰:「我等困苦,止欠此馱耳!」翼早,盜殺負關會人慧力寺後山中,捕司跡盜急,市荷擔行鬻??餌者以所聞陳語告,捕司鞠陳,棰楚誣服。
將受刑,辭其母曰:「為子不能終養,必宿冤債,無可說者。
望吾母焚紙錢於吾死處,告土神,乞指引我到盜殺人處。
又焚紙錢於盜殺人處,告土神,乞指引我到殺人正賊之家。
」母如其言。
後月餘,母夢子告曰:「謝母,已得正賊,乃府衙後李某家。
所得關會,具在暗閣上竹籠內,於吾死後止用訖關會買牲酒賽謝神福。
內覆紙單,籠上用草為遮蓋,塵灰積滿。
一二日文提刑到,請母為陳訴。
」越數日,公到,陳母乞屏左右,持素紙以所夢訴公。
即命有司同陳母詣卒閣,悉如夢。
遂以李償負關會人死,推司及原捕人償陳死。
官贍養陳母終身。
此趙君厚言也。
)〉 丙寅,鹹淳二年 丙寅、戊戌、庚戌、丙子,長男道生生。
丁卯,鹹淳三年 丁卯、壬寅、甲午、丙寅,次男佛生生。
二月,女柳生。
三月,女環生。
九月,除尚左郎官,辭免,不允。
十二月,赴闕供職。
誥詞曰:「蘇軾有雲:『仁宗皇帝,在位最久,得人最盛,進士高科,類至顯位。
』我理宗享國,庶幾仁祖,取士之數,卻又夥焉。
當時褎然之選,今其存者,無不登進。
獨爾以陳情之表,讀《禮》之文,淹恤在外,尚遲向用。
夫風之積不厚,則其負大翼無力。
若爾之植立不凡,非特以高科也,而又益培厥栽,則其滋長也孰禦?尚左高於郎位,其以是起家,方天之休。
敬之哉!可。
」〈(馮夢得行)〉 戊辰,鹹淳四年 正月,兼學士院權直,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
是月,臺臣黃鏞奏免所居官。
冬至,除福建提刑,臺臣陳懋欽奏寢新命。
己巳,鹹淳五年 四月,差知寧國府,辭免,不允。
十一月,領府事。
府極雕弊,始至,爬梳條理,曠然無事。
寧國為郡,居上流,鬥絕,稅務無所取辦,則椎剝為民害。
予奏罷之,別取郡計以補課額,百姓歡舞。
去後,爭醵錢立祠。
〈(先是,乙卯春,公家趨城三十裡,曰冷水坑,旅店胡翁夜夢門外巨石有龍蛻爪其上。
夢甚著,覺而異之。
昧爽,即擁帚掃除石,驗所夢。
已而,公至,則坐於石更屨。
翁言早寒,願飯而去。
詞意甚勤。
公問故,以夢告,且曰:「他日必富貴,願垂憐我家。
」公諾焉。
由是公家人往還經從,必飯其家。
歲時翁嫗至公家,必優贈與。
至是,公載家寧國弭任歸,午飯胡店,胡以宿諾請。
公笑曰:「諸擔中任擔取其一。
」胡屢謝不敢,則擇取一擔以告。
公令眾啟擇視之,則扇也。
公曰:「此遠方土宜,為鄉裡親友饋者,汝無用焉。
」命眾估時值,以其值與之。
蓋胡以公五馬貴如他人,皆輜重充溢,不知公行橐固枵然,是以任其自擇無嫌也。
公之子孫過之,胡之子孫仍奔走迎送不倦,公家亦時優恤之。
一夢之吉,乃纏綿受實惠,異哉!此胡老之言也。
)〉 庚午,鹹淳六年 正月朔,除軍器監,兼右司,辭免,不允。
四月,供監職免,兼右司,尋兼崇政殿說書,兼學士院權直,兼玉牒所檢討官。
會平章賈似道,託疾歸紹興,乞緻仕,旨令學士院降詔不允。
賈有要君之志,予當制裁之以正義。
時內制相承皆呈槁當國,改竄惟命,重失王言之體。
予直道而行,遂忤賈意。
七月,除秘書少監,兼職依舊。
臺臣張志立奏免所居官。
辛未,鹹淳七年 冬至,除湖南運判,臺臣陳堅表寢新命。
是年,起宅文山。
山在廬陵南百裡,居予家上遊。
兩山夾一溪,溪中石林立,水曲折其間,從高注下,姿態橫出。
山下石尤奇怪,跨溪綿谷,低昂臥立,各有天趣。
山上下流泉四出,隨意灌注,無所不之。
其高處面勢數百裡,俯視萬壑,雲煙芊綿,真廣大之觀也。
其南曰南涯,可五裡,主人日領客其間,窮幽極勝,樂而忘疲。
其北曰北涯,以南長潭為止,清遠深絕,蓋以時至焉。
宅基在南涯,其地平曠,長可百丈餘,深可三十丈。
溪水至其前,泓渟演迤,山勢盤礴,如拱如趨,蓋融結非偶然者。
宅當其會,青山屋上,流水屋下,誠隱者之居也!予於山水之外,別無嗜好,衣服飲食,但取粗適,不求鮮美。
於財利至輕,每有所入,隨至隨散,不令有餘。
常歎世人乍有權望,即外興獄訟,務為兼並。
登第之日,自矢之天,以為至戒。
故平生無官府之交,無鄉鄰之怨,閑居獨坐,意常超然。
雖凝塵滿室,若無所睹,其天性淡如也。
於宦情亦然,自以為起身白屋,解逅早達,欲俟四十三歲,即請老緻仕,如錢若水故事。
使國家無虞,明良在上,退為潛夫,自求其志,不知老之將至矣。
時之不淑,命也何尤!山中新宅,後聞江上有變,即罷匠事,惟廳堂僅成。
癸酉,鹹淳九年 正月,除湖南提刑,辭免,不允。
三月,領事,疏決滯淹,一路無留獄。
連平巨寇,道路肅清。
冬,乞便郡侍親,差知贛州。
是年夏,見古心先生江公萬裡於長沙。
公從容語及國事,憫然曰:「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
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居一年而難作,公家番陽,城陷,義不辱,自沉而死。
予灑血攘袂,顛沛驅馳,卒以孤軍陷沒,無益於天下。
追念公言,輒為流涕。
甲戌,鹹淳十年 三月,赴贛州。
平易近民,與民相安無事。
十縣素服威信,人自相戒,無有出甲。
廣人以按堵,故具官設位,家置香火以報恩。
六月,慶祖母劉夫人年八十七,郡民自七十以上與錢酒米帛有差,有婦人百三歲者。
十一月二十一日,哀痛詔敕門下:「先帝傾崩。
嗣君衝幼,吾至衰耋,勉禦簾帷。
曾日月之幾何?凜淵冰之是懼。
憤茲醜虜,闖我長江,乘隙抵巇,誘逆犯順。
古未有純是夷虜之世,今何至泯然天地之經?慨國步之阽危,皆吾德之淺薄。
天心仁愛,示以星文而不悟;地道變盈,警以水患而不思。
田裡有愁歎之聲,而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