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記 序
關燈
小
中
大
長者之地,不知幾何年,益公取以補《廬陵圖志》。
木濱水如老蛟夭矯,有騰驤怒起之勢。
鹹淳八年秋,一夕,大雷電以風,木隨水而飛。
又二年秋,有蓮一蒂雙華,出於文叔北窗下苔池中。
文叔,長者曾孫也,連理表章於乾淳間,鄒氏始享有其瑞。
予聞長者一再傳皆恂恂友愛,同氣並根,既碩且蕃,實生來仍。
今文叔之庭,二季競爽,兩孫端美,天將昌之,其殆視同穎兩岐,皞縕撝忞,而未有已乎!文叔喜而命予題其堂曰「垂芳」。
夫一草一木之微,比於太虛,僅同毛髮。
而「鄂不睟」,兄弟之親,《小雅》所為賦也,於吾心得無感乎!予旦夕尚徘徊新堂,為君賡《棠棣》之一章。
李氏族譜亭記 蘇老泉有《族譜引》,又有《族譜亭記》。
引專言父祖子孫出於一本,不可忽忘;記則以鄉人不義不睦者為戒。
愚嘗謂引之詞極論骨肉之所從,而動其內心之愛,此宜與賢者道。
至於記之所載,其言他人戕賊之故,而惟恐族陷於不淑。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則此訓又親切焉。
西山李氏,家於龍泉數百年,先世有諱忞者,與潁濱遊,老泉之譜引,自以為得於面授,而切意其亭記尚未及見也。
今其族仿蘇氏作族譜亭,以不忘先世潁濱之交,以庶幾老泉之意。
有名繼祖者,又修復之,以紹前志。
為予求字,予為之書,而樂道其美。
夫其譜引先世既自得之以遺其子孫,今其子孫固已識先世之用心矣。
予猶以為未也,則告諸繼祖,歲時聚族拜奠亭下,更願與蘇公亭記各各觀誦一過,使為長上者復申告之曰:「謹毋為鄉之某人者!」 蕭氏梅亭記 廬陵貢士蕭元亨,江西帥平林公之孫,贛州龍南縣丞之子。
蚤孤,有立,克肖厥世。
於其讀書遊息之暇,有自得焉,乃作亭於屋之西偏。
周之一徑,被徑一梅亭。
後有廊,有詩畫壁間。
前方池,廣五尺,飼魚而觀之。
鄰牆古樹,蔽虧映帶,清風徐來,明月時至。
君領客於此,上下談笑。
客多乃祖父舊遊,而君樂從之稱其家兒也。
君名亭曰「梅」,而屬其客請記於予。
予昔者登平林公之門,入其園,臺觀沼渚,卉木竹石,曲折靡曼,登覽幽遠。
公緩步徐坐,杯酒流行,古君子也。
退從讚府,與其次子江陵支使,昂然野鶴,粲然華星。
南金荊玉,應接不暇,佳公子也。
今是園也,亭館日以完美,草樹日以茂密,元亨兄弟又從而增大之。
夫高臺曲池,百歲倏忽,此孟嘗君之所以感慨於雍門周者也。
予於君,不十年間俯仰三世。
昔也念其門之遭,今也賀斯園之幸,則告於元亨曰:天地閉塞而成冬,萬物棣通而為春。
方其閉塞也,陰風觱栗,寒氣贔屭,眾芳景滅,萬木僵立,何其微也!及其棣通也,木石所壓,霜露所濡,土膏墳起,芽甲怒長,何其盛也!天地生意,無間容息,當其已閉塞之後,未棣通之前,於是而梅出焉。
天地生物之心,是之謂仁,則夫倡天地之仁者蓋自梅始。
今君之樂斯亭而賞斯梅也,其何以哉!天地莫不有初,萬物莫不有初,人事莫不有初,人心莫不有初,君從其初心而充之,無非仁者。
使梅而有知,吾知其為君欣然矣。
昔東坡記靈璧張氏園亭,推本其先人之澤,而拳拳然望其子孫,且將買田泗上,以與張氏遊焉。
予裡人,辱君好舊矣,宜其甚於坡之愛張氏也。
衡州耒陽縣《進士題名記》 衡州《進士題名記》,設於學,耒陽隸焉。
去年歷兵火,浸湮毀。
耒陽宰郴江王某始與其士刻石邑庠,以自為一同人物記。
邦人鬱林教授周君道興介予曰:「縣之立是碑,屬歲大比,將作興士氣也,冀子為之記。
」予嘉其勤,不得辭。
按衡進士姓名可考者,自祥符省元鄭向而始,景祐八人俱擢第,郡人侈為渾化,時耒陽居其三。
嘉定郡貢十八人,耒陽又半之。
間歲往往多得士。
今邑人於花州之讖,翹乎其未整也。
雖然,科第之末不足為儒者道,天下事固有大於此者矣。
衡有石鼓書院,朱文公實為記,其論世俗之書,進取之業,以為志於己者所羞言。
至謂學校科舉之害,不可以是為適然而莫之救。
先生所以正人心破俗學者,頎乎其志也。
前輩之流風未遠,學者之分內何限?屬邑之士其得無所聞乎!然則縣之此碑將以紀姓名也,豈曰使人歆慕誇羨,矻矻然為物外之歸哉?夫在上有師道,則在下有善人修於家;有正學,則天子之庭有真儒。
此令尹與凡邑之士,兢兢終日而不能已者也。
若夫苟焉而學,泛焉而仕,冒焉而題,則後人指之曰:某也若何!某也若何!嗚呼!是可不凜凜乎哉! 撫州樂安縣《進士題名記》 撫領縣五,《進士題名記》自太平興國樂公史始,以迄於今班班然。
雖然,此記諸郡者,縣又各有記。
郡縣皆以本人物之出,而縣又近也。
樂安自紹興十八年始置縣,於時士文富義豐,頭角嶄出,志氣凜然,蓋文物之發越久矣。
三歲大比,由是而計偕者,始而二三人,繼而四五六七人。
擢奉常第者始而一人,繼而二三人。
斯盛矣!而記未立,闕也。
予同年新贛州教授何君,時以書來京師曰:「薦於鄉而仕於國,皆仕之達也。
追其已往之不及記,待其方來之不勝記,特託諸石,以詔不朽。
願假之一言!」辭不獲。
按圖志,縣始創,實割崇仁三鄉與吉之永豐一鄉。
斯土也,蓋文明之會也。
山川之英,扶輿清淑之所藏,是故名世出於其間,歐陽子之於永豐,文恭羅公之於崇仁,是其人也。
今縣東跨西並,收拾奇山水以為一國,風氣磅礴,且百年於此。
斯文之運浸以張王,此豈偶然之故邪?雖然,二君子所長非科第也,有大焉者矣。
登斯記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當如何哉!當如何哉! 瑞州三賢堂記 瑞有三賢祠堂。
三賢:餘襄公,蘇文定公,楊文節公。
祠堂舊在水南闤闠,景定庚午毀於兵,前守嚴陵方君逢辰遷之稍西,垂成而去。
某為君代,相遇於上饒,君語及斯堂,曰:「瑞人之敬三賢也如生,三年無所於祠,意閔閔焉,予是以亟新之也。
然塗忞未畢,像設未備,子其成之,成則為之記。
」某至郡,既敬奉君之教,遂率諸生行釋菜禮。
而君書三至,諗記之成,某不得辭。
夫瑞為郡號江西道院,然在汴京盛時為遠小,故餘、蘇二公皆以謫至。
淳熙間,郡去今行在所為近,而楊公江西人,雖自蓬監出守,殊不薄淮陽也。
地一而時不同,又守郡者與他謫異,然瑞人矜而相語,概曰:「吾郡以三賢重,餘公坐黨範文正,蘇公坐救其兄東坡先生,後又以執政坐元祐黨,楊公坐爭張魏公配享事。
使此三賢者皆無所坐,安得辱臨吾土?」噫!甚矣,瑞人之好是懿德也!然三賢所養,猶有可得而竊窺者乎?範公忤呂丞相而去也,未幾復用;前日寅緣被斥者,以次召還。
襄公自瑞徙泰,乃獨請嶺南便郡以歸,愈去愈遠,豈非所謂同其退不同其進者耶?蘇公世味素薄,其記東軒,謂顏氏簞瓢之樂不可庶幾,而日與郡家收緇銖之利,曾不以為屈辱。
異時再謫三徙之餘,退老潁濱,杜門卻掃,不怨不尤,使人之意也消。
若楊公則肆意吟哦,筆墨淋漓,在郡自為一集,與疇昔道山群賢文字之樂,無以異也。
若三賢者,豈以擯斥疏遠累其心哉!夫擯斥疏遠不以累其心者,其流或至於翛然遠舉,超世遺俗。
而三賢又不然,餘公用於慶歷,蘇公用於元祐,蹇蹇匪躬,皆在困躓流落之後。
楊公當權奸用事,屢召不起,報國丹心,竟以憂死,凜然古人屍諫之風。
嗚呼!此其所以為三賢歟!繇前言之,吾知在瑞之時樂天安土;繇後言之,吾知在瑞之時乃心罔不在王室。
嗚呼!此其所以為三賢歟!《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太史公曰:「雖為之執鞭,所欣慕焉。
」瑞人之敬三賢也,又於此思之,當有以稱方君所為欲記斯堂之意。
某於先正,無能為役。
建昌軍青雲莊記 大農簿趙侯守旰之明年,建青雲莊成,侯旦夕受代行矣,移書請記於廬陵文某,曰:「大江以西,縉紳衣冠,旰為盛。
旰賓興薦士三十七,江山奇氣,發天地之藏未艾也。
郡有庫,邑有莊,皆以貢士名,貢鹿鳴與計偕者,仆馬道路而無虞矣。
則後自念士方奏名,待對皇帝王伯之規模,造端發軔,如火始然,奈何以旅瑣瑣病寒畯乎?會南豐有寺曰『安禪』,毀於寇,田若幹無所於屬。
於是復其租稅,為屋四楹,乃積乃倉於寺之廢址,命曰『青雲莊』。
錢穀有司三歲一會,凡旰之試禦前者,贐各有差,所為厚士於方來,蓋庶幾焉。
」 某復於侯曰:「自異學興,緇黃之宮遍天下,其徒蠶食,阡陌相望。
有志之士嘗欲磨以歲月,聽其消亡。
士大夫蔽於福田利益之私,非惟無救於敝,更張之。
侯也炳然大觀,右儒而左釋,制其膏腴,移彼於此,正合前賢建置,可謂執德而不回者矣。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夫浩然者,際天地而常存,不假外物而為消長,士豈以侯為浼己哉?《詩》雲:『菁菁者莪,在彼中陵。
既見君子,錫我百朋。
』釋者曰:古者貨貝,五貝為朋。
百朋,得祿多也。
《小雅》之序:菁菁者,美其育材。
變《小雅》之次菁莪者,傷其廢禮,以君師在上,取其長育人材者,禮如何其廢之?矧諸侯奉天子命,守土有國,士賢者能者悉上送春官,勸駕續食,固其所也。
侯推廣國家樂育之意,知盡禮而已。
與之者非以為恩,受之者豈以為不屑哉?莊生論鵬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風斯在下,本放曠者寓言。
自隋唐以來,世人尊異科第若青雲者,放之而為之辭。
古之人其身益高,其心益危,人以為瞻望不可企及,乃其憂責之始。
士之於一旦,豈真以髮身為汗漫乎哉?《易》之象:『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士待對時也。
『雲雷,屯,君子以經綸』,士澤物時也。
侯誠有望於人物,有意於世道。
有以為需之飲食,侯事也;無以為《屯》之經綸,士責也。
侯不負士,士亦不負侯,是為不負所學,不負天子。
」 侯名孟適。
董莊事者,前通判臨江軍曾君稹新,袁州萬載縣主學徐公應午。
貢士庫名存而實湮,以白金二十鎰補其籍,改庫為田,以利久遠,其出內則隸是雲。
贛州重修清獻趙公祠堂記 郡所在祠先賢之為守者,守得祠以遺愛。
然而百世之下君子之澤有存焉者寡矣,而聞其風為之興起,屍而祝之,不謀同辭,識者於是上下
木濱水如老蛟夭矯,有騰驤怒起之勢。
鹹淳八年秋,一夕,大雷電以風,木隨水而飛。
又二年秋,有蓮一蒂雙華,出於文叔北窗下苔池中。
文叔,長者曾孫也,連理表章於乾淳間,鄒氏始享有其瑞。
予聞長者一再傳皆恂恂友愛,同氣並根,既碩且蕃,實生來仍。
今文叔之庭,二季競爽,兩孫端美,天將昌之,其殆視同穎兩岐,皞縕撝忞,而未有已乎!文叔喜而命予題其堂曰「垂芳」。
夫一草一木之微,比於太虛,僅同毛髮。
而「鄂不睟」,兄弟之親,《小雅》所為賦也,於吾心得無感乎!予旦夕尚徘徊新堂,為君賡《棠棣》之一章。
李氏族譜亭記 蘇老泉有《族譜引》,又有《族譜亭記》。
引專言父祖子孫出於一本,不可忽忘;記則以鄉人不義不睦者為戒。
愚嘗謂引之詞極論骨肉之所從,而動其內心之愛,此宜與賢者道。
至於記之所載,其言他人戕賊之故,而惟恐族陷於不淑。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則此訓又親切焉。
西山李氏,家於龍泉數百年,先世有諱忞者,與潁濱遊,老泉之譜引,自以為得於面授,而切意其亭記尚未及見也。
今其族仿蘇氏作族譜亭,以不忘先世潁濱之交,以庶幾老泉之意。
有名繼祖者,又修復之,以紹前志。
為予求字,予為之書,而樂道其美。
夫其譜引先世既自得之以遺其子孫,今其子孫固已識先世之用心矣。
予猶以為未也,則告諸繼祖,歲時聚族拜奠亭下,更願與蘇公亭記各各觀誦一過,使為長上者復申告之曰:「謹毋為鄉之某人者!」 蕭氏梅亭記 廬陵貢士蕭元亨,江西帥平林公之孫,贛州龍南縣丞之子。
蚤孤,有立,克肖厥世。
於其讀書遊息之暇,有自得焉,乃作亭於屋之西偏。
周之一徑,被徑一梅亭。
後有廊,有詩畫壁間。
前方池,廣五尺,飼魚而觀之。
鄰牆古樹,蔽虧映帶,清風徐來,明月時至。
君領客於此,上下談笑。
客多乃祖父舊遊,而君樂從之稱其家兒也。
君名亭曰「梅」,而屬其客請記於予。
予昔者登平林公之門,入其園,臺觀沼渚,卉木竹石,曲折靡曼,登覽幽遠。
公緩步徐坐,杯酒流行,古君子也。
退從讚府,與其次子江陵支使,昂然野鶴,粲然華星。
南金荊玉,應接不暇,佳公子也。
今是園也,亭館日以完美,草樹日以茂密,元亨兄弟又從而增大之。
夫高臺曲池,百歲倏忽,此孟嘗君之所以感慨於雍門周者也。
予於君,不十年間俯仰三世。
昔也念其門之遭,今也賀斯園之幸,則告於元亨曰:天地閉塞而成冬,萬物棣通而為春。
方其閉塞也,陰風觱栗,寒氣贔屭,眾芳景滅,萬木僵立,何其微也!及其棣通也,木石所壓,霜露所濡,土膏墳起,芽甲怒長,何其盛也!天地生意,無間容息,當其已閉塞之後,未棣通之前,於是而梅出焉。
天地生物之心,是之謂仁,則夫倡天地之仁者蓋自梅始。
今君之樂斯亭而賞斯梅也,其何以哉!天地莫不有初,萬物莫不有初,人事莫不有初,人心莫不有初,君從其初心而充之,無非仁者。
使梅而有知,吾知其為君欣然矣。
昔東坡記靈璧張氏園亭,推本其先人之澤,而拳拳然望其子孫,且將買田泗上,以與張氏遊焉。
予裡人,辱君好舊矣,宜其甚於坡之愛張氏也。
衡州耒陽縣《進士題名記》 衡州《進士題名記》,設於學,耒陽隸焉。
去年歷兵火,浸湮毀。
耒陽宰郴江王某始與其士刻石邑庠,以自為一同人物記。
邦人鬱林教授周君道興介予曰:「縣之立是碑,屬歲大比,將作興士氣也,冀子為之記。
」予嘉其勤,不得辭。
按衡進士姓名可考者,自祥符省元鄭向而始,景祐八人俱擢第,郡人侈為渾化,時耒陽居其三。
嘉定郡貢十八人,耒陽又半之。
間歲往往多得士。
今邑人於花州之讖,翹乎其未整也。
雖然,科第之末不足為儒者道,天下事固有大於此者矣。
衡有石鼓書院,朱文公實為記,其論世俗之書,進取之業,以為志於己者所羞言。
至謂學校科舉之害,不可以是為適然而莫之救。
先生所以正人心破俗學者,頎乎其志也。
前輩之流風未遠,學者之分內何限?屬邑之士其得無所聞乎!然則縣之此碑將以紀姓名也,豈曰使人歆慕誇羨,矻矻然為物外之歸哉?夫在上有師道,則在下有善人修於家;有正學,則天子之庭有真儒。
此令尹與凡邑之士,兢兢終日而不能已者也。
若夫苟焉而學,泛焉而仕,冒焉而題,則後人指之曰:某也若何!某也若何!嗚呼!是可不凜凜乎哉! 撫州樂安縣《進士題名記》 撫領縣五,《進士題名記》自太平興國樂公史始,以迄於今班班然。
雖然,此記諸郡者,縣又各有記。
郡縣皆以本人物之出,而縣又近也。
樂安自紹興十八年始置縣,於時士文富義豐,頭角嶄出,志氣凜然,蓋文物之發越久矣。
三歲大比,由是而計偕者,始而二三人,繼而四五六七人。
擢奉常第者始而一人,繼而二三人。
斯盛矣!而記未立,闕也。
予同年新贛州教授何君,時以書來京師曰:「薦於鄉而仕於國,皆仕之達也。
追其已往之不及記,待其方來之不勝記,特託諸石,以詔不朽。
願假之一言!」辭不獲。
按圖志,縣始創,實割崇仁三鄉與吉之永豐一鄉。
斯土也,蓋文明之會也。
山川之英,扶輿清淑之所藏,是故名世出於其間,歐陽子之於永豐,文恭羅公之於崇仁,是其人也。
今縣東跨西並,收拾奇山水以為一國,風氣磅礴,且百年於此。
斯文之運浸以張王,此豈偶然之故邪?雖然,二君子所長非科第也,有大焉者矣。
登斯記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當如何哉!當如何哉! 瑞州三賢堂記 瑞有三賢祠堂。
三賢:餘襄公,蘇文定公,楊文節公。
祠堂舊在水南闤闠,景定庚午毀於兵,前守嚴陵方君逢辰遷之稍西,垂成而去。
某為君代,相遇於上饒,君語及斯堂,曰:「瑞人之敬三賢也如生,三年無所於祠,意閔閔焉,予是以亟新之也。
然塗忞未畢,像設未備,子其成之,成則為之記。
」某至郡,既敬奉君之教,遂率諸生行釋菜禮。
而君書三至,諗記之成,某不得辭。
夫瑞為郡號江西道院,然在汴京盛時為遠小,故餘、蘇二公皆以謫至。
淳熙間,郡去今行在所為近,而楊公江西人,雖自蓬監出守,殊不薄淮陽也。
地一而時不同,又守郡者與他謫異,然瑞人矜而相語,概曰:「吾郡以三賢重,餘公坐黨範文正,蘇公坐救其兄東坡先生,後又以執政坐元祐黨,楊公坐爭張魏公配享事。
使此三賢者皆無所坐,安得辱臨吾土?」噫!甚矣,瑞人之好是懿德也!然三賢所養,猶有可得而竊窺者乎?範公忤呂丞相而去也,未幾復用;前日寅緣被斥者,以次召還。
襄公自瑞徙泰,乃獨請嶺南便郡以歸,愈去愈遠,豈非所謂同其退不同其進者耶?蘇公世味素薄,其記東軒,謂顏氏簞瓢之樂不可庶幾,而日與郡家收緇銖之利,曾不以為屈辱。
異時再謫三徙之餘,退老潁濱,杜門卻掃,不怨不尤,使人之意也消。
若楊公則肆意吟哦,筆墨淋漓,在郡自為一集,與疇昔道山群賢文字之樂,無以異也。
若三賢者,豈以擯斥疏遠累其心哉!夫擯斥疏遠不以累其心者,其流或至於翛然遠舉,超世遺俗。
而三賢又不然,餘公用於慶歷,蘇公用於元祐,蹇蹇匪躬,皆在困躓流落之後。
楊公當權奸用事,屢召不起,報國丹心,竟以憂死,凜然古人屍諫之風。
嗚呼!此其所以為三賢歟!繇前言之,吾知在瑞之時樂天安土;繇後言之,吾知在瑞之時乃心罔不在王室。
嗚呼!此其所以為三賢歟!《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太史公曰:「雖為之執鞭,所欣慕焉。
」瑞人之敬三賢也,又於此思之,當有以稱方君所為欲記斯堂之意。
某於先正,無能為役。
建昌軍青雲莊記 大農簿趙侯守旰之明年,建青雲莊成,侯旦夕受代行矣,移書請記於廬陵文某,曰:「大江以西,縉紳衣冠,旰為盛。
旰賓興薦士三十七,江山奇氣,發天地之藏未艾也。
郡有庫,邑有莊,皆以貢士名,貢鹿鳴與計偕者,仆馬道路而無虞矣。
則後自念士方奏名,待對皇帝王伯之規模,造端發軔,如火始然,奈何以旅瑣瑣病寒畯乎?會南豐有寺曰『安禪』,毀於寇,田若幹無所於屬。
於是復其租稅,為屋四楹,乃積乃倉於寺之廢址,命曰『青雲莊』。
錢穀有司三歲一會,凡旰之試禦前者,贐各有差,所為厚士於方來,蓋庶幾焉。
」 某復於侯曰:「自異學興,緇黃之宮遍天下,其徒蠶食,阡陌相望。
有志之士嘗欲磨以歲月,聽其消亡。
士大夫蔽於福田利益之私,非惟無救於敝,更張之。
侯也炳然大觀,右儒而左釋,制其膏腴,移彼於此,正合前賢建置,可謂執德而不回者矣。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夫浩然者,際天地而常存,不假外物而為消長,士豈以侯為浼己哉?《詩》雲:『菁菁者莪,在彼中陵。
既見君子,錫我百朋。
』釋者曰:古者貨貝,五貝為朋。
百朋,得祿多也。
《小雅》之序:菁菁者,美其育材。
變《小雅》之次菁莪者,傷其廢禮,以君師在上,取其長育人材者,禮如何其廢之?矧諸侯奉天子命,守土有國,士賢者能者悉上送春官,勸駕續食,固其所也。
侯推廣國家樂育之意,知盡禮而已。
與之者非以為恩,受之者豈以為不屑哉?莊生論鵬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風斯在下,本放曠者寓言。
自隋唐以來,世人尊異科第若青雲者,放之而為之辭。
古之人其身益高,其心益危,人以為瞻望不可企及,乃其憂責之始。
士之於一旦,豈真以髮身為汗漫乎哉?《易》之象:『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士待對時也。
『雲雷,屯,君子以經綸』,士澤物時也。
侯誠有望於人物,有意於世道。
有以為需之飲食,侯事也;無以為《屯》之經綸,士責也。
侯不負士,士亦不負侯,是為不負所學,不負天子。
」 侯名孟適。
董莊事者,前通判臨江軍曾君稹新,袁州萬載縣主學徐公應午。
貢士庫名存而實湮,以白金二十鎰補其籍,改庫為田,以利久遠,其出內則隸是雲。
贛州重修清獻趙公祠堂記 郡所在祠先賢之為守者,守得祠以遺愛。
然而百世之下君子之澤有存焉者寡矣,而聞其風為之興起,屍而祝之,不謀同辭,識者於是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