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恺撒 奧古斯都 提比略
關燈
小
中
大
便與頓河兩岸的薩爾馬特人建立了聯系。
奧古斯都沒有說這些蠻族的名稱(169),但幾乎可以肯定西方的是羅克尼蘭人(170)。
他們占據或分散在頓河或頓涅茨河與第聶伯河和喀爾巴阡山之間,民族的貿易是通過奧爾比亞這個&ldquo著名市場&rdquo進行的(171)。
這個中心城市對于這一帶平原和水路的民族極為重要,以緻當布勒比斯塔将它毀滅之後,&ldquo西徐亞&rdquo部落都前來幫助修複被他破壞了的設施。
因為沒有這個城市,他們就失去了貿易上的便利條件。
這一資料出自普魯撒的狄奧之口。
他曾于公元95年訪問了奧爾比亞。
此外,依喬丹斯的記載(第三十二章),西徐亞人允許希臘人修建奧爾比亞及其他沿海城市,&ldquo以便提供進行貿易的途徑&rdquo,也說明了這一點。
在奧爾比亞之西,即喀爾巴阡山一方,居住着巴斯塔尼人。
他們是米特拉達悌的同盟,并為他提供最精良的軍隊(172)。
巴斯塔尼人的各個部落(皮西尼Pcucini、阿特摩尼Atmoni和西多尼Sidoni)居住在由多瑙河口、沿喀爾巴阡山東部直到維斯瓦河(theVistula)源頭一帶地區。
估計他們控制了喀爾巴阡山的各個關隘,如加布羅尼卡(Jablonica)、黑海地區與北匈牙利及今捷克斯洛伐克各民族之間的貿易,長期以來都要經過這些關隘(173)。
蓬塔斯和博斯普魯斯,也與達西亞甚至伊利裡亞的民族有着商業聯系。
顯然,南俄和東歐的蠻族與黑海的希臘城邦發生了貿易關系,而且這一貿易往來是一個複雜的商業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個商業網在公元前1世紀時是由蓬塔斯王國控制着的。
黑海東西兩岸之間貿易的重要性還可以從以下事實中看出:公元前65年,米特拉達悌向他的北方領地敗退時,龐培并未窮加追趕,而是派遣一支艦隊去封鎖博斯普魯斯王國的各個港口(174)。
這一行動産生了重大結果。
公元前63年,法拉格尼亞的商人發生起義,緊接着便導緻了米特拉達悌政權的崩潰。
公元前63年及以後幾年,&ldquo奧爾比亞成了周圍部族不斷攻擊的目标&rdquo(175)。
公元前64(176)~前59年,羅馬人忙于抵禦外族尤其是巴斯塔尼人對其多瑙河下遊以南國土的侵犯。
公元前63~前59年,波依人和陶努西人被布勒比斯塔率領的達西亞人征服并驅趕,同時維斯瓦河到萊茵河之間的日耳曼人也卷入了戰争(177)。
米特拉達悌帝國的居民是一個整體,并未因為黑海而分成兩部分,盡管水域寬廣的黑海對于蠻族遷移來說是無法逾越的。
根據西塞羅的觀點,羅馬東方的戰争擾亂了羅馬的貨币市場(178),因為戰争阻斷了黑海南北兩岸的貿易,從而招緻多瑙河和萊茵河前線蠻族的侵襲。
蠻族的活動 蠻族的活動受到羅馬東方戰争以及由戰争招緻的貿易中斷的影響。
現在回過頭來考慮蠻族的活動時,必須将多瑙河以南山區國家的習性和日耳曼及其他北方部落的生活方式區分開來。
因而,首先應該了解,多瑙河和薩瓦河形成了一條聯系黑海和亞得裡亞海的交通幹線(179)。
斯特拉波說(第四章,第207節;第五章,第214節),由意大利北部開始,貨物由馬車運到薩瓦河發源地,然後裝船運往潘諾尼亞和斯科迪斯。
多瑙河沿岸的各民族皆善駕舟,且絕不限于經主流航道進入黑海,還能從各支流深入到南北各地。
這樣一來,蒂薩河(theTheiss)及其支流便成為進入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心髒地帶的通道。
波斯尼亞河(theBosna)和德裡河(theDrin)則通往伊利裡亞。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達爾達尼人的領地,馬拉瓦河(theMorava)一直保持着與聯結阿克西亞斯河(theAxius)或瓦爾達爾河(theVardar)分水嶺的山谷之間的聯系,并且由此可以直下塞薩洛尼基和愛琴海。
由摩拉瓦河上的尼什(Nish)出發,又有另一條路向東通往索菲亞(Sofia),再經貝西人領地和馬裡查(theMaritsa)河谷到阿德裡亞洛普(Adrianople),并且穿過這一片土地到達拜占庭(Byzantium)。
如果考察以上諸條路線上曾在布勒比斯塔統治時代或其後一段時間參與侵擾馬其頓和伊利裡亞的各民族的位置,就會發現貝西人、登提裡特人、達爾達尼人、雅普德斯人及其他民族是居住在關隘上或附近一帶。
當時斯柯迪斯人和潘諾尼亞人占據着這一地區&mdash&mdash摩拉瓦河從它的南面、蒂薩河從它的北面、薩瓦河和德拉瓦河從它的西面彙入多瑙河。
在阿爾派恩(Alpine)地區,雅普德斯人攻擊了阿奎利亞人、特爾捷斯特人和波拉人。
一方面,諾裡西人、雷提亞人和維德裡西人&ldquo常常騷擾鄰近地區,不僅是意大利,還有赫爾維提人、塞誇尼人、波依人和日耳曼人的國家&rdquo(180)。
薩拉西人控制了大小聖伯納(St.Bernard)關隘,将從意大利經此山卡到高盧去的人交納的過關稅全部收歸己有(181)。
斯特拉波說(第四章,第205節),他們甚至要求恺撒付錢。
因為恺撒拒絕他們的勒索,于是他們從山上放下石頭來砸他的軍隊。
&ldquo他們的借口是需要錢來修築道路。
&rdquo當德西姆斯·布魯土斯(DecimusBrutus)由穆提納退卻時,他的軍隊被索以每個人交納一個德拉克馬(約合十五分)的過關稅。
此外,當瓦勒裡亞斯·麥薩納·柯文努斯預備向他們進攻時,他們當場給了他一個難堪&mdash&mdash叫他支付柴薪錢。
阿爾卑斯山區的民族從過路的商旅身上征收稅金(182),由此類推,巴爾幹的民族也會這麼做的。
足見這一年中的某時越過阿爾卑斯山和經過多瑙河以南的各條商道的商隊,對于各地土著居民來說,簡直成了财源。
另一方面,隻是在羅馬東方發生戰争時,才有關于這些部族引起騷亂并下山襲擊平川地區定居民族的記載。
在多瑙河到薩瓦河的路線上,羅馬人遇到分散在薩瓦河及其支流和薩瓦河與德拉瓦河之間的潘諾尼亞部族的長期攔截。
斯特拉波強調了這一地區河流對于貿易交換的重要性,但遺憾的是,他沒說占據河流兩岸的民族是如何控制水上交通的。
不過沒有什麼理由認為伊利裡亞的情況與高盧有什麼明顯的不同。
在高盧,&ldquo通過主要水道的貨物被征收稅金。
上層貴族也是通過這一稅收而大發其财&rdquo(183)。
因而,作為布魯西人頭領的巴托(Bato)和平尼斯(Pinnes)的财産和地位都可能因為羅馬征服潘諾尼亞而受到重大損失。
隻要這些季節性的交通一旦中斷,無論是在水路上或是山卡上,就會發生起義和侵擾。
北方蠻族對貿易和商路亦頗有興緻(184)。
在日耳曼日常經濟中,馬匹、羊群、奴隸、皮毛和琥珀等都是使用和交換的重要物品(185)。
恺撒說過,萊茵河以北部落的食物主要依賴牛群,而衣物則依靠野獸,尤其是馴鹿的皮毛(186)。
塔西圖說,日耳曼人男男女女都穿野獸的皮毛。
然而鄰近的部落卻從商人那裡得到其他的衣物。
于是女人們便去換一些紫色條紋的棉麻服裝。
喬丹斯記載斯堪的納維亞的蘇約納人(theSuiones)以他們&ldquo美麗的毛皮而著名,雖然他們生活貧困不堪,但衣着卻十分華貴&rdquo。
奧維德說,吉提人&ldquo皮毛裹身&rdquo以禦冬寒。
森尼卡(Seneca,尼祿的首相)說,南俄羅斯的西徐亞人以狐皮和貂皮為衣,這種皮料質地柔軟,足以抵擋寒風。
塔西圖進一步記載了日耳曼人用&ldquo遠海動物&rdquo的毛皮來裝點鑲飾自己的衣物。
而這些産自遙遠北方的毛皮必然來自芬蘭人或拉普斯人(theLapps)(187)。
實際上從萊茵河到頓河,使用毛皮是蠻族生活的一大特點。
給日耳曼人帶來遙遠北方物産的貿易則表明當時有着一系列遠距離的商路和市場,盡管&ldquo這些内地的部落依然保存着簡單的老式的商品交換&rdquo(188)。
恺撒具體記載了這樣一條商路(189):它由赫爾維提人的邊界開始,沿多瑙河上遊而下,到達西人和阿納提人領土,然後&ldquo向左&rdquo轉入維斯瓦河盆地;在六十日旅行的後期,這位旅行家來到一個産有珍奇動物的國家。
恺撒描述了麋鹿和野牛。
在赫爾維提人和波希米亞之間的這一段路線是由波伊人控制的,直到布勒比斯塔把他們趕走為止(190)。
延亘的北方商路已盡歸部落群所控制,這是值得注意的。
組成巴斯塔尼民族的各部落,分布在從多瑙河口直到維斯瓦河上遊的各條源流一帶。
在巴爾喀阡山另一面,巴斯塔尼人與另一個部落民族阿納提人有聯系(191)。
在維斯瓦河,他們又與盧吉人有接觸。
盧吉這個名字可能指的是立下誓言的同伴或合夥人(192)。
盧吉人領土直抵奧德河。
他們的西面是蘇比人。
蘇比人也不僅是一個部落(193)。
他們占據了奧德河和易北河之間地區,并控制了易北河東岸以北直到西姆布裡克半島(theCimbricP.),這個北方的部落組織并非一個簡單的嫡親群體。
當托勒密(194)後來将朗哥巴底人、安格裡人(theAngli)和賽姆農人視為蘇比人,而将布裡人(theBuri)、狄杜尼人(theDiduni)和奧曼尼人(theOmani)視為盧吉人時,他也并非試圖按血緣關系來劃分這些民族,而是指出他們在重要的貿易路線上的地位。
因而不難想象,在北方蠻族中間,商品由一個部落到另一個部落不斷地傳開去,直至抵達所需要的人手中為止。
正如位處極北的希佩博裡安人(theHyperboreans)的&ldquo第一次收獲&rdquo(195)乃由一個西徐亞民族傳到另一個民族,直至經辛洛普抵達德洛斯的阿波羅(Apollo)神廟,或如同斯堪的納維亞産的色澤好似藍寶石般的毛皮經由數不清的部落被送到羅馬前線的驿站一樣(196)。
當羅馬東方發生戰争時,由黑海到易北河和萊茵河的北方各路線上都有騷亂發生,而且均有非同尋常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興趣和活動都在北方和維斯瓦河上的巴斯塔尼人襲擊了瓦拉奇亞(Wallachia)的吉提人,或渡過多瑙河進入多布羅加。
此外,他們脫離了自己直接關心的那條路線,轉而攻擊跟自己素無貿易聯系的民族。
同樣在恺撒時代,蘇維比人進攻了烏西皮特人、騰克裡特人及烏比人,将戰火擴展到萊茵河。
所有的入侵和騷擾都是突然發生的,出乎意料的。
一方面,正如恺撒所說,對這種突然襲擊的恐懼達到了頂點,以至于日耳曼部落甯可在邊境上保留大片不毛之地(197)。
對多瑙河以南的部落來說,這條河本身就是道防禦入侵的屏障,但冬天則不行,因河流一結冰,就等于為薩馬爾特人搭上了一座橋(198)。
另一方面,據塔西圖說(199),蘇約内人不習慣于打仗,因為海洋使敵人無法對他們搞襲擊。
發生戰争以後,遭受突襲的民族便逃離故地。
斯特拉波說(第四章,第196節),在恺撒征服之前,高盧人隻要一受到任何比他們強大的民族的攻擊,他們就會攜家拖眷地遷徙異地。
在斯特拉波的時代,被蘇維比人趕走的日耳曼人應跑到萊茵河西岸避難(第四章,第194節);同樣,當羅馬侵入這個國度時,日耳曼部落要麼先投降,以後再反叛,要麼就離棄自己的居住地。
斯特拉波講到萊茵河和易北河之間地區時說,&ldquo世界這一地區的民族的共同特點,就是動辄遷徙他地&hellip&hellip因為他們住的隻不過是些臨時搭成的小棚子,多依靠野草充饑度日。
他們也和遊牧部落一樣,将家用物品裝在大車上,趕着牲口到他們認為最适合的地方去&rdquo(200)。
在多瑙河下遊地區,吉提人受到攻擊時也是遷往異地。
他們渡河來到特利巴利人的地方,而特利巴利人不得已隻好允許他們留居。
斯特拉波還說到遠離多瑙河的西徐亞人、巴斯塔尼人和薩爾馬特人常常對吉提人占壓倒性優勢,甚至打過河去襲擊那些曾被他們趕走的部落。
但當入侵者撤退之後,吉提人顯然又回到原先的住處,因為斯特拉波曾說他們經由兩條路線不斷地在渡河遷移。
所有北方的民族的一個突出特點,上面已經說過,就是他們動辄遷徙。
而當羅馬邊界向萊茵河、以後又向多瑙河推進後,這種輕易的搬遷就大大減少了。
羅馬人建立并且維護着的邊境線,使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
對這種新的形勢,蠻族部落遲遲不能理解。
他們感到難以接受這種新變化。
塔西圖說,&ldquo當初,在河的兩岸都是一樣的貧窮,也一樣的自由自在&rdquo(201)。
烏西皮特人和騰克特裡人過着和以前一樣的自由生活,并渡過萊茵河,但是他們遭到恺撒的剿殺。
奧古斯都的軍隊則大破薩拉西人和潘諾尼亞人,幸存者被賣為奴隸,因為他們未能屈尊于羅馬對他們各自領地的征服。
還可以看出,被阿格裡帕當做流亡之徒而獲準留居萊茵河左岸的烏比人,按照塔西圖的記載,成了這條河岸的保衛者;流泊四方後被多米梯亞斯·阿赫諾巴布斯收容定居的赫爾門杜裡人成了羅馬領土上所有非正式居住的民族中最受信賴的人。
此時,被阿裡亞斯·卡土斯安頓在色雷斯的吉提人則已在安和之中開墾田園了。
如果将吉提人和烏比人的遷徙與巴斯塔尼人和蘇維比人更大規模的活動相比,便可看出,羅馬人不得不與兩種明顯不同的&ldquo入侵者&rdquo打交道。
一種是受到遠方蠻族襲擊後而侵擾羅馬的部落,他們是在逃亡之中闖過邊境的;另一種就是那些遠方的蠻族,他們由于某種特殊原因改變了固有的生活方式,從而有意地越境掠奪。
羅馬是否将這兩種&ldquo入侵者&rdquo加以區别對待,現在很難講清楚。
他們對蠻族的活動總是遙觀遠望,是在武裝守衛的邊境後面進行觀察的,隻看那些蠻族不斷地以一種固定的形式進行騷擾、搶劫和挑起戰争。
作為對這種連續發生的起義的反擊,羅馬懲罰了擾亂和平的侵犯者,甚至将他們從其故土上趕走。
不過,雖然&ldquo平定&rdquo這些惹是生非的民族從而使自己的邊境得以順利地向前擴展,但領土的擴大帶來的不是騷亂的停息,而是新的襲擊和侵擾。
如斯特拉波所說(第四章,第194節),以前的蠻族被平定了,其他地方的部落又起而代之。
對蠻族來說,羅馬向外擴展國界的行動,比他們自己對帝國政府的侵擾更加費解。
羅馬軍團對他們的突然進攻使他們不知所措,也使他們無法再像以前那樣自由地遷移。
因此,邊境戰争的直接起因,并不是某一個或一些民族部落的好戰情緒,而是由于人們互相不理解對方的生存方式。
至于蠻族和羅馬的關系,當然不可能脫離部落群體生存方式的比較:一方面,他們&ldquo将家用物品裝在大車上,趕着牲口到他們認為最适合的地方去”另一方面,像奧古斯都那樣的軍事首領則聲稱:&ldquo我要将所有與那些迄今尚未臣服于我們的種族相接壤的省份的邊界向前擴展。
&rdquo但是,除了動辄遷移的民族和擴張疆域的民族之不同外,應該看到蠻族騷動為羅馬奪占蠻族領地制造了機會。
而這種騷動則是對那些在羅馬政府向遠至博斯普魯斯、叙利亞和亞美尼亞地區擴張勢力的形勢下采取向内侵犯這種特殊生存方式的人們的一種自然的反應。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關于米特拉達悌之生平,參見塞奧多爾·萊恩納赫:《蓬塔斯國王米特拉達悌·尤佩特》(巴黎,1890年)。
吉葉:《米特拉達悌》(12),載于RECA,第十五卷(1932年),2163~2205頁。
&ldquo米特拉達悌&rdquo一名的拼寫,在文獻記載中均為Mithridates,而在碑刻中則都是Mithradates。
近期問世的一些論著對第三次米特拉達悌戰争有詳細的介紹,參見J.G.C.安德森:《龐培對米特拉達悌之戰》,載于RECA,第12期(1922年),95~105頁。
T.R.霍爾姆斯:《羅馬共和國與帝國的締造者》,第一卷(牛津,1923年),176~219頁,398~433頁。
格爾澤:《李西尼亞斯》(104頁),載于RECA,第十三卷(1926年),376~414頁。
H.A.沃爾梅羅德和馬克斯·卡裡文,載于CAH,第九卷(1932年),356~357頁,376~383頁,390~396頁,897~898頁。
亦見J.M.柯班:《盧庫路斯與龐培》,載于其《公元前78~前49年的元老院及各省份》(劍橋,1935年),99~137頁。
(2)關于博斯普魯斯王國及其曆史,參見巴西裡亞斯·拉梯斯捷夫:《博斯普魯斯王國簡史》,載于其所編之《蓬塔斯古代碑刻集》,第二卷(巴西,波特諾波裡,1890年)。
布蘭迪:《博斯普魯斯》(3),載于RECA第三卷(1899年),757~789頁;E.H.闵斯:《西徐亞人與希臘人》(劍橋,1913年),563~638頁。
馬克斯·艾伯特:《南俄羅斯地區的文物》(波恩,1921年),244~259頁。
M.I.羅斯托夫譯夫:《南俄羅斯的伊朗人與希臘人》(牛津,1922年),《西徐亞人與博斯普魯斯人》,第一卷(柏林,1931年)。
(3)斯特拉波:《曆史》,第七章,第3節之11,303~304頁。
(4)關于叙利亞之吞并,見艾米爾·舒瑞:《耶稣基督時代的猶太民族史》,第一卷(萊比錫,1901年),294~304頁。
約瑟夫·多比阿斯:《有關羅馬人與帕西亞人及叙利亞之占領的原始報告》,載于《東方檔案》,第3期(1931年),215~256頁。
霍尼格曼:《叙利亞》,載于RECA,第2集,第四卷(1932年),1622頁。
關于龐培對皮特拉發動的戰争,見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之《龐培》篇第38、41節。
約瑟福斯:《猶太戰争史》,第一章,第6節之4(131);《上古猶太史》,第十四章,第3節之1~4,34、38、46、48頁。
阿庇安:《米特拉達悌》,第106節。
狄奧:《羅馬記》,第三十七章,第15節之1~2。
關于斯考魯斯戰役,見約瑟福斯:《猶太戰争史》,第一章,第8節之1,159頁。
《上古猶太史》,第十四章,第5節之1,80~81頁。
羅登:《阿米裡亞斯》,141頁,載于RECA,第一卷(1894年),588頁。
阿爾伯特·卡梅勒:《皮特拉與納巴提》(巴黎,1929年),167~168頁。
(5)阿庇安:《叙利亞》,第51節。
舒瑞:《耶稣基督時代的猶太民族史》,304~305頁。
關于羅馬帝國控制叙利亞之初期與叙利亞人的沖突,見D.H.穆勒:《阿拉伯》,載于RECA,第二卷(1896年),352~353頁。
(6)李維:《羅馬史》,第103節。
狄奧前揭書,第三十八章,第10節;第五十一章,第26節之5。
卡爾·帕施:《東南歐民族文化史論集》,第五卷(維也納,1932年,SAWW),38~40頁。
西克:《安東尼亞斯》(19),載于RECA,第一卷(1894年),2579~2580頁。
依姆:《巴斯塔尼人》,載于RECA,第三卷(1899年),111頁。
(7)有關布勒比斯塔王國,見斯特拉波:《曆史》,第七章,第3節之5,298頁;第11節,303~304頁;第5節之2,313頁。
布蘭迪斯:《達西亞》,載于RECA,第四卷(1901年),1958~1960頁,及《布勒比斯塔》,載于增刊第一卷(1903年),261~264頁。
卡米爾·朱利安:《高盧史》,第三卷(巴黎,1909年),144~154頁;E.H.闵斯:《西徐亞人與希臘人》(劍橋,1913年),123~124頁,464頁。
(8)斯特拉波前揭書,第七章,第3節之11,304頁,書中未對布勒比斯塔各次戰績的年代加以記錄,但是卻間接地提到反對波依人的戰争耗費了相當長的時間,一般認為波依人被推翻于公元前60年1月。
見依姆:《波依人》,載于RECA,第三卷(1899年),631頁。
布蘭迪斯:《達西亞》,載于RECA,第四卷(1901年),1959頁。
有關克裡塔西魯斯建立過一個&ldquo大帝國&rdquo的可能性,見朱利安:《高盧史》,第三卷,145頁之注4。
有關疆域之争議,見斯特拉波前揭書,第二章,第5節之2,313頁。
(9)恺撒:《高盧戰記》,第一章,第2~3節(赫爾維蒂),第5節(波依),第6節(阿羅布羅吉)。
關于阿羅布羅吉人,又見于李維前揭書,第103節。
狄奧前揭書,第三十七章,第47~48節;第三十九章,第65節。
(10)關于阿裡奧維斯塔斯,見恺撒前揭書,第一章,第30~54節;第六章,第12節。
狄奧前揭書,第三十八章,第34~50節。
西塞羅:《我的時代》,第一章,第19節。
克萊布斯:《阿裡奧維斯塔斯》,載于RECA,第二卷(1896年),842~845頁。
朱利安:《高盧史》,第三卷,149~159頁,221~241頁。
T.R.霍爾姆斯:《恺撒征服高盧史》(第二版,牛津,1911年),57~68頁,553~555頁,635~657頁。
(11)恺撒:《高盧戰記》,第一章,5~29頁。
朱利安:《高盧史》,第三卷,193~220頁。
霍爾姆斯:《恺撒征服高盧史》,46~57頁,613~634頁。
(12)關于日耳曼部落的活動,見恺撒:《高盧戰記》,第一章,第31節,第37節,第54節;第四章,第1~19節。
亦見施密特:《德意志部族史》,第二卷(1918年),405~410頁。
依姆:《恰魯德》,載于RECA,第三卷(1899年),2194頁。
貝斯尼耶:《騰克特裡》,載于RECA,第2集,第五卷(1934年),490~492頁。
(13)加士丁:《菲力皮古城》,第四十二章,第4節。
狄奧前揭書,第三十九章,第56節。
阿庇安:《叙利亞》,第51節。
又見斯特拉波前揭書,第十二章,第3節之34,558頁,第十七章,第1節之11,796頁。
約瑟福斯:《猶太戰争史》,第一章,第8節之7,175、178頁;《上古猶太史》,第十四章,第6節之2、之4,98、103頁。
普魯塔克前揭書之《安東尼》篇,第3節之2。
喬治·羅林森:《東方第六大王國》(倫敦,1873年),147~149頁。
阿爾弗雷德·馮·蓋施米德:《伊朗史》(蒂賓根,1888年),86~87頁。
費迪南德·加士迪:《伊朗史》,載于《伊朗哲學》,第二卷(斯特拉斯堡,1896~1904年),498頁。
克雷門·胡阿:《古代波斯與伊朗文明》(紐約,1927年),106頁。
吉葉:《米特拉達悌》(23),載于RECA,第十五卷(1932年),2211頁。
W.W.塔恩文,載于CAH,第九卷(1932年),604頁。
R.H.麥多威爾:《底格裡斯河上的塞琉古國鑄币》(安·阿伯爾,1935年,密執安大學《人文學叢刊》第37期),212~216頁。
(14)關于伽賓尼阿斯的統治,見艾米爾·舒瑞:《耶稣基督時代的猶太民族史》(萊比錫,1901年),305~306頁。
馮德·米爾:《伽賓尼阿斯》(11),載于RECA,第七章(1910年),427~428頁。
關于公元前56年發生于叙利亞的騷亂,見狄奧前揭書,第三十九章,第59節。
約瑟福斯:《古代猶太史》,第十四章,第6節之2,100頁;《猶太戰争史》,第一章,第8節之7,176頁。
(15)普魯塔克前揭書之《克拉蘇》篇,第16~33節。
狄奧前揭書,第四十章,第12~27節。
阿庇安:《叙利亞》,第51節;《内戰史》,第二章,第18節。
約瑟福斯:《猶太戰争史》,第一章,第8節之8,179頁;《上古猶太史》,第十四章,第7節之1、3,105、109頁。
羅林森:《東方第六大王國》,150~157頁。
施奈德沃特:《帕西亞》(海利根施塔特,1874年),52~67頁。
蓋施米德:《伊朗史》,87~93頁。
(16)關于帕西亞之入侵,見西塞羅:《我的執政》,第二章,第10節;第十二章,第19節;第十五章,第1~4節,第9節。
《我的時代》,第五章,第18節,第20節;第六章,第1節之5。
狄奧前揭書,第四十章,第28~30節。
約瑟福斯:《猶太戰争史》,第一章,第8節之9,180、182頁;《古代猶太史》,第十四章,第7節之3,119、122頁。
恺撒:《高盧戰記》,第三章,第31節。
普魯塔克前揭書之《安東尼》篇,第五章,第2節。
李維:《羅馬史》,第108節。
(17)西塞羅:《論共和國》,第84、96節。
卡爾·帕施:《東南歐民族文化史論集》,第五卷(維也納,1932年),41~42節。
(18)此次征服的具體年代不詳。
狄奧·克裡索斯托姆在他的第三十六次演講中,提及在150年前吉提人攻占了希臘的一些城市。
雖然這次演講遲至公元102~公元103年才有文字記錄,但上述之150年極有可能是從狄奧訪問奧爾比亞,即公元95年或公元96年算起的。
布勒比斯塔在黑海沿岸的活動則應在公元前56年至公元前47年之間。
漢斯·馮·阿尼姆:《狄奧生平》(柏林,1898年),301、306頁。
施密德:《狄奧》(18),載于RECA第五卷(1905年),855、857、872頁。
E.H.闵斯:《西徐亞人與希臘人》(劍橋,1913年),123、464頁。
帕施:《東南歐民族文化史論集》,第五卷,46~48頁。
(19)有關恺撒征服高盧的大量文獻,可參見卡米爾·朱利安:《高盧史》,第三卷(巴黎,1909年),149~152頁,193~194頁,221~222頁;及《劍橋古代史》,第九卷(1932年),944~946頁。
(20)恺撒:《高盧戰記》,第四章,第4~19節。
狄奧前揭書,第三十九章,第47~48節。
朱利安:《高盧史》,第三卷,323~330頁。
T.R.霍爾姆斯:《恺撒征服高盧史》(第二版,牛津,1911年),689~706頁。
A.T.沃克:《恺撒于何處擊敗烏西皮特人和騰克特裡人》,載于《古籍學報》,第17期(1921~1922年),77~86頁。
(21)蘇埃托尼亞斯:《諸恺撒生平》,第44節。
斯特拉波前揭書,第七章,第3節之11,304頁。
(22)恺撒:《高盧戰記》,第八章,第24節。
阿庇安:《伊利裡亞》,第12節,第18節。
(23)恺撒:《高盧戰記》,第二章,第31節。
(24)恺撒:《高盧戰記》,第三章,第82節。
狄奧前揭書,第四十一章,第55節之3~4;第四十二章,第2節之5。
加士丁前揭書,第四十二章,第4節。
(25)狄奧前揭書,第四十二章,第9節之2,第45節之2。
關于法拉西斯的活動,參見狄奧前揭書,第四十二章,第5~48節;第四十四章,第46節之1;第四十五章,第29節之4。
普魯塔克前揭書之《恺撒》篇,第50節。
阿庇安:《米特拉達悌》,第120~121節;《内戰史》,第二章,第91~92節。
蘇埃托尼亞斯:《諸恺撒生平》,第35~37節。
斯特拉波前揭書,第十一章,第2節之17,498頁;第十一章,第5節之8,506頁;第十二章,第3節之14,547頁;第十三章,第4節之3,625頁。
李維:《羅馬史》,第112~113節。
沃瑟·尤代赫:《恺撒在東方》(萊比錫,1885年)。
布蘭迪斯:《博斯普魯斯》(3),載于RECA,第三卷(1899年),777~778頁。
T.R.霍爾姆斯:《羅馬共和國》,第三卷(牛津,1923年),509~514頁。
(26)威爾肯:《阿桑德》(4),載于RECA,第二卷(1896年),1516~1517頁。
E.H.闵斯:《西徐亞人與希臘人》(劍橋,1913年),589頁。
吉葉:《米特拉達悌》(15),載于RECA,第十五卷(1932年),2205~2206頁。
阿桑德擊敗米特拉達悌後,一直統治着博斯普魯斯王國,直至他于公元前16年去世,當時他已是個高齡老者。
斯特拉波在其《曆史》的第六章中提到,他占領了密奧梯斯海(即亞速海&mdash&mdash譯者注)以東的大片地區,直至頓河流域。
某年,阿桑德駐守皮裡科布地狹&mdash&mdash&ldquo他将這個靠近密奧梯斯海的切森内斯人的狹長地區四周築起防禦工事&rdquo(斯特拉波前揭書,第七章,第4節之6,311頁)以抵禦西徐亞人。
在這一著名的記載中,斯特拉波提到一位與朱利尤斯·恺撒同時期的作家希普西克雷茨(Hypsicrates),這樣便足可以确定上述史實發生于阿桑德統治的早期。
至于阿桑德是否受到羅馬政府承認這一長期争論的問題則極少與此事件有關聯。
公元前46年,切森内斯(在克裡米亞)派了一個使團去見恺撒,具體使命未詳。
參見羅斯托夫譯夫:《恺撒與南俄羅斯》,載于JRS,第7期(1917年),27~44頁。
(27)狄奧前揭書,第四十二章,第10節之1~2,亦見于第四十一章,第49節之2。
恺撒:《高盧戰記》,第三章,第42節。
(28)恺撒:《高盧戰記》,第三章,第9節。
阿庇安:《伊利裡亞》,第12、25、27、28節;《内戰史》,第二章,第58~59節。
狄奧前揭書,第四十一章,第40節;第四十二章,第11節。
李維:《羅馬史》,第110節。
關于伊利裡亞的戰争,參見尤代赫:《恺撒在東方》,158~164頁。
(29)F.E.阿道克在CAH第九卷(1932年)716頁中提到這些部落&ldquo希望一勞永逸地擺脫羅馬的統治&rdquo。
(30)李維:《羅馬史》,第114節。
(31)狄奧前揭書,第四十七章,第26~27節。
阿庇安:《内戰史》,第三章,第77節;第四章,第58節。
約瑟福斯:《猶太戰争史》,第十四章,第11節之1,268~270頁。
斯特拉波前揭書,第十六章,第2節之10,752~753頁。
(32)西塞羅:《我的時代》,第十四章,第9節。
(33)狄奧前揭書,第四十五章,第15節之2;第四十七章,第28~31節。
阿庇安:《内戰史》,第三章,第7~8、24、26、63、78節;第四章,第58~62節。
約瑟福斯:《猶太戰争史》,第一章,第11節之1,218~219頁。
《上古猶太史》,第十四章,第11節之2,271~272頁。
斯特拉波前揭書,第十六章,第2節之9,752~753頁。
(34)阿庇安:《内戰史》,第四章,第63節。
(35)斯特拉波前揭書,第七章,第3節之5,298頁,第11節,304頁。
蘇埃托尼亞斯:《諸恺撒傳》,第44節;《奧古斯都》,第8節。
李維:《羅馬史》,第117節。
阿庇安:《伊利裡亞》,第13節;《内戰史》,第二章,第110節。
(36)瓦塞爾·巴爾宛:《達西亞》(劍橋,1928年),138~139頁、157頁。
(37)斯特拉波前揭書,第七章,第11節,304頁。
亦見蘇埃托尼亞斯:《奧古斯都》,第63節。
狄奧前揭書,第五十一章,第22節之8。
普魯塔克前揭書之《安東尼》篇,第63節之3。
(38)阿庇安:《内戰史》,第三章,第25節。
(39)狄奧前揭書,第四十七章,第25節之1~2。
李維:《羅馬史》,第122節。
(40)西塞羅:《我的執政》,第五章,第9~10節。
阿庇安:《伊利裡亞》,第13節。
(41)漢斯裡克:《穆納提亞斯》(30),載于RECA,第十六卷(1933年),546~547頁。
上述史實源于普蘭庫斯陵墓上的碑刻,此外,恺撒紀念碑也記錄了那次勝利是在克服了高盧人之後取得的。
(42)狄奧前揭書,第四十八章,第4節之2~5。
狄奧本人對這次戰績持懷疑态度。
(43)西塞羅:《我的時代》,第十四章,第4及第9節。
(44)關于高盧人和日耳曼人的騎兵增援,參見F.E.阿德柯克文,載于CAH,第九卷(1932年),646頁。
(45)狄奧前揭書,第四十三章,第51節之5,第四十八章,第24~27、39~41節,第四十九章,第19~21節。
阿庇安:《叙利亞》,第八章,第51節;《内戰史》,第五章,第10、65節。
普魯塔克前揭書之《安東尼》篇,第28、30、33、34節。
約瑟福斯:《猶太戰争史》,第一卷,第13節,第15節之2~3,第16節之6~7;《上古猶太史》,第十四章,第13節,第15節之5~9。
斯特拉波前揭書,第十二章,第8節之9,574頁;第十四章,第2節之24,660頁;第十六章,第1節之28,748頁,第2節之8,751頁。
加士丁前揭書,第四十二章,第4節。
塔西圖:《曆史》,第五章,第9節。
李維:《羅馬史》,第127~128節。
又見喬治·羅林森:《東方第六大王國》(倫敦,1873年),186~192頁。
另據阿庇安《内戰史》第五章之第9~10節載,在公元前41年,安東尼派遣一支騎兵隊伍前往帕爾邁拉地區掃蕩。
(46
奧古斯都沒有說這些蠻族的名稱(169),但幾乎可以肯定西方的是羅克尼蘭人(170)。
他們占據或分散在頓河或頓涅茨河與第聶伯河和喀爾巴阡山之間,民族的貿易是通過奧爾比亞這個&ldquo著名市場&rdquo進行的(171)。
這個中心城市對于這一帶平原和水路的民族極為重要,以緻當布勒比斯塔将它毀滅之後,&ldquo西徐亞&rdquo部落都前來幫助修複被他破壞了的設施。
因為沒有這個城市,他們就失去了貿易上的便利條件。
這一資料出自普魯撒的狄奧之口。
他曾于公元95年訪問了奧爾比亞。
此外,依喬丹斯的記載(第三十二章),西徐亞人允許希臘人修建奧爾比亞及其他沿海城市,&ldquo以便提供進行貿易的途徑&rdquo,也說明了這一點。
在奧爾比亞之西,即喀爾巴阡山一方,居住着巴斯塔尼人。
他們是米特拉達悌的同盟,并為他提供最精良的軍隊(172)。
巴斯塔尼人的各個部落(皮西尼Pcucini、阿特摩尼Atmoni和西多尼Sidoni)居住在由多瑙河口、沿喀爾巴阡山東部直到維斯瓦河(theVistula)源頭一帶地區。
估計他們控制了喀爾巴阡山的各個關隘,如加布羅尼卡(Jablonica)、黑海地區與北匈牙利及今捷克斯洛伐克各民族之間的貿易,長期以來都要經過這些關隘(173)。
蓬塔斯和博斯普魯斯,也與達西亞甚至伊利裡亞的民族有着商業聯系。
顯然,南俄和東歐的蠻族與黑海的希臘城邦發生了貿易關系,而且這一貿易往來是一個複雜的商業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個商業網在公元前1世紀時是由蓬塔斯王國控制着的。
黑海東西兩岸之間貿易的重要性還可以從以下事實中看出:公元前65年,米特拉達悌向他的北方領地敗退時,龐培并未窮加追趕,而是派遣一支艦隊去封鎖博斯普魯斯王國的各個港口(174)。
這一行動産生了重大結果。
公元前63年,法拉格尼亞的商人發生起義,緊接着便導緻了米特拉達悌政權的崩潰。
公元前63年及以後幾年,&ldquo奧爾比亞成了周圍部族不斷攻擊的目标&rdquo(175)。
公元前64(176)~前59年,羅馬人忙于抵禦外族尤其是巴斯塔尼人對其多瑙河下遊以南國土的侵犯。
公元前63~前59年,波依人和陶努西人被布勒比斯塔率領的達西亞人征服并驅趕,同時維斯瓦河到萊茵河之間的日耳曼人也卷入了戰争(177)。
米特拉達悌帝國的居民是一個整體,并未因為黑海而分成兩部分,盡管水域寬廣的黑海對于蠻族遷移來說是無法逾越的。
根據西塞羅的觀點,羅馬東方的戰争擾亂了羅馬的貨币市場(178),因為戰争阻斷了黑海南北兩岸的貿易,從而招緻多瑙河和萊茵河前線蠻族的侵襲。
蠻族的活動 蠻族的活動受到羅馬東方戰争以及由戰争招緻的貿易中斷的影響。
現在回過頭來考慮蠻族的活動時,必須将多瑙河以南山區國家的習性和日耳曼及其他北方部落的生活方式區分開來。
因而,首先應該了解,多瑙河和薩瓦河形成了一條聯系黑海和亞得裡亞海的交通幹線(179)。
斯特拉波說(第四章,第207節;第五章,第214節),由意大利北部開始,貨物由馬車運到薩瓦河發源地,然後裝船運往潘諾尼亞和斯科迪斯。
多瑙河沿岸的各民族皆善駕舟,且絕不限于經主流航道進入黑海,還能從各支流深入到南北各地。
這樣一來,蒂薩河(theTheiss)及其支流便成為進入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心髒地帶的通道。
波斯尼亞河(theBosna)和德裡河(theDrin)則通往伊利裡亞。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達爾達尼人的領地,馬拉瓦河(theMorava)一直保持着與聯結阿克西亞斯河(theAxius)或瓦爾達爾河(theVardar)分水嶺的山谷之間的聯系,并且由此可以直下塞薩洛尼基和愛琴海。
由摩拉瓦河上的尼什(Nish)出發,又有另一條路向東通往索菲亞(Sofia),再經貝西人領地和馬裡查(theMaritsa)河谷到阿德裡亞洛普(Adrianople),并且穿過這一片土地到達拜占庭(Byzantium)。
如果考察以上諸條路線上曾在布勒比斯塔統治時代或其後一段時間參與侵擾馬其頓和伊利裡亞的各民族的位置,就會發現貝西人、登提裡特人、達爾達尼人、雅普德斯人及其他民族是居住在關隘上或附近一帶。
當時斯柯迪斯人和潘諾尼亞人占據着這一地區&mdash&mdash摩拉瓦河從它的南面、蒂薩河從它的北面、薩瓦河和德拉瓦河從它的西面彙入多瑙河。
在阿爾派恩(Alpine)地區,雅普德斯人攻擊了阿奎利亞人、特爾捷斯特人和波拉人。
一方面,諾裡西人、雷提亞人和維德裡西人&ldquo常常騷擾鄰近地區,不僅是意大利,還有赫爾維提人、塞誇尼人、波依人和日耳曼人的國家&rdquo(180)。
薩拉西人控制了大小聖伯納(St.Bernard)關隘,将從意大利經此山卡到高盧去的人交納的過關稅全部收歸己有(181)。
斯特拉波說(第四章,第205節),他們甚至要求恺撒付錢。
因為恺撒拒絕他們的勒索,于是他們從山上放下石頭來砸他的軍隊。
&ldquo他們的借口是需要錢來修築道路。
&rdquo當德西姆斯·布魯土斯(DecimusBrutus)由穆提納退卻時,他的軍隊被索以每個人交納一個德拉克馬(約合十五分)的過關稅。
此外,當瓦勒裡亞斯·麥薩納·柯文努斯預備向他們進攻時,他們當場給了他一個難堪&mdash&mdash叫他支付柴薪錢。
阿爾卑斯山區的民族從過路的商旅身上征收稅金(182),由此類推,巴爾幹的民族也會這麼做的。
足見這一年中的某時越過阿爾卑斯山和經過多瑙河以南的各條商道的商隊,對于各地土著居民來說,簡直成了财源。
另一方面,隻是在羅馬東方發生戰争時,才有關于這些部族引起騷亂并下山襲擊平川地區定居民族的記載。
在多瑙河到薩瓦河的路線上,羅馬人遇到分散在薩瓦河及其支流和薩瓦河與德拉瓦河之間的潘諾尼亞部族的長期攔截。
斯特拉波強調了這一地區河流對于貿易交換的重要性,但遺憾的是,他沒說占據河流兩岸的民族是如何控制水上交通的。
不過沒有什麼理由認為伊利裡亞的情況與高盧有什麼明顯的不同。
在高盧,&ldquo通過主要水道的貨物被征收稅金。
上層貴族也是通過這一稅收而大發其财&rdquo(183)。
因而,作為布魯西人頭領的巴托(Bato)和平尼斯(Pinnes)的财産和地位都可能因為羅馬征服潘諾尼亞而受到重大損失。
隻要這些季節性的交通一旦中斷,無論是在水路上或是山卡上,就會發生起義和侵擾。
北方蠻族對貿易和商路亦頗有興緻(184)。
在日耳曼日常經濟中,馬匹、羊群、奴隸、皮毛和琥珀等都是使用和交換的重要物品(185)。
恺撒說過,萊茵河以北部落的食物主要依賴牛群,而衣物則依靠野獸,尤其是馴鹿的皮毛(186)。
塔西圖說,日耳曼人男男女女都穿野獸的皮毛。
然而鄰近的部落卻從商人那裡得到其他的衣物。
于是女人們便去換一些紫色條紋的棉麻服裝。
喬丹斯記載斯堪的納維亞的蘇約納人(theSuiones)以他們&ldquo美麗的毛皮而著名,雖然他們生活貧困不堪,但衣着卻十分華貴&rdquo。
奧維德說,吉提人&ldquo皮毛裹身&rdquo以禦冬寒。
森尼卡(Seneca,尼祿的首相)說,南俄羅斯的西徐亞人以狐皮和貂皮為衣,這種皮料質地柔軟,足以抵擋寒風。
塔西圖進一步記載了日耳曼人用&ldquo遠海動物&rdquo的毛皮來裝點鑲飾自己的衣物。
而這些産自遙遠北方的毛皮必然來自芬蘭人或拉普斯人(theLapps)(187)。
實際上從萊茵河到頓河,使用毛皮是蠻族生活的一大特點。
給日耳曼人帶來遙遠北方物産的貿易則表明當時有着一系列遠距離的商路和市場,盡管&ldquo這些内地的部落依然保存着簡單的老式的商品交換&rdquo(188)。
恺撒具體記載了這樣一條商路(189):它由赫爾維提人的邊界開始,沿多瑙河上遊而下,到達西人和阿納提人領土,然後&ldquo向左&rdquo轉入維斯瓦河盆地;在六十日旅行的後期,這位旅行家來到一個産有珍奇動物的國家。
恺撒描述了麋鹿和野牛。
在赫爾維提人和波希米亞之間的這一段路線是由波伊人控制的,直到布勒比斯塔把他們趕走為止(190)。
延亘的北方商路已盡歸部落群所控制,這是值得注意的。
組成巴斯塔尼民族的各部落,分布在從多瑙河口直到維斯瓦河上遊的各條源流一帶。
在巴爾喀阡山另一面,巴斯塔尼人與另一個部落民族阿納提人有聯系(191)。
在維斯瓦河,他們又與盧吉人有接觸。
盧吉這個名字可能指的是立下誓言的同伴或合夥人(192)。
盧吉人領土直抵奧德河。
他們的西面是蘇比人。
蘇比人也不僅是一個部落(193)。
他們占據了奧德河和易北河之間地區,并控制了易北河東岸以北直到西姆布裡克半島(theCimbricP.),這個北方的部落組織并非一個簡單的嫡親群體。
當托勒密(194)後來将朗哥巴底人、安格裡人(theAngli)和賽姆農人視為蘇比人,而将布裡人(theBuri)、狄杜尼人(theDiduni)和奧曼尼人(theOmani)視為盧吉人時,他也并非試圖按血緣關系來劃分這些民族,而是指出他們在重要的貿易路線上的地位。
因而不難想象,在北方蠻族中間,商品由一個部落到另一個部落不斷地傳開去,直至抵達所需要的人手中為止。
正如位處極北的希佩博裡安人(theHyperboreans)的&ldquo第一次收獲&rdquo(195)乃由一個西徐亞民族傳到另一個民族,直至經辛洛普抵達德洛斯的阿波羅(Apollo)神廟,或如同斯堪的納維亞産的色澤好似藍寶石般的毛皮經由數不清的部落被送到羅馬前線的驿站一樣(196)。
當羅馬東方發生戰争時,由黑海到易北河和萊茵河的北方各路線上都有騷亂發生,而且均有非同尋常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興趣和活動都在北方和維斯瓦河上的巴斯塔尼人襲擊了瓦拉奇亞(Wallachia)的吉提人,或渡過多瑙河進入多布羅加。
此外,他們脫離了自己直接關心的那條路線,轉而攻擊跟自己素無貿易聯系的民族。
同樣在恺撒時代,蘇維比人進攻了烏西皮特人、騰克裡特人及烏比人,将戰火擴展到萊茵河。
所有的入侵和騷擾都是突然發生的,出乎意料的。
一方面,正如恺撒所說,對這種突然襲擊的恐懼達到了頂點,以至于日耳曼部落甯可在邊境上保留大片不毛之地(197)。
對多瑙河以南的部落來說,這條河本身就是道防禦入侵的屏障,但冬天則不行,因河流一結冰,就等于為薩馬爾特人搭上了一座橋(198)。
另一方面,據塔西圖說(199),蘇約内人不習慣于打仗,因為海洋使敵人無法對他們搞襲擊。
發生戰争以後,遭受突襲的民族便逃離故地。
斯特拉波說(第四章,第196節),在恺撒征服之前,高盧人隻要一受到任何比他們強大的民族的攻擊,他們就會攜家拖眷地遷徙異地。
在斯特拉波的時代,被蘇維比人趕走的日耳曼人應跑到萊茵河西岸避難(第四章,第194節);同樣,當羅馬侵入這個國度時,日耳曼部落要麼先投降,以後再反叛,要麼就離棄自己的居住地。
斯特拉波講到萊茵河和易北河之間地區時說,&ldquo世界這一地區的民族的共同特點,就是動辄遷徙他地&hellip&hellip因為他們住的隻不過是些臨時搭成的小棚子,多依靠野草充饑度日。
他們也和遊牧部落一樣,将家用物品裝在大車上,趕着牲口到他們認為最适合的地方去&rdquo(200)。
在多瑙河下遊地區,吉提人受到攻擊時也是遷往異地。
他們渡河來到特利巴利人的地方,而特利巴利人不得已隻好允許他們留居。
斯特拉波還說到遠離多瑙河的西徐亞人、巴斯塔尼人和薩爾馬特人常常對吉提人占壓倒性優勢,甚至打過河去襲擊那些曾被他們趕走的部落。
但當入侵者撤退之後,吉提人顯然又回到原先的住處,因為斯特拉波曾說他們經由兩條路線不斷地在渡河遷移。
所有北方的民族的一個突出特點,上面已經說過,就是他們動辄遷徙。
而當羅馬邊界向萊茵河、以後又向多瑙河推進後,這種輕易的搬遷就大大減少了。
羅馬人建立并且維護着的邊境線,使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
對這種新的形勢,蠻族部落遲遲不能理解。
他們感到難以接受這種新變化。
塔西圖說,&ldquo當初,在河的兩岸都是一樣的貧窮,也一樣的自由自在&rdquo(201)。
烏西皮特人和騰克特裡人過着和以前一樣的自由生活,并渡過萊茵河,但是他們遭到恺撒的剿殺。
奧古斯都的軍隊則大破薩拉西人和潘諾尼亞人,幸存者被賣為奴隸,因為他們未能屈尊于羅馬對他們各自領地的征服。
還可以看出,被阿格裡帕當做流亡之徒而獲準留居萊茵河左岸的烏比人,按照塔西圖的記載,成了這條河岸的保衛者;流泊四方後被多米梯亞斯·阿赫諾巴布斯收容定居的赫爾門杜裡人成了羅馬領土上所有非正式居住的民族中最受信賴的人。
此時,被阿裡亞斯·卡土斯安頓在色雷斯的吉提人則已在安和之中開墾田園了。
如果将吉提人和烏比人的遷徙與巴斯塔尼人和蘇維比人更大規模的活動相比,便可看出,羅馬人不得不與兩種明顯不同的&ldquo入侵者&rdquo打交道。
一種是受到遠方蠻族襲擊後而侵擾羅馬的部落,他們是在逃亡之中闖過邊境的;另一種就是那些遠方的蠻族,他們由于某種特殊原因改變了固有的生活方式,從而有意地越境掠奪。
羅馬是否将這兩種&ldquo入侵者&rdquo加以區别對待,現在很難講清楚。
他們對蠻族的活動總是遙觀遠望,是在武裝守衛的邊境後面進行觀察的,隻看那些蠻族不斷地以一種固定的形式進行騷擾、搶劫和挑起戰争。
作為對這種連續發生的起義的反擊,羅馬懲罰了擾亂和平的侵犯者,甚至将他們從其故土上趕走。
不過,雖然&ldquo平定&rdquo這些惹是生非的民族從而使自己的邊境得以順利地向前擴展,但領土的擴大帶來的不是騷亂的停息,而是新的襲擊和侵擾。
如斯特拉波所說(第四章,第194節),以前的蠻族被平定了,其他地方的部落又起而代之。
對蠻族來說,羅馬向外擴展國界的行動,比他們自己對帝國政府的侵擾更加費解。
羅馬軍團對他們的突然進攻使他們不知所措,也使他們無法再像以前那樣自由地遷移。
因此,邊境戰争的直接起因,并不是某一個或一些民族部落的好戰情緒,而是由于人們互相不理解對方的生存方式。
至于蠻族和羅馬的關系,當然不可能脫離部落群體生存方式的比較:一方面,他們&ldquo将家用物品裝在大車上,趕着牲口到他們認為最适合的地方去”另一方面,像奧古斯都那樣的軍事首領則聲稱:&ldquo我要将所有與那些迄今尚未臣服于我們的種族相接壤的省份的邊界向前擴展。
&rdquo但是,除了動辄遷移的民族和擴張疆域的民族之不同外,應該看到蠻族騷動為羅馬奪占蠻族領地制造了機會。
而這種騷動則是對那些在羅馬政府向遠至博斯普魯斯、叙利亞和亞美尼亞地區擴張勢力的形勢下采取向内侵犯這種特殊生存方式的人們的一種自然的反應。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關于米特拉達悌之生平,參見塞奧多爾·萊恩納赫:《蓬塔斯國王米特拉達悌·尤佩特》(巴黎,1890年)。
吉葉:《米特拉達悌》(12),載于RECA,第十五卷(1932年),2163~2205頁。
&ldquo米特拉達悌&rdquo一名的拼寫,在文獻記載中均為Mithridates,而在碑刻中則都是Mithradates。
近期問世的一些論著對第三次米特拉達悌戰争有詳細的介紹,參見J.G.C.安德森:《龐培對米特拉達悌之戰》,載于RECA,第12期(1922年),95~105頁。
T.R.霍爾姆斯:《羅馬共和國與帝國的締造者》,第一卷(牛津,1923年),176~219頁,398~433頁。
格爾澤:《李西尼亞斯》(104頁),載于RECA,第十三卷(1926年),376~414頁。
H.A.沃爾梅羅德和馬克斯·卡裡文,載于CAH,第九卷(1932年),356~357頁,376~383頁,390~396頁,897~898頁。
亦見J.M.柯班:《盧庫路斯與龐培》,載于其《公元前78~前49年的元老院及各省份》(劍橋,1935年),99~137頁。
(2)關于博斯普魯斯王國及其曆史,參見巴西裡亞斯·拉梯斯捷夫:《博斯普魯斯王國簡史》,載于其所編之《蓬塔斯古代碑刻集》,第二卷(巴西,波特諾波裡,1890年)。
布蘭迪:《博斯普魯斯》(3),載于RECA第三卷(1899年),757~789頁;E.H.闵斯:《西徐亞人與希臘人》(劍橋,1913年),563~638頁。
馬克斯·艾伯特:《南俄羅斯地區的文物》(波恩,1921年),244~259頁。
M.I.羅斯托夫譯夫:《南俄羅斯的伊朗人與希臘人》(牛津,1922年),《西徐亞人與博斯普魯斯人》,第一卷(柏林,1931年)。
(3)斯特拉波:《曆史》,第七章,第3節之11,303~304頁。
(4)關于叙利亞之吞并,見艾米爾·舒瑞:《耶稣基督時代的猶太民族史》,第一卷(萊比錫,1901年),294~304頁。
約瑟夫·多比阿斯:《有關羅馬人與帕西亞人及叙利亞之占領的原始報告》,載于《東方檔案》,第3期(1931年),215~256頁。
霍尼格曼:《叙利亞》,載于RECA,第2集,第四卷(1932年),1622頁。
關于龐培對皮特拉發動的戰争,見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之《龐培》篇第38、41節。
約瑟福斯:《猶太戰争史》,第一章,第6節之4(131);《上古猶太史》,第十四章,第3節之1~4,34、38、46、48頁。
阿庇安:《米特拉達悌》,第106節。
狄奧:《羅馬記》,第三十七章,第15節之1~2。
關于斯考魯斯戰役,見約瑟福斯:《猶太戰争史》,第一章,第8節之1,159頁。
《上古猶太史》,第十四章,第5節之1,80~81頁。
羅登:《阿米裡亞斯》,141頁,載于RECA,第一卷(1894年),588頁。
阿爾伯特·卡梅勒:《皮特拉與納巴提》(巴黎,1929年),167~168頁。
(5)阿庇安:《叙利亞》,第51節。
舒瑞:《耶稣基督時代的猶太民族史》,304~305頁。
關于羅馬帝國控制叙利亞之初期與叙利亞人的沖突,見D.H.穆勒:《阿拉伯》,載于RECA,第二卷(1896年),352~353頁。
(6)李維:《羅馬史》,第103節。
狄奧前揭書,第三十八章,第10節;第五十一章,第26節之5。
卡爾·帕施:《東南歐民族文化史論集》,第五卷(維也納,1932年,SAWW),38~40頁。
西克:《安東尼亞斯》(19),載于RECA,第一卷(1894年),2579~2580頁。
依姆:《巴斯塔尼人》,載于RECA,第三卷(1899年),111頁。
(7)有關布勒比斯塔王國,見斯特拉波:《曆史》,第七章,第3節之5,298頁;第11節,303~304頁;第5節之2,313頁。
布蘭迪斯:《達西亞》,載于RECA,第四卷(1901年),1958~1960頁,及《布勒比斯塔》,載于增刊第一卷(1903年),261~264頁。
卡米爾·朱利安:《高盧史》,第三卷(巴黎,1909年),144~154頁;E.H.闵斯:《西徐亞人與希臘人》(劍橋,1913年),123~124頁,464頁。
(8)斯特拉波前揭書,第七章,第3節之11,304頁,書中未對布勒比斯塔各次戰績的年代加以記錄,但是卻間接地提到反對波依人的戰争耗費了相當長的時間,一般認為波依人被推翻于公元前60年1月。
見依姆:《波依人》,載于RECA,第三卷(1899年),631頁。
布蘭迪斯:《達西亞》,載于RECA,第四卷(1901年),1959頁。
有關克裡塔西魯斯建立過一個&ldquo大帝國&rdquo的可能性,見朱利安:《高盧史》,第三卷,145頁之注4。
有關疆域之争議,見斯特拉波前揭書,第二章,第5節之2,313頁。
(9)恺撒:《高盧戰記》,第一章,第2~3節(赫爾維蒂),第5節(波依),第6節(阿羅布羅吉)。
關于阿羅布羅吉人,又見于李維前揭書,第103節。
狄奧前揭書,第三十七章,第47~48節;第三十九章,第65節。
(10)關于阿裡奧維斯塔斯,見恺撒前揭書,第一章,第30~54節;第六章,第12節。
狄奧前揭書,第三十八章,第34~50節。
西塞羅:《我的時代》,第一章,第19節。
克萊布斯:《阿裡奧維斯塔斯》,載于RECA,第二卷(1896年),842~845頁。
朱利安:《高盧史》,第三卷,149~159頁,221~241頁。
T.R.霍爾姆斯:《恺撒征服高盧史》(第二版,牛津,1911年),57~68頁,553~555頁,635~657頁。
(11)恺撒:《高盧戰記》,第一章,5~29頁。
朱利安:《高盧史》,第三卷,193~220頁。
霍爾姆斯:《恺撒征服高盧史》,46~57頁,613~634頁。
(12)關于日耳曼部落的活動,見恺撒:《高盧戰記》,第一章,第31節,第37節,第54節;第四章,第1~19節。
亦見施密特:《德意志部族史》,第二卷(1918年),405~410頁。
依姆:《恰魯德》,載于RECA,第三卷(1899年),2194頁。
貝斯尼耶:《騰克特裡》,載于RECA,第2集,第五卷(1934年),490~492頁。
(13)加士丁:《菲力皮古城》,第四十二章,第4節。
狄奧前揭書,第三十九章,第56節。
阿庇安:《叙利亞》,第51節。
又見斯特拉波前揭書,第十二章,第3節之34,558頁,第十七章,第1節之11,796頁。
約瑟福斯:《猶太戰争史》,第一章,第8節之7,175、178頁;《上古猶太史》,第十四章,第6節之2、之4,98、103頁。
普魯塔克前揭書之《安東尼》篇,第3節之2。
喬治·羅林森:《東方第六大王國》(倫敦,1873年),147~149頁。
阿爾弗雷德·馮·蓋施米德:《伊朗史》(蒂賓根,1888年),86~87頁。
費迪南德·加士迪:《伊朗史》,載于《伊朗哲學》,第二卷(斯特拉斯堡,1896~1904年),498頁。
克雷門·胡阿:《古代波斯與伊朗文明》(紐約,1927年),106頁。
吉葉:《米特拉達悌》(23),載于RECA,第十五卷(1932年),2211頁。
W.W.塔恩文,載于CAH,第九卷(1932年),604頁。
R.H.麥多威爾:《底格裡斯河上的塞琉古國鑄币》(安·阿伯爾,1935年,密執安大學《人文學叢刊》第37期),212~216頁。
(14)關于伽賓尼阿斯的統治,見艾米爾·舒瑞:《耶稣基督時代的猶太民族史》(萊比錫,1901年),305~306頁。
馮德·米爾:《伽賓尼阿斯》(11),載于RECA,第七章(1910年),427~428頁。
關于公元前56年發生于叙利亞的騷亂,見狄奧前揭書,第三十九章,第59節。
約瑟福斯:《古代猶太史》,第十四章,第6節之2,100頁;《猶太戰争史》,第一章,第8節之7,176頁。
(15)普魯塔克前揭書之《克拉蘇》篇,第16~33節。
狄奧前揭書,第四十章,第12~27節。
阿庇安:《叙利亞》,第51節;《内戰史》,第二章,第18節。
約瑟福斯:《猶太戰争史》,第一章,第8節之8,179頁;《上古猶太史》,第十四章,第7節之1、3,105、109頁。
羅林森:《東方第六大王國》,150~157頁。
施奈德沃特:《帕西亞》(海利根施塔特,1874年),52~67頁。
蓋施米德:《伊朗史》,87~93頁。
(16)關于帕西亞之入侵,見西塞羅:《我的執政》,第二章,第10節;第十二章,第19節;第十五章,第1~4節,第9節。
《我的時代》,第五章,第18節,第20節;第六章,第1節之5。
狄奧前揭書,第四十章,第28~30節。
約瑟福斯:《猶太戰争史》,第一章,第8節之9,180、182頁;《古代猶太史》,第十四章,第7節之3,119、122頁。
恺撒:《高盧戰記》,第三章,第31節。
普魯塔克前揭書之《安東尼》篇,第五章,第2節。
李維:《羅馬史》,第108節。
(17)西塞羅:《論共和國》,第84、96節。
卡爾·帕施:《東南歐民族文化史論集》,第五卷(維也納,1932年),41~42節。
(18)此次征服的具體年代不詳。
狄奧·克裡索斯托姆在他的第三十六次演講中,提及在150年前吉提人攻占了希臘的一些城市。
雖然這次演講遲至公元102~公元103年才有文字記錄,但上述之150年極有可能是從狄奧訪問奧爾比亞,即公元95年或公元96年算起的。
布勒比斯塔在黑海沿岸的活動則應在公元前56年至公元前47年之間。
漢斯·馮·阿尼姆:《狄奧生平》(柏林,1898年),301、306頁。
施密德:《狄奧》(18),載于RECA第五卷(1905年),855、857、872頁。
E.H.闵斯:《西徐亞人與希臘人》(劍橋,1913年),123、464頁。
帕施:《東南歐民族文化史論集》,第五卷,46~48頁。
(19)有關恺撒征服高盧的大量文獻,可參見卡米爾·朱利安:《高盧史》,第三卷(巴黎,1909年),149~152頁,193~194頁,221~222頁;及《劍橋古代史》,第九卷(1932年),944~946頁。
(20)恺撒:《高盧戰記》,第四章,第4~19節。
狄奧前揭書,第三十九章,第47~48節。
朱利安:《高盧史》,第三卷,323~330頁。
T.R.霍爾姆斯:《恺撒征服高盧史》(第二版,牛津,1911年),689~706頁。
A.T.沃克:《恺撒于何處擊敗烏西皮特人和騰克特裡人》,載于《古籍學報》,第17期(1921~1922年),77~86頁。
(21)蘇埃托尼亞斯:《諸恺撒生平》,第44節。
斯特拉波前揭書,第七章,第3節之11,304頁。
(22)恺撒:《高盧戰記》,第八章,第24節。
阿庇安:《伊利裡亞》,第12節,第18節。
(23)恺撒:《高盧戰記》,第二章,第31節。
(24)恺撒:《高盧戰記》,第三章,第82節。
狄奧前揭書,第四十一章,第55節之3~4;第四十二章,第2節之5。
加士丁前揭書,第四十二章,第4節。
(25)狄奧前揭書,第四十二章,第9節之2,第45節之2。
關于法拉西斯的活動,參見狄奧前揭書,第四十二章,第5~48節;第四十四章,第46節之1;第四十五章,第29節之4。
普魯塔克前揭書之《恺撒》篇,第50節。
阿庇安:《米特拉達悌》,第120~121節;《内戰史》,第二章,第91~92節。
蘇埃托尼亞斯:《諸恺撒生平》,第35~37節。
斯特拉波前揭書,第十一章,第2節之17,498頁;第十一章,第5節之8,506頁;第十二章,第3節之14,547頁;第十三章,第4節之3,625頁。
李維:《羅馬史》,第112~113節。
沃瑟·尤代赫:《恺撒在東方》(萊比錫,1885年)。
布蘭迪斯:《博斯普魯斯》(3),載于RECA,第三卷(1899年),777~778頁。
T.R.霍爾姆斯:《羅馬共和國》,第三卷(牛津,1923年),509~514頁。
(26)威爾肯:《阿桑德》(4),載于RECA,第二卷(1896年),1516~1517頁。
E.H.闵斯:《西徐亞人與希臘人》(劍橋,1913年),589頁。
吉葉:《米特拉達悌》(15),載于RECA,第十五卷(1932年),2205~2206頁。
阿桑德擊敗米特拉達悌後,一直統治着博斯普魯斯王國,直至他于公元前16年去世,當時他已是個高齡老者。
斯特拉波在其《曆史》的第六章中提到,他占領了密奧梯斯海(即亞速海&mdash&mdash譯者注)以東的大片地區,直至頓河流域。
某年,阿桑德駐守皮裡科布地狹&mdash&mdash&ldquo他将這個靠近密奧梯斯海的切森内斯人的狹長地區四周築起防禦工事&rdquo(斯特拉波前揭書,第七章,第4節之6,311頁)以抵禦西徐亞人。
在這一著名的記載中,斯特拉波提到一位與朱利尤斯·恺撒同時期的作家希普西克雷茨(Hypsicrates),這樣便足可以确定上述史實發生于阿桑德統治的早期。
至于阿桑德是否受到羅馬政府承認這一長期争論的問題則極少與此事件有關聯。
公元前46年,切森内斯(在克裡米亞)派了一個使團去見恺撒,具體使命未詳。
參見羅斯托夫譯夫:《恺撒與南俄羅斯》,載于JRS,第7期(1917年),27~44頁。
(27)狄奧前揭書,第四十二章,第10節之1~2,亦見于第四十一章,第49節之2。
恺撒:《高盧戰記》,第三章,第42節。
(28)恺撒:《高盧戰記》,第三章,第9節。
阿庇安:《伊利裡亞》,第12、25、27、28節;《内戰史》,第二章,第58~59節。
狄奧前揭書,第四十一章,第40節;第四十二章,第11節。
李維:《羅馬史》,第110節。
關于伊利裡亞的戰争,參見尤代赫:《恺撒在東方》,158~164頁。
(29)F.E.阿道克在CAH第九卷(1932年)716頁中提到這些部落&ldquo希望一勞永逸地擺脫羅馬的統治&rdquo。
(30)李維:《羅馬史》,第114節。
(31)狄奧前揭書,第四十七章,第26~27節。
阿庇安:《内戰史》,第三章,第77節;第四章,第58節。
約瑟福斯:《猶太戰争史》,第十四章,第11節之1,268~270頁。
斯特拉波前揭書,第十六章,第2節之10,752~753頁。
(32)西塞羅:《我的時代》,第十四章,第9節。
(33)狄奧前揭書,第四十五章,第15節之2;第四十七章,第28~31節。
阿庇安:《内戰史》,第三章,第7~8、24、26、63、78節;第四章,第58~62節。
約瑟福斯:《猶太戰争史》,第一章,第11節之1,218~219頁。
《上古猶太史》,第十四章,第11節之2,271~272頁。
斯特拉波前揭書,第十六章,第2節之9,752~753頁。
(34)阿庇安:《内戰史》,第四章,第63節。
(35)斯特拉波前揭書,第七章,第3節之5,298頁,第11節,304頁。
蘇埃托尼亞斯:《諸恺撒傳》,第44節;《奧古斯都》,第8節。
李維:《羅馬史》,第117節。
阿庇安:《伊利裡亞》,第13節;《内戰史》,第二章,第110節。
(36)瓦塞爾·巴爾宛:《達西亞》(劍橋,1928年),138~139頁、157頁。
(37)斯特拉波前揭書,第七章,第11節,304頁。
亦見蘇埃托尼亞斯:《奧古斯都》,第63節。
狄奧前揭書,第五十一章,第22節之8。
普魯塔克前揭書之《安東尼》篇,第63節之3。
(38)阿庇安:《内戰史》,第三章,第25節。
(39)狄奧前揭書,第四十七章,第25節之1~2。
李維:《羅馬史》,第122節。
(40)西塞羅:《我的執政》,第五章,第9~10節。
阿庇安:《伊利裡亞》,第13節。
(41)漢斯裡克:《穆納提亞斯》(30),載于RECA,第十六卷(1933年),546~547頁。
上述史實源于普蘭庫斯陵墓上的碑刻,此外,恺撒紀念碑也記錄了那次勝利是在克服了高盧人之後取得的。
(42)狄奧前揭書,第四十八章,第4節之2~5。
狄奧本人對這次戰績持懷疑态度。
(43)西塞羅:《我的時代》,第十四章,第4及第9節。
(44)關于高盧人和日耳曼人的騎兵增援,參見F.E.阿德柯克文,載于CAH,第九卷(1932年),646頁。
(45)狄奧前揭書,第四十三章,第51節之5,第四十八章,第24~27、39~41節,第四十九章,第19~21節。
阿庇安:《叙利亞》,第八章,第51節;《内戰史》,第五章,第10、65節。
普魯塔克前揭書之《安東尼》篇,第28、30、33、34節。
約瑟福斯:《猶太戰争史》,第一卷,第13節,第15節之2~3,第16節之6~7;《上古猶太史》,第十四章,第13節,第15節之5~9。
斯特拉波前揭書,第十二章,第8節之9,574頁;第十四章,第2節之24,660頁;第十六章,第1節之28,748頁,第2節之8,751頁。
加士丁前揭書,第四十二章,第4節。
塔西圖:《曆史》,第五章,第9節。
李維:《羅馬史》,第127~128節。
又見喬治·羅林森:《東方第六大王國》(倫敦,1873年),186~192頁。
另據阿庇安《内戰史》第五章之第9~10節載,在公元前41年,安東尼派遣一支騎兵隊伍前往帕爾邁拉地區掃蕩。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