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
關燈
小
中
大
于軍事防守。
以劉備當時手下寥寥戰将,又初平江南,也派不出其他人了。
桂陽郡治所在郴縣(今湖南省郴州市),轄境約今湖南耒陽以南耒水、舂陵水流域,北至洣水入湘處,南包廣東英德以北的北江流域,三國吳以後縮小(摘自《辭海.地理卷》,1980年版)。
從後來吳争奪荊州,桂陽第一時間就被呂蒙取得,說明戰略地位較重要,需要得力的将領鎮守。
因此趙雲别傳中提及的升為偏将軍領桂陽太守是無可厚非的。
畢竟關羽、糜竺皆很早就是偏将軍了,也不存在同一級别之說。
更不能以名氣作為衡量标準,用魏、吳史書是否提及作為判斷依據。
談論官職時,不能僅就官名或史書上的職位描述而做解釋。
亂世之時,官吏的職權往往不局限于規定範圍内。
例如劉晔是司空倉曹掾,其職務本身是管理谷倉,但是因為劉本人有才能,為曹操所信任,所以曹操遇到疑難事情會“以函問晔”。
同樣,姜維也做過倉曹掾,當然也不是“倉庫管理員”。
參司空軍事是軍事參謀,但是華歆擔任此職時恐怕并沒有什麼軍事謀略,最多也就從容議論而已。
至于别傳中“先主入益州,雲領留營司馬”-劉備當時官居左将軍,根據漢書“其餘将軍,置以征伐,無員職,亦有部曲、司馬、軍候以領兵。
其職吏部集各一人,總知營事”可知隻要劉備的家屬在,必然就分左将軍直系部隊留守,劉備也都可以任命留營司馬。
無從考證趙雲的留營司馬與龐義的營司馬是否權位相同。
但在劉備自立漢中王的表章上龐義能夠排到第三,是因為他與劉焉通家,擔任過太守一職,有名望,劉備如何不籠絡? 無法清楚的知道為什麼陳壽沒有記載桂陽拒婚。
但是從關羽與曹操争秦宜祿之妻也未見于本傳,大膽推測一下他或許認為這屬于風流韻事不值得記載。
截江奪阿鬥之事不見于陳志,或者說雲别傳與漢晉春秋記載不一緻并不意味着史無其事。
畢竟孫夫人當時仍然是趙雲的“主母”,趙雲的行為有以下犯上之嫌。
而且陳壽的蜀書中缺失的史料不在少數。
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
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
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于成都。
成都既定,以雲為翊軍将軍。
雲别傳曰: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将。
雲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
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
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複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
”先主即從之。
夏侯淵敗,曹公争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
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随忠取米。
忠過期不還,雲将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
值曹公揚兵大出,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衆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
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
将張著被創,雲複馳馬還營迎著。
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内,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
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
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堕漢水中死者甚多。
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作樂飲宴至暝,軍中号雲為虎威将軍。
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讨權。
雲谏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衆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
”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
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劉備初入蜀沒有帶其原從集團的人,因此成全了魏延、黃忠等,卻使趙雲、陳到等一批人失去了機會。
硬要分開說“率趙雲”、“與張飛”實在不可思議,那諸葛亮傳中的“亮與張飛、趙雲等率衆溯江”又表示什麼?以此判斷趙雲歸諸葛亮節制直到受封翊軍将軍,而諸葛亮卻指揮不動張飛實在是斷章取義。
連陳壽都評論張飛“敬愛君子,不恤小人”,“有國士之風”,硬把人說得桀骜不遜屬于“憑空污人清白”。
益州谏分田一事并是經不起推敲的。
記得華陽國志中記載了蜀中的大姓,其地位和資産也不會少的。
由于手頭沒有資料,無從轉述哪些是在成都附近的。
最重要的是這些名門望族是否都支持劉備取代劉璋?如果不是,就存在劉備最初想收其資産,殺一儆百的可能性。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中的“建興元年夏,牂牁太守硃褒擁郡反。
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張裔於吳,據郡不賓,越隽夷王高定亦背叛”已經表明了這些大姓還是有些力量的,所以籠絡好他們非常必要。
趙雲的勸谏隻是證明了他有一定的政治頭腦而已。
有人以漢水之戰如此奇功而劉備沒有給趙雲任何封賞就斷定系雲别傳的真僞是不适合的。
從時間上看,别傳的叙述與魏書曹真傳“從至長安,領中領軍。
是時,夏侯淵沒於陽平,太祖憂之。
以真為征蜀護軍,督徐晃等破劉備别将高詳於陽平。
太祖自至漢中,拔出諸軍,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還屯陳倉。
”和武帝紀的描述是吻合的。
而漢中未定之前,劉備沒有封賞任何人,自立漢中王後,也并非每個人都升官,未升遷的包括留守成都“足兵足食”,給予前線最大支援的諸葛亮。
縱觀整個漢中之役不難發現,漢水之戰雖然從戰術上講是個閃光點,但是從戰略上講對全盤戰局的影響并不是決定性的。
而赤壁之戰後誰見周瑜有封賞?徐晃破關羽之後,曹操“迎晃七裡”,又稱贊他有周亞夫之風,但并沒有升官。
這與劉備稱贊趙雲“子龍一身是膽”,又号趙雲“虎威将軍”異曲同工。
再看谏伐吳一事。
讀過三國志後就有疑問,伐吳前的異議為什麼隻在秦宓傳内有體現,會不會又“為尊者諱”了?在法正傳中清楚地寫到“先主既即尊号,将東征孫權以複關羽之恥,群臣多谏,一不從”,可秦宓一個人是不能夠稱群臣的。
而且下獄這樣的大事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隐諱的。
伐吳一事本身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也無從用結果判斷當初的動機是否正确。
單從勸谏本身看,是需要一定的膽量與責任感的。
由于反對東征而被留守後方也沒有可質疑的。
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将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将軍。
五年,随諸葛亮駐漢中。
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衆當之。
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
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衆固守,不至大敗。
軍退,貶為鎮軍将軍。
雲别傳曰:亮曰:“街亭軍退,兵将不複相錄,箕谷軍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将無緣相失。
”雲有軍資馀絹,亮使分賜将士,雲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
”亮大善之。
七年卒,追谥順平侯。
需要強調的是由此次升遷隻是後主改元後的一種普遍的恩典,不存在諸葛亮對誰的偏愛。
(《蜀書》廖立傳注引諸葛亮集“陛下即位之後,普增職号,立随比為将軍”。
) 首次北伐是諸葛亮曆次北伐中最失敗的。
也有人因此說馬谡、趙雲本無統兵能力,是諸葛亮用錯人了,巴西馬忠還引用《漢晉春秋》“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在一人耳。
”無從判斷《漢晉春秋》的記載是否是諸葛亮原話,但從成書年代看,中國北部被“五胡”先後占據,東晉偏安于江左,處境與蜀漢相同,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就改蜀漢為正統,這裡隻是為了突出蜀漢丞相諸葛亮勇于承擔責任罷了。
如果趙雲傳的“曹真遣大衆當之”還不足以說明問題,那諸葛亮傳中“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将軍曹真舉衆拒之”已經交代得很清楚了--趙、鄧的任務是疑軍,拖住曹真的大部隊,好讓諸葛率主力順利出祁山。
史書上沒有交代本次行動蜀軍的人數,但是疑軍是不可能有很多人的。
巴西馬忠、淩雲雕龍以及MQ都曾闡述過自己的觀點,我不想一一引述。
個人認為,首先李嚴、陳到在江州、永安一帶防守東吳需要兵力。
以建興八年諸葛命李嚴帶兩萬兵到漢中可以推測東線兵力不少于三萬。
雖然北伐前諸葛亮已經派鄧芝與吳修好,但此舉最積極的意義在于避免兩面作戰。
以諸葛之才當然明白國與過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關羽的前車之鑒不遠,留足兵力是必要的。
在南中也需要布防,說諸葛在南中沒有留中央軍是出自漢晉春秋,但是很多史學家對于七擒七縱的事持懷疑态度,對漢晉春秋所謂不留兵的記錄有待探讨。
而且根據三國志其他傳記,張翼、姜維、李恢等都有平叛的事迹,說明南方實際并不穩固(例如:“南土平定,恢軍功居多,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将軍。
後軍還,南夷複叛,殺害守将,恢身往撲讨”)。
因此南中駐軍至少一萬。
而成都及其他地方的守軍和機動部隊不應少于三萬。
《晉書》中司馬昭在伐蜀前的規劃中曾說“大概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郡不下四萬,然則餘衆不過五萬。
雖時間上有差異,但布局不應變化過多。
退一步講即使首次北伐雙方兵力如巴西馬忠考證是五萬對五萬,諸葛總不會将主力與疑兵的兵力五五分;而曹真以大将軍督諸軍不應少于張郃以左将軍率偏師的兵力。
所以說趙雲兵多于曹真是靠不住的。
而且對照魏書的曹真傳根本沒有提到如何擊敗趙雲的,隻着重叙述了平三郡之事。
如果真的是以少勝多焉有不大書特書之理。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趙雲的“斂衆固守,不至大敗”,而曹真以大将軍率衆功勞卻不如張郃,倒不如隻提三郡之事來的體面。
如果非要從“兵弱敵強”與“敵衆我寡”字面意義計較,就有舍本逐末之嫌了。
我特意翻閱了《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版)。
弱有四種意思,其中一種表示不足,略少;強有三種意思,其中一種表示略多。
而結合本傳上、下文不難理解,解釋為“趙雲的部隊戰鬥力不高”過于牽強了。
其實,兵敗無論大小都沒有理由辯解的,諸葛不也自貶三級嗎?隻是不應該大筆一揮,以子龍沒有參加散關之役就臆斷他因能力不夠而被棄,把子龍說得如此不堪。
子龍“七年卒”,并非七年底卒,初次北伐後即病困也未可知。
雲别傳記“街亭軍退,兵将不複相錄,箕谷軍退,兵将初不相失”也旨在說明子龍敗軍之際頭腦清醒,敗中求勝而已。
另外,馬兄認為雲别傳“雲有軍資馀絹,亮使分賜将士,雲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是不可能的,剛剛兵敗,諸葛“哪裡還有閑心來處理軍資馀絹呢”?《水經注》卷27《沔水上》記有“亮與兄瑾書雲: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百餘裡。
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強也……時趙子龍與鄧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緣崖與伯苗相聞而已。
”而《通鑒》胡注雲“赤崖即赤岸,蜀置庫于此,以儲軍資”。
這些記錄與趙雲傳和别傳相呼應。
貶官是因為戰敗,賞的是保全了赤岸軍需倉庫。
子龍廉潔自律,隻是苦了手下的弟兄們。
何謂“恐諸葛亮智不止于此”?從街亭之戰諸葛讓馬谡孤軍深入而沒有接應就感覺此戰役的部署蜀不如魏。
因此對于所謂“違命之阙,不戒之失”是否成立不敢肯定。
三、對于趙雲的一點評價: 不能因為一個人的權利地位的高低來評價其貢獻,也不能否定趙雲品格上的優點。
其實他的谥号和姜維之議已經給了他應有的評價“忠以衛上,禮以厚下,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
而陳壽把他比做灌、滕之徒既沒有擡高也沒有貶低。
讀過《史記》就應當知道,灌嬰自跟随劉邦後,從韓信破齊軍,從攻項羽,又在後來從陳平、周勃平定呂氏之亂;而夏侯嬰救過劉邦子女的命,從征各地,後來任滕令。
他們都是很早就認識并跟随劉邦,有功勞但無緣作為統帥或封疆大吏。
這與趙雲跟随劉備轉戰(雲昔從先帝,功積既著)卻沒有機會主持過戰役是吻合的,而無論有什麼樣的才能,沒有給機會表現都是白搭。
從劉備對于魏延、黃忠的重用可以看出他更欣賞充滿霸氣的武将。
不能因為蜀國國不置史造成前期很多史料的缺失就一口斷定趙雲一生隻打下過一座城市。
而且諸葛亮南征的記錄少而又少,也無從判斷趙雲是否參戰,但他的征南将軍并非虛職。
根據後主傳的記載趙雲的确比别人晚半年追谥的(景耀四年春三月)。
就因為此斷定完全因為後主感恩是靠不住的。
如果真的感激,何必需要朝野輿論,直接“恩出自上”就行了。
曹丕還因為合肥之功追谥李典,夷陵之站劉備能夠全身而退,傅肜功不可沒,劉備又何曾予以追念?象馮習東征時以領軍督諸軍,沒有功勞和能力也不可能,最終奮勇戰死。
但是不僅沒有谥号,連傳記也沒有。
如果不是從先主傳的寥寥數語和季漢輔臣贊,誰知道他的事迹呢?歸根結底,“漢家天子待臣薄”。
的确,如果趙雲沒有救過後主,怕其最終待遇還不如馮習。
最後評價:從才學上講,趙雲的确不是經天緯地之才;從軍事能力上講,他是将才而不是帥才。
但是他能夠顧大體,敢直谏,在當時的社會也難能可貴。
——————————————————————— 趙雲:最完美的英雄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注引《雲别傳》中,講了這樣一件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黃忠定軍山一戰斬夏侯淵後,曹操親自統兵來争奪漢中,運米北山下,約有數千萬囊。
黃忠帶兵去奪,趙雲士兵也大半一同前去,很長時間沒有回來。
趙雲隻帶幾十騎前去探巡,正趕上曹操大軍出動,雙方猝然相遇。
趙雲且戰且退,曹軍散而複合。
趙雲殺出重圍後,發現部将張著被困,又殺回去救出張著。
曹軍追趕趙雲到蜀軍營壘,趙雲進營後,命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
曹軍以為有伏兵,連忙撤退。
趙雲令軍中擂鼓呐喊,又用弓箭從背後射殺曹軍,曹軍大為驚駭,自相踐踏,墜漢水而死者不計其數。
第二天,劉備來巡視,觀看了昨天雙方交戰之處,贊歎說:“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于是号趙雲為虎威将軍。
這件事,《資治通鑒》中也有記載,後來《三國演義》又把它寫在第七十一回裡,隻是略做了點兒改動,大體符合曆史原貌,包括劉備稱贊趙雲的話,也保留了下來,因此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熟悉“趙子龍一身是膽”這句話。
後來的民間又有“膽大趙子龍,膽小毛毛蟲”的說法,可見在民衆心中,趙子龍已成了大膽英雄的代名詞。
那麼趙雲的一身膽量從何而來? 首先來源于勇。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對趙雲超凡的武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長坂坡大戰自不必說,後來第七十一回他救黃忠突圍,“挺槍驟馬,殺入重圍;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
再後來,諸葛亮一出祁山,趙雲身為七十歲的老将随征,力斬五将,大敗魏軍;馬谡失借亭後,蜀軍全線撤退,趙雲,鄧芝一軍兵退萁谷,趙雲親自斷後,刺死魏軍先鋒蘇颙。
魏将萬政又帶百餘壯士趕來,行至一大林,忽聽得背後大喝一聲:“趙子龍在此!”,“驚得魏兵落馬者百餘人,餘者皆越嶺而去”,最後連萬政也被趙雲一箭射中盔纓,驚跌于澗中。
趙雲一生中最後一戰,仍使敵軍聞風喪膽,威風不減當年。
《三國演義》裡寫趙雲之勇的情節還有不少,這些情節,有虛構,有誇張,但大體和曆史相符。
曆史上的趙雲的确是一員勇将,陳壽在《三國志.蜀書.趙雲傳》傳後總評中,說他和黃忠“強摯猛壯”,是劉備的得力将領。
但是趙雲的膽略全都來源于勇嗎? 不是。
明代無名氏的《讀三國史問答》中有段話說到趙雲: 客問:“子龍,先主稱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全以膽勝乎?” 答曰:“還是識勝,非膽勝也。
蓋膽從識生,無識而有膽,妄耳狂耳,非膽也。
……” 也就是說:“趙雲膽略過人,但給人的感覺又不是魯莽火爆的匹夫之勇,關鍵在于它的膽量是建立在識的基礎之上。
這裡的識,含義很豐
以劉備當時手下寥寥戰将,又初平江南,也派不出其他人了。
桂陽郡治所在郴縣(今湖南省郴州市),轄境約今湖南耒陽以南耒水、舂陵水流域,北至洣水入湘處,南包廣東英德以北的北江流域,三國吳以後縮小(摘自《辭海.地理卷》,1980年版)。
從後來吳争奪荊州,桂陽第一時間就被呂蒙取得,說明戰略地位較重要,需要得力的将領鎮守。
因此趙雲别傳中提及的升為偏将軍領桂陽太守是無可厚非的。
畢竟關羽、糜竺皆很早就是偏将軍了,也不存在同一級别之說。
更不能以名氣作為衡量标準,用魏、吳史書是否提及作為判斷依據。
談論官職時,不能僅就官名或史書上的職位描述而做解釋。
亂世之時,官吏的職權往往不局限于規定範圍内。
例如劉晔是司空倉曹掾,其職務本身是管理谷倉,但是因為劉本人有才能,為曹操所信任,所以曹操遇到疑難事情會“以函問晔”。
同樣,姜維也做過倉曹掾,當然也不是“倉庫管理員”。
參司空軍事是軍事參謀,但是華歆擔任此職時恐怕并沒有什麼軍事謀略,最多也就從容議論而已。
至于别傳中“先主入益州,雲領留營司馬”-劉備當時官居左将軍,根據漢書“其餘将軍,置以征伐,無員職,亦有部曲、司馬、軍候以領兵。
其職吏部集各一人,總知營事”可知隻要劉備的家屬在,必然就分左将軍直系部隊留守,劉備也都可以任命留營司馬。
無從考證趙雲的留營司馬與龐義的營司馬是否權位相同。
但在劉備自立漢中王的表章上龐義能夠排到第三,是因為他與劉焉通家,擔任過太守一職,有名望,劉備如何不籠絡? 無法清楚的知道為什麼陳壽沒有記載桂陽拒婚。
但是從關羽與曹操争秦宜祿之妻也未見于本傳,大膽推測一下他或許認為這屬于風流韻事不值得記載。
截江奪阿鬥之事不見于陳志,或者說雲别傳與漢晉春秋記載不一緻并不意味着史無其事。
畢竟孫夫人當時仍然是趙雲的“主母”,趙雲的行為有以下犯上之嫌。
而且陳壽的蜀書中缺失的史料不在少數。
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
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
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于成都。
成都既定,以雲為翊軍将軍。
雲别傳曰: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将。
雲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
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
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複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
”先主即從之。
夏侯淵敗,曹公争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
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随忠取米。
忠過期不還,雲将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
值曹公揚兵大出,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衆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
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
将張著被創,雲複馳馬還營迎著。
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内,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
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
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堕漢水中死者甚多。
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作樂飲宴至暝,軍中号雲為虎威将軍。
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讨權。
雲谏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衆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
”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
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劉備初入蜀沒有帶其原從集團的人,因此成全了魏延、黃忠等,卻使趙雲、陳到等一批人失去了機會。
硬要分開說“率趙雲”、“與張飛”實在不可思議,那諸葛亮傳中的“亮與張飛、趙雲等率衆溯江”又表示什麼?以此判斷趙雲歸諸葛亮節制直到受封翊軍将軍,而諸葛亮卻指揮不動張飛實在是斷章取義。
連陳壽都評論張飛“敬愛君子,不恤小人”,“有國士之風”,硬把人說得桀骜不遜屬于“憑空污人清白”。
益州谏分田一事并是經不起推敲的。
記得華陽國志中記載了蜀中的大姓,其地位和資産也不會少的。
由于手頭沒有資料,無從轉述哪些是在成都附近的。
最重要的是這些名門望族是否都支持劉備取代劉璋?如果不是,就存在劉備最初想收其資産,殺一儆百的可能性。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中的“建興元年夏,牂牁太守硃褒擁郡反。
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張裔於吳,據郡不賓,越隽夷王高定亦背叛”已經表明了這些大姓還是有些力量的,所以籠絡好他們非常必要。
趙雲的勸谏隻是證明了他有一定的政治頭腦而已。
有人以漢水之戰如此奇功而劉備沒有給趙雲任何封賞就斷定系雲别傳的真僞是不适合的。
從時間上看,别傳的叙述與魏書曹真傳“從至長安,領中領軍。
是時,夏侯淵沒於陽平,太祖憂之。
以真為征蜀護軍,督徐晃等破劉備别将高詳於陽平。
太祖自至漢中,拔出諸軍,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還屯陳倉。
”和武帝紀的描述是吻合的。
而漢中未定之前,劉備沒有封賞任何人,自立漢中王後,也并非每個人都升官,未升遷的包括留守成都“足兵足食”,給予前線最大支援的諸葛亮。
縱觀整個漢中之役不難發現,漢水之戰雖然從戰術上講是個閃光點,但是從戰略上講對全盤戰局的影響并不是決定性的。
而赤壁之戰後誰見周瑜有封賞?徐晃破關羽之後,曹操“迎晃七裡”,又稱贊他有周亞夫之風,但并沒有升官。
這與劉備稱贊趙雲“子龍一身是膽”,又号趙雲“虎威将軍”異曲同工。
再看谏伐吳一事。
讀過三國志後就有疑問,伐吳前的異議為什麼隻在秦宓傳内有體現,會不會又“為尊者諱”了?在法正傳中清楚地寫到“先主既即尊号,将東征孫權以複關羽之恥,群臣多谏,一不從”,可秦宓一個人是不能夠稱群臣的。
而且下獄這樣的大事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隐諱的。
伐吳一事本身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也無從用結果判斷當初的動機是否正确。
單從勸谏本身看,是需要一定的膽量與責任感的。
由于反對東征而被留守後方也沒有可質疑的。
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将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将軍。
五年,随諸葛亮駐漢中。
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衆當之。
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
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衆固守,不至大敗。
軍退,貶為鎮軍将軍。
雲别傳曰:亮曰:“街亭軍退,兵将不複相錄,箕谷軍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将無緣相失。
”雲有軍資馀絹,亮使分賜将士,雲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
”亮大善之。
七年卒,追谥順平侯。
需要強調的是由此次升遷隻是後主改元後的一種普遍的恩典,不存在諸葛亮對誰的偏愛。
(《蜀書》廖立傳注引諸葛亮集“陛下即位之後,普增職号,立随比為将軍”。
) 首次北伐是諸葛亮曆次北伐中最失敗的。
也有人因此說馬谡、趙雲本無統兵能力,是諸葛亮用錯人了,巴西馬忠還引用《漢晉春秋》“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在一人耳。
”無從判斷《漢晉春秋》的記載是否是諸葛亮原話,但從成書年代看,中國北部被“五胡”先後占據,東晉偏安于江左,處境與蜀漢相同,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就改蜀漢為正統,這裡隻是為了突出蜀漢丞相諸葛亮勇于承擔責任罷了。
如果趙雲傳的“曹真遣大衆當之”還不足以說明問題,那諸葛亮傳中“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将軍曹真舉衆拒之”已經交代得很清楚了--趙、鄧的任務是疑軍,拖住曹真的大部隊,好讓諸葛率主力順利出祁山。
史書上沒有交代本次行動蜀軍的人數,但是疑軍是不可能有很多人的。
巴西馬忠、淩雲雕龍以及MQ都曾闡述過自己的觀點,我不想一一引述。
個人認為,首先李嚴、陳到在江州、永安一帶防守東吳需要兵力。
以建興八年諸葛命李嚴帶兩萬兵到漢中可以推測東線兵力不少于三萬。
雖然北伐前諸葛亮已經派鄧芝與吳修好,但此舉最積極的意義在于避免兩面作戰。
以諸葛之才當然明白國與過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關羽的前車之鑒不遠,留足兵力是必要的。
在南中也需要布防,說諸葛在南中沒有留中央軍是出自漢晉春秋,但是很多史學家對于七擒七縱的事持懷疑态度,對漢晉春秋所謂不留兵的記錄有待探讨。
而且根據三國志其他傳記,張翼、姜維、李恢等都有平叛的事迹,說明南方實際并不穩固(例如:“南土平定,恢軍功居多,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将軍。
後軍還,南夷複叛,殺害守将,恢身往撲讨”)。
因此南中駐軍至少一萬。
而成都及其他地方的守軍和機動部隊不應少于三萬。
《晉書》中司馬昭在伐蜀前的規劃中曾說“大概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郡不下四萬,然則餘衆不過五萬。
雖時間上有差異,但布局不應變化過多。
退一步講即使首次北伐雙方兵力如巴西馬忠考證是五萬對五萬,諸葛總不會将主力與疑兵的兵力五五分;而曹真以大将軍督諸軍不應少于張郃以左将軍率偏師的兵力。
所以說趙雲兵多于曹真是靠不住的。
而且對照魏書的曹真傳根本沒有提到如何擊敗趙雲的,隻着重叙述了平三郡之事。
如果真的是以少勝多焉有不大書特書之理。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趙雲的“斂衆固守,不至大敗”,而曹真以大将軍率衆功勞卻不如張郃,倒不如隻提三郡之事來的體面。
如果非要從“兵弱敵強”與“敵衆我寡”字面意義計較,就有舍本逐末之嫌了。
我特意翻閱了《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版)。
弱有四種意思,其中一種表示不足,略少;強有三種意思,其中一種表示略多。
而結合本傳上、下文不難理解,解釋為“趙雲的部隊戰鬥力不高”過于牽強了。
其實,兵敗無論大小都沒有理由辯解的,諸葛不也自貶三級嗎?隻是不應該大筆一揮,以子龍沒有參加散關之役就臆斷他因能力不夠而被棄,把子龍說得如此不堪。
子龍“七年卒”,并非七年底卒,初次北伐後即病困也未可知。
雲别傳記“街亭軍退,兵将不複相錄,箕谷軍退,兵将初不相失”也旨在說明子龍敗軍之際頭腦清醒,敗中求勝而已。
另外,馬兄認為雲别傳“雲有軍資馀絹,亮使分賜将士,雲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是不可能的,剛剛兵敗,諸葛“哪裡還有閑心來處理軍資馀絹呢”?《水經注》卷27《沔水上》記有“亮與兄瑾書雲: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百餘裡。
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強也……時趙子龍與鄧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緣崖與伯苗相聞而已。
”而《通鑒》胡注雲“赤崖即赤岸,蜀置庫于此,以儲軍資”。
這些記錄與趙雲傳和别傳相呼應。
貶官是因為戰敗,賞的是保全了赤岸軍需倉庫。
子龍廉潔自律,隻是苦了手下的弟兄們。
何謂“恐諸葛亮智不止于此”?從街亭之戰諸葛讓馬谡孤軍深入而沒有接應就感覺此戰役的部署蜀不如魏。
因此對于所謂“違命之阙,不戒之失”是否成立不敢肯定。
三、對于趙雲的一點評價: 不能因為一個人的權利地位的高低來評價其貢獻,也不能否定趙雲品格上的優點。
其實他的谥号和姜維之議已經給了他應有的評價“忠以衛上,禮以厚下,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
而陳壽把他比做灌、滕之徒既沒有擡高也沒有貶低。
讀過《史記》就應當知道,灌嬰自跟随劉邦後,從韓信破齊軍,從攻項羽,又在後來從陳平、周勃平定呂氏之亂;而夏侯嬰救過劉邦子女的命,從征各地,後來任滕令。
他們都是很早就認識并跟随劉邦,有功勞但無緣作為統帥或封疆大吏。
這與趙雲跟随劉備轉戰(雲昔從先帝,功積既著)卻沒有機會主持過戰役是吻合的,而無論有什麼樣的才能,沒有給機會表現都是白搭。
從劉備對于魏延、黃忠的重用可以看出他更欣賞充滿霸氣的武将。
不能因為蜀國國不置史造成前期很多史料的缺失就一口斷定趙雲一生隻打下過一座城市。
而且諸葛亮南征的記錄少而又少,也無從判斷趙雲是否參戰,但他的征南将軍并非虛職。
根據後主傳的記載趙雲的确比别人晚半年追谥的(景耀四年春三月)。
就因為此斷定完全因為後主感恩是靠不住的。
如果真的感激,何必需要朝野輿論,直接“恩出自上”就行了。
曹丕還因為合肥之功追谥李典,夷陵之站劉備能夠全身而退,傅肜功不可沒,劉備又何曾予以追念?象馮習東征時以領軍督諸軍,沒有功勞和能力也不可能,最終奮勇戰死。
但是不僅沒有谥号,連傳記也沒有。
如果不是從先主傳的寥寥數語和季漢輔臣贊,誰知道他的事迹呢?歸根結底,“漢家天子待臣薄”。
的确,如果趙雲沒有救過後主,怕其最終待遇還不如馮習。
最後評價:從才學上講,趙雲的确不是經天緯地之才;從軍事能力上講,他是将才而不是帥才。
但是他能夠顧大體,敢直谏,在當時的社會也難能可貴。
——————————————————————— 趙雲:最完美的英雄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注引《雲别傳》中,講了這樣一件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黃忠定軍山一戰斬夏侯淵後,曹操親自統兵來争奪漢中,運米北山下,約有數千萬囊。
黃忠帶兵去奪,趙雲士兵也大半一同前去,很長時間沒有回來。
趙雲隻帶幾十騎前去探巡,正趕上曹操大軍出動,雙方猝然相遇。
趙雲且戰且退,曹軍散而複合。
趙雲殺出重圍後,發現部将張著被困,又殺回去救出張著。
曹軍追趕趙雲到蜀軍營壘,趙雲進營後,命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
曹軍以為有伏兵,連忙撤退。
趙雲令軍中擂鼓呐喊,又用弓箭從背後射殺曹軍,曹軍大為驚駭,自相踐踏,墜漢水而死者不計其數。
第二天,劉備來巡視,觀看了昨天雙方交戰之處,贊歎說:“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于是号趙雲為虎威将軍。
這件事,《資治通鑒》中也有記載,後來《三國演義》又把它寫在第七十一回裡,隻是略做了點兒改動,大體符合曆史原貌,包括劉備稱贊趙雲的話,也保留了下來,因此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熟悉“趙子龍一身是膽”這句話。
後來的民間又有“膽大趙子龍,膽小毛毛蟲”的說法,可見在民衆心中,趙子龍已成了大膽英雄的代名詞。
那麼趙雲的一身膽量從何而來? 首先來源于勇。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對趙雲超凡的武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長坂坡大戰自不必說,後來第七十一回他救黃忠突圍,“挺槍驟馬,殺入重圍;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
再後來,諸葛亮一出祁山,趙雲身為七十歲的老将随征,力斬五将,大敗魏軍;馬谡失借亭後,蜀軍全線撤退,趙雲,鄧芝一軍兵退萁谷,趙雲親自斷後,刺死魏軍先鋒蘇颙。
魏将萬政又帶百餘壯士趕來,行至一大林,忽聽得背後大喝一聲:“趙子龍在此!”,“驚得魏兵落馬者百餘人,餘者皆越嶺而去”,最後連萬政也被趙雲一箭射中盔纓,驚跌于澗中。
趙雲一生中最後一戰,仍使敵軍聞風喪膽,威風不減當年。
《三國演義》裡寫趙雲之勇的情節還有不少,這些情節,有虛構,有誇張,但大體和曆史相符。
曆史上的趙雲的确是一員勇将,陳壽在《三國志.蜀書.趙雲傳》傳後總評中,說他和黃忠“強摯猛壯”,是劉備的得力将領。
但是趙雲的膽略全都來源于勇嗎? 不是。
明代無名氏的《讀三國史問答》中有段話說到趙雲: 客問:“子龍,先主稱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全以膽勝乎?” 答曰:“還是識勝,非膽勝也。
蓋膽從識生,無識而有膽,妄耳狂耳,非膽也。
……” 也就是說:“趙雲膽略過人,但給人的感覺又不是魯莽火爆的匹夫之勇,關鍵在于它的膽量是建立在識的基礎之上。
這裡的識,含義很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