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關燈
就要罰他的父兄。

    蒙館課本,一概在學堂領取,不須自備。

    人情習于簡便,一不要出學錢,二不要費心力,誰有個不願叫子弟上學的?那班窮老生童得此事業,更誰不踴躍歡喜,個個相安?行了一年,真個地方上弦歌比戶,桃李成行。

     風聲傳了開去,有附近别處地方都仿着照辦,來抄寫章程。

    可是章程是呆的,辦法是活的,别處地方那裡有黃通理夫婦這樣人?别處地方官,那裡有施有功夫婦這樣人?抄了多少章程,問了多少門道,總是個辦不成功。

    内中有一處,離着自由村不遠,同自由村是個毗連的地界,地方比自由村更小。

    張先生就發了誓願,說:“讓我把全家移去,到那裡布置一二,也開個男女學堂,也設個不纏足會,也各處派人演說,看看風氣能開不能開!”黃繡球道:“如此,你張先生也算是開辟新洲的哥侖布了。

    ”黃通理道:“豈但是哥侖布,要能把那一處做得同我們這裡一樣,簡直是開通太平洋航路、為兩半球鑿成交通孔道的瑪志尼!漸漸的一處一處做開去,都成了我們的殖民地,不更就是英國的立溫斯頓開通非洲全部的本領嗎?這個志願,原不易償,倒也不可不有。

    老張既然要去,我就極力贊成,再在我們學堂家塾裡揀幾個人一同前去,幫着你鼓動起來。

    那裡風土人情,同我們這村上差仿不多,言語也極其相通,沒有什麼格。

    帶了家眷,便算專門開館去的,看事行事,立得住腳,諸事可慢慢做去;立不住腳,仍搬了回來。

    路不甚遠,花費有限,也不必全眷都去,隻要尊夫人一位做個主兒。

    另外就是王老娘、曹新姑二人同去最好,男人就帶了複華,其餘等事成之後,陸續增添。

    ”施太太道:“王老娘未免年紀太大,又離不開小女。

    曹新姑也離不開王老娘,一人絆住了兩人,不如拜煩畢姊姊同去。

    ”黃繡球道:“畢姊姊這裡的醫務很忙,如何能撇得下?我想不如還是我去。

    ”其時櫻兒已嫁了人,不做丫頭,在黃繡球學堂肄業,便道:“我願同行,别的事我不會,我去勸人放小腳是可以的。

    ”張先生道:“就是這樣。

    黃嫂子去了,各事都有個禀承。

    複華、櫻兒又都是麻利的,揀個日子,即便起身。

    ”黃通理、黃繡球、畢太太各人喜之不疊,大有個吾道南行之樂,遂在學堂裡置酒祝賀。

     不多幾日,張先生夫婦同黃繡球、複華、櫻兒到了那個所在。

    上船登岸,租定房屋。

    那邊原也有張先生的同業朋友,又是鄰近同鄉,說起來隻道有祖墳在此,帶了家眷來修理墳茔,要有些時耽擱。

    同業朋友不免談到衙門中事同地方情形。

    張先生便趁勢說,施有功怎樣的賢明,怎樣的能辦事,現在把學堂辦得怎樣鬧熱,讀書人安插得怎樣妥貼,你們也有人仿着要辦,來抄過章程,倒底可辦了沒有?那同業朋友說:“現在通行要辦的事,也辦了些,卻是我們的官,并不曾到你們衙門裡咨取過章程,這想必是紳士們做的事了。

    ”張先生便問:“你們紳士當中,有幾個肯做事的呢?像我們那裡,連紳士太太們肯做事的,都不計其數。

    ”大家說道:“我們也聽見這樣講,可是我們這邊的紳士甚少,紳士當中的女眷們,更從不出頭露面。

    隻有個開典當姓孔的,夫妻兩口子,倒肯拿出點錢,在地方上用用。

    這姓孔的,原是山東籍貫,寄籍在我們這裡,捐了個員外郎,大家都稱他為孔員外。

    平日地方上,有什麼要創辦的事,籌捐的錢,他總肯盡心出力。

    前年我們這裡也開了一個學堂,就是他一人出了一千串的經費,才勉勉強強開起來的。

    他那堂客,稍些識得兩個字,在家裡收了些女學生,不要人家的學錢。

    除此以外,像他家的,就沒有第二人了。

    ”張先生問:“你們地方上有幾家典當?他這姓孔的典當有多少架本?”說:“架本也有限得很,典當連城外,也不過兩三家,都是小的。

    ”張先生把這番說聽在肚裡,回去也黃繡球說了。

    黃繡球道:“這個容易,我也貼一張條子出去,叫内設女塾,學資不計,那孔員外的妻子,自然來打聽我們,我就可同他來往。

    ”張先生笑道:“你真是世界上一枝自由花,插到那裡,開到那裡。

    這事又一定從你發達了。

    ” 果然歇了幾天,有個女孩子要來上學,黃繡球收了下來。

    教了不到兩日,又來了兩個,說是孔府上薦過來的,并問這裡張奶奶能夠教幾多額子。

    張先生對那薦來的人講道:“這裡教學生,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