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張先生看那班秀才走開,才把眉頭放下,想了想替他們好氣,又替他們好笑。
到晚來與黃通理閑中談及,黃通理長歎了幾聲,說:“如今中國四萬萬人,像這樣的,隻怕就有四分之一。
自古道:秦始皇焚書坑儒,豈知自從有八股以來,書不焚而如焚,儒不坑而如坑?你道他這班秀才,是在所坑之中,其實像從前那班考博學鴻詞的、講經學的、講詞章的,千千萬萬,老生宿儒、翰林進士,那個不陷在坑裡?這幾個秀才說話雖然鄙俗,倒能平心靜氣,不怨父母,不怪師友,曉得是為二百幾十年的風氣所誤,識見卻就明亮得很。
不過久中了腐敗的毒氣,養成一副疲軟骨頭,習成一副措大面目,頹唐落拓,掙紮不起精神。
究竟他說的,确是本心老實話,又是探原立論,比如今外頭的浮薄少年,沾着些眼前新學皮毛,就把他的父母師友一概推翻痛罵,不曉得按時世立言,一味叫嚣,就高得多了。
這些人,據我看還不是扶不起的阿鬥,怎樣能就他一隙之明,替他們引出點光來?他們好比昏暗了的鏡子,埋在土中,鏽鈍了的鋼刀,丢在地下,我們既然遇着了,何妨把這鏡子、鋼刀也磨磨看。
便算鏡子已破,刀至缺了口,不能成個完全之品,到底磨了出來,也還有點用處。
老張你道何如?”張先生道:“請繡球嫂子大家商量些。
”于是告訴了黃繡球,施太太也就聽見,備細的問過那班秀才的話。
黃通理照着張先生遇見這班秀才所說,從頭至尾的一談。
又把如何能夠提拔這些秀才的意思。
要請施太太想個法子。
施太太聽說那些秀才埋怨他不曾施舍育嬰堂、清節堂的一層,忽然有悟,便對黃繡球道:“這個真是我們沒有想着,我想育嬰堂的孩子、清節堂的女人,都可以進得學堂,除了三四歲、六七十歲,其餘都可教得。
外國人連那疲聾殘瞽還能教他們識字習業,我們如今的力量程度,可是辦不到這個地步?然而像我們同志當中,要分出幾個人到清節堂去,施些教育,卻甚不難。
畢太太好去教醫,王老娘好去演說,徐進明好去教字,吳淑英兩位小姐好去教畫,另外教書、教繡、教算、教音樂各就所長,認定一事,每日隻分點功夫,惠而不費,諸位諒無可推托的。
至于安排那班秀才的法子,我也有一個主意,要回到衙門同我家老爺說聲,叫老爺再發一條号令,移知學老師,請老師把學中所有老少秀才以及貢監童生之類都開列清冊,按着人數,問他們有情願進小學中學堂讀書的,就撥入學堂;有不能進學堂讀書的,就頒發各種新法教科書,交給他們,叫他們自立蒙館;再有連新法蒙館都不能教,同這班說話的秀才似的,就叫他們當個演說生,把通理先生所編的一切白話書本,也像從前王老娘、曹新姑派他們各處去演說。
這樣三種,都請老師在冊子上注明了,那個能進學堂,那個不能進學堂,那個能教蒙館,那個願當演說生,一一分清。
等我家老爺一一試過,就這樣分派出去。
但須責成老師,立個限制,是凡年輕的生童,在三十歲以下,隻許自己進學堂讀書,或堪任蒙學教師,或另外改習别業,不許也馬馬虎虎注在冊上,想來他們不是十二分庸碌無能,以及老而無用的,也必不肯列名。
等試過之後,酌量人品才具,每月津貼些,叫他們各有所事。
譬如地方上多添幾處義塾,多設幾處鄉約。
這種義塾鄉約,都用蒙學堂的法門,一洗從前陋習,名是與我們不相幹涉,似乎隻安插些窮老生童,暗底下卻原在我們範圍之内,同我們的宗旨合成一氣。
那經費算起來,也未必甚多,總還籌措得出。
本來地方上蒙學女學最為要緊,這麼辦起來,雖說不一定完完全全,倒總可以開通些蔽锢風俗,造就些寒苦人材。
好在我們這地方不大,結得起這個願來。
若是通都大邑,可就行不成了。
”當下各人聽施太太這般說法,那有個阻擋之理? 數日後,施太太真同施有功去說了。
施有功就商量去辦,但不用報名注冊,隻選了些窮老讀書人,酌派在各處廟宇公所裡,立蒙館、設講約,由官給發束修薪水。
育嬰堂裡,也派了人去,栖流所、改過局,連那押發犯人的待質公所,也像派官醫的派定了人,一律隻用演說。
提出些好的,随即撥到中小學堂,另設一班,請人教習。
又略仿外國的法度,小孩子上了八九歲,如果不習生意,家裡請不起先生,若不就近送到各處蒙館裡去,
到晚來與黃通理閑中談及,黃通理長歎了幾聲,說:“如今中國四萬萬人,像這樣的,隻怕就有四分之一。
自古道:秦始皇焚書坑儒,豈知自從有八股以來,書不焚而如焚,儒不坑而如坑?你道他這班秀才,是在所坑之中,其實像從前那班考博學鴻詞的、講經學的、講詞章的,千千萬萬,老生宿儒、翰林進士,那個不陷在坑裡?這幾個秀才說話雖然鄙俗,倒能平心靜氣,不怨父母,不怪師友,曉得是為二百幾十年的風氣所誤,識見卻就明亮得很。
不過久中了腐敗的毒氣,養成一副疲軟骨頭,習成一副措大面目,頹唐落拓,掙紮不起精神。
究竟他說的,确是本心老實話,又是探原立論,比如今外頭的浮薄少年,沾着些眼前新學皮毛,就把他的父母師友一概推翻痛罵,不曉得按時世立言,一味叫嚣,就高得多了。
這些人,據我看還不是扶不起的阿鬥,怎樣能就他一隙之明,替他們引出點光來?他們好比昏暗了的鏡子,埋在土中,鏽鈍了的鋼刀,丢在地下,我們既然遇着了,何妨把這鏡子、鋼刀也磨磨看。
便算鏡子已破,刀至缺了口,不能成個完全之品,到底磨了出來,也還有點用處。
老張你道何如?”張先生道:“請繡球嫂子大家商量些。
”于是告訴了黃繡球,施太太也就聽見,備細的問過那班秀才的話。
黃通理照着張先生遇見這班秀才所說,從頭至尾的一談。
又把如何能夠提拔這些秀才的意思。
要請施太太想個法子。
施太太聽說那些秀才埋怨他不曾施舍育嬰堂、清節堂的一層,忽然有悟,便對黃繡球道:“這個真是我們沒有想着,我想育嬰堂的孩子、清節堂的女人,都可以進得學堂,除了三四歲、六七十歲,其餘都可教得。
外國人連那疲聾殘瞽還能教他們識字習業,我們如今的力量程度,可是辦不到這個地步?然而像我們同志當中,要分出幾個人到清節堂去,施些教育,卻甚不難。
畢太太好去教醫,王老娘好去演說,徐進明好去教字,吳淑英兩位小姐好去教畫,另外教書、教繡、教算、教音樂各就所長,認定一事,每日隻分點功夫,惠而不費,諸位諒無可推托的。
至于安排那班秀才的法子,我也有一個主意,要回到衙門同我家老爺說聲,叫老爺再發一條号令,移知學老師,請老師把學中所有老少秀才以及貢監童生之類都開列清冊,按着人數,問他們有情願進小學中學堂讀書的,就撥入學堂;有不能進學堂讀書的,就頒發各種新法教科書,交給他們,叫他們自立蒙館;再有連新法蒙館都不能教,同這班說話的秀才似的,就叫他們當個演說生,把通理先生所編的一切白話書本,也像從前王老娘、曹新姑派他們各處去演說。
這樣三種,都請老師在冊子上注明了,那個能進學堂,那個不能進學堂,那個能教蒙館,那個願當演說生,一一分清。
等我家老爺一一試過,就這樣分派出去。
但須責成老師,立個限制,是凡年輕的生童,在三十歲以下,隻許自己進學堂讀書,或堪任蒙學教師,或另外改習别業,不許也馬馬虎虎注在冊上,想來他們不是十二分庸碌無能,以及老而無用的,也必不肯列名。
等試過之後,酌量人品才具,每月津貼些,叫他們各有所事。
譬如地方上多添幾處義塾,多設幾處鄉約。
這種義塾鄉約,都用蒙學堂的法門,一洗從前陋習,名是與我們不相幹涉,似乎隻安插些窮老生童,暗底下卻原在我們範圍之内,同我們的宗旨合成一氣。
那經費算起來,也未必甚多,總還籌措得出。
本來地方上蒙學女學最為要緊,這麼辦起來,雖說不一定完完全全,倒總可以開通些蔽锢風俗,造就些寒苦人材。
好在我們這地方不大,結得起這個願來。
若是通都大邑,可就行不成了。
”當下各人聽施太太這般說法,那有個阻擋之理? 數日後,施太太真同施有功去說了。
施有功就商量去辦,但不用報名注冊,隻選了些窮老讀書人,酌派在各處廟宇公所裡,立蒙館、設講約,由官給發束修薪水。
育嬰堂裡,也派了人去,栖流所、改過局,連那押發犯人的待質公所,也像派官醫的派定了人,一律隻用演說。
提出些好的,随即撥到中小學堂,另設一班,請人教習。
又略仿外國的法度,小孩子上了八九歲,如果不習生意,家裡請不起先生,若不就近送到各處蒙館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