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關燈
小
中
大
兄回府,告訴尊夫人,請尊夫人在那學堂裡說句好話,兄弟這裡一定要把那混帳東西,攆他回家,一面能夠托尊夫人薦個好好的女師傅來,最好多出些束修,在衙門内室旁屋,另外收拾兩間屋子,做個書房。
服伺的老媽子以及飯食供應,都由上房出錢。
女師傅若是自己有小姐帶進來做個伴,也可使得。
兄弟不放心叫小女出去,不然,就叫他進那女學堂。
有尊夫人在内,還怕沒個照應?隻是小女太覺頑皮,賤内又十分護弄,不如請個女師傅,不但小女有人管束,連賤内也可陶熔陶熔。
”李太史忙道:“這好極了,兄弟出去商酌些,有了人就來送信。
至于那貴價既然申饬過了,可以了事。
兄弟不該饒舌,還請看在區區面上,留他一個地步。
若把兄弟一句話,砸破他的飯碗,叫兄弟怎樣安心?”那官随即又叫了這個管家上來謝過李太史。
李太史告辭而去。
回家将這日議事及托他薦女師傅的話,同李振中說知。
李振中又同黃繡球、畢太太各人去說,先說薦女師傅,各人頗費躊躇,一則學堂裡的同志閨秀,如胡進歐、文毓賢、吳淑英、吳淑美諸位都有不便,以外竟無人可以膺此職任。
論程度,像王老娘、曹新姑兩人之中,盡有一人可以去得,但是王老娘究竟年紀太大,曹新姑是不能離開王老娘,而且衙門當中,究竟不是此二人合宜的所在。
大家想了一回,也就擱起。
且說那祠堂的事,外面查了一查,除去有專祠有家廟的幾家,都還興盛,說出去都無可無不可。
那沒有專祠家廟的,共是五家,這五家,有一家隻有一個孫子,年紀才七八歲,上頭并沒有了父母;有一家,一個兒子已改了做生意,經商在外;下餘的三家,家中都隻有女流,每家一個女孩子、兩三個女孩子的不等。
去告訴了他們這件事,他們這當中都不聞不問,偏是那三家的女孩子,一個個都在黃繡球女學堂裡,年紀雖小,意識開通,說:“把祠堂改為學堂,極是好事。
祠堂盡私德,學堂任公德,公德不明,私德就不能表現。
況且仍舊把牌位移奉昭忠先賢兩祠,不廢香火,更于私德無礙,有何不可?”于是查了之後,就照着多數的意見,回複那官。
那官果然詳禀上司,允準出奏,皇上家自然也沒有不準的,幾個月裡頭,就把祠堂牌位,分别移開,收拾房子,改作中學堂。
往前把書院所改的,做了小學堂,因為小學堂容的人數多。
這祠堂房子略小,隻可容一二十名學額,故留為小學升途,做了中學。
一時這中學添籌經費、議定章程、延聘教習,都是那地方官辦理。
這官久聞黃通理夫婦辦家塾、辦女學堂的名氣,幾次三番托人來邀請黃通理,幫着商議,且有推黃通理做經理的意思。
黃通理總因是官辦名目,托詞不去。
張開化張先生卻暗中慫慂着,說:“這位本官,人倒可與有為,單看他把祠堂就能改做學堂,安置得妥妥貼貼,已經非同流俗。
又能慕你老人家的名,再三敦請,你老是熱心教育的人,豈可始終推托,辜負他一片好意?他原是培植我們村上的人,你老一去,也是盡我們村上學界的義務,愛我們村上大衆的同胞,沒有這官來請,還要把你老的抱負本領漸漸推廣出去,那有遇此機會,倒執意退讓的道理?我張開化還想跟着你老有個什麼用我的處在,難不成竟叫我失望嗎?” 黃通理聽張先生前半截的話,還在那裡自思自想,不甚關心。
聽到後來張先生也巴望做事,才激動了心,說:“老張,我們開了這家塾同女學堂,你是曉得的,已經忙個不了,時時刻刻恐怕放棄責任。
起先沒有開辦,隻當是一年半載,立定基礎,可以擴充。
如今看來,就很不容易。
自己擔任的事,說不得悶着頭竭力的去幹,自問才情,再不能兼幹第二樁,所以躊躇不肯答應他,心上不是不想烈烈轟轟,立刻把我們村上變做一片文明之場。
可是古人說的【欲速則不達】,又道【其進銳者其退速】,如今各處辦學堂的,都标着一個速成的名目,橫着一條速成的心思,我想中國自古教學的法子,既有年限,如今泰西各國教學的法子,也有階級次序,這速成一科,原是從權的辦法,細摟起情理來,不怕人是絕頂聰明,那有個一年半載就能當得一個成字?我們現在教蒙學,尤其要專心耐久,果真把我們這家塾女學堂兩處小孩子都陶熔出來,就算養成了幾十個教員。
先有了教員,再分出無數學堂來,便不怕學務不興,也不至有種種弊病。
看似功夫遲些,卻是一發達,就同一樹花似的,一齊開了,豈不彬彬茂盛?現在開學堂不難,難在得幾個完全教員。
假使當教員的不合程度,雖然認真,也不免事勞功半。
況且風氣初開,習俗未化,從
服伺的老媽子以及飯食供應,都由上房出錢。
女師傅若是自己有小姐帶進來做個伴,也可使得。
兄弟不放心叫小女出去,不然,就叫他進那女學堂。
有尊夫人在内,還怕沒個照應?隻是小女太覺頑皮,賤内又十分護弄,不如請個女師傅,不但小女有人管束,連賤内也可陶熔陶熔。
”李太史忙道:“這好極了,兄弟出去商酌些,有了人就來送信。
至于那貴價既然申饬過了,可以了事。
兄弟不該饒舌,還請看在區區面上,留他一個地步。
若把兄弟一句話,砸破他的飯碗,叫兄弟怎樣安心?”那官随即又叫了這個管家上來謝過李太史。
李太史告辭而去。
回家将這日議事及托他薦女師傅的話,同李振中說知。
李振中又同黃繡球、畢太太各人去說,先說薦女師傅,各人頗費躊躇,一則學堂裡的同志閨秀,如胡進歐、文毓賢、吳淑英、吳淑美諸位都有不便,以外竟無人可以膺此職任。
論程度,像王老娘、曹新姑兩人之中,盡有一人可以去得,但是王老娘究竟年紀太大,曹新姑是不能離開王老娘,而且衙門當中,究竟不是此二人合宜的所在。
大家想了一回,也就擱起。
且說那祠堂的事,外面查了一查,除去有專祠有家廟的幾家,都還興盛,說出去都無可無不可。
那沒有專祠家廟的,共是五家,這五家,有一家隻有一個孫子,年紀才七八歲,上頭并沒有了父母;有一家,一個兒子已改了做生意,經商在外;下餘的三家,家中都隻有女流,每家一個女孩子、兩三個女孩子的不等。
去告訴了他們這件事,他們這當中都不聞不問,偏是那三家的女孩子,一個個都在黃繡球女學堂裡,年紀雖小,意識開通,說:“把祠堂改為學堂,極是好事。
祠堂盡私德,學堂任公德,公德不明,私德就不能表現。
況且仍舊把牌位移奉昭忠先賢兩祠,不廢香火,更于私德無礙,有何不可?”于是查了之後,就照着多數的意見,回複那官。
那官果然詳禀上司,允準出奏,皇上家自然也沒有不準的,幾個月裡頭,就把祠堂牌位,分别移開,收拾房子,改作中學堂。
往前把書院所改的,做了小學堂,因為小學堂容的人數多。
這祠堂房子略小,隻可容一二十名學額,故留為小學升途,做了中學。
一時這中學添籌經費、議定章程、延聘教習,都是那地方官辦理。
這官久聞黃通理夫婦辦家塾、辦女學堂的名氣,幾次三番托人來邀請黃通理,幫着商議,且有推黃通理做經理的意思。
黃通理總因是官辦名目,托詞不去。
張開化張先生卻暗中慫慂着,說:“這位本官,人倒可與有為,單看他把祠堂就能改做學堂,安置得妥妥貼貼,已經非同流俗。
又能慕你老人家的名,再三敦請,你老是熱心教育的人,豈可始終推托,辜負他一片好意?他原是培植我們村上的人,你老一去,也是盡我們村上學界的義務,愛我們村上大衆的同胞,沒有這官來請,還要把你老的抱負本領漸漸推廣出去,那有遇此機會,倒執意退讓的道理?我張開化還想跟着你老有個什麼用我的處在,難不成竟叫我失望嗎?” 黃通理聽張先生前半截的話,還在那裡自思自想,不甚關心。
聽到後來張先生也巴望做事,才激動了心,說:“老張,我們開了這家塾同女學堂,你是曉得的,已經忙個不了,時時刻刻恐怕放棄責任。
起先沒有開辦,隻當是一年半載,立定基礎,可以擴充。
如今看來,就很不容易。
自己擔任的事,說不得悶着頭竭力的去幹,自問才情,再不能兼幹第二樁,所以躊躇不肯答應他,心上不是不想烈烈轟轟,立刻把我們村上變做一片文明之場。
可是古人說的【欲速則不達】,又道【其進銳者其退速】,如今各處辦學堂的,都标着一個速成的名目,橫着一條速成的心思,我想中國自古教學的法子,既有年限,如今泰西各國教學的法子,也有階級次序,這速成一科,原是從權的辦法,細摟起情理來,不怕人是絕頂聰明,那有個一年半載就能當得一個成字?我們現在教蒙學,尤其要專心耐久,果真把我們這家塾女學堂兩處小孩子都陶熔出來,就算養成了幾十個教員。
先有了教員,再分出無數學堂來,便不怕學務不興,也不至有種種弊病。
看似功夫遲些,卻是一發達,就同一樹花似的,一齊開了,豈不彬彬茂盛?現在開學堂不難,難在得幾個完全教員。
假使當教員的不合程度,雖然認真,也不免事勞功半。
況且風氣初開,習俗未化,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