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芒絲》序言
關燈
小
中
大
秘主義者也不會有不同的辦法。
然而為什麼要尋找解決辦法呢?生活中有許多情況是真正無法解決的,隻有在長期的不安與痛苦以後由死亡來解決。
我想象奧克塔夫與阿爾芒絲結婚,我想象阿爾芒絲最初不知所措,然後痛苦地逆來順受(在此我隻談到性愛上的逆來順受,但是對許多女人來說,随之而來的不能生育之苦更為殘酷,而且更為持久),我想象奧克塔夫比阿爾芒絲更難忍受,因為他不大甘心,不停地想象他使她失去的東西,特别是還讓她也想象。
我想象他們徒勞無益的嘗試、慷慨的保證、懷疑,然後,到了老年,如果他們的愛情能持久的話,适應性便戲谑地使愛情慢慢地得到提煉,這是最後階段,但不一定能達到。
除非他們兩人從容地變得明智起來:不過分強調他們所得不到的東西的重要性,确信最深的愛情并不一定與肉體相連。
這時也許他們會慶幸自己的愛情未被任何肉體所玷污,它沒有經曆感官所煽起的無節制熱度,因此也沒有被它灼傷;他們會慶幸,自然在剝奪他們某些歡樂的同時,也使他們避免了随之而來的地獄,正如莎士比亞所言: 逃避這個引人下地獄的天堂 我想到高爾基提到的托爾斯泰那句可怕的話:&ldquo人從地震、瘟疫、可怖的疾病、心靈的一切煩惱中幸存下來,然而在各個時代,過去、現在與将來最使他痛苦的悲劇,莫過于&mdash&mdash現在與将來&mdash&mdash床帏的悲劇。
&rdquo 安德烈·紀德著 桂裕芳譯 ◎這是為法國香皮翁出版社出版的《司湯達全集》所作的序言。
&mdash&mdash原注 ◎指布奇的那冊書。
◎&ldquo他感到深深的憂郁,尤其是沒有知心人&rdquo(司湯達最初寫:&ldquo誰也不知他的秘密&rdquo,後來又劃掉了)&mdash&mdash&ldquo奧克塔夫似乎早早就陰郁孤僻。
他無法想在想象中的極端幸福,他的想象力在生活中看不到任何樂趣,看不到任何值得他去生活的東西。
&rdquo&mdash&mdash這是寫在一張插頁上的話。
&mdash&mdash原注 ◎法國醫生和哲學家,著有《人的生理與精神之間的關系》。
◎法國作家,著有《愛情物理學》。
◎《托姆·瓊斯》,第十八卷,第十二章。
◎和前面的作品一樣,司湯達寫《阿爾芒絲》是為了自我安慰,擺脫愛情上的絕望&mdash&mdash那是在被居裡阿爾夫人(他常常把這位克萊芒蒂娜稱作&ldquo芒托&rdquo)抛棄以後。
他寫道(1826年):&ldquo這個不祥之年的頭幾個月,我是在絕望中度過的。
&rdquo&mdash&mdash原注 ◎1828年2月25日,他在《阿爾芒絲》第七章後寫道:&ldquo我重讀了這一章,覺得很真實。
必須親身感受過才寫得出來。
&rdquo&mdash&mdash原注 ◎原文為babylan,源自意大利文。
◎原文為拉丁文。
◎法國戲劇家(1688&mdash1763),擅長愛情喜劇。
◎每個個人都比衆人更珍貴。
這種思想不能說是司湯達首創。
《福音書》早已告訴我們這個偉大的心理學真理,我們在蒙田、雷茲、聖西門、孟德斯鸠、盧梭(僅就法國文學而言)等人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見到這種思想。
然而,在司湯達以前,或者說在浪漫主義以前,對總體人的研究多于對個體人的研究。
莫裡哀描寫的是典型而非個性,拉布呂耶爾常常也是這樣,雖然他的書題名為《個性論》。
拉辛傾向于使主人公個性化,相反,高乃依以及後來的伏爾泰卻傾向于一般化。
拉羅什富科,雖然很細膩,卻試圖尋找一種内心準則&mdash&mdash整個十七世紀都和他一樣&mdash&mdash一種樣闆人的形象,其全部情感反應,全部激情都能準則化。
我知道在《箴言錄》這本小書中找到一些特殊的看法并不難,同樣在司湯達的作品中找到一般性的看法也不難,但我可以大膽地認為,前者的主要傾向是概括,後者是區分&mdash&mdash即使不總是區分個人,至少像孟德斯鸠早向我們提示的那樣,區分民族、種族、國家。
&mdash&mdash原注 ◎古代威尼斯金币。
◎傳說他在結婚那一天逃離妻子,後又隐姓埋名,裝作窮人回到家中。
◎高爾基:《憶托爾斯泰》(1920年12月1日《新法蘭西評論》)。
&mdash&mdash原注
然而為什麼要尋找解決辦法呢?生活中有許多情況是真正無法解決的,隻有在長期的不安與痛苦以後由死亡來解決。
我想象奧克塔夫與阿爾芒絲結婚,我想象阿爾芒絲最初不知所措,然後痛苦地逆來順受(在此我隻談到性愛上的逆來順受,但是對許多女人來說,随之而來的不能生育之苦更為殘酷,而且更為持久),我想象奧克塔夫比阿爾芒絲更難忍受,因為他不大甘心,不停地想象他使她失去的東西,特别是還讓她也想象。
我想象他們徒勞無益的嘗試、慷慨的保證、懷疑,然後,到了老年,如果他們的愛情能持久的話,适應性便戲谑地使愛情慢慢地得到提煉,這是最後階段,但不一定能達到。
除非他們兩人從容地變得明智起來:不過分強調他們所得不到的東西的重要性,确信最深的愛情并不一定與肉體相連。
這時也許他們會慶幸自己的愛情未被任何肉體所玷污,它沒有經曆感官所煽起的無節制熱度,因此也沒有被它灼傷;他們會慶幸,自然在剝奪他們某些歡樂的同時,也使他們避免了随之而來的地獄,正如莎士比亞所言: 逃避這個引人下地獄的天堂 我想到高爾基提到的托爾斯泰那句可怕的話:&ldquo人從地震、瘟疫、可怖的疾病、心靈的一切煩惱中幸存下來,然而在各個時代,過去、現在與将來最使他痛苦的悲劇,莫過于&mdash&mdash現在與将來&mdash&mdash床帏的悲劇。
&rdquo 安德烈·紀德著 桂裕芳譯 ◎這是為法國香皮翁出版社出版的《司湯達全集》所作的序言。
&mdash&mdash原注 ◎指布奇的那冊書。
◎&ldquo他感到深深的憂郁,尤其是沒有知心人&rdquo(司湯達最初寫:&ldquo誰也不知他的秘密&rdquo,後來又劃掉了)&mdash&mdash&ldquo奧克塔夫似乎早早就陰郁孤僻。
他無法想在想象中的極端幸福,他的想象力在生活中看不到任何樂趣,看不到任何值得他去生活的東西。
&rdquo&mdash&mdash這是寫在一張插頁上的話。
&mdash&mdash原注 ◎法國醫生和哲學家,著有《人的生理與精神之間的關系》。
◎法國作家,著有《愛情物理學》。
◎《托姆·瓊斯》,第十八卷,第十二章。
◎和前面的作品一樣,司湯達寫《阿爾芒絲》是為了自我安慰,擺脫愛情上的絕望&mdash&mdash那是在被居裡阿爾夫人(他常常把這位克萊芒蒂娜稱作&ldquo芒托&rdquo)抛棄以後。
他寫道(1826年):&ldquo這個不祥之年的頭幾個月,我是在絕望中度過的。
&rdquo&mdash&mdash原注 ◎1828年2月25日,他在《阿爾芒絲》第七章後寫道:&ldquo我重讀了這一章,覺得很真實。
必須親身感受過才寫得出來。
&rdquo&mdash&mdash原注 ◎原文為babylan,源自意大利文。
◎原文為拉丁文。
◎法國戲劇家(1688&mdash1763),擅長愛情喜劇。
◎每個個人都比衆人更珍貴。
這種思想不能說是司湯達首創。
《福音書》早已告訴我們這個偉大的心理學真理,我們在蒙田、雷茲、聖西門、孟德斯鸠、盧梭(僅就法國文學而言)等人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見到這種思想。
然而,在司湯達以前,或者說在浪漫主義以前,對總體人的研究多于對個體人的研究。
莫裡哀描寫的是典型而非個性,拉布呂耶爾常常也是這樣,雖然他的書題名為《個性論》。
拉辛傾向于使主人公個性化,相反,高乃依以及後來的伏爾泰卻傾向于一般化。
拉羅什富科,雖然很細膩,卻試圖尋找一種内心準則&mdash&mdash整個十七世紀都和他一樣&mdash&mdash一種樣闆人的形象,其全部情感反應,全部激情都能準則化。
我知道在《箴言錄》這本小書中找到一些特殊的看法并不難,同樣在司湯達的作品中找到一般性的看法也不難,但我可以大膽地認為,前者的主要傾向是概括,後者是區分&mdash&mdash即使不總是區分個人,至少像孟德斯鸠早向我們提示的那樣,區分民族、種族、國家。
&mdash&mdash原注 ◎古代威尼斯金币。
◎傳說他在結婚那一天逃離妻子,後又隐姓埋名,裝作窮人回到家中。
◎高爾基:《憶托爾斯泰》(1920年12月1日《新法蘭西評論》)。
&mdash&mdash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