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 張妙慧初登鬱儀殿 楊定一得入廣寒宮
關燈
小
中
大
妙慧看罷對聯,見值門者,都是赳赳武士把守,真君領著妙慧,上前敬禮畢,具述特來覲見太陽帝君原由,請乞轉奏雲雲。
當時武士進內,少刻傳諭出來,令柳仙與妙慧進見,妙慧整東衣冠,跟隨真君進去,隻見內中地面亦極其寬敞,兩廊房屋甚多,俱是金黃色,華麗無比,隨看地面,與自己的衣服,也是一般金黃色,深為詫異。
真君道:「此日光所照,故如此也。
」又見出出入入的將弁吏兵,箇箇雄猛威武,內中並無婦女,以問真君?真君道:「此中證果之人,乃在世純正不屈,剛健不撓者,始能到此地位。
以太陽帝君,純秉陽剛之德,故授職之人,亦如此也。
彼婦女輩,乃秉陰柔之性,焉能到此者哉。
」言話間,已到二重大門,門上題額,曰:「都天旭日宮」,左右聯雲: 光徹億萬山河,無幽不燭。
普照大千世界,有象皆清。
〈【剛正之士,定能與日色爭光。
】〉 看罷又進,一連進了六七重,俱有額聯,不及細閱,到了第九重大院落,已是正殿。
隻見丹墀之下,左右站立侍衛兩排,都是桓桓相貌,往上一看,見殿當中高懸三個大字,曰:「鬱儀殿」,左右聯雲: 司陽德之大化, 與天地以同功。
妙慧隨真君至此,停步不敢上前,恭恭敬敬,聽候傳召,忽聽殿上高宣道:「傳柳仙、妙慧進殿朝參。
」真君聞傳,連忙上前,到了丹墀下面,俯伏稟道:「旭日廣大天尊在上,卑職柳元陽叩見。
」妙慧亦一步一跪,跪到丹墀之下,口稱:「天尊在上,弟子張妙慧十八叩行參。
」帝君道:「免禮,起來。
侍駕仙童,左邊設席,兩廊奏樂,請元陽左坐,妙慧下邊側坐,吾帝上面陪之。
」妙慧跪稟道:「天尊寶座在此,弟子焉敢妄坐。
」帝君道:「此乃千古奇緣但坐無妨。
」妙慧又叩拜了一回,方敢坐下。
帝君道:「吾帝『扶桑宮』中,歷來遊生,未曾到過,爾妙慧到此,因何要件?對吾說來。
」妙慧起立稟道:「近因關聖帝奏明聖 上皇,飭紹壇頒演《洞冥記》一書,要將天堂地獄真相,一一傳出,勸化世人,今此書將告成;惟有天尊宮殿,未曾到過,故今夕奉敕前來,望天尊宥恕,並懇天尊賜一諭文,以警末俗,實為萬幸。
」帝君道:「既是為此而來,深契吾帝之心,爾好好靜坐,飲茶飲酒,待吾帝諭來。
」 太陽星君訓示文 扶桑大帝曰:「吾職司陽德,鎮位日宮,天地之運行,萬物之化育,皆歸吾之掌握,世人其知之否?爾世人生於兩大之間,位列三才,戴天履地,有土可耕,有水可飲,有五穀可食,有絲棉可衣,然而生此萬物,為爾等之衣食者,其誰之力,爾知之乎?若以為天之力,固祇能覆幬也。
若以為地之力,地亦祇能持載也。
若以為星月之力,星月之光,最微且弱也,然何爾世人知天之宜敬,地之宜畏,星月之宜頂禮,而於日光漠不關心,肆行褻瀆,果何為焉?〈(當頭一喝誰敢應者)〉 〈【此段帝君自言功德在世、而人不知,冒起全篇。
】〉 吾帝代爾世人思之,殆相忘吾帝之功德矣!曷思夫夏秋之際,霪雨連綿,陰氣蟠空,遮天蔽日,或五日,或十日,或數十日,爾世人知苦否?又或嚴冬冱寒,朔風凜烈,連旬雨雪,不睹陽光,道路泥濘,行旅裹足,爾世人又知苦否?當斯境也,工作輟業,事務廢弛,黴者求燥,溼者求乾,世人欲睹天日,有如飢渴,有如望歲。
忽焉晴明開霽,烈日當空,爾世人其快慰乎?吾知其歡樂之無盡也。
奈何知苦、知樂,而不知報德哉! 〈【此段以陰晴濕乾,原出人民之苦樂,以啟其報德之心。
】〉 夫吾也職司大化,下土是冒,照耀十方,萬國九州,無處不到,鴻濛初闢,即有日也。
逮至唐堯之世,十日為災,焦禾殺稼,大地如焚,吾佐帝除妖,射落九日,又為之殲封豨,滅修蛇,備除諸害,民始安居。
後以功績,感召天人,得金母之靈丹,追嫦娥於月窟,身為日宮天子,此皆吾帝之往蹟,非虛言也。
〈【此段自述其證果之由。
】〉 自吾帝司職以來,而陰陽之晷刻無差也,而萬彙之孳生不息也,豈非吾帝之功哉。
試觀地雷始動,一陽初復,萬物蠢蠢,而植者萌,潛者動,蟄者起,生者娠,禽則尾,獸則交,皆感吾太陽之一氣也。
及至夏至節後,地球轉背,日光斜射一陰又生,於是前之動植飛潛,皆感純陰之氣,而榮者凋,飛者潛,動者伏矣,由是言之,日之運行大化,其功豈能殫述乎?且民之生也,無水火不生活,太陰為水之精,太陽為火之精,世人日用飲食,固一刻不可離太陽也。
而爾世人,自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乃天地自然之寶,故不必敬畏也,抑何謬哉? 〈【此段言陰陽剝復,與民物息息相關。
人無日月不能生活,各人當存敬畏之心。
】〉 夫日月光華,本天地之精英,亦人間之浩氣。
孟子曰:「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吾帝欲爾世人之敬吾,不望爾朝夕頂禮,而望爾各存其心,各養其氣,故正氣立乎綱維,而旭日愈煥矣。
忠孝滿於寰區,而皎日重光矣。
所以盛明之世,慶雲舒彩,景星現瑞者,善氣之所感召也。
〈【此段言敬日光,非在朝夕焚香頂禮,當存忠孝之心,養浩然之氣以感之。
】〉 末劫之年,彗星指日,白霞沖天,日蝕無光,日慘無色者,戾氣之所蟠結也。
世人不知此理,謂天變為無足輕重,且種種而褻瀆之,是故對日唾溺,向日裸露,指日詛咒,白日宣淫,或以穢物曬於赤日之下,或以穢水潑於日光之中,造惡多端,孽已深矣!況今日者,五倫不敦,八德盡棄,平權是尚,自由為高,攘利爭權,而生靈流血,槍林彈雨,而骸骨堆山,緻使殺氣、惡氣,遍彌宇宙。
怒氣戾氣,上觸穹蒼。
吾帝處此,不得不感而為旱,散而為瘟,民弗聊生,誰職其咎?其必曰:『陽光猛烈之為災也,天心胡不仁哉。
』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
自今以往,願爾世人,各改前愆,無自取戾,同遊於堯天舜日,光天化日不難矣!吾帝拭目望之。
」 〈【此段論早魃瘟疫,為人惡氣相感而生。
】〉 扶桑大帝將文諭畢,錄成一稿,命侍駕仙官交付妙慧,說道:「吾帝此文,雖然淺俗,然反覆叮嚀,再三誥誡,所以警世者深矣。
〈(世人讀大帝此文當銘心刻骨斯不負也)〉爾張生無妨將稿攜回,刊入記中,亦當今人之藥石也。
好好記下。
」妙慧道:「弟子謹遵聖命,不敢有違,但弟子竊有請者,今夕得造寶宮,也是千古奇遇。
擬懇帝君賞準弟子,去看看太陽金烏真形實相,也不辜負弟子遊歷一番,未識帝君允準否?」大帝道:「爾既有心,焉有不允。
煩元陽領爾一覽就是了。
」真君道:「既蒙帝君允準,卑職即領妙慧展覽一番,就便與帝君告辭了。
」妙慧聞說,即上前九叩稟辭,真君引著妙慧,由左廂而出,到了後層,隻見正東方矗立一峰,高山上建立八角金亭一所,亭中設一寶座,光明透亮,四面空洞,可望八方,〈(中有妙理)〉妙慧不識,問之真君?真君曰:「此扶桑大帝清晨所登之寶座也。
」 又由山後一望,見有大樹數十萬株,粗若車輪,高逾千仞,連理交柯,互相
當時武士進內,少刻傳諭出來,令柳仙與妙慧進見,妙慧整東衣冠,跟隨真君進去,隻見內中地面亦極其寬敞,兩廊房屋甚多,俱是金黃色,華麗無比,隨看地面,與自己的衣服,也是一般金黃色,深為詫異。
真君道:「此日光所照,故如此也。
」又見出出入入的將弁吏兵,箇箇雄猛威武,內中並無婦女,以問真君?真君道:「此中證果之人,乃在世純正不屈,剛健不撓者,始能到此地位。
以太陽帝君,純秉陽剛之德,故授職之人,亦如此也。
彼婦女輩,乃秉陰柔之性,焉能到此者哉。
」言話間,已到二重大門,門上題額,曰:「都天旭日宮」,左右聯雲: 光徹億萬山河,無幽不燭。
普照大千世界,有象皆清。
〈【剛正之士,定能與日色爭光。
】〉 看罷又進,一連進了六七重,俱有額聯,不及細閱,到了第九重大院落,已是正殿。
隻見丹墀之下,左右站立侍衛兩排,都是桓桓相貌,往上一看,見殿當中高懸三個大字,曰:「鬱儀殿」,左右聯雲: 司陽德之大化, 與天地以同功。
妙慧隨真君至此,停步不敢上前,恭恭敬敬,聽候傳召,忽聽殿上高宣道:「傳柳仙、妙慧進殿朝參。
」真君聞傳,連忙上前,到了丹墀下面,俯伏稟道:「旭日廣大天尊在上,卑職柳元陽叩見。
」妙慧亦一步一跪,跪到丹墀之下,口稱:「天尊在上,弟子張妙慧十八叩行參。
」帝君道:「免禮,起來。
侍駕仙童,左邊設席,兩廊奏樂,請元陽左坐,妙慧下邊側坐,吾帝上面陪之。
」妙慧跪稟道:「天尊寶座在此,弟子焉敢妄坐。
」帝君道:「此乃千古奇緣但坐無妨。
」妙慧又叩拜了一回,方敢坐下。
帝君道:「吾帝『扶桑宮』中,歷來遊生,未曾到過,爾妙慧到此,因何要件?對吾說來。
」妙慧起立稟道:「近因關聖帝奏明聖 上皇,飭紹壇頒演《洞冥記》一書,要將天堂地獄真相,一一傳出,勸化世人,今此書將告成;惟有天尊宮殿,未曾到過,故今夕奉敕前來,望天尊宥恕,並懇天尊賜一諭文,以警末俗,實為萬幸。
」帝君道:「既是為此而來,深契吾帝之心,爾好好靜坐,飲茶飲酒,待吾帝諭來。
」 太陽星君訓示文 扶桑大帝曰:「吾職司陽德,鎮位日宮,天地之運行,萬物之化育,皆歸吾之掌握,世人其知之否?爾世人生於兩大之間,位列三才,戴天履地,有土可耕,有水可飲,有五穀可食,有絲棉可衣,然而生此萬物,為爾等之衣食者,其誰之力,爾知之乎?若以為天之力,固祇能覆幬也。
若以為地之力,地亦祇能持載也。
若以為星月之力,星月之光,最微且弱也,然何爾世人知天之宜敬,地之宜畏,星月之宜頂禮,而於日光漠不關心,肆行褻瀆,果何為焉?〈(當頭一喝誰敢應者)〉 〈【此段帝君自言功德在世、而人不知,冒起全篇。
】〉 吾帝代爾世人思之,殆相忘吾帝之功德矣!曷思夫夏秋之際,霪雨連綿,陰氣蟠空,遮天蔽日,或五日,或十日,或數十日,爾世人知苦否?又或嚴冬冱寒,朔風凜烈,連旬雨雪,不睹陽光,道路泥濘,行旅裹足,爾世人又知苦否?當斯境也,工作輟業,事務廢弛,黴者求燥,溼者求乾,世人欲睹天日,有如飢渴,有如望歲。
忽焉晴明開霽,烈日當空,爾世人其快慰乎?吾知其歡樂之無盡也。
奈何知苦、知樂,而不知報德哉! 〈【此段以陰晴濕乾,原出人民之苦樂,以啟其報德之心。
】〉 夫吾也職司大化,下土是冒,照耀十方,萬國九州,無處不到,鴻濛初闢,即有日也。
逮至唐堯之世,十日為災,焦禾殺稼,大地如焚,吾佐帝除妖,射落九日,又為之殲封豨,滅修蛇,備除諸害,民始安居。
後以功績,感召天人,得金母之靈丹,追嫦娥於月窟,身為日宮天子,此皆吾帝之往蹟,非虛言也。
〈【此段自述其證果之由。
】〉 自吾帝司職以來,而陰陽之晷刻無差也,而萬彙之孳生不息也,豈非吾帝之功哉。
試觀地雷始動,一陽初復,萬物蠢蠢,而植者萌,潛者動,蟄者起,生者娠,禽則尾,獸則交,皆感吾太陽之一氣也。
及至夏至節後,地球轉背,日光斜射一陰又生,於是前之動植飛潛,皆感純陰之氣,而榮者凋,飛者潛,動者伏矣,由是言之,日之運行大化,其功豈能殫述乎?且民之生也,無水火不生活,太陰為水之精,太陽為火之精,世人日用飲食,固一刻不可離太陽也。
而爾世人,自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乃天地自然之寶,故不必敬畏也,抑何謬哉? 〈【此段言陰陽剝復,與民物息息相關。
人無日月不能生活,各人當存敬畏之心。
】〉 夫日月光華,本天地之精英,亦人間之浩氣。
孟子曰:「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吾帝欲爾世人之敬吾,不望爾朝夕頂禮,而望爾各存其心,各養其氣,故正氣立乎綱維,而旭日愈煥矣。
忠孝滿於寰區,而皎日重光矣。
所以盛明之世,慶雲舒彩,景星現瑞者,善氣之所感召也。
〈【此段言敬日光,非在朝夕焚香頂禮,當存忠孝之心,養浩然之氣以感之。
】〉 末劫之年,彗星指日,白霞沖天,日蝕無光,日慘無色者,戾氣之所蟠結也。
世人不知此理,謂天變為無足輕重,且種種而褻瀆之,是故對日唾溺,向日裸露,指日詛咒,白日宣淫,或以穢物曬於赤日之下,或以穢水潑於日光之中,造惡多端,孽已深矣!況今日者,五倫不敦,八德盡棄,平權是尚,自由為高,攘利爭權,而生靈流血,槍林彈雨,而骸骨堆山,緻使殺氣、惡氣,遍彌宇宙。
怒氣戾氣,上觸穹蒼。
吾帝處此,不得不感而為旱,散而為瘟,民弗聊生,誰職其咎?其必曰:『陽光猛烈之為災也,天心胡不仁哉。
』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
自今以往,願爾世人,各改前愆,無自取戾,同遊於堯天舜日,光天化日不難矣!吾帝拭目望之。
」 〈【此段論早魃瘟疫,為人惡氣相感而生。
】〉 扶桑大帝將文諭畢,錄成一稿,命侍駕仙官交付妙慧,說道:「吾帝此文,雖然淺俗,然反覆叮嚀,再三誥誡,所以警世者深矣。
〈(世人讀大帝此文當銘心刻骨斯不負也)〉爾張生無妨將稿攜回,刊入記中,亦當今人之藥石也。
好好記下。
」妙慧道:「弟子謹遵聖命,不敢有違,但弟子竊有請者,今夕得造寶宮,也是千古奇遇。
擬懇帝君賞準弟子,去看看太陽金烏真形實相,也不辜負弟子遊歷一番,未識帝君允準否?」大帝道:「爾既有心,焉有不允。
煩元陽領爾一覽就是了。
」真君道:「既蒙帝君允準,卑職即領妙慧展覽一番,就便與帝君告辭了。
」妙慧聞說,即上前九叩稟辭,真君引著妙慧,由左廂而出,到了後層,隻見正東方矗立一峰,高山上建立八角金亭一所,亭中設一寶座,光明透亮,四面空洞,可望八方,〈(中有妙理)〉妙慧不識,問之真君?真君曰:「此扶桑大帝清晨所登之寶座也。
」 又由山後一望,見有大樹數十萬株,粗若車輪,高逾千仞,連理交柯,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