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赴西天如來訓釋子 遊北極真武說報恩
關燈
小
中
大
歡迎大帝,口中說道:「桓侯有勞了,吾帝未曾遠迎,還要恕罪。
」大帝道:「職今夕擅闖寶殿,還望海涵。
」佑聖道:「豈敢,豈敢。
」二人上階,到了殿中,各見禮畢,分賓主坐下,守一亦上前九叩行參,佑聖道:「免了,起來一旁賜坐。
」立命左右獻茶,大帝道:「職領小徒守一,遊歷天宮,剛纔到了雷音寺,面謁世尊,賜下寶訓一則。
今到寶殿,亦望撰諭文一篇,攜回壇中,藉以醒世,未審帝君允否?」佑聖道:「既承雅命,焉敢辭責,惟吾帝以行孝證果,即撰一篇行孝文勸世可也。
」〈(現身說法妙合無倫)〉隻見左右仙童,呈上文房四寶,佑聖提筆即揮,一霎時間,撰出一篇文來,將稿呈與桓侯大帝,大帝過目一週,仍將稿交與守一,命守一高聲朗誦,守一接過手來,見上面寫的題目乃是: 玄天上帝報恩教主勸人宜行大孝報答雙親文 「嗚呼!噫嘻!人子之身,胡自來哉?孰非父母所生者乎?既生矣,孰非父母鞠育,始能成人者乎?夫人子本無身,因有父母,而始有我身。
以有我身,故反累父母之身,為我衰朽,至於老死,而不知其苦樂也。
升降也,何所歸著也?為人子者,心安乎哉?而不思所以報之乎?〈(原我身根本,於親因我身故,緻父母衰朽,老病死亡,淪為報恩張本。
)〉 溯母氏十月懷胎,迄於生我,三年乳哺,襁褓提攜,慮及痘疹,防其關煞,憂其疾病,父母之心,焦勞極矣,精力瘁矣,此境此情,夫人知之,無待吾帝之贅言也。
〈(論人子少時父母之勞)〉獨自成童以後,為父母者,又教誨我,婚娶我,衣食我,基業詒謀我,處心積慮,百計經營,觸網羅而不顧,負罪咎而不恤,果何為哉?為子計也。
〈(論父母之惡孽,多因為子女營謀造成。
)〉 乃一日長辭人世,惡孽隨身,陰獄受刑,夜臺悲歎,輪迴輾轉,無有盡期。
〈(論父母死後之苦)〉當此之時,試問天下之為子者,有念及父母沈淪者乎?有知父母受苦,而願為替代者乎?吾知千萬人中無一也。
嗟乎!父母有子,累孰甚焉?自吾觀之,不如無子之為愈也。
為子者苟見及此,迴憶昊天罔極之恩,縱粉骨碎身,亦應報答而拯救之也。
〈(論人子當知報恩)〉 然則將何以報乎?曰:『是有術在。
』其術維何?曰:『行大孝是已。
』行大孝若何?曰:『積大善是已。
』夫一子行善,七祖超昇,善有萬端,在人擇取,即善即孝,不必同也。
故仁人孝子,誠欲拔父母於九幽,登諸快樂逍遙之境,則必為父母廣行大善,生前之子職虧歉,而以身後補報之。
舉凡濟人利物,陰騭暗行,立德立功,慈祥普及,自然天心感格,惠及有生,善則歸親,理所應得,務令有德之父母,天爵由此而崇高,有過之父母,苦海由茲而離脫。
父母之靈,寧不慰哉!人子之心,寧不快哉?夫如是,差足以言報也。
〈(以上論報恩法當以行孝積善為主)〉 吾帝當年行孝,早見及此,守經達權,不拘形跡,卒如所願。
度脫二親,榮受褒封,長享極樂,所有事實,具載《報恩經》篇。
普願天下之為子者,日誦吾經,能學吾帝焉可,即擇善而從,亦無不可。
小孝、中孝、大孝,各量力而為之,斯不負吾帝勸孝之本意也夫!〈(帝君自敘報恩之由為人法則)〉」 守一將文讀罷,大帝在旁讚美不輟,說道:「帝君此文,包括《報恩經》全部矣,世之人子,能體此文,遵而行之,何患生身父母,不能超昇,本身不證仙佛哉。
〈(其奈世人不體行何)〉守一師弟,將文熟記,回壇後刊入記中,廣勸世人,功德為無量矣。
守一道:「弟子謹誌之矣。
」復對佑聖道:「帝君勸孝,一片婆心,可恨當今之世,五倫弗敦,孝道不講,弟子見有等文人,著書立說,膽敢倡言以孝為非,謂父母生子,乃暢情欲所緻。
生子之道,猶如機器造物。
又雲:『胞胎猶如一囊袋,生男生女,猶探囊取物一般。
』這樣狂悖無禮之言,竟把懷胎保護之恩,臨盆受痛之苦,鞠育撫養之勞,一概抹殺。
如犬狂顛,信口亂吠,一人言之,眾人信之,一唱百和,毒流天下,梟獍成風,莫可挽回,奈何!奈何!」 〈【民國士夫,自由放蕩,孝行不講,誠有甚於守一所雲者,尚得謂之為人嗎?唉!】〉 守一剛說到此。
大帝在旁聞之逆耳,不禁怒髮衝冠,虎鬚倒豎,拍案大罵道:「何物孽徒,造此論說,真真可惱可殺、可誅。
」一陣的罵起來,倒把守一嚇了一跳。
〈(爽直神仙聞此等語怎能耐得)〉佑聖笑道:「此輩人乃因他習染歐風,中了洋毒,要想把天經地義駁倒,專與古聖賢反對,有心翻案,纔發出這等不經的議論,殊不知他把道理見錯了。
」〈(中國今日毒中深矣)〉守一從容又問道:「此輩人倡言不孝,有報應乎?」佑聖道:「天律森嚴,豈能容恕,此等人將來結果,必報之以雷殛,或報之以慘死,報之以絕嗣。
〈(不足以償其辜)〉死後拘其孽魂,打入誅心、拔舌、無間、雷轟、阿鼻、油釜、等獄,歷受諸刑,經千萬劫,不復人身。
〈(不足以抵其罪)〉若祖若宗若父母,有功善者,削其功善,交冥王處罰,以懲其生此孽種,教訓不軌之罪,無功善、現在地獄者,罪加數等,永遠不準投生,〈(亦不足以彌縫其惡)〉然此等人之宗親,必是無德行者,因感戾氣,始生此種孽徒也。
」 守一又問曰:「五刑之屬三千,罪莫大於不孝。
立法之意誠當矣,但若輩僅創為論說,而報應如此其慘,天律得毋太嚴乎?」佑聖道:「如此處罰,尚不足以蔽其辜也。
夫世上個人不孝,不過他一人造罪而已。
若倡言不孝,而出自文人學士之口,著書行世,一人作俑,眾人效尤,是率天下同歸於不孝,倫常之變,家庭之禍,孰有甚於此者乎?〈(極惡大罪誅不勝誅)〉《孝經》雲:『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安得不施以慘報乎?〈(陰律雖嚴,陽律從寬,世風東去,其奈之何!)〉 試考古來之聖賢仙佛,未聞有不孝者而能證果位。
古今之閥閱世家,亦未見有不孝者而能膺厚福。
孝為百行之原,萬善之本,人而不孝,雖有他長,不足觀也。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不孝與禽獸奚擇哉。
唉!唉!)〉 守一聽了這段訓語,方纔了解心服。
佑聖道:「因爾素有孝行,故為爾剴切言之。
回壇之後,務將今夕之言,刊入《洞冥記》,以勸世人可也。
」守一唯唯承命,大帝道:「今夕時辰不待,天將曉矣,我師徒要告辭了。
」守一聞言,九叩行禮拜辭,跟隨大帝,出了宮門,仍駕祥雲,向西南方而行,霎時到了壇中,大帝與周天君回宮繳敕,守一起來,備述一切,又商量明夕之遊,欲知後事?須看下回分解。
總評: ⊙鳥巢禪師,所誦《心經》一篇,言言皆道,讀者當熟玩之。
⊙釋教至於今日,敗壞極矣,如來垂經誥誡,將「釋」之義意,一一解明,其詞哀切,其心痛苦,世之釋子,當仰體世尊苦衷,慎勿知法犯法,而自投孽網也。
⊙父母之恩,昊天罔極,報恩之量,配天為難。
世之人子欲報親恩,當如 玄天上帝,廣積陰功,修大善,俾父母超昇仙界,受享仙福,斯為得也。
」大帝道:「職今夕擅闖寶殿,還望海涵。
」佑聖道:「豈敢,豈敢。
」二人上階,到了殿中,各見禮畢,分賓主坐下,守一亦上前九叩行參,佑聖道:「免了,起來一旁賜坐。
」立命左右獻茶,大帝道:「職領小徒守一,遊歷天宮,剛纔到了雷音寺,面謁世尊,賜下寶訓一則。
今到寶殿,亦望撰諭文一篇,攜回壇中,藉以醒世,未審帝君允否?」佑聖道:「既承雅命,焉敢辭責,惟吾帝以行孝證果,即撰一篇行孝文勸世可也。
」〈(現身說法妙合無倫)〉隻見左右仙童,呈上文房四寶,佑聖提筆即揮,一霎時間,撰出一篇文來,將稿呈與桓侯大帝,大帝過目一週,仍將稿交與守一,命守一高聲朗誦,守一接過手來,見上面寫的題目乃是: 玄天上帝報恩教主勸人宜行大孝報答雙親文 「嗚呼!噫嘻!人子之身,胡自來哉?孰非父母所生者乎?既生矣,孰非父母鞠育,始能成人者乎?夫人子本無身,因有父母,而始有我身。
以有我身,故反累父母之身,為我衰朽,至於老死,而不知其苦樂也。
升降也,何所歸著也?為人子者,心安乎哉?而不思所以報之乎?〈(原我身根本,於親因我身故,緻父母衰朽,老病死亡,淪為報恩張本。
)〉 溯母氏十月懷胎,迄於生我,三年乳哺,襁褓提攜,慮及痘疹,防其關煞,憂其疾病,父母之心,焦勞極矣,精力瘁矣,此境此情,夫人知之,無待吾帝之贅言也。
〈(論人子少時父母之勞)〉獨自成童以後,為父母者,又教誨我,婚娶我,衣食我,基業詒謀我,處心積慮,百計經營,觸網羅而不顧,負罪咎而不恤,果何為哉?為子計也。
〈(論父母之惡孽,多因為子女營謀造成。
)〉 乃一日長辭人世,惡孽隨身,陰獄受刑,夜臺悲歎,輪迴輾轉,無有盡期。
〈(論父母死後之苦)〉當此之時,試問天下之為子者,有念及父母沈淪者乎?有知父母受苦,而願為替代者乎?吾知千萬人中無一也。
嗟乎!父母有子,累孰甚焉?自吾觀之,不如無子之為愈也。
為子者苟見及此,迴憶昊天罔極之恩,縱粉骨碎身,亦應報答而拯救之也。
〈(論人子當知報恩)〉 然則將何以報乎?曰:『是有術在。
』其術維何?曰:『行大孝是已。
』行大孝若何?曰:『積大善是已。
』夫一子行善,七祖超昇,善有萬端,在人擇取,即善即孝,不必同也。
故仁人孝子,誠欲拔父母於九幽,登諸快樂逍遙之境,則必為父母廣行大善,生前之子職虧歉,而以身後補報之。
舉凡濟人利物,陰騭暗行,立德立功,慈祥普及,自然天心感格,惠及有生,善則歸親,理所應得,務令有德之父母,天爵由此而崇高,有過之父母,苦海由茲而離脫。
父母之靈,寧不慰哉!人子之心,寧不快哉?夫如是,差足以言報也。
〈(以上論報恩法當以行孝積善為主)〉 吾帝當年行孝,早見及此,守經達權,不拘形跡,卒如所願。
度脫二親,榮受褒封,長享極樂,所有事實,具載《報恩經》篇。
普願天下之為子者,日誦吾經,能學吾帝焉可,即擇善而從,亦無不可。
小孝、中孝、大孝,各量力而為之,斯不負吾帝勸孝之本意也夫!〈(帝君自敘報恩之由為人法則)〉」 守一將文讀罷,大帝在旁讚美不輟,說道:「帝君此文,包括《報恩經》全部矣,世之人子,能體此文,遵而行之,何患生身父母,不能超昇,本身不證仙佛哉。
〈(其奈世人不體行何)〉守一師弟,將文熟記,回壇後刊入記中,廣勸世人,功德為無量矣。
守一道:「弟子謹誌之矣。
」復對佑聖道:「帝君勸孝,一片婆心,可恨當今之世,五倫弗敦,孝道不講,弟子見有等文人,著書立說,膽敢倡言以孝為非,謂父母生子,乃暢情欲所緻。
生子之道,猶如機器造物。
又雲:『胞胎猶如一囊袋,生男生女,猶探囊取物一般。
』這樣狂悖無禮之言,竟把懷胎保護之恩,臨盆受痛之苦,鞠育撫養之勞,一概抹殺。
如犬狂顛,信口亂吠,一人言之,眾人信之,一唱百和,毒流天下,梟獍成風,莫可挽回,奈何!奈何!」 〈【民國士夫,自由放蕩,孝行不講,誠有甚於守一所雲者,尚得謂之為人嗎?唉!】〉 守一剛說到此。
大帝在旁聞之逆耳,不禁怒髮衝冠,虎鬚倒豎,拍案大罵道:「何物孽徒,造此論說,真真可惱可殺、可誅。
」一陣的罵起來,倒把守一嚇了一跳。
〈(爽直神仙聞此等語怎能耐得)〉佑聖笑道:「此輩人乃因他習染歐風,中了洋毒,要想把天經地義駁倒,專與古聖賢反對,有心翻案,纔發出這等不經的議論,殊不知他把道理見錯了。
」〈(中國今日毒中深矣)〉守一從容又問道:「此輩人倡言不孝,有報應乎?」佑聖道:「天律森嚴,豈能容恕,此等人將來結果,必報之以雷殛,或報之以慘死,報之以絕嗣。
〈(不足以償其辜)〉死後拘其孽魂,打入誅心、拔舌、無間、雷轟、阿鼻、油釜、等獄,歷受諸刑,經千萬劫,不復人身。
〈(不足以抵其罪)〉若祖若宗若父母,有功善者,削其功善,交冥王處罰,以懲其生此孽種,教訓不軌之罪,無功善、現在地獄者,罪加數等,永遠不準投生,〈(亦不足以彌縫其惡)〉然此等人之宗親,必是無德行者,因感戾氣,始生此種孽徒也。
」 守一又問曰:「五刑之屬三千,罪莫大於不孝。
立法之意誠當矣,但若輩僅創為論說,而報應如此其慘,天律得毋太嚴乎?」佑聖道:「如此處罰,尚不足以蔽其辜也。
夫世上個人不孝,不過他一人造罪而已。
若倡言不孝,而出自文人學士之口,著書行世,一人作俑,眾人效尤,是率天下同歸於不孝,倫常之變,家庭之禍,孰有甚於此者乎?〈(極惡大罪誅不勝誅)〉《孝經》雲:『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安得不施以慘報乎?〈(陰律雖嚴,陽律從寬,世風東去,其奈之何!)〉 試考古來之聖賢仙佛,未聞有不孝者而能證果位。
古今之閥閱世家,亦未見有不孝者而能膺厚福。
孝為百行之原,萬善之本,人而不孝,雖有他長,不足觀也。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不孝與禽獸奚擇哉。
唉!唉!)〉 守一聽了這段訓語,方纔了解心服。
佑聖道:「因爾素有孝行,故為爾剴切言之。
回壇之後,務將今夕之言,刊入《洞冥記》,以勸世人可也。
」守一唯唯承命,大帝道:「今夕時辰不待,天將曉矣,我師徒要告辭了。
」守一聞言,九叩行禮拜辭,跟隨大帝,出了宮門,仍駕祥雲,向西南方而行,霎時到了壇中,大帝與周天君回宮繳敕,守一起來,備述一切,又商量明夕之遊,欲知後事?須看下回分解。
總評: ⊙鳥巢禪師,所誦《心經》一篇,言言皆道,讀者當熟玩之。
⊙釋教至於今日,敗壞極矣,如來垂經誥誡,將「釋」之義意,一一解明,其詞哀切,其心痛苦,世之釋子,當仰體世尊苦衷,慎勿知法犯法,而自投孽網也。
⊙父母之恩,昊天罔極,報恩之量,配天為難。
世之人子欲報親恩,當如 玄天上帝,廣積陰功,修大善,俾父母超昇仙界,受享仙福,斯為得也。